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646章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可哪里想到,两个人都被一顿乱捶,最后都乖乖地到了这爪哇来。

可在这里,四眼看去,尽是未开发的密林,还有数不清的土人,真是欲哭无泪。

这也让二人不得不唇齿相依,彼此守望相助。

何况二人的性情,其实都颇有相通,解缙心思深沉,又带有读书人特有的恃才傲物。而赵王朱高燧天潢贵胄,自也眼高于顶,同时却也心机颇深。

二人也算是王八遇绿豆,竟颇有知己之感。

因而解缙倒能说一些肺腑之词,其实这也没办法,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到了这么个地方,身边的人不是大老粗,哪怕有一些文化的,这文化水平大抵连举人水平都够不着,连话都说不上,一肚子的才华,却只能憋在肚子里。

也唯有这个真正见过大世面,受过良好宫廷教育的朱高燧能勉强理解一下了。

只是朱高燧,倒也对解缙十分依赖倚重,除了投机之外,其实还是他发现,解缙的许多话,在这儿还真有用,真正有什么大才的人,除了解缙,只怕也没人愿来这爪哇了,你跪地去求,人家也决计不肯来。

至于那些被骗来的士绅,本事倒是都有一些的,虽然和解缙差距也不小,而另一方面却是,无论是朱高燧还是解缙,都对他们带有防备。

大家不是傻瓜,把你一家老小骗来爪哇噶腰子,傻子都知道对方肯定是对你恨得咬牙切齿,只是拿你没办法而已,你还敢对他有产生信任?

长长地吐了口气后,朱高燧道:“本王明白了,总而言之,一切照着解公说的去做便是。这事……当做头等事来抓,赵国有多少粮,只要粮船足够,只要张安世那家伙要取,咱们赵国上下,勒紧了裤腰带,也定要支持到底。”

于是解缙欣慰地道:“有殿下这番话,那么臣这就去布置和安排。”

一切如解缙所料。

果然,又过半月,竟真有大量的舰船靠岸。

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火器和丝绸、棉布、茶叶,一登岸,立即开始购粮。

而令这些商贾们诧异的是,赵国这边,竟早有准备,一仓仓的粮,早已备齐,且早已进行了严密的包裹,所有脚力,似乎也都征集了来,直接开始搬运上船。

一切井然有序。

不出三日,这船直接返航。

若是以往,哪怕最快,从求购到各地运输至港口,再到装舱密封,再加上舰船补给修缮,没有一个月,是决计不可能的。

爪哇什么都不多,就是粮多。

而吕宋、安南等地,其实也大差不差。

汉王豪气,而且安南的粮食确实太多了,他张安世急需,自然也就满口答应了。

宁王精明,不只让抵达吕宋的舰船装粮,甚至还在这吕宋附近,开出赏金,请西洋的舰船往太平府发粮。

这些当地的商船,大多船只的规模不大,经不起太大的风浪,出海远航,几乎等于是搏命,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竟当真有不少人争先恐后。

甚至汪洋深处的不少海贼,也望风而动,毕竟这两年,杀头的买卖不太好做,运粮似乎利润丰厚,还得诸藩王的嘉许,可以赦免从前的罪行,当下,竟也入港。

起初他们还满是戒备的,生怕这是官军有诈,可谁晓得,对方不问他们的身份,只教他们拿东西做抵,随即便教人搬粮登船,才教他们长长松了口气。

粮食在西洋这等地方,其实不值钱,一方面,整个西洋的人口远不如大明密集,另一方面,实在是这里土地过于肥沃,哪怕是懒汉,不需精耕细作,这耕地也能一年两熟,撒把种子竟也能生出粮来的地方,甚至可能粮产不低。

一时之间,数百上千舰船,沿着各处的航线,竞相往松江口岸汇聚。

张安世这边,在江浙一带,也有不少粮船通过河道,徐徐运至。

当然,这些粮还是杯水车薪,他现在不放过任何一个搞粮食的机会,什么渠道都尝试,从海运,至河运,再到检查直隶各府县的粮库,可谓是殚精竭虑。

转眼,已至岁末。

这数月以来,整个太平府,好似成了一个巨大的谷仓。

囤粮这等事,最是考验官吏,从入库到防潮,再到确保粮食不被大量损耗,甚至到审计核算,每一条,都是至关重要。

这些事虽是大张旗鼓地干,可实际上,却没有太多关心。

一方面……海运本就不被人过多有兴趣去了解,除了江浙收了一些粮,让人知晓之外,这也只是有人认为,张安世这是为了赈济直隶的灾民所用。

不久之后,海政部的左侍郎杨溥、朱金,便来见了。

张安世的心情不错,笑吟吟地看着他们。

这二人,都消瘦了不少,尤其是朱金,原本大腹便便,现在感觉足足瘦了一圈。

张安世道:“我一直都在念着你们,心里都在想,你们这差事办得怎么样了。怎么迄今为止,到现在竟也没有消息?谁料,这才刚刚念完,你们便到了。可见啊……心诚所致,金石为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二人都笑了起来。

