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辉煌图卷 第28章

作者:温茶米酒

  秋石继承者的身份,这几年来是摆明了的,既然有致远道长挑破了这一点,一些与真武祠亲近的派门,自然不吝于在这个时候附上赞同之意。

  甚至部分自知争不到御赐令牌的门派,这时候也纷纷开口,声援真武祠。

  说白了,不管这回真武祠到底能不能保住御赐令牌,真武祠背后的武当还好端端的杵在那儿呢,大伙都是正派中人,讲面子讲规矩,没有几个想撕破脸的。

  “致远道长说的也在理,要是平时的法会,由秋石道长代为主持也不是不行,可这回的法会,又哪能视作寻常?”

  多达昂了昂头,先对致远道长行礼,才道,“成阴府十四个县,几十万的父老乡亲,在大地动之后,连着好几个月的妖邪灾鬼频出,哪一户人家不是心惊胆战,夜不能寐?”

  “往年的中元节法会,只是老百姓们遵循风俗,祭拜先人,尽一尽孝心,而这一回的法会,是实实在在的承担着数以万计的期望啊。”

  几个月前真正在地震里受害的人家,其实不多,但因为成阴府地势特殊,地动之后诸气紊乱,种种灾异现象出现的太频繁了一些,不免让城乡之间百姓多想。

  要知道这个时代,哪怕是没有遇到实实在在的害人妖物,只是远远看到了,或者从远方传来了一则流言,都能让人心里不太安宁。

  每一番邪物害人的事迹传开,都等于是地震带来的恐惧,又被夸大了一次,一些蛊惑人心的传言,诸如“大明失道,天公降灾”等等,甚至已经传到周边各府。

  当下的成阴府,说一句人心惶惶,并不为过。

  这也是为什么越王巡抚交趾的差事,要请上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特地到这里来一趟,正是要借这场法会,祈天安民,稳定大明朝廷在交趾的威信,再宣扬大明的仁德体恤。

  元婆婆斜着眼去看那多达,道:“若论威望的话,真武祠四十年来的经营,哪一回对抗那些邪道术士、降妖伏魔的时候,不是身先士卒,让百姓交口称赞?秋石只要接了真武祠的招牌,在座的还有谁敢说自己的威望一定盖得了他吗?”

  多达哈哈笑了两声,脸上一团和气,说话寸步不让:“若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那么只要有背景威望,确实就足够让人信服,但问题是,中元节法会是实实在在的大法会,又不是乡间田头骗人的把戏。”

  “到了七月十五那天,中元大醮、盂兰盆会正式开启的时候,作为主持者,沟通各方派门法力仪轨,通达阴阳,安抚亡魂,所承受的压力是最大的一个。”

  “秋石道长是道家正宗,本事固然是远胜于我,但他年不满四十,只怕撑不住各派法仪流转、向亡魂传达生者祈愿的那份重担吧。”

  实力!

  在这个法术真实存在的世界里,这些和尚道士说到最后,也跟武夫没什么差别,还是要凭实力来说话的。

  但要真是论起实力的话,秋石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有些尴尬了。

  他是真武祠大弟子,自然是自家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可道佛正宗,戒骄戒躁,修行一向是稳中求胜,年轻时候,未必能有那些小派门传人进步的快,到了四十岁之后,才是厚积薄发的时候。

  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正是指这些人要到四十岁往后,才能学通经典,真正摸透一门法力的精髓,踏入人生中进步最快的一段时期。

  三十多岁的秋石,对上跟他同辈的,也只能说是保持六成胜算,再高,就属于自大了,至于场中那些老一辈的,真要是对上了,秋石只怕连两三成的胜算都不会有。

  罗师爷他们当时能存着那种高姿态,不急着先把秋石变成尸体,也正是出于这种常识,认为真武祠的小辈们,跟他们差了一整个层级,翻不了天。

  “多达法师的言词,确实有他的道理。”

  话说到这里,秋石不得不开口回应了,“假如师父不能在七月十五之前赶回的话,在场的各位同道之中,有一些前辈,确实比贫道更适合主持这一场法会。但御赐令牌只有一枚,不知道多达法师觉得,到底哪一位前辈才能不负众望,独占鳌头?”

