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鲇鱼头
巴顿知道这个情况后很高兴,命令“马达加斯加”和“巴苏陀兰”就停在维哥港外海,只要“俾斯麦”出港,就立即将“俾斯麦”击沉。
西班牙政府的回复直到这时才姗姗来迟。
回复没有任何新意,在重申西班牙中立立场的同时,表示“俾斯麦”因为受损严重,已经无法凭借自身能力离开维哥港。
大西洋舰队和皇家海军的回复很干脆:既然“俾斯麦”无法凭借自身力量出港,那就用拖船把“俾斯麦”拖出来。
拖出来让你们击沉?
就算小胡子不说话,佛朗哥也不敢这样做。
“俾斯麦”对于德国海军的意义,绝对比“胡德”号对于皇家海军的意义更重要。
这时候已经是2号深夜,围绕着“俾斯麦”号,各方正在博弈。
南部非洲和英国态度坚决,要求西班牙马上将“俾斯麦”交出来,不管是以什么方式。
德国政府态度更坚决,希望西班牙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拖延时间的同时,希望西班牙政府竭尽所能给予“俾斯麦”帮助,包括但不仅限于提供必要的维修和补给。
西班牙政府左右为难,佛朗哥不想跟盟国翻脸,更不敢得罪德国人,港口里的“俾斯麦”急需维修,港口外数十艘盟军军舰虎视眈眈,传言南部非洲驻扎在北非的第三集团军已经接到命令,准备向直布罗陀海峡增援,这引起弗朗哥的强烈愤慨。
南部非洲向直布罗陀增兵,目标不言而喻。
2号夜间,一架英国侦察机前往维哥港侦查,遭到维哥港地面探照灯的照射。
“俾斯麦”号上的高射机枪,按照地面探照灯的指引,将侦察机击伤,英军侦察机被迫迫降在“马达加斯加”号上。
可能是因为飞机被击伤难以控制,也可能是侦查员的技术不过关。
总之在侦察机降落的时候,虽然“马达加斯加”打开了所有的探照灯和信号灯,侦察机还是失控撞上停迫在“马达加斯加”甲板上的机群,造成了两架“苍鹰”式舰载战斗机受损,其中一架受损严重。
这就让李傲很无奈。
舰载机不是被德国人击伤的,而是被友军撞伤,还是以这种奇葩的方式撞伤,李傲都不知道报告应该怎么写。
不过这件事性质很严重。
严格说起来这是“俾斯麦”号和维哥港守卫部队互相配合,将英军的侦察机击伤,约翰·托维因此连夜登上“马达加斯加”,希望大西洋舰队和皇家海军联手,即便西班牙人不交出“俾斯麦”,也要将“俾斯麦”击沉在西班牙人的港口内。
“这样——不太合适吧——”李傲很惊讶,他还不习惯英国人的处理方式。
“有什么不合适的?难道等西班牙人将‘俾斯麦’号修好,为‘俾斯麦’补充充足的燃油和弹药,再以数艘战列舰,以及一定数量的巡洋舰为代价将‘俾斯麦’击沉吗?”约翰·托维标准殖民心态,拳头大就有理。
“西班牙人并没有维修‘俾斯麦’,只是将‘俾斯麦’号的伤员转移到岸上,至于补充燃油和弹药,我可以保证,‘俾斯麦’绝对无法回到布雷斯特。”李傲有信心,就算“俾斯麦”恢复巅峰状态,“马达加斯加”也有把握将“俾斯麦”击沉。
“你们的目的不是逼迫西班牙人表态吗?这样会更有效。”约翰·托维不兜圈子,军人没太多弯弯绕绕。
“可是这样会弄巧成拙啊,我们的目的是在不损害西班牙人自尊心的前提下,让西班牙加入到正义对抗邪恶的阵营里——”李傲认真脸。
约翰·托维就表情复杂。
尼玛张口闭口正义对抗邪恶,动不动就阵营,这特么全都是我的台词。
“24小时,我们只给西班牙人24小时,这足够西班牙人做出决定了。”李傲微笑,无论西班牙人怎么做,都会在西班牙人和德国人之间埋下一根刺。
反复横跳也的看自己有没有反复横跳的实力。
南部非洲和大英帝国的援助,不是那么好拿的。
3号凌晨,“俾斯麦”还停靠在维哥港,没有任何升火起锚的迹象。
李傲不着急,同样派出一架侦察机前往维哥港侦查。
这时候天色已经大亮,维哥港的西班牙部队没有使用探照灯,“俾斯麦”也没有向南部非洲的侦察机开火,这个区别对待也是很明显。
估计德国人也想在南部非洲人和英国人之间埋根刺。
不过没这个必要,大西洋舰队和皇家海军之间本来就不是多和谐。
上午十点,德国公海舰队司令,海军上将刚瑟·吕特晏斯派人出港,主动和盟军联系。
吕特晏斯希望盟军能允许“俾斯麦”号乘员以和平的方式返回法国,“俾斯麦”可以解除所有武装,在维哥港坐沉。
坐沉?