张安世接着道:“各处的粮仓都查核过了吗?还有新入关的粮船……现在每日可有多少。”

“殿下。”杨溥道:“这边下官已查验过了,此前为了应对这么多的粮食,太平府这边,建了数座大粮仓,又将原有的不少库房,改为了粮仓,如今细细核实了下来,现今太平府囤粮……一千七百万石……”

张安世:“……”

杨溥道:“殿下……”

“怎么这么多?”张安世有些吃惊。

杨溥自己都糊涂了,这不是你自己让大家搞粮食的吗?现在大家不都在拼命的搞,这上上下下,江浙购粮的,海外运粮的,再加上太平府往年的存粮,这都是你自己说的啊。

怎的,你现在一脸懵?

要知道,这数月以来,大家啥都没干,就光顾着广积粮了。

甚至连不少不能远航的舰船,都冒险出海,沿着海岸线,疯狗似的不要命一般往安南跑。

现在殿下来反问,为啥这么多?

其实真不能怪张安世一脸小惊大怪的样子,一千七百万石,确实是很可怕的数目了。

因为整个大明,每年粮食的岁入,是两千万石。

这是全天下所有府县粮税的收入呢!

当然,这个数目……真正到朝廷手上可以动用的,其实并不多。

一方面,每年固定的天下各卫的钱粮,还有天下官吏的俸禄,也有不少是用粮来折算。

再有各种俸米,以及兵部的马料粮,工部的工粮,礼部的祭粮,户部就更不必说了。

这些固定的开销拿出去,真正朝廷可用之粮,不会超过三百万石,若是再加上其中的各种损耗,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有一百五十万石,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而张安世……现在囤积的粮食,竟是朝廷可用之粮的十倍还多,而且不出意外的话,只要张安世不喊停,就可能还继续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运来。

“我的亲姐……”张安世惊讶地喃喃道:“这西洋……真他娘的是好地方啊,和他们比起来,什么江南鱼米之乡,什么天府之国,都要甘拜下风。”

“殿下……”朱金却是苦笑着道:“粮食是足够多了,可是现在许多粮,都收不下了,不少的粮,都入不了仓,眼下该咋办,这粮还收不收了?”

张安世转而冷笑,道:“谁说不收了?给我继续收,有多少收多少,不够地方放就继续建仓。我现在只想搞粮,其他勿论!”

第460章 你敢想吗?

张安世的话可谓是斩钉截铁。

使得原本还有些心疼的朱金,顿时无言。

张安世随即道:“水师那边,再等等看他的消息。”

说罢,将目光投向后面进来的陈礼的身上,笑了笑道:“这受人灾的各省,都派了人手吗?”

陈礼道:“按着殿下您的吩咐,这上上下下,都派了人。”

张安世对陈礼的办事能力素来是很放心的,便只颔首道:“继续盯着,给我盯死了。”

陈礼利落地道:“遵命。”

“还有……”张安世又慢悠悠地道:“这河南诸省发生的事,有一些,可以稍稍透露给东厂。”

陈礼一愣,一时显得有些不明所以,便道:“殿下的意思是……”

张安世道:“直隶外头的事,有一些我们说出来,总有一些不便,可若是东厂来揭露,就不同了。这对东厂有好处,对亦失哈公公而言,也是一次露脸的机会,他不会拒绝。”

陈礼只好点头。

张安世见他如此,猜到了他的几分心思,笑道:“不要总想着这一点点的小功劳,眼睛要放长远。眼下,这赈灾的事,才是真正的人命相关,厂卫之间不必有什么妨嫌。”

陈礼应道:“殿下说的是,卑下记下了。”

张安世叹了口气,却没有继续再多说什么,转过头,对站在一旁候命的一个书佐道:“以我的名义,给诸王回书,要致谢,态度要谦和一些。”

