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608章

作者:秋来2

这伙贼寇愿意投降遣散,已经走投无路,莫不如给他们一个机会,相信陛下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子民死伤惨重之类的。

其中精锐老贼自然不能放过,俘虏他们的家眷,逼迫他们进入山西与贺今朝火并。

为官军开路,消耗锤匪的实力,总比咱们自己人厮杀要强上许多倍。

再加上锤匪开始进攻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怕是独木难支,咱们得赶紧去支援,哪有时间总是耗费在这里。

陈奇瑜也被左右说动了,总之各种各样的理由都很充分。

可以说在明末银钱开道,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管用的。

如果崇祯把那些钱财亲自下发到每个官军自己个手里,想必大明的情况根本就不会如此糜烂。

银钱有些时候能解决许多问题。

陈奇瑜心中也有所动,他认为流寇走投无路大功可成,待到收缴了这波贼寇,还能挥师北上,前去灭杀锤匪。

如此功勋,那直接就力压洪承畴一头,定然能够比他更早的进入内阁。

陈奇瑜决定要招抚这批贼寇,为他前驱。

但是唯有陕西巡按御史傅永淳主张乘敌之危一举歼灭。

陈奇瑜不以为然。

此时他周遭皆是收了钱财,给他歌功颂德,说好听话的人,飘飘然的样子,听不进去给他提意见的话了。

傅永淳依旧硬着头皮对陈奇瑜说道:

“总督,如今流寇弩箭松懈,刀剑生锈,马蹄穿孔,衣甲损坏,扑灭之功就在今日!”

陈奇瑜不搭茬。

傅永淳便上前急切的拉着陈奇瑜的手:“总督,灭杀此贼,正是时候。”

陈奇瑜缩回被他抓住的手,胸有成竹的推脱道:

“等到天晴贼出栈道,我自是会灭杀他们。”

就这种天气,官军的弓箭就不会松了吗?

“他们走投无路,我若招抚他们,岂不是一箭不发,便能立下全功?”

傅永淳却是不肯放弃:“总督,贼数十万多,即使我们招抚了如何处置他们?

况且他们未曾经过大创,如何能相信他们洗心革面?

恐怕天晴他们出了栈道,就会直接反叛,到时候便追悔莫及了。”

左右亲近之人便开始说傅永淳夸大其词,延绥总兵王承胤可以拍着胸脯打包票。

车厢峡内的官军绝对没有十万,纵然是打个对折,兴许都不够呢。

陈奇瑜连连点头,心中已然决定要招抚,荣获如此大功之前,他已经听不进去任何谏言。

最终陕西巡按御史傅永淳反复开导,见陈奇瑜不听自己的话,开始痛哭流涕,祈求他发兵剿灭贼寇。

陈奇瑜置之不理,反手给皇帝写捷报。

如此大的事,无论如何都得请示皇上,若是陛下不答应招抚,那便再说不答应的事。

总之如今大雨未曾停歇,莫不如再浇一浇那些贼寇,待到死的人多了,他们也就没有了什么反抗的心思。

毕竟崇祯先前就让内阁辅臣起草一件文书,专送陈奇瑜处,要他斟酌处理。

他把都御史对贼寇的“分别剿抚”主张以谕旨的形势传递给刚刚上任不久的五省总督陈奇瑜。

如此来暗示他当剿则剿,当抚则抚。

陈奇瑜掉以轻心,以为大功告成。

车厢峡内的李自成等人却是精心谋划,他们把攻城略地搜刮来的金银珍宝,源源不断的送进陈奇瑜的军营当中去。

他的幕僚被金银珠宝迷了眼睛,自是不想打仗。

打仗哪有这来钱快啊?

咱们随着总督出生入死,剿匪平叛,为的是什么?

除了官职之外,还不是钱财!

只有你的钱财储存的够多,将来回了京城能花更多的钱财进行打点,才能更好的身居高位。

跑关系这种事,你要是不想花钱弄个好官职,京师里那群人有的是法子把你派到辽东、山陕之地去。

睡不想着为自己的以后打算,纵然不想为官,咱们致仕回家也能有钱修园子,颐养天年呐。

所以说李自成等人的钱真没有白花出去,这些人从早到晚都在给陈奇瑜洗脑,大谈招抚的事情。

毕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场景,陈奇瑜也喜欢的很。

五省总督陈奇瑜终于下定决心,就招抚的决策请示朝廷。

崇祯对于陈奇瑜先前送来的捷报感到非常满意,如今又得知他把大部分贼寇困在车厢峡里。

数十万人的性命,就在陛下的一念之间。

崇祯先前的态度也是影响了陈奇瑜借坡下驴,要招抚这群贼寇,而不是宰了他们。

其实目前对于大明而言,招抚非上策而是下策。

就有阁臣向皇帝提出了建议,那便是招抚以后安插是朝廷的大问题。

咱们必须要出资遣返回乡,并且给予谋生出路。

如果仅仅是给免死票就地解散,势必会由于无以为生再次重新聚集起来。

这是从招抚的可行性上考虑,也是基于以往失败的招抚经验。

从战术上考虑,先前招抚的实践屡屡表明,诈降甚多,这些造反者多是为了摆脱困境的一种策略。

但是崇祯以及更多的大臣缺乏透彻的反省,或者说朝廷对于剿与抚的决策上举棋不定是关键因素。

当皇帝的不能自己坚持一贯主意,犹豫的很,那作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自然会顺着皇帝的意思。