还以和平的方式返回法国?
做梦!
李傲的回复很坚决:要求“俾斯麦”号所有乘员无条件向盟军投降,“俾斯麦”则要按照盟军要求,前往盟军控制的港口拆解。
约翰·托维的态度更激烈。
南部非洲可没有军舰被“俾斯麦”击沉。
所以“俾斯麦”必须死。
就算沉没,也得是被皇家海军击沉。
谈判无果,吕特晏斯随后给小胡子发电,称“俾斯麦”将战斗到最后一刻。
小胡子随后给吕特晏斯回电:希望“俾斯麦”拿出坚决的勇气来,把能做的尽力而为。
“俾斯麦”号的乘员确实是尽力了,除少数伤员在维哥港上岸接受治疗之外,2200名舰员大多数回到军舰上。
下午六点,因为进水严重,舰身严重倾斜的“俾斯麦”缓缓驶出维哥港。
皇家海军甚至没耐心等“俾斯麦”驶入公海。
“俾斯麦”刚刚离港,“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和“罗德尼”号战列舰就使用16英寸及14英寸主炮对“俾斯麦”进行抵近射击。
十五分钟后,“俾斯麦”号沉没,舰上近2000名舰员只有116人获救。
第2158章 死都难谢天下
海军内部的潜规则,打仗的时候下手毫不留情,战斗结束还是要帮忙捞人的。
英国人自然也要遵守这个规则,不过“乔治五世”和一众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都装没看到正在海水里挣扎的德国水兵,各派出一艘驱逐舰例行公事。
不过英国人的效率也真是慢,释放个救生艇恨不得拖一个小时,捞上来一个人之后,别管船上还有几个空位,别管水里的德国水兵如何苦苦哀求,马上转身就走。
南部非洲海军还是尽职尽责的,最起码会等救生艇上装满人之后再返回,效率比英国人高很多。
不过就在两艘驱逐舰捞人的时候,舰队突然拉响战斗警报,一艘南部非洲驱逐舰发现附近有疑似德国潜艇活动。
虽然潜艇并没有核实,所有南部非洲军舰和英军战舰还是以最快的速度撤离,这充分说明德国潜艇对盟军战舰的威胁还是很大的。
水里的德国水兵就傻了眼。
不能说盟军没救人,只是效率不怎么高就是了。
不过这也是大英帝国的传统,皇家海军效率本来就不高,人尽皆知。
至于南部非洲海军。
同样都是只派出一艘驱逐舰,南部非洲海军的驱逐舰捞起来98名落水的德国水兵,英国驱逐舰只救起13个人。
这就是差别。
消息传回南部非洲,对于没能逼迫西班牙人站队,罗克稍有遗憾。
当然也无所谓,巴巴罗萨计划启动在即,佛朗哥迟早会做出选择,罗克几十年都等了,不在乎这几十天。
罗克不着急,对于克里特岛的德军来说就是度日如年。
表面上看,德军距离完成占领克里特岛全岛的任务越来越近。
6月8号,在激战一个星期之后,德军终于攻破143师阵地,向着胜利迈出了一大步。
不过战斗过程让威廉·李斯特颇为尴尬。
为了攻破143师的防线,威廉·李斯特前后派出三支部队,直到装甲第17师参与才最终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德军一共损失4600余人,近70辆坦克被击毁,空军损失各类战机近200架。
到现在威廉·李斯特还不知道南部非洲第143师的损失有多少。
参考德军和盟军作战的经验,威廉·李斯特的参谋们估计南部非洲第143师的损失至少在25000人以上。
这就纯属瞎扯。
第143师是南部非洲联盟部队,齐装满员一共15000人,哪来的两万五?
