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晴了
这一批舰炮,可都是制别定制的,舰炮的射程已经超过了一里。
所使用的炮弹,既可以发射中量级飞雷弹,也可以发射实心铁弹,还能够发射链弹以及霰弹。
既可以攻击敌方战舰,同样也可以支援大宋陆军精锐。
中量级的飞雷弹重量也就在十斤,威力虽然不如陆军所使的飞雷炮,但是用来攻击海面上又或者是岸上的敌军,同样也可以拥有巨大的杀伤力和杀伤范围。
只不过,到目前为止,大宋的炮舰,也仅仅只有这十三艘,每艘搭载十八门舰炮。
不过就现如今的世界而言,哪怕是只有这十三艘炮舰,整个大洋,都可以横冲直撞了。
而这,自然也是高璋图谋辽东的最重要的一件军事装备。
随着大军尽数登上了舟船,在那十三艘战舰的护航之下,开始朝着那北方挺进。
……
第二天临近黄昏之时,此刻辰州(辽宁省盖州市)的近海之地,奉了高永昌之命前来接应大宋精锐之师的何智,已经等待了差不多两个时辰。
作为一位已经离开在故乡大宋数载之久,甚至还在那大元国混到了副丞相位置的何智,此刻内心亦是颇为迫切。
只不过,身边皆是那些大元国的臣子,他自然不能在脸上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目光往身边一撇,正好看到了那位辰州刺史高桢满脸期盼之色地朝南而望。
而高桢自然也感受到了何智的目光,二人相视一笑之后,很有默契地移开了各自的目光。
高桢是渤海族,辽阳人,中过辽国的进士,没有想到的是,他在这大辽东京刚刚任职当了一个不大的小官,结果东京陷落,那高永昌就开始称王建国。
高桢作为渤海人,又中过进士,上前投奔,高永昌虽然也重用了他。
但是像高永昌这样见识短浅的军头,又怎么可能会听从高桢那些远期谋划,逆耳的忠言?
这亦让高桢甚是心灰意冷,觉得高永昌这厮就是一个蠢货,这大元国,必然不能在这战火纷飞的辽东之地久存。
而作为大宋皇城司的得力干探,何智自然也是知晓了这位高桢颇有才略胆识,刻意结交。
最后更是说动了高桢愿意弃暗投明,与他一同为大宋效命。
当饱读诗书的高桢惊喜地发现,自己居然可以投奔大宋这样的最为重视读书人的强大国度。
而不需要去投奔那些蛮夷以求自保,高桢就决定与那何智绑定在了一起。
“看,你们看那边,那应该是宋国的船只来了……”
伴随着呼喊声,何智等一干大元国大臣,齐齐举目望去。
看到了那一艘艘犹如巨大的山峦般的巨舰,开始映入视线之时,一干元国的士卒,甚至脸上都露出了恐惧之色。
“这,便是大宋国的战舰,如山之巍峨,何其壮也……”
……
当大元国那些披着简陋的盔甲,握着那些质量低劣武器的大元国将士们。
眼睁睁地看着那艘让整个码头都占据的巨舰上,走下来的那些全副武装,一水的铮亮铁甲的大宋精锐。
迈着整齐而又昂扬的步伐,越过了那简易的码头,快步朝着岸上行来。
而刘法这位主将,并没有第一时间上马,而是朝着那些迎面而来的大元国臣工快步而去。
而那些大宋精锐步卒们纷快步登岸之后,警惕地注视着那些驻足于不远处的两千元国将士。
刘法与那何智为首的一干元国官吏一番寒暄,何智的身份,他在来到这辰州之前就已经知晓。
而此番刘法的到来,不光是率领精锐兵马抵达,还特地给何智带来了一份厚礼。
两千张弓,一万杆长予,还有三百领铁甲,一千领皮甲。
有了这么些好东西,相信大元天子,肯定会觉得能与大宋交道,是他最为正确的选择。
高桢这位治民之官,则会继续留在这里,配合宋军掌控这辰州之地,安抚辰州百姓。
刘法打量着不远处的辰州城,还有这片辽阔的原野,内心亦是分外的唏嘘。
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无数的岁月,终于有大宋的军人踏足。
这一次,自己既然来了,这里,就休想再脱离大宋的统治。
一队队的大宋精锐开始向着那辰州城快速移动,而在同一时刻,已经在那大淡马岛经过了补给的运输船队,已经启航。
