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真棒 第380章

作者:晴了

打了一场胜仗,就觉得西夏已经光复,明天官家你朝着东北方向滋一泡黄的,是不是就觉得辽国已经被洪水淹成泽国?

不过在看到了官家的目光投来之后,二人都第一时间控制住了自己的微表情。

“……不知你们可有什么良策予朕,掌控住那西北边陲的新占之地?”

看到了官家投来的意味不明的目光,蔡京总觉得官家似乎在盘算着什么。

定了定神,蔡京斟酌着顺着官家的思路往下走。

……

“官家,依老臣之见,若是能平定西夏,那就该大规模迁徙百姓往西北充实边陲之地,作长久经营的打算……”

“若是我大宋平定西夏,那可是足有近十州之地,迁民往之,至少要差不多十万到十一个万户。”

“如此之大规模的迁徙,为避免民怨,又还需要让迁徙的百姓能够安心定居……”

蔡京自己光是在那里陈述,就已经开始觉得隐隐蛋疼,这迁徙百姓之事,最是繁琐,而且很不得人心。

而且还会有一些官吏,指不定又要对迁徙所付出的花费上下其手,各种骚操作。

怕是到时候,迁徙不成,反倒又招惹出新的祸患来。

倘若如此,自己这位大宋执宰,怕是也会被人不眠不休的戳脊梁骨。

指不定把官家惹心烦了,一脚尖把自己踹出去当替罪羊也说不清楚。

看到蔡京在跟前越说越慢,吞吞吐吐,满脸愁绪。

官家就不禁心中暗爽,还是小高脑子活,刚刚打下了那西寿保泰军司就已经想好了怎么处置光复的旧土。

看看跟前这位被自己倚重的蔡京,还有一旁那同样频频抹着脑门汗水的童贯,呵呵……当真是不如勇于任事又爱动脑的爱徒小高多矣。

第六百九十三章 正好用以激励将士们建功立业

“是啊,此事的确是一个大难题,朕也甚是犯愁,不知道该当如何才能解决。”

官家亦是幽幽一声长叹,目光落在了那难色满脸的蔡京身上,然后又眼神一歪,落到了童贯身上。

蔡京都搞不定的政务,自己又能有什么办法?

童贯躬身垂首,很是谦虚地表示,奴婢只是精于军事,对于治政方面,实在是无能为力。

“此等国策,还是由蔡相一肩担之,奴婢就不再妄言,徒若笑柄……”

听得此言,蔡京顿时心中一梗,扫了一眼童贯,心中连骂了好几句家乡垃圾话。

可也知道,自己都想不出更好的点子,他一个太监,难道还能比自己更聪明?

“莫非,除了朝廷命诸州县组织百姓迁徙之外,蔡爱卿就再没有第二条良策不成?”

官家赵佶没有理会二人的小心思,而是继续朝着蔡京开口相问。

蔡京薅了半天花白的长须,最终只能硬起头皮摇了摇头。

“请恕老臣无能,除此之外,老臣实在是想不出更好的良策。”

直到这个时候,官家这才从容不迫地一笑,手指头轻晃了晃。

“朕倒有个想法,可以解决那光复旧土百姓迁徙之难题,还能够让那些重归我大宋的疆域一旦有敌来犯,便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招募到经验丰富的将士抵御入侵外敌。”

蔡京与那童贯都甚是吃惊的把目光落在了官家那张笑眯眯的脸庞上。

如果你说你修真很有心得,又或者是艺术造诣又有突破,我们还能相信。

但你说你那玩了修真、搞艺术,跟女人勾来拦去的脑子,居然比我们还懂国家大政,这可当真是太阳从西边出了。

看到二人那副震惊中满是不信的表情和眼神,官家暗暗撇嘴,咋的,看不起朕如此英明神武?

