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20章

作者:秋来2

陈洪范自然大喜过望,想他征战多年,参与了明末许多战役,如入朝作战,萨尔浒之战,京师保卫战、平定吴桥兵变等等。

再加上又与吴三桂同里戚谊的关系,可谓是老资格了。

但年老越大,实力越弱,别看挂着总兵的名字,可一点都不开心。

但他也想着建立奇功,听到张献忠主动来投,自然大喜过望,出面与熊文灿斡旋。

所以面对张献忠的投降,熊文灿极为开心。

自从出任总理之后,就想法子招抚,如同郑芝龙一样。

先前印发了大量的檄文,就是为了招抚。

如今人家主动送上门来,岂有不同意的道理?

闯塌天的早一步投降,还愿意率部从军赎罪,更是让熊文灿觉得张献忠是真的。

杨嗣昌在前线回复刘国能投降的时候,告诉熊文灿一个原则。

那就是刘国能可以对标白广恩、张妙手之类的,官至参将、都司。

如刘士杰、马俊才在左良玉军中效命,官至守备,可以准许。

刘国能是真的投降,还说什么奉母之命,极为有悔过之一,在请降的时候还顿首说,愚民陷于不义,蒙大明给机会改过自新。

愿意率领麾下为总理在军中效死力。

如此珠玉在前,让熊文灿如何能不兴奋?

只要招抚了这个实力最强悍的,其余反贼如何能不投降?

到时候全部驱赶到四川去与贺今朝打生打死,所以自是把这个功劳上书。

尤其是张献忠在他军师的谋划下,还懂得了些许官场规则。

自是要派人给熊文灿送去一批珍宝,以此来拉进双方的关系。

熊文灿更加开心,既可以搞定荡平之功,今后还能继续有如此进项。

熊文灿本人是没啥作战本事的,当初完全是被崇祯派来的太监给架在话头上。

就在崇祯为贺今朝入川大为恼火的时候,也接到了五省总理熊文灿的上书。

当他听闻张献忠请求招抚的时候,心里止不住的想要宰了这个人。

但目前的形势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挖掘了他祖坟的主要凶手之一。

在与张献忠这个小贼周旋,那大贼头贺今朝就要全占四川了。

特别是当他听到锦衣卫传来,傅宗龙避战,贺今朝已经全占整个成都府,俘虏蜀王。

傅宗龙拱手相让整个四川,就是为了不被贺今朝所杀等谣言。

就算不是真的,但傅宗龙避战这件事是跑不掉的。

要不然消息不可能迅速传到山西,定然是贺今朝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所以才会大肆宣扬。

让山西的反贼尽管放心。

此等谣言不会无根萍就传出来,傅宗龙作战不力,导致今天这种局面,崇祯恨不得立即派遣锦衣卫去四川把他抓回来关进诏狱里问罪。

还有监军邵捷春,他是做什么吃的?

亏得朕对他极为放心,可还不是让贺今朝那个小驿卒钻了空子?

杨嗣昌却对这种谣言不去理会,只能说明傅宗龙让贺今朝无从下口,才会选择不远千里的来京师附近传播谣言。

毕竟傅宗龙的求援信,以及贺今朝大破四川的谣言也就前后脚到的。

除了贺今朝之外,谁会闲的传傅宗龙的谣言?

按照官场的旧历,山陕之地皆是无人愿意去当官。

如今贺今朝入侵四川,朝廷的官员除非脑子有泡,才愿意去四川当大官呢。

故而杨嗣昌极力解释这定然是锤匪贺今朝派人散播,就是为了迷惑皇帝的。

崇祯当即就反应过来了,极为暴躁的反问杨嗣昌,你就觉得朕是那种容易上当的人?

那贺今朝在四川大杀四方,傅宗龙毫无办法是不是事实?

杨嗣昌只得先赞同崇祯,然后才解释,说傅宗龙是为了把贺今朝困在四川,故意示弱。

只有这样,才能让贺贼长久的远离山陕之地的老地盘。

到时候朝廷大军入川,再那堵死贺今朝。

崇祯这才收了自己的暴脾气,表示赞同。

他就喜欢杨嗣昌这种什么事都能给出解决办法,而不是温体仁那种陛下什么事都自己做主。

虽然第二种的感觉更爽,但总得有个人出主意不是?

“那你的意思是同意招抚张献忠,调洪承畴去入川围剿贺今朝?”

杨嗣昌没有立即回答。

得益于他那个好爹杨鹤招抚失败的经验,他是不相信招抚的。

故而他再次上奏道:“陛下,当让总督洪承畴全权处理此事,毕竟前方战机一触即发。”

崇祯处理这么多年的朝政,对于大臣话里的意思,他是能明白。

杨嗣昌没有直接表态,就是在拒绝。

洪承畴全权处理此事做什么?

还不是让他把张献忠等人全都给宰了。

指定不能招抚!

或者说主张以招抚为幌子,把张献忠这群贼寇全都暗中宰了。

洪承畴这招玩的经验极为丰富。

崇祯下意识的觉得不妥,反驳道:

“岂有他来降,便一味剿杀之理,今后岂不是让天下人觉得朕说话是在放屁一样?”

天子的话,当然是一言九鼎,如何能说了又改?

