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935章

作者:秋来2

“若是过的好,如何能不听官府的话,反倒听我这个海贼的话!”

“嗯。”

贺今朝倒是没觉得自己说的是废话,同时观察了一下在场的商人。

“我早就听闻大帅治下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福建百姓皆是盼着大帅能来呢。”

“是啊,是啊。”

“我早就听闻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仅有的一分田,还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个事,今后会发生变革。”

贺今朝先定下了一个基调:“得益于大家主动投靠,我也懒得用什么强硬的手法,免得谁都不体面。

能分地的分地,不够分的就分山地,用来种茶,我的话说完,谁赞成,谁反对?”

“我赞成!”

郑芝龙第一个举手。

反正福建种地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利益。

倒不如积极响应贺今朝的决策。

先不说有郑芝龙的表态,谁敢反对贺今朝。

大抵是想要一辈子背井离乡了。

事到如今,谁还不认贺今朝能取得天下这件事?

尤其是郑芝龙如此积极主动,就算是自己想要反对逃跑,怕也得被郑家发动追杀令,全都给抓回来献给贺今朝,正好做郑家的垫脚石。

今天能来参加宴会的“商人”就没有一个蠢货。

谁拎不清好歹,怕是会连累整个家族。

“大帅,若是分山地,怕是山上那些畲民蛮夷会反对,而且也经常造反。”

听到有人这样说,贺今朝也有过了解,从唐到明一直这些畲民一直都会造反。

当然官府也是没把他们当成人看。

“我记得王阳明平定闽粤赣交界处之乱后,做了很多准备,这些人汉化程度不低啊,这群人多是‘去蛮化’了。”

贺今朝话音落下,便无人再答言。

看样子贺今朝再决定来福建之前已经做了不少功课,而不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大帅,一些不愿汉化的畲民,要么退入更深险的山区,要么辗转迁徙至闽东等地。”

郑芝龙解释了一句:“这些人也是问题。”

“人数多吗?”

“倒是不多。”

“嗯。”

贺今朝颔首,他不可能改变所有人。

况且有些民族是不愿意过多与汉族进行融合的。

而且他相信,这些逃避的人,或多或少都接受了汉化。

“这种事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先改变大多数人就行。”

贺今朝指了指在场的人:“我愿意相信你们都是良善之家,可千万别做出什么不该做的事情。”

“不敢,不敢。”

这次会谈大抵是极有效果的,且效率极快,至少大家表面上都服气了。

众人离去之后,贺今朝从凉亭内站起来,望着郑芝龙园子里的景色。

不得不说,那么多银子砸下去,确实能解决大部分东西。

“大帅纵然是要他们让出这些田地和山地,也养不活许多人的。”郑芝龙以前一直都是把福建人移居到台湾开垦。

那里无主之地甚多,而且种田也是不错的选择。

“无妨。”贺今朝背着手道:

“福建也种不了多少粮食,今后从外省买便是了。

田里可以种些经济作物,山间除了种茶。

我听闻你们这里种番薯的也不在少数,就种这些东西吧,可以果腹,今后走海运经商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的。”

贺今朝对于福建的规划就是要利用海岸线,做对外贸易。

至于像内陆一样分地种植粮食根本就不现实。

这里奢侈的风气,不是一时半会能扭转过来的。

商人逐利,越来越多的人发财后,福建等地的人,很难会有人把持住不去下南洋的诱惑。

对于畲人之类的规划,贺今朝还没有考虑好。

第1109章 攻萨摩藩

德川秀忠的外孙女继承皇位,明正天皇(1623-1696年)。

这是日本历史上自八世纪出现称德女皇后,八百多年来再次登基的又一个女皇。

如今的日本正是在她的统治下,可天皇的实力,远不如一个小大名。

萨摩藩第二代藩主岛津光久刚当上藩主三年。

随着他爹岛津忠恒等人先后死去,在日本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已经基本死绝了。

岛津忠恒死去时,有九位家臣为其殉死。

岛津光久像他爹处置为岛津义弘殉死的家臣一样,没收殉死大臣的领土,罢免一些旧臣,全都换上他的亲信。

为了让岛津光久能够顺利接班继位,岛津忠恒可没少费心思。

因伊集院忠栋和伊集院忠真父子之故,岛津忠恒平生最恨权臣。

他对手下之人的弄权者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稍有跋扈的苗头,便会遭到打击、斩草除根。

岛津忠恒下狠手诛戮权臣,更是为岛津光久将来接班掌权铺路。

此外,为为让岛津光久和幕府将军以及幕府重臣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岛津忠恒让岛津光久以人质身份长期驻留江户。

