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849章

作者:秋来2

鉴于北京已危在旦夕,特别是锤匪要兵分三路进攻京师的谣言,传的满天飞。

大臣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南迁”。

崇祯在德政殿召见李明睿询问御寇急务。

李明睿请皇帝屏去左右,趋近御案,与他展开一场关于南迁的密谈。

崇祯则是出声让人走开。

“臣蒙陛下召,路上听闻贼势颇大,今贼子近逼畿甸,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陛下不立即下定决心,非要拖沓犹豫,怕是不妥。

当今天下惟有南迁可缓大明目前之急,徐图征剿之功。”

崇祯因为有上次南迁之议的教训,十分谨慎地回答。

“此事重大,未可轻言,亦未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则是极力鼓舞道:“陛下,天命微密,全在人事,人定胜天!

陛下此举正合天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大明大势,已至此步,岂能因循守旧?

若是陛下不速速决断,日后定有噬脐之忧啊!

更何况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陛下可有内断之圣心,外度之时势,不可一刻迟延也!”

朱由检环顾四周,见无人,这才向李明睿吐露了他的心声:

“朕有此志久矣!”

李明睿大喜,果然大家是一路人呐。

他又听崇祯说道:

“只是朕苦于无人出面提及此事,故而一直推迟到今天。

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此事重大,尔且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罪坐汝。”

李明睿连连点头。

自是明白陛下是好面子的,这种事绝不能是皇帝主动提及南迁。

南迁如何操作是个难题!

要把宫廷与政府迁往南京,到底不是搬家那么简单。

崇祯仔细地询向中途接济等具体事宜。

李明睿胸有成竹地回答:“不如四路设兵,山东、宣府、河南,此陆路也。

登莱海船,通州运河,此水路也。

陛下须从小路轻车南行,二十日抵淮上。”

崇祯听了表示同意,再次叮嘱:“好,千万要记住此事不可轻泄。”

李明睿见皇帝已经应允,希望从速行动:“陛下,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臣的谋划必然不敢泄露,但求圣断,陛下但出门一步,龙腾虎跃之间,不过辗转之间就把天下运势再次握在手中。

若是孤坐北京,坚守危城无益也,更无益于大明天下,无益于祖宗社稷!”

朱由检颔首退回内宫,命近侍在文昭阁赐宴招待李明睿。

他手里还有洪承畴十几万人马。

一旦南迁,这些人马必然会放弃守宁锦。

但贺今朝称王一事,始终是压在他头上的一颗滚石,说不定就什么时候落下来了。

尤其是崇祯心里有这个意思,就想着立即南迁。

从山西到京师来的路太近了,而且十分的空虚。

他一会幻想大同、宣府等地的士卒会挡住贺今朝的进攻。

一会又万分懊恼的认为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明军在驻守,贺今朝会毫无阻力的直接进入京师。

就如同高迎祥对他所言的那样,贺今朝会把他从皇帝的宝座拽下来,并且也千刀万剐之类的。

当年他还嘲笑高迎祥一个反贼也配说那种大话,可现在看来着实是难受。

一会他想着洪承畴在辽东大获全胜,自己就有了翻盘的机会。

一会又觉得洪承畴被清军斩杀,落得大败,关锦防线全都丧失。

故而崇祯此时的压力极大,甚至开始仗责一些犯错的太监了。

大环境太差了,总是遭不住个人的胡思乱想。

午饭后。

崇祯继续和李明窨商谈南迁问题。

这种连续召见个别大臣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可见在崇祯看来南迁之议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再不能以寻常惯例对待。

双方一直谈到黄昏时分,崇祯稍微歇息,命近侍在外室赐茶。

到了夜间,崇祯感到关于南迁还有不少问题要商议,又破例在内殿召见李明睿,两人仅隔一个御案,相对促膝而谈。

“卿奏(南迁)事,即欲行之,谁可接济?

途间用何等官领兵措饷?

驻扎何地?”

李明睿稍微思考这三个问题回复道:“陛下,济宁、淮安皆是要地,不可不设官,须择重臣领兵,预为之防。”

崇祯颔首:“需要何等官衔?”

“该是户兵二部堂上官。”

“此时兵在关外,大将俱在辽东,调遣甚难,奈何?”

