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提取副作用 第329章

作者:骑猪去挖坑

以前,医生们下乡体检,顶多就是量量血压,测测血糖,做个体格检查。

虽然也有带着笔记本式的便携彩超,但基层医院,又能分到多好的彩超设备。

他们以往用的便携彩超,虽然也要大几万,甚至十几万,但基本都是二维或者三维图像。

不仅图像不够清晰,最主要超声波的频段也不高,无法深入体内组织,自然也找不到深藏体内的一些细微处的病变。

就算这样,便携彩超在一些比较穷困的基层医院,配置率也是偏低的。

苏省算比较富有的了,大概能做到便携彩超覆盖过半,全国大部分省份,基层的院均配置只有0.25台,也就是四个医院才有一台便携彩超。

如此大的缺口,不但影响了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开展,也阻碍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

没过多久,所有县医院的工作报告都汇总到了省卫健委的案头。

卫健委的几位领导,看着这触目惊心的数据,一个个都震惊了。

他们自然知道三清的便携彩超功能强大,又便宜,可谓性价比之选。

当初给基层医院的采购,是冲着性价比这一点去的,在保障基础功能的同时,还能省下三分之一的经费。

本意是想省钱,没想到这么一个无心之举,竟然释放出了一头猛兽。

“不得了啊,不得了!我们苏省的基层医疗服务竟然因为一个小小的便携彩超,有了质的飞跃。”

一个中年男人激动地拍着桌子,喜不自胜道。

“哈哈,”另一人也开心地笑了起来:“今年春耕医药下乡活动,咱们省的成绩能不能吊打其他兄弟省份?”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看来今年的采购,得加把劲,争取每个镇卫生院,村卫生所,都得配一个三清的便携彩超。”

“没错,以后县里才给配台式彩超,乡镇和村里都只用便携彩超就够了,功能完全够用,还便宜,长远来看,其实是省钱的。”

“这设备好弄,哪来那么多能看懂超声的乡镇全科医生啊?”

“我们省的医学生还不多吗?多鼓励医学生下乡就业,提升他们的待遇,才能留下人才,保障基层的医疗水平。”

“这个可以有,政策上倾斜一下,反正省里有钱。”

“好了,赶紧把报告润色一下,发到上面去,等着全国通报表扬吧。”

“哈哈哈~”

一阵畅快的笑声瞬间响了起来,办公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第四百一十七章 实战演习,升级完成

果然,苏省的医药下乡活动上报后,不出所料地引发了卫生部的关注。

在详细考察过一番后,卫生部肯定了便携彩超在基层医疗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也算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的肯定和鼓励,意义重大。

消息一传出,其他省市的卫健委顿时震惊了。

其实这段时间,三清的便携彩超已经在全国的三甲医院传开了,但这玩意在大医院只能算是个不错的补充。

便携彩超主要用还是于出诊服务,社区服务,大型体检车搭载,或战地救护等场景。

在医院内部虽然广受欢迎,但用途有限,还未被充分发掘,并得到充足的重视。

直到在乡镇卫生院等一级单位闪亮登场,直接替代了台式彩超的作用,才开始一鸣惊人,焕发出无穷的生机。

于是,其他各省份都开始将三清便携彩超加入设备采购名单中。

一些医疗体系内身居高位之人,甚至从中看到了科技在改变医疗,推进医改这方面的极大作用。

一直以来,医疗系统都存在着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看病贵随着医疗集采的进行,药价的降低,国产器械的发展,医保的普及,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但看病难的问题,始终是横亘在人们心头的一座大山。

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而基层医疗机构和小医院却门口罗雀,难以维持。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行,很多小县城已经跟大城市在生活设施方面没有太大差距。

但在医疗方面,大城市和小县城,却依然有着天堑之别。

而与此同时,医疗资源的不足和浪费并存,也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在大城市,很多人得了个小感冒,完全可以找个附近的医院看看就行,但他偏偏非三甲医院不去。

一定要请上一天假,吭哧吭哧坐上一个半小时地铁,来海市或京城最牛逼的医院,排上两小时队,让医生看上一眼,再排队半小时,拿上一袋子门口药店就能买到的药。

这样,他的心灵才能得到洗涤,获得一百分的满足,安心地回家吃药。

否则,就感觉自己这个一线城市白呆了。

而在小县城,一些人得了癌症和心脑疾病,哪怕已经感受到了病痛,显露出初期的症状,他也死拖着不肯去医院。

或者,被家人强逼着去医院检查了,却什么也差不出来,甚至遇上庸医,开了一堆不菲的药品,瞎吃一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病情发展到晚期。

这个时候,往往已经回天无力了。

哪怕去了省城最好的医院,也无济于事,只能听天由命。

他并不知道,其实在刚开始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如果做一个全身的仔细检查,或者遇上有经验的医生,早点诊断出来,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健康地活下去的。

这就是基层医院的悲剧,既没有精良的医疗设备,也没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哪怕医生想要治病救人,也力所不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般人往往会说,这都怪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老百姓看病只能去一线城市,才有保障。

但更多的原因还在于各层医疗机构分工不明,协调衔接不足,设备简陋,优质医生缺乏等一系列因素。

分工不明,协调衔接不足,这个一直在改进,完全可以得到解决。

国家也一直在推进医疗改革,力图解决这一难题,其重中之重就是分级诊疗制度。

这一制度的意图,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治疗,并根据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双向转诊,从而建立有序的诊疗秩序,确保病人得到合适的治疗。

