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提取副作用 第111章

作者:骑猪去挖坑

每个人激动得面色潮红一片,大声的喝彩伴随着掌声响起,其中夹杂着一些口哨声。

简直就是把严肃的工作场所,当成了追星的娱乐室。

唐缺猛地拍了下手,现场顿时肃静下来。

“好了,不是让你们去做慈善,所以不用这么激动,研究出的药物不能卖钱,老板肯定要砍死我。”

“呵呵呵。”大家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

“三种上市药物,渤健的药物已经进入医保,价格也降下来了,我们没必要狙击。”

“而且这款药物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它并不能治本,主要是通过信使RNA(mRNA)上调神经元生存蛋白(SMN蛋白)的表达水平。患者需要终身服药,而且给药方式非常不人道。”

“由于该药物使用的反义寡核苷酸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因此仅能鞘内给药。病人每次都要进行腰椎穿刺注射给药,每次注射能够维持三个月,我觉得我们应该在给药方式上更有追求一点,更替病人着想一点。”

“所以还是看看其他两款天价药的治疗方法和分子作用机制吧。”

“毕竟能卖这么贵,又死撑着不肯降价,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而我,最喜欢征服这样的对手,挑战最高的难度。”

“接下来分析一下诺华这款1400万人民币的天价药和罗氏的口服天价药。”

“众所周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也是婴儿死亡的主要遗传原因。其发病根源在于一种被称为运动神经元生存蛋白(SMN)的缺失或失常。”

“人体内有两条可以生成SMN蛋白的基因,分别是SMN1基因和SMN2基因,但SMN1基因占主导作用,SMN2基因仅产生约10%的少量SMN蛋白。”

“一旦SMN1基因功能失常,可导致患者无法生成足够的SMN,进而影响患者的运动,呼吸,吞咽以及脾脏,心脏,胰腺等多器官,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根据SMN蛋白水平缺失的程度,SMA可以被分为几个类型。其中,最严重的I型SMA患者通常由于迅速的神经元死亡和肌肉损伤,大部分在24个月时就会去世或者需要永久性呼吸支持。”

“根据致病机理,SMA的治疗方案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其一是针对SMN1基因,直接通过载体将能够编码正常SMN1的基因导入,也就是诺华的Z药所采用的基因疗法。”

“第二种就是针对SMN2基因,通过促进患者体内SMN2的正常表达来实现SMN蛋白的制造。这就是罗氏的口服液E药。”

“理论上讲,SMN1基因替代疗法是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仅通过单次静脉注射即可获得临床疗效。”

“诺华的Z就是这样的一种药物,它将拷贝的SMN1基因传递到肌肉细胞,使得能够产生SMN蛋白。SMN1的缺陷基因没有被移除,可能会继续转录,产生未知的下游效应。”

“这种治疗方法就是像打疫苗一样,通过一种安全性较高的病毒载体将正确的SMN1基因导入宿主体内,从而感染运动神经元细胞,使新生细胞能够产生SMN蛋白。只需要一针,患者体内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SMN蛋白,从某种意义上治愈此病。”

“当然第二种方法也很不错,通过小分子结合剂调节SMN2基因mRNA的剪切,能够表达正常SMN蛋白的mRNA水平,从而缓解SMA患者的症状。”

“它要按照患者体重给出剂量,而且需要一直不停服用药物,这对制药公司来说算是一种最理想的药物了,患者就像一颗摇钱树,源源不断地提供金钱。按道理说,这样的药物价格应该让人们能够承受,否则的话有什么意义呢。”

“毕竟它不像诺华的Z药那样一了百了,永绝后患,起码人家打了一针就治好了病,贵一点也有自己的道理。”

“它这么一款终身服药的药物,谁给它勇气卖这么贵?难道不明白细水长流的道理,就这么要竭泽而渔吗?”

“这种嚣张的气焰我最看不惯,接下来,我们就要双管齐下,从这两种方案入手,搞出自己的独门药物来。”

唐缺将这些内容娓娓道来,解释得一清二楚,通俗易懂。

每个人都明白了自己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第一百六十五章 人工智能首次发威

“很好,准了。加油,好好干。”

卫康合上文件,快速签名,然后递给对面的唐缺。

不过,他想了想,又补充了几句话。

“对了,最近公司的人工智能研发进展很大,你可以试试用来药物筛选或者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唐缺点点头,无声离去。