  伴随着秋石温吞请教的语气,多达后背一凉,不敢去看某些老家伙紧盯自己的目光,只好先打了个哈哈。

  “我虽然有些为交趾的父老乡亲们尽心的想法,但说到底也只是个小人物罢了,哪里敢品评各位前辈高人,我看秋石道长见多识广,你的选择一定是最为公允的。”

  “呵。”

  秋石发出低不可闻的一声轻笑,目光漠然的从多达身上移开,打量着在场的一个个大法师、老前辈,温和道,“我一介小辈,岂敢专擅,不知道各位前辈高人,有没有共同推举之人?”

  众人目光流转,在各方之间游走不定,但嘴上都闭得很紧,场中一时沉默。

  多达已经趁这个机会坐回自己的位子上,眼观鼻,鼻观心,装的像个木头人似的。

  “既然话都已经说开了,你们还拿腔拿调做什么?”

  有一个苍老但洪亮的声音传开,站在大殿里里外外的三百多个人,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说话的人,是殿内穿着最显眼的一个人物。

  他看起来老的头发都快掉光了,稀疏的发丝勉强收拢搭在脑袋上,用细麻绳做了个小发髻,浑身上下,不管是皮肤,胡须还是眉毛,都透着种苍老、发黄、发灰的感觉。

  可从脖子往下,简直是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稍一动起来,就能听见袖口和下摆发出哗啦哗啦的轻响。

  大明开国年间,对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对应的服饰穿着,规定极其严格,颜色款式都有所要求。

  比如规定寻常百姓不许穿靴,不许戴帽,最多只能戴斗笠,蒲笠,不许普通人家用明黄,赤黄,大红等等,否则便要严惩。

  但洪武之后,已经没有那么严苛,等到心学各派广传,受到朝野上下的推崇,从皇帝到百姓,就几乎没有人在乎这方面的约束了。

  史料记载当中,明朝正德皇帝以后,大户人家的仆役,都能穿明初指定给士绅穿戴的衣物,甚至有民间之人,仿侯爵高官的服饰,同样可以大摇大摆的穿上街去。

  到了郑明王朝,除作为皇室正色的柘木黄以外,其余各色皆可用于民间,乃至于番人洋夷的服饰,也大可通行。

  饶是如此,像眼前这个老头子一样,把层层叠叠的绘画彩纸,剪成衣服穿在身上,大摇大摆在外行走的,也是要被儒生们暗中骂一句“服妖”。

  但他这一身彩纸衣服,代表的却是交趾十五府,除道、佛、邪术以外,所有旁门术士里名望最高的人物,今年已经快八十岁的——荒头太公。

  “武当‘回龙枕夏曲,金刀动九秋’十个辈分,四十年前,动源那道士,走遍了交趾所有名头响亮的派门,比拼斗法,没一个人能赢他,所以大家都服他的玉箓大法师符令。”

  “今天这东西传到他徒子徒孙手上,你们不服了,那就再斗一场好了。”

  荒头太公一字一句,说的正是场中大部分人的心声,“今朝九鹤下葬,不好妄动,明天开始,哪家想争这个符令的,就把名字报给秋石小道士。”

  “抓阄凑对,两两斗过,最后站着的,当然无可争议,就是主事的!”

第41章 霸擂台

  斗法争胜,势在必行。

  九鹤道长下葬后的第二天,真武祠前方广场上,大香炉已被移开,上千根原木,被各派的门人一同运来,垒起一座三尺高台。

  荒头太公的门人,一向善于为人看风水,建宅院,统筹建造之事,楔卯结构,木台稳固,垒实之后,又在原木上面铺了一层寸许厚的木板,使台面拼凑平整。

  木台四方,边长约有十五米。

  聚集到真武祠这里的各府术士,总共三百多人,派门六十七家,但小派门,要么置身事外,要么各有拥护的对象,真正参与争夺的,只有十六家。

  毕竟是斗法,不是大混战,所以每家各出一人,数量倒是正好。

  两两对决之后,八人取胜再决,八进四,四进二,最后是决定十五府派门魁首之战。

  十六家抓阄,定下了第一轮的对手之后,秋石起身,甩动拂尘,朗声说道:“今日斗法,只是同道切磋,为选出玉箓大法师符令的新任执掌者,尽量点到为止。”

  “虽然法术凶险,难免有所损伤,但不可赶尽杀绝、不可运用下作手段、跌落高台者败,诸位同道共同见证!”