蔡京已经第一时间低下了脑袋,满脸堆笑地朝着官家一礼。

“老臣鲁钝,还请官家明示。”

“朕所言之策,乃是昔日秦汉之时都曾经用过的:功勋授田制。”

“功勋授田制,老臣似乎听闻过。”蔡京眼前亦是一亮。

……

迎着这两位心腹重臣那震惊的表情,好歹已经提前做过了功课的官家洋洋得意地显摆了一番那功勋授田制的利与弊。

而且,光复的旧土,正好处于大宋边陲之地,那种地方,很容易会发生与外族蛮夷的摩擦。

你要从其他地方迁徙老百姓去,很容易引起纷争,重要是,那些普普通通,只能在地里边刨食求活的老百姓。

又怎么可能是那些弓马娴熟的外族蛮夷的对手?

但是如果采取功勋授田制,那可就不一样了,首先能够在边塞新占之地获得田地的都是有功的将士。

他们在战争结束之后,正好可以留在授田的边塞之地耕作。

他们留下,自然亲人家眷都会前来,自然人口也就可以留滞在了当地。

更何况这些有功的将士,哪一个不是久经沙场的老司机。

一旦有事,他们可以第一时间招募成军,抵御外族蛮夷的来犯。

甚至流贼小患,都不需要朝廷另外派遣兵马,将当地的这些将士再一次招募起来,就可以解决掉。

蔡京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官家赵佶,听着官家这番已经十分熟悉的见解。

不得不承认,官家的这个办法,用在新占之地,那是再好不过。

朝廷不需要去头疼该怎么去劝说百姓迁徙边镇之地,甚至还能够省下一大笔的费用。

也不必担心某些官吏干出什么人神共愤之事,导致出现重大变故。

就连童贯,也是听得两眼放光,的确这军功授田制,倘若是在大宋境内实施,那就是典型的不现实。

但是在那光复的旧土之上,那些重新夺回来的领土上,把那些土地拿来授予将士们。

将士们既得到了实惠,感激朝廷,同时,将士们在战后也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官家英明,奴婢以为此策大善,远比让诸州县之百姓背井离乡,弄得怨声载道要好上许多。”

泥玛……又抢老夫台词,蔡京心中暗恨,也急忙开口抢下话头。

“老臣也觉得此策可行,若是能够局限于光复旧土,采取军功授田制以充边陲,想来此策实施的阻力,定然会少上许多。”

“看来你们也觉此策甚佳,那么蔡爱卿,此事,就辛苦你去处置,尽快解决,正好用以激励将士们建功立业。”

等到那蔡京与童贯告辞离开,已经熬了整整一夜的官家,此刻虽然身体已经十分疲惫,可是精神却甚是亢奋。

……

来到了那书案跟前,开始抄起了笔,落于宣纸之上,给那远在西北边陲之地建功立业的小高写信。

在信中,官家赵佶先是很狠地夸奖了小高一番,之后又很是得瑟地显摆为师给你搞来了一把尚方宝剑。

另外就是,小高你提出来的功勋授田制,为师也觉得十分的优秀。

经过了为师的据理力争和艰难说服,这事终于搞定,小高你可以告诉那些英勇的大宋将士们,好好攻城拔寨,建功立业。

另外就是,为师已经梦到了在并不久远的将来,小高有率领千军万马,将那西夏王都兴庆府团团围住。

升起了登仙舟,耍起了飞雷炮,将那西夏王都炸得硝烟四起,西夏贼子无路躲藏。

就连那位西夏国主,也伏地哀嚎,请求朕饶他一条性命。

看在他在梦中曾经向朕求饶的份上,小高你若是擒下此獠,不必伤其性命,将他送到东京汴梁来即可。

一旁的杨戬耐心地研着墨,隐蔽地打着哈欠,可是官家这一写就停不下来,洋洋洒洒,足足写了两三千字,这才意犹未尽地罢笔。

将书信盖上印鉴亲自塞入信封,递给一身边的杨戬正色吩咐道。

“回头等那尚书方剑,一同急递,务必要让小高第一时间知晓朕的心意。”

“官家放心,奴婢现在就去督办。”

