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真棒 第317章

作者:晴了

自己因为搞艺术创作,耽搁了国家政务,心里边还是有些歉疚的。

但是小高却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维护自己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思维。

赵佶自然也要竭尽全力地为爱徒所献之良策解决实施问题。

正所谓爱徒对自己投之以李,自己又焉能不报之以桃乎?

……

而且现如今大宋许许多多没有捞着职官的官吏,都成日游手好闲的,不是当街溜子就是当勾栏老司机。

也就是说,你不把他们安排去干实职,他们一样要领俸禄当米虫。

既然如此,现在有了机会,就该把他们都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按进去,省得继续看着碍眼。

科举取士改革的节奏,官家赵佶倒是已经想到了步骤。

第一步,就是先在大宋府、州、县设置学官,然后设置学馆。

至少把那些现如今那些无权无职的闲散官吏,尽量地安排下去。

第二步,等到学馆设置完成之后,再推行科举分级制度,按照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分级。

如此一来,再进一步缩减进士的录取人数,而让举士入仕,可以由吏做起,亦可以在政绩考核卓越之后转浊入清。

那就是重设三司使,以副相治之,下面分为三使,一个负责税赋收入,一个负责财政支出,还有一个负责盐铁、茶叶等各种专卖。

再根据三司的设立,随后在大宋的府、州设置九曹,在县,设置九房。

等到那府州县级别的官吏逐步到位之后,那么,再把那已成气候的三司,设立为新设的三部,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高璋愣愣地看着跟前这位侃侃而言,条理分明的师尊赵佶。

怎么也没有想到,成日忙着修真,忙着搞艺术,忙着跟女人深入交流的师尊。

当真是把这两个策略该当如何实施的方式和方法已经考虑得十分的详尽。

转念一想,也对,师尊虽然是昏君,可并不代表他脑子不行。

只是做事太没耐性,又没毅力,而且喜欢搞艺术胜过治理天下。

当他真的把心放到政务处理上来,自然也就能够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只可惜,想要让他长期把注意力都放在政务处理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面对着那讲述完了处置这两策方式方法,抬眼看向自己的师尊赵佶。

高璋毫不犹豫地纳头就拜,对于师尊的英明神武,睿智无双表达了自己的崇拜与仰慕。

弟子便是一辈子学习和努力都难以追上,只能尽力遵循师尊您的脚步,努力去做到最好,希望师尊你一定不要吝啬对弟子的指点与斧正。

听到了小高之言,官家赵佶亦不由得眉舒目展,欣然而笑。

“好了好了,小高你也不必太过谦虚了,唔……对了,尚有一事,为师要提醒你。

你虽为科举入士之状元,但是也该多与那些我大宋的武勋之臣,多多交道,为师还希望你日后能够效法范文正公……”

面对着直接明示自己未来的师尊,高璋赶紧表示明白,自己一定会仔细地维护好与那些大宋武将的关系。

看到爱徒如此识趣上道,官家赵佶满意地点了点头,又不禁想到了大宋扬文抑武之国策,颇为唏嘘地道。

“只可惜啊,受祖宗之法所限,我大宋名将即便入朝……”

师尊赵佶说到了这里,便直接没再继续,高璋心里边自然很清楚,师尊这本是想要吐槽仁宗皇帝。

但那可是他的祖宗,吐槽祖宗,着实有违孝道。

不过嘛,师尊这话,倒是让那高璋深以为然,忍不住小声地道。

“其实弟子也觉得我大宋也是有不少的良将之才,即便随着岁月摧人老,兴许已经再难跃马扬鞭。”

“可是,让他们戎马一生的宝贵知识,随着他们的老去而被埋没掉,小弟亦是深感惋惜不已。”

“是啊,朕又何尝不深感痛惜。”师尊赵佶忍不住轻拍案几甚是唏嘘地摇了摇头。

“可惜,枢密院之重,已为文臣视如禁脔,朝中着实,咦……小高啊,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有没有可能,让这些戎马一生的大宋武勋……”

看到了师尊赵佶投来的目光,高璋亦不由得心中一动。

“还请师尊容弟子思量一二。”

“好好好,你不必着急,慢慢想。”

高璋打量着跟前的茶水杯,不禁想到了现如今的大宋政治体制构架,这里边还真没有适合那些武勋之臣的部门。

要不,整个?反正那帮子文官接下来怕是有的忙,毕竟三司使一设,肯定就会有无数的官吏红着眼珠子想要钻进去捞点实权做。

这个时候,的确是最好解决武勋之臣工作待遇的好时机。

“师尊,弟子倒是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讲!”

