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83章

作者:秋来2

祖大寿倒是清醒的很,对着吴三桂道:

“侥幸罢了,你看皇太极下一次出兵,金国凤还能占到便宜吗?他不死就已经非常幸运了。”

“金国凤不足三千人驻守松山,抗住皇太极的猛烈攻击,取得如此大捷。”

吴三桂没明白,继续发文:

“如今金国凤为宁远总兵,麾下将士过万,宁远城要比送山城坚固许多,舅舅为何也不看好他?”

祖大寿却是站起来走了几步:

“如今形势,张献忠在湖广、四川等地作乱,李自成在河南等地杀王爷抢粮,卷起数万人,声势浩大。

唯独锤匪贺今朝一动不动,一副缺粮,像是在应付旱灾的迹象。

但是他外甥李定国可是率兵囤聚在四川,说不准就能一锅端了督师杨嗣昌。

中原各地大乱,这些人都在争相啃食大明壮大,辽东的皇太极也想与贺今朝一样稳坐钓鱼吗?

不,他也想要来分一杯羹!”

“舅舅的意思是?”吴三桂面露疑色。

“这只不过是他的一次试探性进攻,接下来皇太极便会围绕着宁锦防线,大举进攻的。”

不得不说祖大寿盘踞辽东这么多年,眼光还是有的。

现在说一句祖大寿冠绝明将之上当属第一也不为过,当然崇祯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而这一点也正是目前吴三桂所欠缺的。

“舅舅,那得赶快向朝廷叫援军,莫要等到清兵到了城外,再叫支援,可就晚了。”

“援兵?”祖大寿哼了一声:

“金国凤刚刚打了大胜仗,清军狼狈退走,我就向朝廷要援兵。

以皇宫里坐着的那位皇帝的性子,他指定不会相信的,更不会派人来的。”

“可是洪承畴在蓟镇等地坐镇,拥兵几十万人呢,皇帝不懂,他定然能懂。”

吴三桂心思也有些急切,纵然他觉得皇帝不信任他们辽东军将,可此时也并不是很想剃发降清。

毕竟以他跟祖大寿的关系,很多旧人都给他写信劝降。

作为祖大寿重点培养的辽东将门接班人,自是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但对于辽东将门而言,最好的局面就是稳住现在的状态。

“几十万人马?”

祖大寿对此更是表示不屑,洪承畴的手段都是他玩剩下的。

报给皇帝的数目,不过是为了多要些军饷,实际人数能有三成就算良心了。

在这三成当中,又有三成敢战精锐士卒,祖大寿便觉得是洪承畴治军有方了。

再加上洪承畴的基本盘已经丢了,他上哪里去搞粮饷?

唯有向辽东将门学习,不断的向朝廷开口讨要。

“舅舅这是何意?”

“傻小子,如今中原有流寇,西北有锤匪,杨嗣昌剿匪不利,洪承畴依旧没有动窝。

洪承畴手握重兵,说的好听是为了防备清军再次入关,可皇帝让他驻扎在此地。

还不是为了防备我祖大寿投降鞑子,留的一手牌?”

吴三桂极为震惊,他没想到皇帝忌惮舅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可是靖辽侯吴国俊不也驻扎在蓟镇,何须用得着洪承畴呢?”

“皇帝不会打仗,只是觉得兵越多越好,也更安心。”

祖大寿背着手看着地图:

“如今天下大乱,连辽东皇太极都在主动挑事,偏偏占据三省之地的贺今朝什么动静都没有。

让人下意识的觉得没有他这号人,我看他是想要看几虎相争的戏码。

然后谁败了,就打谁,真是好响亮的算盘呐,都崩到辽东来了!”

吴三桂对于锤匪的了解不深。

但他知道靖辽侯吴国俊的第一笔政治前途,当真是靠着贺今朝得来的。

此人或许是个可以合作的对象。

“舅舅,此人虎踞三省之地,六镇精兵尽在他手,如此大乱之下能保持清醒,其志不小。

我们辽东军将连清军都不是对手,你如何能绞杀屡败清军的锤匪呢?”

“你绞杀锤匪做什么?”

“你绞杀的过他吗?”

“曹文诏多能打,还不是败的惨不忍睹,连曹变蛟都降了贺今朝。”

祖大寿的一连数次发问,直接让吴三桂闭上了嘴。

待到吴三国摇摇头,他又见到祖大寿瞥了他一眼:

“当今天下大乱,明失其鹿,你要想保住我们的富贵,自是得发挥我们辽东军的价值。

以前没得选,只能一拖再拖。

若是贺今朝不暴死,他是有很大的机会夺取天下,再立新朝的。”

吴三桂被他舅舅的这番话震惊的不知所措。

自从袁崇焕死后,辽东将门就受到了崇祯的猜忌,再加上后金第一次入关。

北京城的“爷”都怪他们辽东军。

说他们故意把鞑子给放进来的,为此还有“京爷”敲黑砖,在他们与鞑子作战之际,搞死了几个辽东将士。

可皇太极明明是无法逾越他们守卫的宁锦防线,绕道走蒙古,从蓟镇破关进来的,关他们辽东将士屁事。

他们拼死与狗鞑子作战,那些勤王兵来了,还不是做壁上观?

