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994章

作者:秋来2

可现在未曾没被大明给反杀,被冒出来的泥腿子锤匪势力给截杀了!

大清何时有如此大的溃败?

先前他们得知孔有德身死还只是觉得他运气不好,如今连阿巴泰都被阵斩,那就更不用说锤匪士卒的战斗力有多强。

如今连最会指挥作战的皇太极都死了,他的儿子们怎么可能支撑起大局来?

加入满清的汉人大臣们,都在思考着自己的出路。

也不乏有投机者,开始给祖大寿写信,但这一次却不是劝降,而是希望问一问锤匪到底是怎么回事?

毕竟以前的老关系在,万一锤匪真想要覆灭大明,不如拉兄弟们一把。

因为我们最开始也是想要搞死大明的!

大清的皇帝死了,下一个继任者,对于他们这些汉族大臣是怎么样的对待,谁心里都打鼓。

但是满清的高层们这些日子可是剑拔弩张,许多人都在暗中串联,为了自己今后的荣华富贵,绝不能退步。

在解决问题的关键时刻,诸王会议上,代善主动提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这是尽快结束不安定局面的有利举动。

不料豪格不知道被谁给灌了迷魂汤,想着来个三次三让,他当众自谦退让。

结果如此愚蠢的做派,让两黄旗等支持他的大臣大为失望。

都什么时候了,你不抓紧上位搞这出?

真以为你有爹那种控场的本事?

而多尔衮一方态度毫不动摇,正是打蛇随棍上,你不当正好由多尔衮当。

但是两黄旗的大臣们不乐意!

多尔衮当政,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还就更成了对战锤匪的炮灰。

双方剑拔弩张,一副要死就死,大不了厮杀一阵。

代善不得已退而坚持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倡言。

双方意见仍不能统一,两黄旗大臣佩箭而前,再一次以武力要挟,非立皇子不可。

气氛十分紧张之时,代善表示“老不予知”朝政,退出会场,济尔哈朗也随之退出。

第三方中立势力退出。

剩下的三对二,实力差不多。

总而言之,谁也不能火并当场,毕竟皇上的尸体还停着没下葬呢。

那就更有理由斩杀某一方势力。

代善此举并非真心“老不予政”,而是支持两黄旗大臣向对方施加压力的一种暗示。

故而多尔衮见无法再坚持,力求稳妥,绝不能在阿巴泰战死消息,十万人马无法回来的消息彻底爆发之前,又来一次火并。

那当这个皇帝也就没什么必要了,完全是给贺今朝平定辽东做了嫁衣。

多尔衮便机智地提出立福临的折衷方案,代善也就不再坚持,大家宣誓拥立福临继统。

但多尔衮并非真心相让,只是调和矛盾的一种高明策略。

虽然表面上都各安其位,实际上斗争并未结束。

阿达礼等人还在为多尔衮“正大位”积极奔走,两次争取代善的支持时,代善先是教训他勿要再生他意,后更明确警告他祸必立至,并亲自将他俩的阴谋活动告发。

阿达礼的活动绝非孤立的、偶然的行动,必然受多尔衮的操纵和指使。

代善揭发就等于揭露多尔衮,等于将多尔衮一军,看他如何表态。

不想多尔衮心狠手辣,为了保全自己,不惜牺牲同党,连夜阿达礼及其家属全部逮捕处死,杀人灭口,这是代善始料所不及的,代善在斗争才智上不及多尔衮。

但无论如何,这一举动对多尔衮却是个打击,粉碎了他的政变企图以及自断臂膀。

谁都清楚阿达礼背后的主子是谁,可是给多尔衮干活,稍有不慎便是掉脑袋的事。

多铎也未曾想他胞兄会如此果断,狠辣。

无论是谁,都在极力避免清廷内部爆发出一次更大的内乱。

六岁的福临继帝位,改元顺治,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

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宫廷多数高官没有异议。

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

但是济尔哈朗谕诸大臣,凡事先向睿亲王多尔衮上报,书名也以多尔衮为先。

面对即将到来的应对,济尔哈朗也并无太多的想法,就让多尔衮头疼去吧,更何况做的越多,越容易出错,将来有的是机会清算。

随着争夺帝位的结束,皇太极下葬后。

阿巴泰兵败山东的消息终究是瞒不住的,陆陆续续有散兵逃回来盛京,诉说着锤匪的凶狠。

满清辽东军民大震,对于锤匪这两个字都不敢轻易提及,甚至都拿来吓唬小孩子。

当然,锤匪大发神威的消息让旗丁们如此害怕,还不是他们将来要上战场,以及从战场上退下来的那些残废士卒的例子在。

最为开心的还是被硕托暗中发展的满奸谍子。

以及当初锤匪偷袭盛京周遭,没有跟着大部队走,又被皇太极打击之下,逃进深山老林的那些反抗者。

本来是听闻皇太极死了,出来打探消息,没成想还有更加劲爆的消息,那锤匪将来再杀回来的时间岂不是更短了?