陛下说什么就是什么,咱老温早就成了陛下的形状了。

当崇祯又询问兵部尚书张凤翼如何看待此事。

作为陈奇瑜的姻亲,他自是力挺陈奇瑜的主张,更何况还是陛下允许招抚,那就招抚他们。

纵然不让他们回老家,那就让他们去和锤匪互相残杀去。

陈奇瑜就招抚决策请示朝廷,得到主抓兵事的张凤翼同意。

大明最高决策权的崇祯分析一通后,便同意了这一策略。

但是陈奇瑜的招安举措引起了就藩于汉中的瑞王朱常浩(神宗第五子)的强烈不满。

他开始向侄子崇祯上疏,说出了他内心的不安。

自从天启七年就藩汉中,次年就有流贼之祸,赖文臣武将,才慢慢平定。

不料晋贼渡河,流入河南、湖广,窜入汉中,兴安,此后川中之贼复入秦川、湖广之贼复入汉中。

六月间自兴安入西乡,犯汉中边界。

幸亏有游击唐通张疑设伏,使贼不敢渡江而北逼近汉城。

自今东南洋县之贼,督臣陈奇瑜商讨招安,北有凤县之贼盘踞山谷,西则沔县、宁羌、略阳有所骚动。

臣在万分孤危之中,不知其所终。

崇祯拿了他叔父的奏疏之后,从头看到尾,写了个阅字,他就放在了一旁。

相比于宗亲,他更愿意相信陈奇瑜,对于他叔父所说的汉中形势的严重性并不理会。

这伙贼寇都要被剿灭的一干二净,哪有什么厉害之处?

况且利用这股贼寇进入山西,与锤匪互相残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至于自家叔父的卖惨,不过是看到山西晋王、潞王等人的模样,想要让大军去保护他罢了!

朕还猜不透你们的心思?

朝廷大军是用来剿灭贼寇,外平鞑虏的,可不是你们这些藩王的护卫!

况且藩王要那么多军队的护卫,他是不是有看什么不该有的心思?

待到全军围困山西,灭杀了那锤匪贺今朝,定然能给晋王、潞王报仇血恨。

你瑞王远在汉中享福,能有什么危险?

崇祯对于汉中瑞王的奏疏,直接来了个已读不回,并且发文书,催促陈奇瑜尽快搞定那些招安的贼寇。

锤匪贺今朝与后金鞑子血战一场,元气大伤,正好趁他病要他命!

剿匪如此顺利,当真是天助我也,大明何愁不会中兴?

崇祯心情大好,今日处理完奏折,直接回了后宫去享受享受。

第0850章 君臣美梦幻灭

崇祯此时生出大明中兴的感觉,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是靖辽伯吴国俊两次大挫后金鞑子,斩首颇多。

打破了后金鞑子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如此无双上将在手,大明何愁鞑子不灭?

然后便是陈奇瑜迅速平定大部分流寇,待到此间事了,就可以四面围攻山西锤匪贺今朝。

届时大军围困,再派遣细作深入山西找人挑拨内乱,山西百姓定然会喜迎大明王师的到来。

锤匪内部的大将也可以先以高官厚禄分化诱之。

到时候,那小小驿卒贺今朝,定然是无力招架朝廷的。

内忧外患皆除,大明如何能够不中兴?

崇祯是这样在做美梦,这个美梦是由他所信任的臣子们,以及反贼外虏共同编织起来的。

谁信。

谁是那个!

但偏偏有人相信。

陈奇瑜得到兵部尚书张凤翼的支持,便放心大胆的进行招安。

他特许李自成等从车厢峡撤离至安全地带,一举招安了四万多人。

此时经历过近两个月大雨的洗礼,起义军第一次非战斗死亡数千,连带高迎祥细心供养的战马也损失惨重。

高迎祥等人接到陈奇瑜差人送来的消息,皆是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咱兄弟们终于能从这鬼地方出去了。

此番便是鱼出浅滩,一路入大海,再也没有什么掣肘了!

延绥总兵王承胤则是派人给他们带来了贺今朝的话,让他在这里斡旋,同时锤匪已经出兵陕西作为威胁。

等他领军走汉中来救援,一点都不现实。

高迎祥万万没想到,贺今朝当真是知晓了这件事,且还做了不少动作。

李自成等人开怀大笑,纷纷赞扬高大哥看人真准。

此举更是让高迎祥确认王承胤怕早就与贺今朝勾结许久,否则他不会平白无故的给贺老弟说好话。

如此一来,贺老弟能在山西站稳脚跟,指定是和官军做了什么交易。

亦或者按照王承胤这种贪财的性子,必然是得了贺今朝的好处。

无论他们之间有什么勾结,总归现在是出了一份力,我高迎祥自是要记着这份人情。

陈奇瑜代表官府与李自成等人达成了招安协议。

由陈奇瑜按起义军士卒数目,每一百人派一名安抚官加以监视,剔除数千老弱负责遣返原籍安置;

所过府县由当地政府供应粮草;同时檄止官军进兵,以免发生冲突。

同时留下三万六千余人,准备借着护送回原籍的幌子,到时候打散编练成队,进入山西消耗锤匪。

陈奇瑜接到消息称,贺今朝的部队在晋西北越过黄河,攻破数座军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