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54章

作者:秋来2

但高起潜可不是个善茬,他被崇祯认为是个懂军事的,皇帝也非常信任他。

可在实际操作上,监视军队打孔有德都被打的大败,然后捡死尸割人头冒功。

待到后面被派去给曹文诏、左良玉等人监军,他带头侵吞克扣军用物资,面对敌人他往往是率领精兵先行逃跑。

总之平定农民起义军的叛乱不重要,精兵必须得先保护我的安全。

最后这些将领皆是开始摆烂,崇祯把所有监军都撤回来,只留下高起潜这么一个擅长军事的太监。

当高起潜去下面视察部队,要求所有人都得对他行军礼,几个官员上书弹劾,都被皇帝给革职。

高起潜如此行径,完全是靠着皇帝的偏听偏信。

多尔衮派遣部分人马由顺义南下,兵锋直指东直门,意图吸引明军兵力。

卢象升面对清兵的频繁进攻,日夜督兵力战。

夜,清兵移兵德胜门外北土城,卢象升领军交战。

天亮又与清军交战于西直门,获老旧炸膛等十余门巨炮。

清军趁势撤退。

卢象升请求乘胜追击,经过众官讨论,崇祯到第二天下午才批准追击,但为时已晚。

这个时候高起潜则是暗中派人去追击清军,想要捡便宜,到时候跟皇帝报功。

结果他的部下刘博璐被清军大败于卢沟桥。

高起潜慌了,本以为是手拿把掐的抢功,在皇帝面前露脸。

结果大败特败,他想要瞒也瞒不住。

高起潜只能倒打一耙,在皇帝面前说卢象升不适合作战领兵对清军作战,易上当,且易错失良机。

崇祯也不觉得是他耽误时间导致没有狠狠的咬住清军,让他们有所准备。

当高起潜这个“非常懂”军事的太监给出建议,崇祯坐不住了。

他开始召集洪承畴领兵来援,洪承畴知道不能再拖,先派遣降将白广恩率领几万人马先行。

一方面是为了响应皇帝的话,一方面是为了迷惑李自成。

让他以为朝廷大军直接跑去支援京师,对付清军。

没等李自成高兴几天,洪承畴就率领精锐士卒打的刚刚想要均田免赋的李自成。

李自成被打的身负重伤,妻女皆被俘,只剩下十七人,跑到了河南、陕西边境的大山里躲藏。

五省总督洪承畴这次啊亲自带领左光先、王承胤,号称合众十五万人,向着京师进发。

洪承畴希望抵御清军之前,陛下能够给下发些军饷。

毕竟这么多人前去解围,人吃马嚼,损耗极大,无论如何都得给钱。

否则有人当场叛乱,也不是不可能的。

洪承畴没了基本盘之后,军饷的问题是相当不好解决。

卢象升对于朝廷上的风向不敏感,作为勤王总指挥他决定进据保定,命诸将分道出击,大战于庆都(今河北望都),斩清军三百级。

高起潜脸上不好看,他派人去迎战清军想要抢功,结果大败而归。

反倒卢象升一次一次的取得胜利,这不是打他的脸嘛?

什么外寇入侵,都没有他心中所想的重要。

然而卢象升的情况也十分难缠,军中乏饷。

平日里欠了军饷,咱们因为卢督师与大家同甘共苦,咱们没饭吃,他也不吃饭,看在他的面子上,那就忍了。

可是咱们兄弟与清军对战,都斩杀了三百多人,杀伤更是近千人,才能砍下三百多脑袋。

皇帝一点奖赏都没有,那咱们还卖个屁的命啊?

谁不知道清军是出了名的凶残以及难打?

如此怨气在明军士卒当中传递,自是牵制了卢象升的进一步行动。

卢象升也一直都在上火。

他虽然是主战派,敢于和清军对战,可掣肘实在是太多了。

朝廷上的重臣与他成反对意见,想法子要搞掉他。

皇帝身边派来的监军,也觉得卢象升的行为影响了自己在陛下面前“善于军略”的良好形象,故而对他也不顺眼。

卢象升屡次给皇帝上书希望能够给他调拨粮饷,以此来维持士气,继续打击清军。

但清宛县令左其人、真定巡抚张其平都不给他运饷。

后勤后勤没有,补充兵员更是别想了。

无论是杨嗣昌还是高起潜都不想让卢象升这个名义上的督师,掌握许多人马。

卢象升移书兵部告急也得不到回复,杨嗣昌只不过是把奏疏放在一堆奏疏里面,对皇帝就说的过去了。

被高起潜派去的监军太监方正化则密疏弹劾卢象升“縻饷逗留”。

如此亲近人送来的密疏自然引起崇祯帝对卢象升的不满。

但是多尔衮却没有心思理会明廷这么多人的心思,他只想要此番出征劫掠越多越好。

京畿地区已经连续失守真定、河间等十几处州县,致仕重臣孙承宗也遇害。

崇祯听到消息后,哀伤悲叹,命相关官员做好后续抚恤,便不再管了。

经此一事,孙家有直系子孙存活下来,还是个未知数呢,故而相关官员只是口头应了,并没有落实。

清军又攻陷衡水、武邑、枣强、鸡鸣、霸州等诸多县城,杀了大明退休翰林。

唯有内丘,知县高翔汉力守十余天,清军见无法攻克,便撤退去祸害其他地方。

还有魏忠贤的老家沧州肃县,被他修筑的也颇为坚固,倒是让清军难以攻克,直接绕道而行。

因为这些清军看惯了县城外观不咋好的,到了魏忠贤的老家,猛地一看县城如此坚固,必定是明军的重要关隘,攻克之后,兴许就能够俘获许多粮饷财物。

结果这伙清军发现,不亏是明军重镇,堡子修建的相当坚固,没有火炮是断然无法攻克,故而直接撤走。

这些县城除了有高知县率军守卫,魏忠贤老家没被攻破外,清军兵峰锐盛,势不可挡,接连攻克许多城镇。

多尔衮又兵分三路,由涞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

如此危急时刻,内阁首辅刘宇亮主动请缨,愿去前线督察军情,为君分忧。

崇祯大喜,即刻下令将卢象升革职听勘,由刘宇亮代之总督天下兵马。

可是当刘宇亮真的听到皇帝要让他上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

止不住的害怕,我只是想要站在后方,在皇帝面前表表决心,没想着真去啊!