官家这才心满意足地把自己往那榻上一撂,安心地闭上了双眼。

不多时,呼噜声响起,哮天被惊醒了过来,迈开轻盈地脚步,来到了那榻旁,这才蜷缩成一团,在那里香甜的睡去。

第六百九十四章 皇城司得力干探王甫代号:黄狐

兴庆府,西夏王宫之中,此刻,已经授官为学士的王甫此刻正在侃侃而言。

讲述远在汪洋大海之上的扶桑岛上所发生的两国战争。听得那西夏国主李乾顺眉飞色舞不已。

这位来自大宋的才俊王甫,不但能力卓越,而且博闻广记。

这些日子以来,光是听他讲述那些发生在宋国境内的风土人情,又或者是大宋周边动荡。

就令李乾顺眼界大开,越发地觉得,能够得到这位王学士的投效,实乃大夏之福。

王甫自然也是精神抖擞,全力卖弄口才,这些日子以来,这位年轻的国主李乾顺,几乎两到三日便会召见自己一次。

从一开始只会询问一些杂闻趣事,已经开始跟自己讨论起一些治理国家的实务。

这让王甫也意识到,李乾顺,怕是已经有了重用自己的想法。

虽然心中甚是得意,自己的本事果然牛逼,可是却又心生悲凉。

毕竟,自己就算是真的得到了李乾顺的信任与重用又如何?

还不得得老老实实地服从于大宋皇城司的指示,鬼鬼祟祟地给大宋传递消息情报。

不然,谁也保不准,哪天自己的身份证明,就会被摆到这位年纪轻轻,却心狠手辣的西夏国主跟前。

就在王甫继续打起精神讲述的当口,就听到了殿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然后就看到了两名西夏武士挟着一位软绵绵的信使快步冲进了殿内。

“陛下,西寿保泰军司昧勒都统军派遣信使求援,靖远堡外,出现数万宋军……”

“什么?!”李乾顺脸色大变,直接就跳起了身来。

“数万宋军,出现在靖远堡外……”

王甫眉头一跳,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来到了西夏这才没安稳多久,大宋就已经急惶惶的挥军来伐……

“传令诸臣工,速速入宫议事,快去!”

看着手中的那份求援急报,李乾顺明显有点气极败坏地喝道。

一歪头,看到了身边那正犹豫该不该告辞离开的王甫,李亁顺勉强一笑。

“王卿你也留下,一会议事,若有良策,亦可献上。”

听闻此言,王甫赶紧拜倒在地,满脸感激涕淋地道。

“臣叩谢陛下天恩……”

自己这总算是从普通的臣工,开始向心腹臣子,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只不过,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总有一日,王某一定会走进你的心底……

王甫眼神直勾勾地看着这位年轻的西夏国主,好在那贪婪的眼神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恭敬与感激的眼神。

……

一干西夏重臣被召来之后,收到了大宋兴兵来犯,攻打西寿保泰军司的消息,亦是大吃一惊。

甚至还有不少人大声唾骂宋人卑鄙无耻,居然趁着西夏遭遇数十年难有一遇的大雪灾的当口来袭。

李乾顺也甚是蛋疼,如今,位于河套之地的黑山威服军司、天德军,以及沿河往南的白马强顺军司,右厢朝顺军司都因为那极其严重的雪灾,而遭遇到了重挫。

现如今,仍旧是严冬,诸地的求灾亦是颇为艰难。

甚至不得已,还从雪灾情况不那么严重的兴庆府、定州调拔了一批粮食运往北方赈灾。

如此一来,北部诸军司的兵马自顾不暇,忙着救家,自然无法调动南下救援。

东南方向的四个军司,面对的就是宋国,现如今宋国兴兵犯境。

谁也不敢保证,那四个军司方向就没有宋军来犯,暂时只能让他们只能加强防备,而不是将他们的兵力抽走。

位于王都兴庆府侧翼,专门拱卫王都的怀州、静州、顺州以及翔庆军的情况倒是要好一些。

最终讨论下来,李乾顺决定从王都拔出直属于国主的兵马一万,铁鹞子一千。

又尽起怀州、静州、顺州兵马,汇合翔庆军主力,共计五万兵马。

命精擅军略的检校太尉李良辅为帅,十日内,诸军齐至,就立刻沿黄河河岸南下驰援西寿保泰军司。

上一篇:光明壁垒

下一篇:从工地卖盒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