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52章

作者:秋来2

最让他难以接受的现实摆在了他的面前。

等崇祯看过之后,闭上眼睛攥着拳头,那皇太极还真是说来就来,一点都没耽误。

皇太极本来是想去打蒙古人,结果蒙古人跑得快,又接到贺今朝大闹四川的消息,明军指定都往南方调。

如此好的战机,他焉能不去抓住。

杨嗣昌本想着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结果内还没来得及安呢,外虏又来趁火打劫。

按照目前的形势,贺今朝先得放一放,就算他在四川捅破天也没精力去对付他。

因为清军直接威胁的是京城,京师受到威胁,京营也指望不上,只能召集勤王师。

那还打什么锤匪?

啪。

崇祯把战报窜了窜扔在地上:“建奴又来了。”

大殿内的文武百官皆是吓了一跳。

毕竟每次鞑子来“进货”,谁有钱优势,谁损失的最大。

反倒是那些平头老百姓,他们除了一条烂命,也没什么值得抢掠的。

“陛下,为今之计,还是需要调集各处勤王兵为好。”

杨嗣昌摇摇头:“万万没想到吴国俊竟然会出了如此大的纰漏。”

吴国俊被拉着去给监军祝寿,蓟镇的主要将校,甚至连总督都去了。

足以见识到这些太监们的权力有多大。

毕竟皇帝目前不相信大臣,只愿意相信厂卫。

还不是厂卫说什么就信什么,厂卫对皇帝说的话也不一定是真话。

要不然搜查贪官的银子,最后就只给他几百两打发了?

崇祯对于大明权力抓的越来越烂了。

到了现在,都没有几个人在乎皇帝下发什么命令,咱们就狠狠的捞钱得了。

对于杨嗣昌能够立即给出解决办法,崇祯也颇为满意。

经过商讨,崇祯决定,让征辽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留宁抚方一藻,关抚朱国栋,蓟抚陈祖苞分守。

同时命令宣大总督卢象升率领总兵杨国柱,虎大威进易州出其左。

移青、登、莱、天津之兵出其右,檄总兵刘泽清以山东兵遏其前,高起潜为援。

靖辽侯吴国俊截其后,断起粮道以及归家路程。

大明朝廷的反应迅速,号召勤王师的命令快速下发。

但是这些年,大明皇帝的威望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能来救援的人,能有几个敢和清军对战的,那都是未知数。

当大明朝廷内部,还在因为清军突然破关乱了阵脚的时候,岳托还没有攻克眼前的城堡。

那吴阿衡一点都不慌,明军士卒也不容易被射杀。

清军的士气为之受挫。

吴阿衡面上镇定自若,其实心中早就开始打鼓了。

他都已经打退清军第三次进攻了,为何还不见吴国俊领兵前来。

靖辽侯该不会是不来了吧?

但是这些疑问,吴阿衡不会对外说的,一旦他这个当主将的说出这话,那这个小小城堡还守个什么劲头啊?

“总督,侯爷他什么来啊?”

已经不止一个家丁询问了,面对清军如此凶猛的攻势,他们也害怕啊。

毕竟睡了一觉,五千多人全都无了,就剩下他们几百人还在坚持。

“等。”吴阿衡看着周遭的士卒鼓舞道:

“靖辽侯他麾下的实力你们是晓得的,清军此时定然全力阻击他,大早上的时候你们都看见大批清狗跑进去了。”

“真希望侯爷他能快些来。”

他话里的意思是怕自己坚持不到清军下一次进攻便战死了。

那个时候吴国俊来了,还能有个屁用啊?

“叫兄弟们再坚持坚持。”吴阿衡颇为亲切拍了拍士卒的肩膀,继续鼓舞。

城堡外,岳托已经用马鞭把一个牛录的脸给抽花了。

“半个时辰之内,你在拿不下来那个堡子,我也会把你的脑袋挂在旗杆上。”

“是,主子,奴才定会攻破那座明狗的堡子。”

旗杆上已经挂了一个牛录的脑袋,死不瞑目的看着前方的堡子。

因为作战失利,就被岳托给下令处斩了。

今天吴阿衡必须得死,岳托想要拿着他的脑袋,去刺激吴国俊,逼他出战。

就算吴国俊不上当,可其余明军也得畏惧。

没过一会,旗杆上又挂了一颗新鲜的头颅,还在滴答滴答的往下滴血呢。

岳托的脸色铁青,这个时候杜度走了过来,说他见了几个大明的降卒,说是有法子能攻克眼前的堡子。

听到这话,岳托瞥了他一眼,当即摆足了派头,叫降卒上来说话。

原来降卒的意思是城堡坚固不易攻打,分兵从正面佯攻,牵制一部分明师。

同时从墙子岭东西两边小道进行猛攻,连克烽火台,便能进入堡子内部。

“好。”岳托直接对着翻译道:“告诉他,若是能攻破堡子,本郡王就抬他入汉军旗。”