这便是吴三桂当时最真实的感受,也是跟着祖大寿一路跑回山海关的心路历程。

委屈。

越想越气!

他们拼死与鞑子作战,结果在京爷的眼里不仅一文不值,还得遭到痛骂以至于打杀。

当然北京的那些爷和他们辽东军将,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为自己屁股说话的人。

以至于到现在他们辽东军将都与大明皇帝有着深深的隔阂,根本就无法治愈的那种。

大抵只剩下背叛那一条路走,只不过双方很有默契的没有直接撕破脸皮。

主要是祖大寿觉得他面对清军的攻势,还能再坚持坚持。

但是皇太极这波若是卷土重来,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抵挡的住。

“舅舅的意思是?”

吴三桂进一步追问道。

“只要贺今朝想要剿灭清军,就得用得上我们。”

祖大寿摸着胡须说了一句。

吴三桂表示理解了,舅舅的意思就是待价而沽。

前提是,得挺过皇太极的下一波进攻。

要不然真没有多少本钱可以去与贺今朝讲价的。

“舅舅,那既然这样,舅舅还是给洪承畴写一份书信,提前告知清军的动态,希望他能够早做准备。”

吴三桂认为关宁军就更得保存实力了,得让那些客兵来辽东这块地界与清军厮杀。

如此一来,他们才能保住自身的本钱。

祖大寿想了想,便同意了这个主意。

反正这种操作,也是老传统了。

这么多年援辽的客兵,大多数人的尸骨都留在这片土地上了。

辽东就像一道伤口一样,不断的消耗着大明精锐士卒的血肉,且久久无法愈合。

第0984章 愈演愈烈

待到清军班师回朝后,因为进攻失败,祖可法等降人又提出了攻取北京的策略。

大军直捣北京,可断喉刺心,立即致大明于死地。

如今中原各地混战,明庭根本没啥本事四处灭火。

若是京城被其他人所破,大清还能吃到肉吗?

他们这些人还有机会成为真正的勋贵,而不是在辽东这破地方窝着!

对于个人以及家族前途他们极为看中,因为许多人都没有回头路的。

取宁锦则是去手足,只能得到几城,却不能灭亡大明。

他们把去手足融入到皇太极曾经讲过的“剪枝大计”。

因为皇太极的战略眼光,曾经说过大明是一颗大树,无论多大力气都不能一斧子砍断。

唯一的法子就是从大树的两侧入手,一斧子一斧子的砍下去,砍到一定程度,这颗大树就会自己倒下去。

皇太极就用浅显的道理来阐述他的战略思想,生怕清廷高层这帮“人均胎教肄业”的人听不懂。

目前大清只有徐图渐进,从强大自身和削弱敌人,来实现皇太极的政治目的。

绝不可能图省力气走捷径!

但是,他的许多谋臣以及军将们都不认同他的观点,或者是无法理解他的战略思想。

总是想要直取北京,尽早灭亡大明,一劳永逸。

但皇太极就是想要先图取宁锦之地,断其手足。

他先图宁锦的想法,也是经过一段实践而形成的。

鉴于宁锦防线防御坚固,他曾一度放弃取宁锦,改道从内蒙进关,从而打开袭击大明的新赛道,成功进行了企业内部转型,从而发展越发壮大。

天聪三年(崇祯二年),他首次率大军袭击北京,攻占了滦州、迁安、永平、遵化四城。

他撤军东归时,留下猛将阿敏驻守此四城。

作为夺取北京的前哨阵地。

但很快又被明兵夺回,尽管这期间明军汇集重兵依旧没有给清军造成较大伤害,但总归是阿敏兵败弃地逃归沈阳。

虽然阿敏属于“股神”级别的押宝,赔的裤衩子都没了。

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政治前途都没有了,更不用说当什么朝鲜王。

他能安稳活到死就蛮幸运的。

但这也使皇太极意识到,终有山海关控扼其间,则关内外声势无法连成一片。

即入其他口入塞,大明或者锤匪也能袭扰他的后路。

因为皇太极已经把贺今朝定为他今后主要的假想敌。

此后,清兵多次进关,打了许多胜仗,全都俘掠而归。

所克山东、河北、大同各城邑都丢弃不守,皆由山海关阻隔的缘故。

皇太极要得一地保一地,还必须在关外稳扎稳打,从根本上打破锦州——宁远——山海关的防线。

否则他就不可能在关内站稳脚跟。

这也是他从贺今朝占据西北三省那里得到的启发。

锤匪如此稳扎稳打,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以及存储更多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