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1881:西部传奇 第430章

作者:马赛克的忧郁

他在民主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黄金十字架》演讲,痛斥金本位制度是资本家和有钱人对于平民的剥削,因而获得了民主党的提名。

随后,他又获得了平民党的提名。

后者在过去的几年在不少州攻城略地,其中就包括霍利担任州长的加利福尼亚州。

他们和民主党联合了起来,共同对抗来势汹汹的共和党。

正当这位年仅36岁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信心满满地准备向总统宝座发起冲击的时候,民主党内部却产生了分裂。

一部分对民主党现状不满的波旁民主党的保守派人士创建了国家民主党,并提名参议员约翰·M·帕尔默(John M. Palmer)作为他们的候选人。

随着两党全国大会的落下帷幕和最终候选人的尘埃落定。

1896年的总统大选,拉开了帷幕。

起先,布莱恩利用他杰出的口才,开始在全国各地展开巡回演讲。

这位年轻的候选人足足穿过了二十七个州,总行程长达一万八千英里。

他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的演讲方式为他带来了众多追随者。

而他对于富人们的抨击和关税方针使得他收获了众多工人和农民的支持。

布莱恩将自己的这次选举,形容为工人向富人们的讨伐,自己是他们的代言人!

对于这样的观念,远在纽约的陈剑秋有些嗤之以鼻。

在他看来,这位前律师对于工人和农民的认知实在是太过肤浅。

任何不谈阶级的对立性方针都是空中楼阁,是扯淡。

在现今的条件下,只有经济重新恢复繁荣,带来社会福利整体性的提高,才能给那些工人和农民带来生活水平实质性的提高。

可是这和他陈剑秋又有几毛钱的关系呢。

所以,他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而是让汉纳按照原地的计划开展选举活动。

和往日的竞选不同。

在传统的竞选方案中,那些胜负已定的各州只需要花费稍许装门面的时间和金钱。

可这一次由于那些刚并入联邦的西部州的存在,导致事前很难判定他们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

所以,按照陈剑秋的意思。

每州必争。

首先,他们雇佣了一支具有极其丰富经验的公关队伍。

他们在整个西部印了多达一亿多份文献。

这些短文,多是麦金莱或其他党的发言人的讲话。

他们把这些材料打印分发给家庭、农户及报刊。

汉纳和选举团队制定了一个详尽的日程,开始广撒网。

到最后,就连全国最小的杂志社,也收到了特制的图版,以便其再版。

在销售量超过165万份的报刊上,每周都有三个半版面的专栏有关麦金利的竞选,来介绍他的生平,阐述他的施政方针。

他们更是制造了整车的漫画、广告、竞选小别针开始分发。

西部各条铁路上,都出现了涂抹着共和党竞选标语的列车,比如“今年选举不投票,要投就投麦金莱”,让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

与印刷品相辅相成的是,竞选团队雇佣了高达1400个工作人员,进入诸如怀俄明州等所有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州、并渗透到了每一个选区。

“用信息去轰炸他们,重复、重复、再重复!”陈剑秋在电话中说道。

他知道,这并不算是什么高明的做法,但是极其有效。

反正,财力允许嘛。

随着夏去秋来,竞选的激烈程度愈加白热化,双方各显其能,热闹非凡。

共和党内部的竞选激情彻底地被点燃了,原先一些冷眼旁观的党内人士也踊跃地加入了进来。

甚至一大群来自党的最高层的志愿者,也来协助那些雇佣人员,亲自上阵为麦金莱助选。

比如,西奥多·罗斯福就利用他在达科塔州的威望,开始替共和党拉选票。

和他一起这么做的,还有他的好友,巡回大法官威廉·霍华德·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

选举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十字军式的斗争,整个共和党的力量,都被调动了起来。

到了十月的时候,受共和党控制的报纸上开始统一发力。

他们开始对布莱恩的政策漏洞进行攻击,告诉工人们,如果选择了布莱恩,那就意味着压缩就业,也就是更多的工人将面临失业。

在报纸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地攻势下,民主党内部,再次发生了分裂。

正如陈剑秋之前所说的那样,不光是共和党内部会面临货币问题,民主党也是一样。

很多支持“金本位”制度的民主党人选择背叛自己的党派,和共和党站在了一起,因为在保持的分析下,他们深深地觉得布莱恩的方针会将美国带入深渊。

同时,民主党的中产阶级人员更加惧怕无政府状态。

甚至布莱恩的基本盘——工人们,也在报纸的影响下相信银元的通货膨胀将导致价格的上涨,比改善了的工资涨得更快。

对此,布莱恩变得有些难以支持。

那些原本手拿把攥的西部州,竟然都明显地开始倒向麦金莱。

最终压死布莱恩和民主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新墨西哥州以及附近各州的华人政客明确地表示将会支持麦金莱和共和党。