刘宇亮这就相当于与袁崇焕的口嗨差不多,我是支持陛下的,愿意为陛下分忧,可实在环境过于严苛,我并不能有所把握处理好。

奈何皇帝就觉得你能行,你就得给我办妥当。

要不然我不仅换了你,还得宰了你!

可杨嗣昌与薛国观不想让刘宇亮这个内阁首辅出风头,毕竟他是个废物,只能依靠卢象升。

这无异于把他亲自送到卢象升的战船上,一旦内阁首辅全力支持主战的卢象升,结果兴许就与他们的初衷大相径庭。

故而二人联袂上奏,说临阵易帅,恐怕绝非好事。

崇祯上一次临阵逮捕袁崇焕的事,显然没有让他得到应有的教训,所以卢象升稍微表现的不是那么的好,便想要换人,丝毫没有想过什么后果。

故而人在相同的坑里栽好几次,不赖骗子手段直白,实在是个人才智以及没有逻辑。

崇祯便命令刘宇亮督察各镇援兵,不再顶替卢象升。

卢象升想着朝廷派内阁首辅来协助他,当即信心大涨,上一次斩杀清军,总兵杨国柱、虎大威死伤也不小。

若是首辅能够带来些许钱粮那才真是大救星了。

卢象升进驻巨鹿南家庄,因为兵部尚书杨嗣昌所扼,又让卢象升分兵给新任宣大总督陈新甲去守卫皇陵为理由,以此来遏制他想要去找清军大战。

毕竟卢象升的战绩在一片勤王师当中,还是想当可观的。

可在这个庄子停驻后,卢象升手中只有残卒七千余人,士卒力量薄弱,且缺乏粮饷。

士卒们还要在冬天以凉水充饥。

崇祯的罪己诏下的就跟放屁一样。

卢象升纵然是有心杀外虏,可处处都没有人与他相互配合,不断的扯着他的后腿。

作为一个大明忠臣,如此坚持属实是没有几个朋友。

大军陷入如此情况,卢象升只能派遣兵部攒画主事杨延麟,到距离五十里外的鸡鸣,向拥有关宁重兵的高起潜求援和粮饷。

高起潜大冬天在被窝里睡懒觉,没空搭理一个小小的赞画。

卢象升等了一天之后,没有消息传回,他曾任职的大名等三府父老建议他南下大名等地募兵。

但他既不想落得逃离战场之名,又不想连累大名等地百姓,故而拒绝。

巨鹿生员姚东照听闻此事,助粮七百斛,让大明官军吃上口热的,士气稍微恢复一点。

整整三天的时间,卢象升派出去三波人马前去与高起潜接洽,皆是没有消息传回。

卢象升最后一次希望高起潜能够与他合兵一处,攻击清军。

但高起潜被卢象升整的烦了,直接离开鸡鸣,前往临清,不搭理你这天下兵马督师的话茬。

你卢象升不是作战勇猛吗?

有能耐就自己去跟清军打仗,非得拉着我做什么?

隔天早上,卢象升生帐,四面拜见军中将士,说:

“吾与尔等同受国恩,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

众将士无不失声号泣。

卢象升当即下令全军拔寨进兵,要与清军决一死战。

大同总兵王朴当即眉头一皱,退至众人身后。

第0962章 卢象升战死

姜襄被卢象升怀疑勾结锤匪贺今朝。

因为他几个在陕西的兄弟都投降了锤匪,故而举荐王朴为大同总兵,换上自己人。

姜襄对于卢象升这个宣、大总督义正言辞的表示,他姜襄绝不会与锤匪同流合污。

否则早就在他当总兵的时候,把整个大同都送给锤匪。

反正贺今朝已经成为草原上的天可汗,若是能够掌控大同,那边能更好的掌控那些蒙古人。

卢象升虽然没有抓到姜襄通锤的实际动作,但基于直觉,又把他调为副总兵。

所以此番出征,是大同总兵王朴带兵跟随卢象升。

当卢象升发表这番讲话之后,王朴就觉得领导不行啊。

他这不是打仗,而是带着人去送死啊!

自己这个总兵虽然是靠着卢象升举荐升任的,但老子的命是自己的,绝不可能为了大明死在战场上。

否则老子的家业可全都没了。

当卢象升发表这番“激励士气”的讲话,王朴就决定带着自己的两千人跑路,不能跟着卢象升一起去送死。

待到大军开拔之后,王朴便带着两千余人齐齐后撤至卢督师的身后。

然后以大同有警,恐怕锤匪有所动作为由,直接带兵跑回大同。

爷不伺候了,直接润!

谁愿意去送死?

你愿意为大明殉国,当一个忠臣,有没有考虑过底下兄弟们怎么办?

你一个高官战死沙场,有皇帝的抚恤,儿孙还能受到照顾,有世袭的官职。

可我等大头兵,连军饷都拖欠,更不用说战死后有抚恤这种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