杨嗣昌咽了咽口水,把话憋回去了。

所以他才想要让洪承畴全权处理此事,事的洪承畴办得,骂名自然是由他背。

此事当然与皇帝无关!

至于跟反贼讲什么信誉,他们根本就没有信誉。

先前冬天偷渡黄河,再加上陈奇瑜的招抚,哪一次他们讲信誉了。

不管你说什么,张献忠之流都在拿你的话当放屁的。

如此清醒的认知,杨嗣昌自然是觉得眼前的皇帝是没有的,故而只能把真话给咽进去。

“陛下,洪承畴在前方战事才更清楚情况,且熊文灿虽然有些本事,但才能不如洪承畴。”

杨嗣昌再次拱手道:“臣私以为,还是由洪承畴处理此事。”

崇祯也开始变得迟疑起来,在剿抚当中举棋不定,若是招抚了张献忠,催促他入川绞杀贺今朝,官军在后督战,也能让他们杀出真火来。

再加上原先反贼高杰、刘国能都在对待朝廷反贼当中,立下汗马功劳。

崇祯挥挥手,让杨嗣昌下去,他要好好思考一二。

但是随着前方太监刘元斌的返回,极力劝招抚张献忠之类的,好处极大。

到时候也能让贺今朝没有盟友,再加上张献忠嫉妒贺今朝,定然会为朝廷效力。

用张献忠诓骗贺今朝,他们两方发生火并,朝廷大军坐收渔翁之利,那岂不是一战功成?

关键是朝廷还不用出一文钱,就能办成大事。

节约成性的崇祯被说动了。

但是他在圣旨上依旧写着剿抚并用。

可刘远斌带着圣旨回去,就与熊文灿达成一致的目的,那就是大胆招抚。

有什么问题,陛下给咱们当靠山呢。

至于总督洪承畴想要杀人,完全都不用管他,直接被刘元斌的圣旨给送到四川去。

洪承畴对于此事极为恼怒,再次上书,希望皇帝能够准许他在前方自决行事。

莫要让总理熊文灿私自做主。

杨嗣昌明知道造反者在不利的时候往往以受降为名以屈为伸,很少有真心实意,但又不能抗拒圣意。

他只好再次提出要张献忠先去剿杀其他各股农民军,然后才可以招安,否则还应乘机砺兵严剿。

崇祯却深受着太监所言不用增兵增饷就能大获全胜的诱惑,再次当面批驳杨嗣昌:

“岂有他来投降,便说一味剿杀之理,此事勿要再提?

且好好准备入川围剿锤匪贺今朝,争取一次灭了他!”

张献忠被朝廷封为副总兵,屯师于襄阳西面的谷城,解散所部一万八千余人归农,仍留精兵万余名名,表示听候熊文灿调遣。

张献忠对于投降并没有诚意,且不同于刘国能的真正投降,他自恃实力强大,不肯交出兵权。

可熊文灿却把张献忠认为是闯塌天刘国能第二,只要招抚成功,他就能卸任总理,直接回广东养老去了。

当张献忠在谷城举行请降仪式的时候,熊文灿派遣监军道张大经代表他受降。

湖广巡抚按御史林铭球、分巡道王瑞与左良玉密谋,说张献忠一到就立即逮捕,熊文灿对此极为反对。

说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莫要额外生事。

左良玉气得一甩衣袖直接走了。

如今贼寇受抚,他也用不着看左良玉的脸色,熊文灿对另外两个官员让他们去府城接受张献忠的请降。

第0935章 真有人总是会上同一个当哎

两个官员对于熊文灿的安排,心中极为不满。

你都相信张献忠是真正的投降,为何不亲自去参加他的请降仪式,还不是害怕他出尔反尔?

张献忠是得到了贺今朝出兵四川消息的,所以才决定暂且伏低做小。

忍一时之气,让朝廷去围剿贺今朝。

否则他真的会顶不住的。

“主公,一会明官来了,还得小心行礼,与之虚与委蛇。”徐以显作为张献忠的军师再一次提醒道。

张献忠非常器重徐以显,他的政治野心极大,想要辅佐张献忠夺得天下,毕竟张献忠连老朱家的祖坟都给掘了。

这种人首先接触龙气,极有可能夺得天下。

徐以显也常常以诸葛亮自比。

“我晓得。”张献忠对于此番请降的动作也极为认可。

反正他需要时间修养,让最喜欢搞事的贺今朝吸引官军的注意力吧。

这小子都快要占据三个省份了,指定是自己将来争夺天下的劲敌。

徐以显就是提醒张献忠在大明的秩序下,尽可能的遵守明廷官场的惯例。

至少表面功夫做好了,老子背地里做什么,你管不着。

明湖北巡按御史林铭球来到谷城时,张献忠跪拜如仪!

一套复杂的流程走完,张献忠丝毫没有不耐烦,反倒按照徐以显说的一个劲的感谢陛下。

要不是陛下如此的宽宏大量,他如何能有今日改邪归正的机会?

张大经倒是对张献忠的态度很是满意,随即宣布让他精简士卒的命令。

只给发两万人的军饷,其余人皆是遣散。

张献忠是按照要求只留下了万余人的规模,但是其余人都被他安排在谷城四郊屯田。

张献忠按照徐以显的话复述了一遍,说什么士卒吃穿用度困难,自是留了青壮种田,如此为朝廷解决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