第0960章 掣肘

大明降卒不知道抬入汉军旗是什么意思,但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该剃辫子了。

说不准也能参与到这次抢掠大明的战事当中来。

唯一需要打听的是,咱靠自己本事抢来的财物,能留下几成。

优势兵力用于佯攻,一下子就摆弄开了。

清军接连攻克十一座烽火台,直接杀进城堡内。

吴阿衡当场身死。

清军根本就没给他说话的机会,或者也听不懂。

毕竟牛录下了死命令,再不攻破这个堡子,在大将军把他脑袋砍下来之前,我先把你们这帮人的脑袋砍下来陪葬。

所以堡子内的几百明军无一活口,他们想要投降清军,都不给机会。

旗杆上挂着两个牛录的脑袋,总算是激发了清军的威力。

岳托得知堡子内无一人生还,总算是满意的点点头。

宰了吴阿衡,他就直接几路齐出,耀武扬威的奔着关内而去。

清军的先锋早就跑远了,唯独他在城外举着人头刺激吴国俊。

吴国俊看见清军如此猖狂,又听到降卒喊话,说总督吴阿衡率领的六千人马全军覆没。

兄弟们莫不如早点投降,一起抢了京师去,反正大明狗皇帝欠了咱们几年饷钱。

总之,投降清军好处极大,速来。

吴国俊确认了吴阿衡身死,心中极为满意,但脸上却是一副大怒的模样:

“传我军令,清狗若敢发动冲锋,放他们进三十步,佛郎机招呼。”

“是。”

密云全城戒严。

岳托依旧没有强行攻城的打算,此番主要目的是来劫掠,城池能不能打下来,全都靠着运气。

非得攻破吴阿衡占据的那个几百人的小堡子,也是岳托想要打一个开门红。

同时用实际行动告诫那些明军士卒,只要你敢与我大清作对,我指定得想法子弄死你们。

岳托这一支清军进展的极为顺利,整个边军都被这波人吸引住了视线。

反观左翼统领多尔衮也领军到了蓟州关外,多尔衮选择在董家口东二十里,青山关西二里左右,趁着明军不备,毁坏边墙而入。

青山关口也在燕山脚下,山俊峻墙坚,布置了二百的明军守卫。

可是听闻清军攻打墙子岭的消息,他们已经奉令前往救援,所以这个时候清军入关,百姓疯狂逃窜,根本就没有什么义士敢站出来组织抵挡清军的兵锋。

多尔衮也记着皇太极的军令,严禁滥杀,周遭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没必要因为这点小事直接犯了忌讳。

边境的大明百姓能有几个钱,要劫掠咱也得劫掠北京的爷!

正在勤王师路上的辽东总兵丁志祥、窦睿等来援,自觉力不能敌,直接作壁上观。

崇祯调来的勤王师还在路上,唯一的战力吴国俊决定要坚守不出,待到合适时机捅清军的皮股燕子去。

故而使得左右翼两股人马在通州会师。

多尔衮见来一次大明京师,就越发觉得没有多少明军敢于抗争,对于大清划江而治充满了信心。

今后只要多劫掠几次,大明就会虚弱的不成样子,那些勤王兵还能来多少人?

于是多尔衮决定从北部绕过北京到涿州,对于三国演义提到的地名,多尔衮也想去瞧瞧。

清军到了涿州后,兵分八路向西进发。

一路顺着太行山,一路沿着运河,中间六路布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由南向北,纵兵并进。

北京以西,到山西边界,千里之内,多为旷野平川,满蒙骑兵扬鞭跃马,沿途所过,六府城镇皆被攻掠。

因大凌河战事失败的孙承宗一直在老家颐养天年,清军进攻高阳,他率领全城军民守城。

城破被擒,七十六岁的孙承宗选择自己体面,自缢而亡。

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战死,孙家百余口遇难。

这只是大明忠臣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百姓家破人亡,沦为清军的奴才,任由他们欺凌。

卢象升与陈新甲刚交接完,又赶上这个事。

皇帝要他率领杨国柱、王朴、虎大威三个总兵入卫京师,并督天下兵马,第三次赐尚方宝剑。

卢象升闻讯,伏地痛哭,请求解任,崇祯不允许。

然后便一路赶到京师。

清兵深入腹地后,卢象升立即成为主战派的代表,反对任何形式的谈判议和。

他爹刚刚去世,也不准他奔丧,卢象升穿着麻衣草履,奉诏督师,被誉为“北门锁钥”。

又一日的黎明,崇祯召见卢象升于建极殿后的平台。

卢象升再一次批驳了杨嗣昌的议和之事,对皇帝说:“陛下命我督师,臣意主战。”

崇祯脸色不是很好,他其实是赞同杨嗣昌的攘外先安内的策略,也有心思想要和清军议和,奈何就是拉不下脸去。

若是早早有了议和之事,清军也不会在这个档口入关。

这不仅仅错失了围剿锤匪贺今朝的机会,也给了投降张献忠更小的压力,至于李自成简直就是绝处逢生。

崇祯过一会儿才回应:“朝廷从来没有说过要议和之事,这都是外面的人胡乱猜测议论。”

卢象升又向崇祯确认杨嗣昌是否曾以格苗的典故来主和,崇祯表示满清与上古的三苗不同,已“凌犯天朝”,不可讲和。

崇祯话头一转接着对他嘱咐道:“剿奴与剿寇不同,卿宜慎重!”

他提醒卢象升在对建奴作战时不要想围剿农民军那样身先士卒。

毕竟别看卢象升长得一副文弱样子,可打起仗来真的不要命。

整个文官体系当中,全天下也就他这么一号人。

崇祯又命卢象升与杨嗣昌和关宁总监高起潜等人在安定门开会,卢象升手握尚方宝剑自是要求主战,满座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