华人的总人数虽然依旧不多,可足以对局部和周边的选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

最终的投票在11月进行。

布莱恩兵败如山倒。

无论是普选票,还是选举人票,他都大大落后于麦金莱,至于那位从民主党分裂出去的候选人,更是只获得了个位数的选举人票。

这一次的选举,民主党一败涂地。

布莱恩不得不面对失败的事实。

而威廉·麦金莱,则将成为下一任的美国总统。

第五百五十六章 陆军部的新想法

1897年1月20日,威廉·麦金莱在将自己的手放在圣经上进行宣誓之后,正式入主了白宫。

新的联邦内阁没有太大悬念。

无一例外的都是大商人。

国务卿约翰·谢尔曼,一位百万富翁,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股东;

财政部长莱曼·J·盖奇,银行家,芝加哥国家银行行长;

司法部长约翰·W·格里格,在新泽西州拥有数家大公司,兼任帕特森国家银行总裁。

在组阁时,麦金莱再次邀请了陈剑秋进入内阁担任诸如内政部长这样的职务。

可陈剑秋还是拒绝了。

首先,自己不是一个政客。

在共和党也没有任何根基,更别提还是华人的身份,真当了什么内政部长,非要被那帮天天闲的蛋疼的国会议员抓着各种把柄攻击。

而且他太了解这帮商人了。

在利益没有冲突的时候,一切都好说,相安无事,可一旦出了事,怕不是连亲爹都会卖掉。

十有八九要把他拉出来顶缸。

这种亏本买卖他不打算干,何必给自己找不自在呢。

不过,陈剑秋还是在内阁留下了痕迹。

比如,他的好友,西部最大的木材商拉塞尔·A·艾杰担任了战争部长;而那个被自己忽悠进选举团队的棉业大亨詹姆斯·A·盖里则捞到一个邮政部长。

最重要的是,西奥多·罗斯福在他的强烈推举下,担任了海军部副部长的职务。

海军部部长约翰·隆是个半截身子已经埋在了土里的老病鬼,并且向来以闲云野鹤著称。

所以,罗斯福基本上大权在握,是海军部真正的话事人。

另外,在这次选举中,隶属于“华人参政联盟”的很多华人政客表现突出,开始进入了各州更核心的层级。

陈剑秋让王清福和“参政联盟”开始着手准备中期大选进入国会的事情。

废除法案的事情,求人不如求己。

只有敢于自己扼住命运的咽喉,才能把握住机会,扭转乾坤。

而他自己,则在继续忙碌着拓展自己的商业帝国。

所有的一切需要实力做支撑。

帮新总统上台,总归会捞到一点实惠。

而实惠,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令陈剑秋意外的是,新联邦政府第一个找到他的人,不是财政部的人,也不是交通部的人。

而是陆军总军需官亨利·C·科本。

这位陆军的大管家出现在贝克街36号门口的时候,和正从门里面往外走的陈剑秋撞个满怀。

“不好意思,差点踩着你的……”科本整理了一下自己军装说道。

这位西点军校毕业的高材生从来没有上过战场。

他家教甚严,行事作风颇为绅士,一点也不像一个军人,因此也常年遭到陆军部的那些大老粗们诟病。

他刚准备抬头道个歉什么的。

可一双黑布鞋映入了他的眼帘。

科本抬起头,发现陈剑秋正双手抄在袖管里,满面笑容地看着他。

他倒退了两步,退到了门外,仰起脖子看了看右上方的门牌:贝克街36号。

“没错啊。”科本嘀咕道,“这里难道不是‘国际火药协会’的总部吗?”

如果是的话,怎么会有这种打扮的人出现在这里。

他的印象中,自己打过交道的军火商人们,要么像老亨利一样成天穿着军装以显示自己曾在军队供职;要么就西装革履,风度翩翩。

“是。”陈剑秋嘿嘿一笑。

“您也应该向我道歉,先生。”科本正色道,“您撞到我了。”

“对不起。”陈剑秋依旧笑嘻嘻。

科本一头雾水。

这华人怎么这么惜字如金?难道是因为英语单词不熟练吗?

不过伸手不打笑脸人。

“请问,陈先生是在这栋楼里吗?”科本清了下嗓子,问道,“我是联邦陆军部的总军需官亨利·C·科本,有事情要找他。”

“在的。”陈剑秋的回答依旧简短。

科本心里有些不耐烦。

美利坚任何一个军火商听到他亮出的这个职位和名字,都会笑着走上来握住他的手。

不说震撼,至少也会表达尊敬。

眼前的这个土包子知情,肯定是这里的人,不过看样子是真没见过世面。

要不然绝不会是这个反应。

科本最终还是忍住了没有挂在脸上表现出来。

“请麻烦您带我去见一下他吧。”他保持着绅士风度说道。

陈剑秋点点头,转过身子,向着电梯走了过去。

门口负责接待的职员见陈剑秋返了回来,刚要站起身向他行礼。

可陈剑秋冲着他递了一个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