他很快把任务都拆分开来,然后分配下去。

两三个人组成一个小团队,领到了属于自己的工作。

整个生物实验室,就如同上足马力的齿轮一样,动力澎湃地运转起来。

他们要先重复两种已知的路线,从而复刻出友商的药物。

唐缺能预感到,这并不是轻松的任务,而是一场考验。

如果被卡在这一步,那么就无法继续下去,研究出三清自己的药物了。

原因很明显,友商的思路可以拿来用,但是药物分子和病毒载体,都不能一样,以免触犯对方的专利保护。

否则的话,即使研发出相应的基因治疗药物,同样会受困于知识产权,无法做到真正的国药国造。

要绕开专利壁垒,找到属于自己的药物,很明显需要对病毒学载体,基因组学有深入的了解,这属于基础科研的一部分,需要厚实的积累,不是想弯路超车就能马上做到的。

这背后往往是生物学,病毒学和分子进化等交叉学科数十年的研究积淀。

他面色凝重,已经做好准备,要打一场持久攻坚战。

然而一周过后,唐缺坐在办公室,瞪着面前的两个人,一脸不敢置信地脱口而出。

“什么?搞定了?”

足足看了十秒钟,他才皱起眉头:“你确定?”

对面正是文质彬彬,面容俊秀的蒋开,他是陈以清的校友,哈佛生物学博士,跟向高飞同期回国,在三清生物实验室已经呆了大半年了,由于能力出众而成为一名研发组长。

蒋开慢条斯理道:“是啊,诺华的Z药分析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AVV9腺病毒载体也构建出来了,在电脑上的数据展示十分完美,细胞实验也100%契合。”

唐缺有些惊疑不定:“这么快的吗?”

“这其中用到了公司新的AI软件来进行病毒载体的构建,和其受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因此进展异常快速。等到样品制作出来,我们会尽快进行动物实验做进一步的效果验证。”

他旁边还站着另一个人,是位中等身材的圆润男子,赶忙点头附和:“确实,我们这边的小分子药物进展也异常顺利,分析了药物靶点后,很快复制出相关药物,提高了mRNA的剪切,同样也是正在进行动物实验。”

唐缺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陷入沉思。

半响,他挥挥手,让对面两人离开。

而他则专注地看起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过了好久,他才长长呼出一口气:“果然已经完成了。这速度远远超出预期。我还以为至少要两三个月才会有所进展呢。”

“看来这个新推出的AI软件还挺好用的。”他打开桌面上名叫AICell的软件,登陆了进去。

软件功能很强大,不但有完整的人类基因数据库,还能够像设计零件一样设计基因组,插入各种碱基对,同时还会有各种基因的功能提示。

也可以使用氨基酸组件来设计蛋白质,然后模拟在人体中的功能实现,更可以拆分为一个个化学分子。

还能模拟人体各种细胞,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三维模型,甚至能模仿之间的互动,完美再现了整个人体的运转和构造。

总之,他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功能,这里面都有。

唐缺忍不住啧啧惊叹起来。

“牛逼!”

“这样看来,既然进度极大地提前,那就可以继续下一步了。”

“复制的药物没有必要进行临床,只要动物实验能够显示效果就行。”

“重要的还是研发我们自己的药物,那么首先就是病毒载体的选择问题。”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在病毒载体选择上,目前较为常见的有腺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逆转录病毒载体三种选择,各有优劣。

慢病毒载体能够整合进入宿主基因组,而且可有效地感染神经元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干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从而达到良好的的基因治疗效果。

患者如果使用慢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药物,就能彻底修改致病的基因突变,从而完全治愈疾病,变成正常人。

但由于病毒基整合了宿主基因,同时也引发对于其在致癌性和基因组安全等方面的忧虑。

腺相关病毒AAV的优缺点也是比较明确,例如其基因组结构较简单,几乎没有致病性,进行改造的门槛和用于治疗的顾虑都易于克服,而且一般认为它不会整合入基因组。

这些优点使其首先成为获批的基因治疗药品,但其总体载量有限,导致引入的功能元件较少,而且长期来看,也有一丝致癌风险。

逆转录病毒同样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但它只能感染分裂期细胞,而且容量有限,使用范围比较狭窄。

因此,最终的选择将在慢病毒和腺病毒之间决出。

“慢病毒还是腺病毒?慢病毒还是腺病毒?”

“一个安全表达,但不能彻底变成正常人,一个长期有效,也能将正常基因遗传下去。”

“真的很难做出选择啊!”

这两个念头在唐缺脑中不断反复回响,他需要做出决定,选择既定的病毒载体,才能继续下面的研发。

“是要一劳永逸还是只图眼下?”

“要不要疯一下,选择最永久的解决方案?”