那书佐忙是点头。

“接下来,就看看水师了……”最后这话,张安世像是自言自语地喃喃念着,而后叹息了一声。

松江口岸,有一岛,曰崇明,这崇明岛,乃长江门户,明太祖高皇帝在位的时候,曾赐东海瀛洲四字。

这个偌大的岛屿,早年便有大量的百姓迁居,此后,水师在此设立了水寨。

此时,有一艘艘的小船开始进入了海港。

那停泊在码头上的小船,几个赤身的汉子跳下来,而后,他们开始搬运下一筐筐的海鱼。

似这样的小船,如今在此,多如牛毛。

若早在数年前,在大明没有真正开海之时,是不允许渔民下海的,盖因为元朝末年的时候,渔民和私盐贩子一样,一旦离开陆地,下海为盗,上岸便成了良民,因此,大明对入海捕鱼,严厉禁止。

可现在……这一个个精壮的汉子们,却将数不清的海鱼搬运上岸,数年之前,虽然开始风气渐开,也有一些零星的百姓,开始下海捕捞。

可人们已经对下海渔民有刻板的贼人印象,一般的良民,除非实在没了生计,断不会以此为生,所以下海捕鱼者,依旧还是少数。

可就在半年前,水师各处的水寨,突然有人张挂出了牌子,收购海鱼。

给的银子,乃是真金白银,绝不会缺斤少两。

有多少鱼要多少。

不只如此,还鼓励百姓下海。

甚至还有人专门教授人出海捕鱼。

更有水师专门设立了一些专供渔民下海的小码头。

百姓们大多都谨慎。

尤其是这个时代,务农能讨生活,因而,对于许多的百姓而言,只要一日没有到挨饿的地步,便就断然不会轻易去做其他的尝试。

只是……各处的水寨,却在百姓们之中颇有威信。

从前是好男不当兵。

可这些水师的校尉却不同,他们一个个有水寨中有着极好的伙食,而且一个个看上去身体强健,身上穿着的,乃是上好料子制的衣甲,据闻其中不少,竟是大名鼎鼎官校学堂出身。

在寻常百姓眼里,官校学堂出来的,就是秀才。

此等人,自是百姓们眼里再光鲜不过的身份。

而如今这些人发了话,甚至亲自带人下海教授捕捞,甚至愿意提供一部分的渔具,更是许诺了捕捞海鱼之后,可获得不错的银子。

利诱足够吸引,自然就会有鱼儿愿意上前。

于是,终于有人肯尝试。

第一批出海的,照着方法,果然带着满当当的海鱼回来了。

这个时候,不存在所谓的过度捕捞,而且禁海之后,周遭海域的鱼群几乎没有渔民这个天敌,因此,毫无悬念的捕获量不小。

紧接着,他们一登岸,随即便有人开始给他们的鱼虾上称,照着价格,直接给银子。

这些新渔民们,睁着吃惊不已的眼眸,几乎是颤抖着捧着这沉甸甸的银元,竟是老半天说不出话来。

平日里务农,莫说是佃户,即便是那些寻常的自耕农,家里有个十亩八亩的土地,其实日子也是苦巴巴的,一年到头来,勉强有一点养家糊口的粮食就已算是生活不错了,至于钱……他们可能看过铜钱。

可银子这东西,除了偶有一丁点的银子打制成银饰当做传家宝之外,几乎不存在和人进行银子的交易。

可现在,这一趟出海,七八日下来,当这四五两银子落在手里,却给他们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他们眼里放着光,光里闪动着希望。

“多谢,多谢。”

一声声激动不已的致谢,这哪里是在卖鱼,就好像是在乞讨一般。

很快,消息传出来,紧接着,便有许多的百姓,开始蜂拥下海了。

他们乘着水寨设计出来的一种专用渔船,拿着设计好的新渔具,一个个奔赴汪洋,彼此之间,交流着打捞海鱼的经验。

至于哪家小子,出海几趟,竟回家便娶新媳妇的事。亦或者,谁家打捞的海鱼多,因而被水寨那边,赐了一个“捕鱼能手”的匾额之类的话,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许多的渔场,几乎都是水师标定了位置,而后让人挂榜张出。

所有的海鱼,水师全数收购,并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要知道,这里是江南,江南的人口稠密,土地却是稀少,因而……即便大量的劳动力下海,其实也不会耽误农时。

而另一边,则是在崇明这儿,却出现了大量的晒鱼场。

上一篇:重生金融之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