正朝着这辰州快速行来,那支船队上,有着过万的扶桑岛劳工,还有大量的优质火山灰水泥。
第七百七十六章 仁义无双的大宋
杜胜一脸茫然地看着不远处的码头,此刻自己身边的那些被俘的袍泽们与他也几乎是同样的表情。
他们是大辽国的汉军,奉大辽天子之命征讨女直反贼完颜阿骨打。
结果数倍于敌的大辽国兵马,偏偏就这么惨败在了那女直蛮夷的刀兵之下。
而他杜胜,这位宛平人氏出身的汉军将领,因为腿伤无法及时逃离战场而惨遭俘虏。
自那之后,杜胜与一干弟兄们都被关押在简陋的棚子里边,每天吃着那堪堪足够吊命的粮食,眼睁睁地看着一位位受伤的兄弟因为熬不住而死去。
原本杜胜觉得自己也会与那些弟兄一般,说不定哪天清晨,就再也没有办法睁开双眼。
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一位自称宋国官员的汉人带着一辆辆的牛车来到了战俘营,并且宣布他们这些战俘,都已经被女直人卖给了大宋。
这个消息,对于一干已经对于自己命运和前途完全绝望的战俘们而言,内心没有丝毫的波动。
直到那些宋人送来了大批的食物,还有随行的医官开始给他们医治。
并且还将他们这些人无法行动的重伤员都抬到了车上,然后开始向南迁徙。
直到这个时候,杜胜与一干袍泽这才惊喜交加的发现,这些宋国人士没有将他们当成猪狗般的战俘,而是真的将他们当成同胞。
可是很快,又有担忧在这些战俘之中流传开来,他们这些汉军,大多数都是出身于辽国南京一带的汉家百姓。
而现如今,虽然大辽将他们的生死不看在眼中,反倒是那与大辽相持百多年的大宋将他们从垂死的深渊之中解救了出来。
可是接下来,难道他们这些人,就只能够跟随宋人,生活在宋境之内不成?
当然也不是没有大起胆子,询问那些押运他们渡海前往宋境的宋国官吏。
可是那些人也不清楚上面对于他们的安置,只能告诉他们,一切都要服从于大宋河北路经略安抚使高璋这位小高相公的安排。
对于这位小高相公之名,他们这些辽国的汉人,自然也是如雷贯耳,闻名久矣。
毕竟那宋国的《东京商报》、《江南商报》,早就已经悄悄地在大辽的读书人圈子里边流传开来。
关于这位自有科举以来,以十一之龄得以高中状元的大宋神童状元的许多事情,他们自然也是知晓。
……
一篇《少年中国赋》不知道羡煞了多少读书人,而他一人一马,平定江南朱氏之乱。
之后,以弱冠之龄,统率大宋西军披荆斩棘,一路势如破竹,只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就将那与大宋成百年世仇的西夏国一举荡平。
这等荣耀与功勋,亦是让大辽的无数汉家儿女击节而赞,甚至那段时间,南京道诸州县的勾栏馆阁里。
都是那些讲书人在描绘这位大宋神童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攻伐西夏的丰功伟绩。
即便像他杜胜这位的军中武将,也对宋国的神童状元亦是闻名久矣。
只是,虽然自己这些人对于能够离开那女直人的虎口,前往那仁义无双的大宋并不反感。
可是一想到远在故乡的亲人们,大伙的心里边就犹如被刀割一般难受。
就像他杜胜,家中尚有妻妾儿女,自己这辈子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时间,再与他们相见。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人大声地叫喊了起来,杜胜目光朝着远处望去,就看到了那远处行来了一支队伍。
那颇具规模的仪仗,足以证明,此刻前来的,必定是一位宋国的重量级官吏。
很快,就听到了此刻还在船上指挥登岸的官吏开口道出来者的身份。
正是那位仁义无双,愿意掏腰包,将他们这些战俘从那残忍的女直蛮夷手中解救出来的大宋神童状元高璋。
高璋自然也看到了此刻码头上传来的骚动,看到那些服色各异,相当一部份需要有人搀扶才能够登上码头的战俘们。
他们那一张张满是感激的脸庞上,目光中透着卑微与茫然。
