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65章

作者:秋来2

他们竟然能说出如此骇人听闻的退敌之策来,故意破坏他的统治。

不怪崇祯信任杨嗣昌,因为杨嗣昌真的是奔着给他解决问题去的。

崇祯接到了李自成派人联系张献忠与锤匪的消息。

因为张献忠处事太糙,根本就没瞒人。

或者说官军监视张献忠的眼线太多了。

除了熊文灿之外,他麾下大批人都怀疑张献忠要造反,看他的行为作风,没有一丝臣服大明的意思。

奈何熊文灿被金银珠宝给遮住了眼睛,张献忠送来的那些箱子的重量,他稍微颠一下,就知道张献忠忠诚不忠诚。

用得着其他人在自己面前说三道四的?

当然即使大明朝廷也未曾闲着,在军事上的形势仍然没有多大起色。

特别的崇祯不仅听闻李自成这个只剩下十几人的反贼要搞事,那锤匪贺今朝占据三省之后,竟然有十万雄兵。

这就更让他坐不稳龙椅了。

连那个小驿卒占据三省都有十万精兵。

我大明两京十三省,十万精兵都凑不出来吗?

皇帝一发怒,势要与贺今朝争个高低。

以杨嗣昌等为首的当即先给崇祯吃个定心丸,我大明士卒何止百万。

那贺今朝对外号称十万精兵,定然是胡言乱语。

当年他在甘泉县造反的时候,几百人对外就号称一万人。

所以陛下不必相信那些坊间传言,都是贺今朝故意夸大事实。

经过杨嗣昌等人的宽慰,崇祯终于好守了一二。

按照贺今朝以前的尿性推测,他手里能有个两三万人,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多是没什么战斗力的。

如此兵力也算与张献忠不相上下。

“可你们说大明有百万兵,朕手底下有没有五万精兵?”

崇祯的发问,一下子又给诸臣干沉默了。

因为大多数人附和着说百万之众,可实际上真有百万之众,朝廷早就发不起饷钱了。

于是廷臣们归咎于兵虽多但不精,陛下我们还是走精兵的路线。

“那该如何走精兵的路线?”崇祯强忍着怒气而言。

相比较以前,崇祯也学会了在朝堂上妥协,而不是向以前一样,全都得听我的,你们说话都是放狗屁。

杨嗣昌想了想,拱手道:“陛下,我大明理应抽练边兵。”

“嗯?”

第0970章 元宵节快乐

“如何抽练?”

崇祯又紧接着追问了一句。

毕竟九边中的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临洮、山西六镇,皆是落入了贺今朝手中。

杨嗣昌给出了解决办法,宣府、大同、山西三镇,有兵十七万八千八百余,三总兵各练一万,总督练三万。

辽东、蓟镇兵四十万,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临洮五总兵各练一万,总督练五万。

外自锦州、内抵居庸,东西策应,余授镇、监、巡抚以下分练。

通州、昌平督治二侍郎,设保定一总督,合畿辅、山东、河北兵得十五万七千有余;