  这一段话语远远传开,拂过擂台周边的数百人,传到空旷林间。

  这些术士派门,在他们各地都极有名声,斗法成败影响深远,如果消息传开的话,别说是跟他们交好的那些豪族富商,就算是官府也会极为重视。

  到时候,恐怕山上山下,人如蚁聚,都要来一睹斗法盛况。

  但是中元节法会就在不久之后,还得留出一段筹备法会的时间,这帮人把斗法的事情,定得很急,昨日提起,今天就开始比斗,消息根本没来得及传开。

  只有成阴知府收到真武祠信函,派人连夜快马加鞭,过来做个见证,都指挥使府上派来的把头,也留了下来。

  第一场比斗,是清化府雄王庙高典法师,对上交州府山神庙的童水法师。

  交趾神话之中有载,相传神农氏的三世孙为帝明,帝明南巡,于五岭遇到婺仙女,生下一子,取名禄续,封为泾阳王。

  泾阳王生子貉龙君,貉龙君娶妪姬,生有百男,是为百越之祖;百男之长子随妪姬居山中,是为雄王。

  雄王庙香火鼎盛,高典法师的法术渊源流长,自有独到之处,手提一柄缠绕麻布的木杖,上台之后,拄杖不动。

  而童水法师学的是小五鬼搬运法,而且走的是正派路径,收集小鬼后,洗练怨气,喂养香火,比起那些邪派来说,无需担心反噬,虽然耗时较长,但却能在白日里施展,无畏阳光。

  他左手掐诀念咒,右手隔空向高典法师脚下一抓。

  这一抓之力隔空而生,足足有两三百斤的力量,可以轻易把一个大活人拎起、摔落,而且因为不是实体,所以无论如何挥挡挣扎,都无法摆脱。

  高典法师木杖上的麻布无风自动,向前一抛,空中那股无形力道,顿时从他裤脚下扫过,追逐木杖而去。

  童水法师惊骇地感受到自己五鬼之力,伴随着那柄木杖倒冲过来,撞在自己身上。

  啪啪啪啪啪!

  木杖碰触到胸膛的时候,童水法师的衣服上多出几个小小的巴掌状凹陷,整个人倒飞出去四五步远,跌落台下。

  山神庙的弟子连忙去将他搀扶起来。

  木杖已经飞回高典法师手中,挥舞了两下,驱退了那些还想过来纠缠的小鬼。

  台下,真武祠众人的座位之间,秋笛一脸不快,对关洛阳道:“这两位法师都成名已久,法力估计相差不大,但高典法师手里拿的那把法杖,应是集聚百年香火的宝物,对任何驱鬼役虫之类的法力,都有极深的克制。”

  “这是拿底蕴压人啊,雄王庙的香火,哪是山神庙能比的。不过要是遇上阳煞火符之流,他的宝物也就起不到这么明显的克制效果了。”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可今天的斗法,既没有给他们摆法坛、祭鬼神的余裕,也没有倒霉鬼第三人,作为双方术法争夺的媒介,所以反而玩不出多少花头。

  实打实的法力道行对抗,差上一瞬就是败,外行人连个热闹都看不了。

  高典法师他们之后,又连着四场比斗,全都是在一两个回合之间,就分出了高下。

  致远道长和元婆婆也都上过台。

  元婆婆倒是胜了,致远道长却遇上了阳莲大法师,身上十九种线香、香丸,能通令鬼神的香道手段,遇到阳莲大法师一股炎气劈头盖脸打过去,全被驱散,一个回合就自认不如。

  关洛阳一边听着秋笛的解说,一边配合自己的眼力、耳力,估量这些法师能造成什么档次的破坏。

  第六场比斗,演州府药师院的续罗和尚上台。

  按照抓阄的结果,他的对手是真武祠的人。

  众人看向秋石。

  秋石背后,关洛阳站起身来。

  韦顶公看见他上台,眼神微变,道:“且慢,此人一头短发,穿的也不是道袍,似乎并非真武祠的人吧?”

