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讠戒
在他看来,这个中医老师的名额,非他莫属。
陆九顶多就是个陪跑的罢了。
“李哥,你呢?”
就在李威暗自得意时,汤义忽然问了他一句。
李威瞬间回神,然后整了整衣襟,“教小孩而已,这有什么难的。”
汤义笑道,“李哥,你这是已经十拿九稳了吗?”
李威淡然道,“你觉得还有人能把我比下去?”
呃……
好吧。
汤义不是第一次见识李威的自信了,对于他能说出这番话,早已是见怪不怪。
不过他旁边坐着的可是陆九,李威这句话,多少有些针对的意思。
看来对于陆九的爆火,他心里还是有些介怀。
汤义也不是个碎嘴的人,李威只要不当着陆九的面挑衅,那这事就没必要戳破。
毕竟谁还没个看不惯的人,他不一样看不惯李威,但表面上还得装出一副和善的模样。
只能说大家都是成年人,知道怎么克制自己。
陆九也不是傻子,李威这话明显是意有所指,只是让他非常困惑的是,这个人两次对他表现出厌恶,着实是让他有点摸不着头脑。
自己哪得罪过这人吗?
第135章 死物医学与生物医学
大会厅内。
黄傅生依旧站在舞台上。
说完了此行的目的后,他的状态似乎放松了一些。
“大家应该都知道,我干中医这一行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打小就学中医,但那个时候没有学校,基本是跟着师父学。”
“一开始啥也不会,就替师父背包,他走哪看病我就跟到哪,那些年光是抄方子,我就抄了五年。”
“其实一开始我也抱怨过我师父,觉得他天天让我背包,让我抄方,书给我也从不帮我解答任何问题,五年时间,没有教我一句中医的东西。”
“直到有一天,我质问师父,我说你是不是就想找个苦力,根本没打算教我,我师父笑了笑,然后就开始教我中医最基础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天赋惊人,仅一周我便学会了把脉,一月我就可以诊断开方,半年时间就可独立坐诊。”
“当时我还以为自己是天纵奇才,直到后来师父走了,我才明白,那五年的跟诊,五年的抄方,才是我能如此快速地学习到中医精髓的根基所在,没有那五年的沉淀,我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
“但同样是五年,为什么现在的一些孩子从大学毕业之后,却连最基础的把脉都学不会呢?很简单,因为这五年里,他从未跟患者学习过,每天都是在背诵大量的中医知识,等真正面对患者的时候,脑子里的知识就成了累赘,反而害得他难以分清患者到底是哪种毛病。”
“这就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缺乏‘感受’教学,从而培养出来了一大堆纸上谈兵的伪中医,或者可以称其为中医的掘墓人。”
嘶~~
这话一出,台下的人都惊了!
黄傅生说的太狠了,他这无疑是在抨击现在中医学校的教学模式。
公然跟官方叫板,这胆子未免也太大了吧。
坐在底下的几个领导也是脸色变了变,因为大会厅内还有记者现场拍摄,就算他们可以让记者不发出去,也还有很多人用手机在拍。
也就是说,黄傅生在台上说的这些话,不出意外的话,不久就会被人给传播到网上。
台下的骚动并没有让黄傅生停止演讲,他脸上自始至终都是那副泰然自若的笑容。
“我为什么要说他们是中医的掘墓人呢?很简单,因为很多医科大学,哪怕是中医大学,学生也必须要学西医的解剖学,细菌学,病毒学,我不否认这些学说的先进性,但一个中医,连自己的东西都没学好,学了西医的东西,意义何在?”
“我见过很多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硕士博士,每次碰到我,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医为什么能治糖尿病,又或者中医为什么能治高血压,学中医学的脑子里全是病名,以解剖学为理论基础,奉循证医学为经典,完全不信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样的中医学来有何用?”
“呵呵,等到我们这些老家伙死后,中医界若全都是这些人,岂非掘坟挖墓?保不齐中医便只能躺在博物馆里,以供诸位子孙后代瞻仰这曾经落后的医学。”
黄傅生那自嘲的语气,让在场的中医苦笑不已。
是啊。
一个中医若是学着学着,变成了一个只认病名的医生,那就真的失去了中医的灵魂。
可偏偏这些人学历高,会写论文,晋升渠道畅通无阻,不出数年就可位高权重。
如此,懂医的在治病,不懂医的在管理,这将会是一番怎样的光景?
当年不就是这样才有了废除中医的法案么?
不过就在所有人都沉默时,一个中年男人忽然站了起来,紧接着他径直走向舞台右侧。
众人不明白他要干什么,舞台上的黄傅生也凝视着此人,不多时,他便走到了右侧小门处,在里面向工作人员要到了一个话筒。
“抱歉,黄老,我可以打断您一下吗?”中年男人站在台下,抬头看向黄傅生。
黄傅生含笑,“当然,这本来也不是一个严肃的场合,同仁之间相互交流乐意之至。”
中年男人道,“我觉得您刚才说的有失偏颇,现在的医学界,话语权掌握在西医手中,我们这些学中医的人学点西医,就是为了用通俗的语言从中医的视角来解释各种疾病是如何来的,只有这样,让患者自己去对比,那么孰优孰劣,便可一目了然。”
“久而久之,我们就可以从西医的话语体系中挣脱出来,不再被他们的话语体系束缚。”
“所以,我不认为那些人是中医的掘墓人,相反,我认为他们才是真正能把中医发扬光大的人。”
对啊。
中医现在最尴尬的就是,患者经常抱着一个病名来找你看,而你呢,跟他说症状他压根就听不懂,完全是鸡同鸭讲。
什么气滞血瘀啊,痰湿阻肺啊等等,患者根本没有任何概念,可一旦你说一个病,比如糖尿病,他一下就明白,哦,我血糖高。
要是用中医的理论去解释西医的病名,也未尝不可啊。
黄傅生笑道,“怎么称呼?”