第1159章 崇祯总跟长不大似的

随着皇太极突然暴毙,满清内部争权夺利到十多天后稳定下来。

众人才有时间心平气和的讨论与洪承畴合作的事情。

至于六岁的福临十分不耐烦的坐在皇帝的位置上,那个鹿角宝座上的幼童,听着众人说不懂的话,但他依旧在努力的听着。

下面最为咬牙切齿的便是肃亲王豪格,本来他想着学中原那三请三让。

结果把福临这个小崽子给推上了皇位,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二人把持大政,他豪格什么都没捞着。

而且济尔哈朗虽然暗中支持豪格,但依旧是把朝政大权交给多尔衮处理,他这个第一摄政之人,根本就是个摆设。

在多尔衮的推行下,决定同洪承畴进行合作,待到贺今朝覆灭大明,他们大清可以联合大明的一些残存势力,一同对付锤匪。

待到洪承畴率军出关进入盛京后,他投降大清,那还不是板上钉钉之事。

总之,是先把洪承畴这个大明高官拉到大清的战船上,最为妥当。

范文程提议莫不如让洪承畴以大明太傅的名义,献出山海关。

如此大清发兵占据山海关,以此来威胁锤匪。

同时可以对外宣扬大明皇帝联合大清皇帝共同对付大明反贼锤匪,争取士绅们的投效之心。

“摄政王,大明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锤匪争也!”

“你是说我们还要立即出兵?”

多尔衮心中也有些犯嘀咕。

毕竟内部的动乱刚刚得以平息,这个时候上战场,恐难得到有效的统一指挥。

“是,至少要占据山海关,才能避免我军处于被动防守的劣势当中。”

刚刚被废除奴才身份,提拔的宁完我开口道:

“顺民心,招百姓,我大清不如锤匪。

战必胜,攻必取,我大清依旧不如锤匪。”

这话说完之后,几个王爷都已经面露恼色。

宁完我这个奴才,他真该死啊!

“恰逢大将军阿巴泰阵没于山东境内,十万将士极少数人能够安全回来。

这件事对我大清是极大的打击,目前而言,新皇即位,绝不能匆匆轻起刀兵!”

多尔衮听着两个谋士的谈论,开口道:

“我大清先同洪承畴合作,中原的事情他比较清楚,听听他的意见。”

代善等人皆是没有异议,豪格想要说什么反对的话。

但最终只能愤愤不平的闭上嘴,他也说不出什么有效的见解来。

总之,豪格现在整个人都是一副待爆的火药桶似的。

夏舒带着使命从盛京离开,快马加鞭赶往回到大明的境内。

周延儒在通州城内,每天忙于和幕僚、随从、统兵将帅饮酒作乐。

勤王四总兵刘泽清、唐通、周遇吉、黄得功轮流在幕帐内大摆筵席,宴请周延儒及随征四臣,随征四臣方士亮、蒋拱宸、尹民兴、刘嘉绩又回请四总兵“陪酌”周延儒,大家都置战事于不顾。

每天午后,督师衙门为了应付门面,开门办公,收受公文,然后早晚两次向宫中飞报“大捷”。

周延儒自请督师只不过是要弄的政治手腕而已,为了慰藉皇上,不断谎报军情,诡称连战皆捷。

唐通对于拉拢腐化这些将领根本就用不着出力,因为他们自己就自动腐化了。

哪像左良玉一样,属实是自己行为端正,选择积极腐化下属。

就算属下打了败仗,他一点也不会责怪,而且充分尊重下属的意见。

这也是众人都愿意跟着左良玉从北跑到南,到了广西那些山区,也不愿意投降锤匪。

反观此时周延儒给崇祯的报捷全是假的!

当然有了周遇吉的血战一番,周延儒总算是有了真正的军功,派人送往京师,加大崇祯的信任。

等到周延儒得知清军北锤匪给干死了大部,连阿巴泰都战死。

他一下子就激动了,立马派人把这个消息给送进京师里,顺便把几个总兵连待他的名字都写在战功的捷报上。

这份大功劳不是白捡,就主动送上门来的吗?

崇祯得到这个消息后,极为欣喜,恨不得当庭给周延儒加功为太师。

吴国俊微微挑眉,他万万没想到收到崇祯信任的周延儒,以老师身份尊敬的人,竟然如此哄骗他。

周延儒这种人吃亏就在于不老实,如此军旅大事众目睽暌之下,岂能一手遮天?

崇祯对他自请督师注望甚殷,频频派人侦伺。

就在崇祯为他论功加太师的同时,锦衣卫都督骆养性和司礼监太监把他们刺探到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

“你说什么,全都是假的?”

宛如晴天霹雳,一下子把崇祯仅有的大明还能中兴的美梦被敲碎了!

崇祯极为恼怒的把捷报摔在地上,忍不住破口大骂,非要把周延儒千刀万剐。

他对这个宠臣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欺君罔上,大为震怒!

这些天的好心情被“真相”给杀的遍体鳞伤。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伤人的快刀!

骆养性与周延儒的关系极为僵硬,自是要狠狠的捅出这一刀来。

崇祯下令五军都督府、兵部等大臣对周延儒“蒙蔽推委”等案情从公察议。

然后大明仅存的言官们开始发威了,把周延儒结党营私,他的座下门人以及同党狗屁倒灶的事情全都给摆出来了。

纵兵淫掠,片语操纵生死之权,待到士卒抢掠来的东西,又进献给京师政要。

郝纲把周延儒与吴昌时的关系予以曝光,指责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窃权附势,纳贿行私,作为周延儒的干儿义子,凡内阁票拟、国家机密事事都预先知道。

周延儒辜负陛下的知遇之恩,耽误封疆安危。

总之,周延儒是天下的罪人。

吴昌时这个复社中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连他的同社盟友吴伟业也说,此人贪利嗜进,醉心于升官发财。

周延儒复出,他自以为有功,因而专擅权势,周延儒反而为他所用,也为他所累。

反正就是在大明如此艰难的情况内,他们表里为奸,赃私巨万,罪证累累,万目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