“近京八府尚可招募。

陛下此行,京师须人料理,关外兵不可尽撒,尤其是辽东军将不可轻调,惟有在公侯伯及阁部文武大臣试其才能,再秘密遣之。”

听到这里,崇祯又放松了许多。

朕手底下还有那么多的勋贵可以用。

毕竟大明要是亡了,这帮世袭罔替的勋贵也就没了前程,贺今朝那种人根本就不会养着他们。

故而崇祯对于南迁之事,还是极有信心的。

此外双方还就大明的财政等有关问题谈了谈。

到召对结束,李明睿出宫时,已经二更时分了。

再加上崇祯的第一宠臣,杨嗣昌也极为赞同南迁。

留锤匪与清军争夺北方,叫他们相互厮杀。

大明在南方养足力气,等他们决出胜负,想必那个时候,他们也就能编练出许多的士卒。

在杨嗣昌看来,无论是锤匪贺今朝还是清廷皇太极,这两方都比较能打,只要没有大明在中间搅和,他们短时间内谁都奈何不了谁。

想想大明之前几十年都没有剿灭建州女真,且让他们越做越大。

贺今朝想要短时间平定北方,把关外的清廷消灭,短时间根本就不可能的。

大明到了今天的地步,已经掺和不起了。

索性就失地存人,让两方实力强大的去互掐,如同辽金一般,双方损失必然惨重。

这便是杨嗣昌在战败当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大明皇帝与大臣从早到晚秘密商谈南迁,实在是反往常惯例的非同寻常之举。

正如他向李明睿透露的那样,他有志于此久矣!

崇祯是急于南迁的!

在他看来,对于摆脱内外交困的危机,南迁不失为权宜之计,而且几乎是可供选择的唯一最佳方案。

因为长江中游有左良玉号称几十万大军。

江滩一带又有江北四镇的军队,南京比北京要安全得多。

然而,李明睿毕竟官小位卑,说话没有分量。

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也不敢在放弃宗庙陵寝这样敏感的事情上独断专行。

他迫切需要内阁六部有影响的大臣出来力排众议。

但是阁部大臣中又有谁独具胆识敢冒后人非议的风险,提出南迁呢?

几番商议后,崇祯基本上明确了南迁。

但崇祯不愿担负起这个“逃跑”的罪名,希望手下重臣能主动提出南迁,他先否定,重臣再请求,他最终“迫不得已”同意,以此撇开丢掉大明首都的责任。

当年留学生未回,瓦剌进攻,于少保站出来保卫京师,说有言南迁者,斩。

崇祯自然不希望自己这个当皇帝的提出来。

他把希望寄托在了陈演身上。

朱由检找来陈演,满怀希望地道:

“此事要先生担一担。”

陈演虽然贪财好色,喜欢排除异己,贻误战机,拉帮结派,就是不干正事,可也是个聪明人。

因为不聪明的人也干不了他在私底下做的事,还能被皇帝信任。

他当然看穿了皇帝的心思。

如果自己公然提议迁都,今后一旦秋后算账,追究放弃首都的责任,自己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吗?

更为重要的是,陈演对皇帝的脾气再熟悉不过了。

崇祯每次遇到大事,都要强硬地追查到底,从一二品大员到八九品小官,都是打包严惩。

陈演在心中叹息,在皇帝面前,他每说一句话都要思前想后,稍微说错一句话,能吓得后脊梁湿透。

在大明江山和自家声誉面前,陈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首辅周延儒更是一言不发。

阁臣们彻底让崇祯失望了,没有人愿意干这种事。

毕竟臣子都认为:皇帝不地道啊!

为皇帝办事,不仅名声没了,连命都得搭上。

这种责任,谁担当的起?

第1039章 把你后路给锤没喽

大家当大明的官都是来挣银子的。

可不想银子没挣多少,反倒把自己命赔进去。

上朝后,朱由检向阁部大臣痛哭流涕地表示:

“朕还要督师,以决一死战,即身死沙场也在所不惜”时,大臣们争先恐后地愿意代帝出征,没有一个人提出南迁。

崇祯无可奈何地把南迁之事搁置下来。

大臣们寄希望于已经出征的李建泰,但等来的却是李建泰请求南迁的奏疏。

李明睿当即抓住机会向皇帝上书,同意李建泰的主意。

可一帮文臣御史全都炸了锅。

他们说二李简直是大明的罪人,坚决不能迁都。

君不见大宋迁都之后,南宋皇帝昏庸无道,只能被灭,大明绝不能向大宋学习。

从国家大面说道了个人问题,二李遭到了严重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