四总兵各练二万,总督练三万。

北自昌平,南抵河北,闻警策应,余授巡抚以下分练。

按照这一方案,抽练总数为二十七万精兵,再加上分练的五十万人。

朱由检一想到手头将有这么一大批精兵,实现“制虏灭寇”的宿愿自无问题,于是欣然批复就这么办。

我大明虽然没有百万精兵,但抽调出近三十万人,还是能够中兴大明的。

崇祯显得颇为兴奋,想想就觉得有些激动。

特别是祖大寿在宁锦一线抵御清军,着实让崇祯无法放下心来。

因为大凌河战事的失败,祖大寿诸多养子侄子全都在清廷里效命。

屡次来劫掠大明的那波人马里,说不准就有他们的存在。

祖大寿这个人迟早是要降清的,崇祯是非常肯定。

所以才会想着要在蓟辽里再练新兵,同意杨嗣昌的建议。

不仅如此,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也提了意见。

自从弘治朝以后,还没有举人做过尚书的。

如今大明军事危急,诸多大臣都不愿意当兵部尚书。

所以他们才华会花钱走关系,结果由陈新甲这个举人出身,能够力压诸多状元进士之类的当上兵部尚书进入内阁成为大明高官。

反正自从崇祯登基以来,担任兵部尚书的人就没啥好下场。

目前也就是杨嗣昌因为得皇帝宠信,因清军入塞被落了职,但依旧受到重用。

众人也都觉得陈新甲没啥好下场,他可不会向杨嗣昌那样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

但陈新甲也是个有魄力的人,接替卢象升为宣大总督后,也想要干出一番事业。

特别是晓得山西巡抚许鼎臣的做法后,他又想出了一个高招。

他认为“流寇”之所以难平,是因为他们出没无常,流动不居。

要想“灭寇”,关键在于加强地方武装。

因此,他建议地方政府实行“裁练”。

具体说来就是府裁去通判,设练备一职,品级相当于官军的守备。

州裁去判官,县裁主簿,添设练总一职,相当于把总级别。

练备、练总隶属于知府、知州、知县,专门负责训练民兵(或称乡兵)。

民兵的任务是捍卫乡土,不得调往他处。

并且规定数额,每府练民兵一千、州七百、县五百。

如此一来,无论是流寇,还是锤匪,亦或者清军入塞,各地都能守城。

尤其是清军是来抢掠的,他们不会携带易于攻城的重炮,只要能守住城池。

他们就不会死磕,而是绕道而行。

若是京畿附近各州县,全都如此,下一次清军再次入塞,定能让他们白来一趟。

逼着他们走山西去劫掠锤匪。

那锤匪治下百姓没有经过这种事,必然会惊慌失措,如此一来,清军便和锤匪相互攻击。

如此切合实际的方案得到朝廷的欣赏,杨嗣昌提议先在畿辅、山东、河南、山西实行,然后推广到其他地方。

陈新甲希望地方官府都能与山西巡抚许鼎臣学习,他在地方上练兵,就没有用朝廷的粮饷。

而且时时刻刻都想着要杀回太原去,在与锤匪亲临的第一线,枕戈待旦,一时也不敢放松。

若地方上人人都如同许鼎臣一般,那大明各个地方皆可自保。

不费朝廷钱粮还能达成如此效果,让崇祯极为满意。

因为他的内帑真的拿不出来多少钱,否则也不会开口下旨强行向勋贵们借几十万辆银子。

一个一个的点名要钱。

崇祯算不上抠搜,可真成了穷鬼了。

就算赏赐有功之臣抠搜了些,但该花钱的地方也是花钱的,甚至连赈灾都花钱,对于大明皇帝而言,有着极大的进步。

但花出去的钱,经过漂没后,真不一定能花到该花的地方上去。

大批的中间商太多了,且抱团欺上瞒下形成惯例,这是无解的。

崇祯也没有魄力,亲手抓一支精兵去练。

地方上的财政不用去管了,由地方上自行解决。

可抽调边军练近三十万人,还是需要大批钱财。

思来想去,为了练兵,崇祯只能决定加征练饷。

经过仔细核算,朝廷正式下令加派练饷,七百三十多万两。

对于再加赋税的事,也有人提出了反对,如今的赋税有增无减,势必会导致农民越逃越多。

这无异于驱民为盗,强迫他们加入流寇以及锤匪,甚至加入清军。

可是朝廷如今原有旧饷五百万两,新饷九百余万两,再加上新饷七百三十余万两。

话是抽练如此多的人,可到时候练饷费尽心思收上来,能不能掀起水花还是问题呢。

尤其是直省各官每借练饷名色,追比如火,致百姓困苦,遇贼辄迎,甚至未见贼先迎。

因为他们抵御贼寇和外虏的胆子没有,但是借着剿匪敛财的胆子,一个一个大的很。

到头来还是一片鸡毛,莫要听从杨嗣昌的建议。

此举万万不能实行下去。

这些人本来就没有什么明目聚财,这下朝廷又给了他们新的借口。

百姓哪能经得起如此沉重的赋税?

这可是要比锤匪五五分还要狠,更不用说辽东鞑子种地也没收如此重的赋税。

崇祯听到这些话只觉得有些刺耳。

事情还没干,总会有人来挑刺!

而且是往最坏的地步去说,唯恐你把事给干成喽。

朱由检在心里当真是怀疑,他们是不是大明的忠臣?

还是早就与锤匪、清廷有所勾结,否则不会屡次搅和朕批准的策略。

尤其是批判完了之后,还不给你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总之,就是干这也不行,干那也不行!

可是一旦不干事,就坐视那些贼寇以及外虏越闹越厉害吗?

朕还如何能守住祖宗的江山,如何能中兴大明?

大学士的意思其实崇祯没听明白,底下的官员,根本就不是想要真心给陛下办事的。

杨嗣昌却鼓动如簧之舌说道:

“陛下,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

有了杨嗣昌的解释,崇祯便着令立即推行下去,让杨嗣昌时刻准备着绞杀锤匪贺今朝。

杨嗣昌对此也信心满满,只要稍加训练,定能练出精兵。

朱由检与杨嗣昌君臣二人,对于未来都充满了信心。

仿佛先前遇到的挫折根本就不叫事,一切都在按照既定计划向前推进。

杨嗣昌得以有暇顾及在谷城的张献忠。

他向崇祯指出:刘国能、张献忠同时受抚,刘国能所至立功,人卫著劳,家口自寻生路。

张献忠安坐谷城,未能胁从一人,与民共城而居,分麦而食,以致讹言繁兴。

所谓“讹言繁兴”,指的是张献忠磨刀霍霍将有所图的流言蜚语。

同时杨嗣昌为悬赏贺今朝,填《西江月》一首,内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