  面对众人质疑,秋石平淡的说道:“这是我九鹤师叔的弟子,秋鸿师弟,他生性义烈,常年奔走于交趾各地斩鬼除怪,不愿留姓名。所以并不常穿道袍,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份,不久前他斩杀恶贼妙松时,被削断长发,所以才是现在这副模样。”

  “妙松被他杀了?!”

  “是他杀了妙松?”

  这话一出,三百余人之间,好些派门都有些躁动。

  韦顶公还不依不饶:“那前几日,怎么没有见他披麻戴孝在殿前?”

  “他伤心过度,在后院昏沉了数日。”

  秋石转身吩咐两句,有道士去取来一本厚厚的册子,“诸位前辈若还有质疑,大可以看我真武祠弟子名录。”

  台上,关洛阳目光澈然,回望一眼。

  ……

  昨天晚上,真武祠里。

  关洛阳主动找到了秋石,开门见山。

  “我听秋笛说,你让真武祠的人不要参与这一次斗法?”

  秋石正在房里磨着砚台,微微点头:“争了也是败,去了又何益。说到底,四十年不变的格局,他们都觉得该到了变一变的时候了,这是大势,就算是师父现在回来,他们也定要争上一场才肯甘心。真武祠现在这种虚弱的样子,要逆势而动,必然自损手足。”

  关洛阳犬牙相抵,轻轻磨了磨,道:“那要是我想借一借真武祠的名头,你肯不肯?”

  秋石讶然抬头,眼神有一瞬间的复杂晦暗,波涛汹涌,但终究露出信任平和的神色,道:“关兄对我等有救命之恩,但有所请,不违道义,岂敢不从!只是,如果关兄是出于义愤,想帮我们的话,我并不希望关兄趟入这趟浑水。”

  “不是只想帮你们,我说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我要借你们真武祠的名头入这个局。”

  关洛阳斩钉截铁的说道,“我要玉箓大法师符令留在真武祠这边,是有我自己的想法,如果我能成,那也是双赢的事情,但我要有一个名义才能介入,才能让他们闭嘴。你肯,或不肯?”

  自从到这个世界来之后,关洛阳目前经历过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被动的。

  虽然说有时候站在事情的边缘,不容易被特别针对,也更方便看清局势,可是,这跟关洛阳自己的脾气习惯不相符。

  刚交的朋友死了,事情都已经摆到眼前来了,要是不能一脚踩进中心去,那我来这一趟,还有什么意思?

  况且,他还背着那些任务在身上,只有掌握更多的主动,才更有利于他去完成任务。

  秋石沉默了一会儿,抬起手里的石条。

  石条末端粘着的并非乌黑的墨汁,而是上品朱砂墨,砚台里稠红如血。

  “好,关兄有这个意愿,那我们就试一试。”

  ……

  高台下,秋石取来了真武祠历代弟子名录,翻开到秋字辈,指给各位前辈观阅。

  俗家姓名,关洛阳,道号,秋鸿。

  对于名门正派来说,外人带艺投师,找个已经身亡的门中长辈做他名义上的师父,彼此借势,这也是有旧例可循的。

  当年大明将领俞大猷,听说有僧人参军抗倭,战绩斐然,一时兴起,特地到南少林领略三十六房的武学精髓,结果一根长棍打进去,群僧束手,竟无一人能敌他沙场上的棍法。

  后来南少林方丈禅师就出面与他参禅论道,八百武僧带头,选拔南少林周边三千武勇之士,随俞大猷到沿海抗倭。

上一篇:大乾长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