岛津光久这一待就待了六年。

直到宽永十四年(1637年),九州肥前的岛原半岛和天草群岛发生“岛原之乱”,当地的农民和基督教徒发动起义,共同反抗德川幕府的横征暴敛和强硬禁教政策。

幕府派板仓重昌为总大将,领兵前来平乱,并要求九州诸大名出兵助战。

这一场军役,自然少不了岛津家。

但岛津忠恒此时有病在身,不能上阵,便急召岛津光久回来领兵出阵。

岛津光久心中挂念的不是打仗,而是继承人的身份,得知他爹要死了,连忙赶回鹿儿岛,回来的第二天,他爹就驾鹤了。

幕府老中土井利胜、酒井忠胜、阿部忠秋召岛津光久登城,颁发了幕府宣令,同意岛津光久袭封,领萨摩、大隅、日向及琉球如故。

当然不是只有这四座城,德川幕府发布《一国一城令》,规定每家大名只能保留一座城池,个别领地横跨数个分国的大大名,可以保留多几座城池,但也是每个分国最多一座。

不过,这个令并没有贯彻执行。

至少在岛津家是这样。

严格而言岛津家最多可以保留三座城池,萨摩、大隅、日向诸县郡。

但实际上,岛津家的城池一共有一百一十四座,这一数量规模一直保持到明治维新时期。

《一国一城令》对岛津家的效力,只不过是不再修建新的城池而已。

岛津光久再次登城,面谒将军德川家光,献上太刀一把、日向马二匹、银币一千枚、绢一百匹,向德川家光谢恩。

而德川家光则是赐给他一把太刀,叫他好好干,要是不服,可以试试此刀锋利不。

尽管岛津光久在此当人质极力与德川家族建立联系,连他的名字都是德川家光赐给的,可对于岛津光久依旧不信任。

德川家光是不相信光久像他爹那样有能力还效忠于自己,而且萨摩藩的武士向来以桀骜不驯而闻名,一个小年轻能不能压住手底下的人还是个问题呢。

随着日本战国的结束,岛津光久基本没有机会领兵打仗,他这辈子唯一的一次参战就是代父出征,但是那一次完全就是去打酱油野餐去了,就匆匆赶会来继位。

而他本人也极为爱好儒学,喜欢读书、擅长做汉诗、书法绘画都有涉及。

岛津光久在江户三百藩当中,都属于鹤立鸡群的那种文化人。

其余一大帮人全都是文盲。

纵然是德川幕府的掌舵人,也顶多算是个识字的。

喜好儒学当然就会选择施教,尽管德川幕府也重视儒学,号召建立“藩校”,但多少在大名居住的地方或者大城市附近,就读的学生也都是藩内高级武士的后代。

可岛津光久不一样,直接把藩校开到乡间基层,连最低等级的武士子弟都能接受教育。

“四民”中的士,就是武士,是身份等级制中的特权阶级,享有政治和军事上的特权。

每一个武士只能有一个主君,一旦成为其家臣,就必须为其服役一生。

相比其他三个阶层,武士阶层还有三个优点。

可以成为政府官员;可以称姓带刀;对平民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农”占据85%上的人口,武士只占据极少数,相当于大明有功名的读书人。

相比于大明士绅还知道收敛些,江户武士看你瞅他一眼,便能立即拔刀杀你。

岛津光久如此努力扬文名,也改变不了京都、江户人的刻板印象,认为萨摩藩的“武名”很盛,多是边远地方蛮夷不开化的人。

而在岛津家自己历史当中,则是给岛津光久上了“文治之君”的称号。

而征伐琉球之事,岛津忠恒主持的。

岛津家的财政问题在岛津忠恒当政时期日益突出,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就必须加强领地管理。

岛津家的财政收入,海外贸易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但其财政支柱仍然是领地的农业收入,主要是米和其他的土特产。

领地的农业收入,以年贡的形式上缴,这就需要加强领地管理,确保年贡能够收得上来,而且收得越多越好。

再加上萨摩藩进行大规模的新田开发和河川整修工作,并且强迫农民们种植乌柏树,同时开始在藩内实行蜡专卖制,希望以此来改善萨摩藩的财政。

但是乌柏树、蜡等产业都是不能立即见效,于是萨摩藩只能从地租上想办法。

萨摩藩原来名义上1石谷米收4斗1合为地租,但是实际上经常收到5斗以上,农民口粮极少,生活十分的清苦。

随着幕府要求闭关锁国,琉球对于岛津家是很大的收入占比,也非常注重海外贸易,甚至是日本最先使用火铳的军队,积极与荷兰等殖民者进行沟通,购买了不少火炮。

如今就安置在港口的炮台上。

日本锁国是一场爆发在九州的农民暴乱,虽说规模并不算太大,但江户方面还是费了老大的力气才将其彻底摆平。

摆平过程中甚至还请来了荷兰人帮忙从海上放炮来对起兵者的根据地岛原城(岛原半岛)进行轰击。

暴乱过后,他们对此次参与人员的身份核查,最终发现,这群人基本上都是天主教徒。

同时,幕府认为在众天主教徒的背后,还有一双更可怕的黑手在幕后操纵,那便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西洋各国势力。

他们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推翻幕府的统治,再将天主教完全输入日本,从而将列岛改造成自己所期望的那样。

天主教和洋枪洋炮一样,是舶来品,但是后者是给人用的武器,而前者则很有可能成为破坏日本原有社会宗教秩序的洪水猛兽。

在这个问题上,幕府再一次运用了拿来主义,留下铁炮,取缔天主教。

而为了更有效地杜绝天主教在国内的蔓延,幕府干脆连外国人一起给取缔了,这便是那道著名锁国令的由来。

锁国期间,一切外国船只禁止进入日本境内,一切日本船只没上头的批条儿禁止走出日本境内,违者一律坐牢或是杀头。

唯独两个国家可以在长崎搞一些贸易往来,一个是打着来自明朝的海贼王郑芝龙的旗号。

另一个就是“非常义气”出手帮助日本,镇压岛原之乱,而且并不信奉天主旧教的荷兰人。

两方势力通过锁国令,在日本吃的盆满钵满。

鹿儿岛上。

岸边的人群猛然间就乱了起来。

因为海上突然出现密密麻麻的船只横着过去,船头上挂着是一把锤子的旗帜。

此地不是交易地区,就算是出海什么的,也都偷偷摸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