“毕竟,让患者回归正常,才是基因治疗的初衷啊。遗传性疾病,重点在于遗传,如果选择短期路线,并不能彻底改变患者的人生,如果生育,生下来的孩子自然有极大几率重蹈覆辙。”

“决定了,反正研发速度这么快,多出了不少的时间,就先研究慢病毒载体吧。”

“我们设计载体的时候,要好好设计基因组,在其中加入绝缘子序列和调控序列进行优化,同时也要改良包装的质粒,以增加安全性。”

“先在AICell中进行深度模拟,要充分了解到所有的数据,再进行样品制造,用在动物身上做实验,一定要保证安全性为先。”

“不过,如果实在有致癌风险,起码癌症还是能够治疗的,价格也不算太贵,比起1400万的SMA治疗费用,倒不是那么让人绝望。”

“如果这条路线不太顺利,那就跟着诺华后面继续腺病毒载体的研究,只要采用不同的血清类型就行,我记得诺华是AVV9型,我们完全可以用AVV8或者其他。”

他做好决定以后,就埋头在桌前工作起来。

要把任务一个个列出来,分给团队去做。

然后根据不同的进展进行调整。

还好,现在大部分前期工作都可以在软件上完成了,这将大大降低工作量。

到时候只要做细胞实验进行验证就行了。

第一百六十六章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八点一刻,黄勤走进办公室,里面灯火通明,已经稀稀拉拉坐了十几个人。

“真是一群畜生啊!比我聪明,比我厉害,还比我努力!呸!”

黄勤愤愤不平地想着,脚步不停,走进茶水间,泡了一杯热美式咖啡。

端着咖啡走到座位上,他打了个哈欠,一边啜着咖啡,一边打开电脑,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自从研发慢病毒载体进行基因治疗SMA病的任务下来以后,整个实验室就像打了鸡血一般,陷入一种狂躁的氛围中。

每个人都埋头苦干,不停地在AICell软件中分析研究,不懂的就查资料,或者聚在一起探讨。

三清的实验室里,科研氛围还是很浓厚的,同事也都很友善,基本上不懂的只要去问,都愿意教,如果某个方面大家都不太明白,下班后会有好为人师的同事开会讲课。

总体上,三清是鼓励知识的共享,以及好学钻研的精神。

甚至,据黄勤所知,每个人的绩效分里都有导师分一栏,愿意热情教导同事的员工,无疑会获得加分,而且每年会根据这方面的评分,获得一笔不大不小的奖金。

平时也有专门的导师任务,针对入职的新同事,尤其是外地同事,引导他们熟悉环境,尽快适应在三清的工作和生活。

当然,这方面的费用都可以报销,譬如餐饮费,交通费之类。

黄勤就是一位刚过试用期的新员工,他就是这种导师任务的受益者。

记得刚来第一天,他在人事部报完道,领到了工牌,就有一位和善的老员工,带着他参观了整个公司,申请了宿舍,并在食堂尝试了很多美食,还学会了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甚至周末还带他去昆市的旅游景点和热门商圈畅玩了一天。

吃饱喝足之余,躺在宿舍床上一边打着饱嗝一边剔牙的黄勤,从那一天开始,就下定了决心,要把公司当家,做一只合格的社畜。

他积极工作之余,也在努力学习新知识,一有问题就向人询问,业务水平飞速见涨,短短三个月,就从一名硕士毕业生蜕变成了合格的实验室牛马。

这次分配给他的任务,主要是做相关的细胞实验,并记录研究数据。

当然这任务是分配给他团队的,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位国外的名校博士威廉姆斯。

威廉姆斯入职时间跟他差不多,语言天赋惊人,虽然中文阅读能力有限,但是口语已经相当流利了。

他本来是申请盘古研究院的博士后工作,但是由于新总部还没造好,所以就先在生物工作室工作一段时间。

这个黑发碧眼,胡子拉碴的老外,有着一米八的大个头,跟黄勤刚到一米七的小个子形成鲜明对比。

两人座位相临,黄勤十分谦虚好学,每次一有问题就向威廉姆斯请教,而威廉姆斯懂的是真的多,每次他问的问题,对方不但能做出准确的解答,甚至还能解释透彻背后的原理,总让他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就连做实验,威廉姆斯也十分熟悉,操作能力极强,总让手忙脚乱的黄勤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只见对方刷刷刷一套操作行云流水般下来,实验就做完了,只等着出数据了。

按道理,黄勤才应该是操作实验的那个,威廉姆斯比他级别更高,只要在旁边看着指导就行。

但是威廉姆斯常常看着看着,就直接上起手来,热情教导起他,亲手教他使用仪器和试管的技巧,还告诉他如何从繁杂的数据中一眼看出变化和不同。

上一篇:古神在低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