也就是说,人们一旦生病,先去附近基层医院接受首次诊查,由全科医生根据病情危急,轻重程度,来决定是否需要转诊。

而确定以后,转诊患者将按照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的顺序逐渐往上转诊。

危急重症患者可以越级向上,直接送去三甲医院。

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以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等,都应该往下转诊,不能没事就跑去三甲医院,而应该转到附近基层医院进行常规治疗。

这样一来,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双向转诊,合理分流患者,就能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病人不足的问题。

海外的发达国家也都采用了这套体系,将病人按病情分流,从而缓解整个社会的医疗压力。

这一套体系设计得很完美,看起来没毛病,如果顺利实施,肯定是能起到设想中的作用。

但任何体系的设立,实施往往是最大的问题。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要在理想和现实中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必然需要雄厚的技术支持。

第一个问题就是精准的诊断。

有了明确的诊断,才能判断是否转诊。

否则,别的还好说,万一重病患者没诊断出来,留在基层医院,耽误了治疗,导致一命呜呼,那就出大事了。

而人体是很复杂的一整套系统,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医生,以及高端的检查设备,光从浅层是看不准的,很容易出错。

这后果,谁也担不起。

但经验丰富的医生很难培养,就算培养出来往基层一扔,人往高处走,人家也不乐意呆在基层。

所以,在分工不明,协调衔接不足,设备简陋,优质医生缺乏这四大痛点中,只能先解决协调衔接,以及设备简陋的问题了。

而这,就属于技术进步所能解决的范畴了。

如果基层医院都能配备高精度的检查设备,经常给老百姓进行体检,把一些初现端倪的疾病诊断出来,那自然能将很多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病人的电子病例能够在医院之间便捷地流通,挂号,入院,转诊,医保付费等各种事情,在手机端就能操作,非常方便。

甚至,更进一步,等到远程医疗能实现的时候,优质的医生资源也不会太欠缺了。

病人完全可以在本地预约,接受资深专家的远程诊断和治疗。

就好像低配版的飞刀手术一样。

其实病人们心里都是很清楚的,哪里能看好病,哪里不行,他们都知道。

如果能在家乡就看好病,百姓就不会舍近求远。

只有本地治不好的病,他们才会千里迢迢跑到京城去看病。

而当他们在基层医院也能够提早诊断出疾病,并治疗成功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地心服口服,彻底地信任本地医院。

幸运地是,看病难的四大因素里,三清恰好能解决其中一个。

不断推进医疗设备的发展,制造精良的器械,并以成本优势,普及到基层医院,让老百姓受益,这正是三清努力的方向。

在药品方面,它已经在这么做了,接下来就是器械方面的大展拳脚了。

而便携监护仪和便携彩超的问世,仅仅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开始。

很快,便携彩超就火遍了全国,各种订单像雪片一样地飞过来。

而此时,陆庭峰正在军方深入调研,才没有被订单所淹没。

东部战区,某军事训练场。

炮声轰隆,硝烟弥漫,大地被轰击得颤栗不止。

一场模拟边境地区防卫作战的实弹战术演习,正在激烈进行。

陆庭峰带着几个工程师,身着蓝色迷彩服,全副武装地趴在一个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盯着下面的演习。

他们一个个两眼瞪得溜圆,嘴巴一张一合,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只会不住喘气。

突然,身边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叫声。

“03,03,02呼叫,02呼叫,6点方向向前100米,我方2名战士被敌炮火炸伤。”

陆庭峰回头一看,只见一两米远处的120医院野战医疗队,已经在一瞬间闻声而动了。

两名身着蓝色迷彩服的军医立即窜了出去,朝着山下急奔而去。

“走啊,愣着干嘛,傻了?”陆庭峰狠狠拍在旁边的王大力肩上,把张着嘴发呆的王大力从懵逼中拍醒了。

两人赶紧起身,连滚带爬地跟了上去。

数分钟后,到达预定地域。

两名军医脚步一顿,猛地往地上一倒,匍匐着穿越敌方的火力压制,往伤员处爬了过去。

“这,我们也这样吗?”王大力怯怯地看向老大。

陆庭峰瞪了他一眼:“赶紧的,自觉一点。”

说完,他就照着刚才两人的姿势,原封不动地往地上一倒,匍匐前进起来。

幸好这边的火力很快降低了下来,没一会,两人灰头土脸地到达了伤员所在地。

两名军医对着他们点了点头,充满善意地笑了笑,很明显把他们刚才的行为都看在了眼里。

王大力定睛一看,只见这里有两名伤员一声不吭地躺在地上。

军医马上抱着两名伤员,转移到了旁边一面废弃的水泥墙后。

这里比较隐蔽,可以放心地进行初步的包扎。

“上臂骨折,绷带夹板固定。”

“大腿动脉出血,旋压止血带,再喷洒止血剂止血。”

“胸部外伤,三角巾加压包扎。”

……

军医们一边开始一系列战场救治动作,一边向两人解说着。

“止血包扎后,我们把伤员带回去,一会我们要徒手侧身带着伤员匍匐前进,你们注意点。”

王大力再一次惊呆了:“徒手侧身带着个人匍匐前进,这也太牛逼了。”

“呵呵,基本操作。”军医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两名军医手脚麻利,很快对伤员进行了初步处理,他们再次往地上一倒。

上一篇:古神在低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