高璋快步迎上前去,亲切地询问着这些生活在辽国的汉人。
语言方面,略有些差异,可是终究能够听得懂彼此在说些什么。
而杜胜与另外几位在战俘中的将领,亦作为战俘代表,被引到了高璋的跟前,向高璋恭敬施礼,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很快,几人一番眼神交流之后,好歹也算得上是文武双全的杜胜站了出来,文谄谄地道。
“辽国杜胜,参见恩公,我等乃是辽国武卒,奉吾皇之命平定女直之乱,却不幸为女直阶下之囚。
幸得恩公遣人解救我等,使得我等得以活命,恩同再造。”
“只是,我等故土难离,家中皆有父老儿女,如今得活,亦渴望能早日与亲人团聚。
不知恩公意欲如何驭使我等,才愿意允我等还乡……”
杜胜的这番话,让原本显得喧闹的场面很快就冷清了下来。
看到那一双双充满着不安与期盼的眼睛,此刻已经下得码头的这些战俘,皆是辽国汉人。
看到他们,高璋就觉得如同看到了大宋即将播撒向辽国的火星,是的,就是那种可以燎原的火星。
“诸位与高某,皆是汉人,即便尔等为辽国之子民,可是我们,终究是血脉相连,说着同样的语言,书写着同样的文字……”
高璋还顺势借用了《礼记·中庸》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告诉了在场的这些辽国汉人,你们跟我们,都是汉家儿郎。
哪怕是你们目前效忠的对象不是我大宋天子,这也没什么。
我大宋天子一向仁义,心怀天下黎庶,更是关怀汉家儿女。
所以,听闻了辽国与女直相争,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汉家儿郎在那辽东之地受苦受难,内心颇为不好受。
所以就下达了恩旨,设法解救尔等,脱离苦海。
“诸位还请放心,我大宋一向仁义无双,绝对不会留难于诸位。”
“从今日起,尔等便可以启程还乡,本官已经通令我大宋诸州县,不得为难诸位。”
“另外,每一位归乡之人,皆可以获得五贯之资,避免诸位一路坎坷艰辛……”
“什么?!!”
第七百七十七章 令辽国无解的阳谋……
杜胜坐在一辆驴车之上,身边,则是几位与他同样行动不便的袍泽。
他们都紧紧地抱着由宋国官吏派发的财物,看着那越来越远的码头。
就在得到了那位名满天下的大宋神童状元高璋的承诺之后。
几乎所有的辽国战俘都迫不及待地表达了还乡的意愿。
结果高璋居然真的一点也没有提出什么令人为难的条件,当即命人开始收集这些战俘的信息,例如最先离开的,就是家乡在辽国南京宛平城一带的战俘。
足足有七百余人,每人都领到了五贯钱,另外高璋还告诉这些即将离开的战俘,只要是在大宋境内,他们就不必担忧食宿问题。
他会亲自下令,命沿途各州县的官吏,为他们这些辽国战俘提供食物以及夜晚休息的场所。
虽然杜胜不知道这些承诺,能不能得到兑现,可是对方每人派发了五贯钱之后,还特地派遣了驴车相送他们这些腿脚不便的伤员。
仅仅这些,就足以让这些大辽的汉人战俘感激涕淋不已。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私底下嘲笑宋国天子脑子坏掉了,居然会去做这等完全吃亏,根本就占不到便宜的所谓义举。
只不过,这样的嘲笑声,很快就被大伙的怒视和喝斥声所掩没。
不管如何,大宋这么做,就是有恩于他们这些辽国汉家儿郎。
晃晃悠悠的行了数日之后,原本腿伤已是大好的杜胜,终于在到达霸州之前,下了马车,自己行走。
而这一路之上,那位大宋河北路经略安抚使高璋真的做到了他所给出的承诺。
这一路北行,不论食宿皆会有沿途州县的官吏安置。
到了霸州之后,随行陪同的官员告诉杜胜一行人,接下来就是辽国境内。
由于大宋与辽国之间的限制,所以护送队伍自然也就不能再继续前行。
不过,对方还是给杜胜等人留下了数十辆驴车,以供那些仍旧有伤在身,无法步行的辽国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