第五百七十四章 英雄不问出处,太监不问岁数

官家赵佶双目灼灼地直视这位习惯性谦虚的爱徒,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

果然,这孩子从来没有让自己失望过,想必这一次也不会。

高璋斟酌了一番之后开始沉声阐述起了自己的想法。

“师尊,我大宋有不少上了年纪的名将,戎马一生,久经战阵,他们的经验十分的宝贵。”

“而我大宋西北有西夏虎视旦旦,西边吐蕃时不时骚扰,至于北方,那辽国灭我大宋之心不死,当真可谓强敌环伺……”

而那些退下来的名将,或者是因为多年的创伤,又或者是过于老迈。

但是他们那丰富的作战经验都在他们的脑子里边,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老去,实在是太过浪费。

而大宋枢密院乃是文官署理军国大事的地方,这一块,武将想要涉足,那自然是千难万难。

但是换一个角度而言,枢密院如果算得上是大宋军事战略谋划的重要机构。

那是不是完全搞出一个专业性以及军事战术针对性更强的机构:参谋院。

而参谋一词,最早最早见于《后汉书·邓寇传》:“其有大议,乃诣朝堂,与公卿参谋。”

这些老去或者因伤因病退下来的将军们,都可以进入到参谋部去,至于参谋院该干啥。

呵呵,例如大宋准备针对西夏发动一场战争,该怎么打,该如何打?

是不是要首先有个大致的方向,你需要投入多少兵力,需要几个兵团协同作战,该当如何调遣……

“……弟子这些日子以来,也专研兵书,犹记得《孙子兵法·计篇》有这样一段话:‘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曹魏武帝亦曾注:‘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

高璋的这些话,着实让师尊赵佶两眼放光,的确,枢密院是什么地方,当年的大宋名将狄青,携不世之功,入主枢密院。

就被天下臣工疯狂攻讦,逼迫得仕宗皇帝也只能无奈地退让。

从那以后,再没有哪位武将有机会进入过那里。

而且就跟小高所言,枢密院之重要性,已然让它成为文官之禁脔。

所以那就绕开来,新设一座参谋院,而参谋院所作的工作,又与那枢密院有着很大的区别。

第一,参谋院所针对的是,过去大宋发生过的诸多战事,以及准备开展的战役,加以反复推演,以查缺补漏。

第二,从那武举中先拔人材,以及从那些将门子弟里边择其优者,让他们进入到参谋院里边,跟随在这些大宋的名将们身边。

好好的汲取这些大宋名将们的丰富经验,为他们未来走上战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做法,不但可以为大宋培养大批的军事人材,同时,也可以让那些大宋名将们老了也有发挥余热的场所。

再者,让那参谋院的主官为正二品,以总参谋长为主官,副总参谋长为其副,其他的官职和职能部门,等构建起来后,再增补不迟。

如此一来,即便朝中那些文官就算是叽歪几句,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毕竟这参谋院并未侵夺那枢密院的权柄,并且又能够让那些大宋的名将们,有个感受天子恩荣,还能够让他们发挥余热的官署。

“好啊,好啊,不愧是朕之爱徒,哈哈哈……为师就知道,你一定不会让为师失望。”

“好一个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庙堂之算,以增我大宋对外之胜率,又可让那些名将们明白,朕记得他们,定然不会忘记他们为朝廷建功立业。”