如果参考阵地损失程度,威廉·李斯特估计,南部非洲第143师的损失情况不会超过1500人。
这同样让威廉·李斯特无法接受。
虽然正常情况下,进攻部队的损失会比防守部队多一些,但是多出来这么多也没办法解释。
毕竟进攻的德军拥有装甲部队。
第143师则是纯步兵。
还好,战斗进行了一个星期之后,就在威廉·李斯特对于攻破第143师阵地已经开始绝望的时候,第143师主动撤退了。
也不能说是主动撤退。
威廉·李斯特还是很有能力的,在派出部队正面攻击第143师阵地的同时,威廉·李斯特派出部队向第143师侧翼迂回,准备将第143师彻底包围。
前文多次介绍过,克里特岛的地形情况复杂,南部非洲军队在撤退的时候又实行了焦土政策,将山区里的道路和桥梁全部破坏,迂回的德军也是吃尽了苦头。
效果肯定还是有。
克里特岛只剩下南部非洲军队孤军奋战,其他盟军都已经全部撤退,第143师的指挥官很聪明,在迂回部队即将抵达预定位置时主动撤退,将阵地让给德国人。
表面上看是德军获得了胜利。
但是威廉·李斯特却感受不到丝毫胜利的喜悦。
没等威廉·李斯特品尝胜利的“苦涩”,德军前路又遭到南部非洲军队的狙击。
这一次是来自刚果王国的第176师。
让威廉·李斯特很无奈的是,第176师的阵地,比143师的阵地更坚固。
毕竟在143师和德军激战的这一个星期内,第176师一直在修整工事。
而且和时间不足以修建完整防御系统的第143师不同,第176师的防御体系将侧翼的山区也包括在内,德军在这种特殊的地形中,再想迂回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山区是无法部署装甲部队的。
平原上军队要防御很困难,需要完整的防御体系才能对进攻的军队制造充分杀伤。
山区里某些特殊位置,只需要部署一挺机枪,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有充足的子弹,可以打到天荒地老。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对峙,一战的堑壕战就是这么来的。
可是威廉·李斯特没有太多时间跟南部非洲人慢慢耗,巴巴罗萨计划发起在即,小胡子对于威廉·李斯特的不满正在累积。
所以德国人只能拼命强攻。
不得不说,拿出拼命劲头的德国人还是很难对付的。
有一说一,这个时代的军队,对于战术的掌握完善程度,德国人在欧洲确实是个中翘楚。
有了之前的经验,威廉·李斯特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全力以赴。
和欧战爆发之初相比,德军的战斗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至少在步炮协同和步坦协同方面,德军已经臻至化境。
确切点说,在坦克加入之后,德军完全就是踩着炸点向第176师的阵地发起进攻,这导致第176师挖的坑道完全失去作用,如果再向以前那样等炮弹落点向后方阵地延伸,这边在进入阵地,那恐怕部队还没有进入阵地,德国人的履带就已经碾到战壕顶。
那还能说什么,抛开武器装备,南部非洲军队在勇气方面,同样不输于德国人。
战斗开始的第一天,德军凭借近乎完美的步炮协同和步坦协同,在第一次攻击的时候就成功攻入第176师199团的阵地。
措手不及的南部非洲军官们没有退缩,他们率领部队和德国人进行了残酷的白刃战,最终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将德国人赶出阵地,这一仗德国人的损失在千人以上。
第199团也伤亡近八百人。
标准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第199团在战斗爆发的第一天就被打残。
南部非洲军队这时候才如梦方醒,德军在组织第二次进攻的时候,就遭到南部非洲空军,和南部非洲炮兵的狂轰滥炸。
在炮兵这方面,南部非洲军队拥有的实力比德国人更强大。
迫击炮双方都有,但是在大口径火炮上,南部非洲军队数量绝对占优。
更何况南部非洲还装备了火箭炮,这种不算是新武器的武器,让德国人吃足了苦头。
上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南部非洲出现多种新武器,火箭炮是其中一种。
早期的火箭炮精度不高,威力也不大,在南部非洲军中并不太受重视。
罗伯特·戈达德来到南部非洲之后,南部非洲的火箭炮有了长足进步。
有了罗伯特·戈达德的技术,南部非洲工程师们唯一的任务是将火箭做得更大,装药更多,飞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