看着跟前的师尊红光满面,疾步在御书房内行走,一边侃侃而言。

高璋也是暗松了口气,只要设三司使,转移掉那些斗鸡似的文臣们的大部份注意力,想要设立这参谋院,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不过,这参谋院使之重担,朕得好好斟酌一二……”

师尊赵佶背负起双手,开始慢慢溜达,对此,高璋自然也会随意插嘴。

很识趣地安静坐在御书房中,而哮天乖巧地凑到了跟前趴下。

高璋就一边呷着茶汤,一边撸狗,由着师尊继续在御书房中溜达。

好半晌,这才听到了师尊赵佶开口道。

“不论是资历,还是军功,各个方面考量下来,为师都觉得童贯更适合担此重任,只是,他终究是一位宦官。”

“为师有些担心,到时候,委任他为参谋院使之时,阻力甚大。”

这话一出口,高璋差点就乐了,你都提名他了,然后你告诉我他是宦官?

拜托,在另外一个历史时空,你还让这位宦官去当了枢密院使,甚至你还给他封王好不好?

当然吐槽归吐槽,高璋也很清楚,童贯当什么不重要,重点是,这位老太监若是成为了参谋院使,至少接下来数载之内,就很难脱身。

高璋毫不犹豫地慷慨陈词道。

“师尊,弟子倒觉得,像童观察这等征战数十载,身经百战的功勋之臣,又是师尊之心腹近宦。他来担当这参谋院使,再合适不过了……”

再说了,英雄不问出处,太监不问岁数……呃,反正大概就这么个意思,总之你老高兴就好。

毕竟你在历史上干的昏庸之事多到了极点,才这点事,真心算不得什么。

这么一想,让高璋不禁开始反思起来,莫非是因为历史上,师尊的底线实在是太低,导致自己对他的各种骚操作比较宽容?

就在高璋胡思乱想的当口,师尊赵佶此刻却露出了一个满意的笑容。

当真不愧是朕的衣钵弟子,句句话,都让自己那么的顺心顺意。

看着他现如今那半大小子,正在那里撸狗的模样,嗯……快了,兴许用不了太久,大宋就能够变得不太一样。

不管是三省九部,又或者是科举取士制度的变化,还是那军备改革的良性深入。

倘若他能够将西夏解决,到了那个时候,朕,兴许也就可以重复西汉之初的无为而治之理念。

世间再无凡俗之事,想清修就清修,想搞艺术创作就搞艺术创作,那样,当可达逍遥之境矣……

第五百七十五章 兄妹的东京相会

“这便是东京汴梁,我怎么觉得也不比那苏州大多少……”

“不过这汴梁城外,感觉繁华程度,甚至不亚于苏州城内。”

方腊听到了身后边邵敏之言,回头瞪了一眼这小舅子,示意对方少叽歪。

这才缓缓策马,穿过那东京汴梁城外散落的庄院街市,这才进入到了东京汴梁城内。

单单是在距离东京汴梁十五里处的码头下了船,到他们进入城中,就足足花了一个多时辰。

特别是过那城门,生生就堵了小半个时辰,要知道他们来的时间还不是早晚高峰。

但也没办法,谁让这东京汴梁以及周围,就有足足百余万百姓。

而且东京汴梁城中,早就已经是寸土寸金,不少的官吏,都在那东京城内根本就买不起房,干脆租住。

而有不少不用上职的闲散官吏,有钱的那种,就直接在东京汴梁城外置办宅院。

最有钱的,自然就直接在东京城内买,穷的,那就干脆也租住在城外。

方腊打量着这繁华程度,犹在那苏杭之上的东京汴梁,亦是大受震撼。

特别是城中的主干道都十分宽阔,可容马车并行。至于城内那密集的商铺,遮云蔽日的幌子,耳边全是天南地北各种乡音的叫卖之声此起彼伏,实在是让人目不暇接。

身后边的马车里边,妻子邵氏也是探出了头来,满脸新奇地东张西望不已。

“原来这便是东京啊,当真是太繁华了……夫君,妾身听闻,这东京城什么都好,可就是这里寸土寸金。”

上一篇:光明壁垒

下一篇:从工地卖盒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