中年男人道,“邓海明,堰辻中医院的,听闻黄老要来,专程赶来江汉。”
黄傅生笑道,“那你觉得中医是能力重要,还是宣传重要?”
邓海明道,“我认为两者都重要。”
黄傅生大笑,“那如果非要选一个呢?”
邓海明犹豫片刻,“……自然是能力重要,但如果没有宣传的话,中医永远也打不开局面。”
黄傅生笑道,“那如果当所有中医都能说会道,一看病却谁也看不好,你觉得这样的宣传能打开什么局面呢?”
邓海明面容一滞,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黄傅生接着说,“何谓道,何谓术,何谓末,何谓本,中医能走到今天仍未断绝,靠的并不是嘴上功夫,若是连中医都没学到家,你就当真以为自己能把病理给解释清楚吗?说错比不说,还要可恶十倍!”
“我并不反对中医去抢夺话语权,但前提必须是医术过硬,否则就只能是耍耍嘴皮子,对中医的发展毫无价值可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相信用不着我过多阐述吧。”
邓海明顿了顿,低头沉吟数秒后,又开口道,“可黄老,谁说学了解剖学就学不好中医的,我认识的几位中医,如今也都是各省级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口碑也颇为不错啊。”
黄傅生摇摇头,“你错了,我并没有说学了解剖学就学不好中医,而是以解剖学为基础,不信阴阳五行的人,才永远也学不好中医。”
邓海明皱眉,“难道学中医就非得信阴阳五行不可?”
这话一出,台下有不少人的表情都愣住了。
这其中就包括陆九。
他听到这话,甚至都怀疑邓海明到底是不是中医。
一个中医不信阴阳五行,恐怕连经典古籍都看不进去,又如何能学到中医的精髓?
“呵,还真是有够离谱的,这人不会是西医派过来的卧底吧。”李威忍不住吐槽道。
“怎么了吗?”汤义问。
“中医不信阴阳五行,那还学个屁。”李威道。
“可是,为什么不能兼容呢,解剖学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阴阳五行啊,只信一个这也不符合中医兼容并包的理念吧。”汤义道。
李威转头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汤义,但一想到他是学院派,立刻就释然了,“得,你开心就好,这事咱们没法讨论。”
汤义感觉李威的眼神带点轻蔑,不禁有些不快,随即不再和他说话,而是看向了陆九,“陆哥,我难道不对吗?”
陆九笑道,“对与不对,得你自己来分辨,我只说我的理解,其实解剖并非西医独有,古中医也是有解剖的,但为什么中医并没有以解剖学作为自己的基础理论呢,因为解剖是建立在死亡的基础上诞生的一门医学,它属于死物医学,阴阳五行是阐述的大自然现象,它是活的,流动的,随时都在变化的,属于生物医学。”
“因此,以阴阳五行作为医学基础,我们才有了气血,有了经络,有了穴位,如果仅以解剖学作为医学基础的话,我们是看不到这些东西的,生命也在解剖的那一刻停止了,器官还是那些器官,物质还是那些物质,但是他们的生命状态已经消失,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非常非常大了。”
“解剖学可以作为一门学说,来斧正中医对具体脏器的认识,但它确实无法帮我们理解阴阳五行,怎么说呢,只要你通晓了阴阳五行,便可得其意而忘其形,患者身体内脏的诸多反应,你都可以从外部看到,此为司外揣内,格物致知,也就是说,当你参透了阴阳五行,彻底掌握了八纲辨证,即便不打开患者的胸膛,你也能看到他身体内部的所有情况。”
一旁的李威听到陆九这些话,顿时忍不住侧目。
这家伙,好像真有点东西啊!
一个死物医学,一个生物医学,便轻易区分了解剖和阴阳的概念,没点本事是绝对看不到本质的。
自己是不是对他的能力多少有些误判了?
第136章 起死回生
汤义大为震惊。
他感觉自己以前的理解似乎完全错了。
尽管陆九说要让自己分辨对错,可当听完陆九说的这番话后,他本能地觉得陆九说的就是对的。
“陆哥,也就是说,只要我掌握了阴阳五行,解剖学于我而言,学与不学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
陆九笑道,“学一下也无妨,这东西又不难,只是你要知道自己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是什么,不能被解剖学给带跑偏了。”
汤义点点头,随后看向了舞台右侧的邓海明,“那位,算不算被带跑偏了?”
陆九忍俊不禁,与此同时,台上的黄傅生也终于是开口了。
“你不信阴阳五行?”
邓海明道,“只是不迷信。”
黄傅生道,“那你认为阴阳五行是什么?”
邓海明道,“阴阳五行本是道家的哲理思维,是后来才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但我觉得这个概念太抽象了,全都是形而上学的内容,一点都不接地气,远没有解剖学来的直观,虽然我也学,但从根本上我并不相信。”
黄傅生道,“很好,感谢你的坦诚,我知道现在像你这样的中医不在少数,对于阴阳五行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说不上抵触,但以唯物主义价值观来看,也不可能完全相信。”
“这或许就是现在的中医只能治病,不能治人的症结所在。”
“其实阴阳五行,并非全是形而上学的东西,所谓阴阳,不过是用来阐述自然界一切对立统一事物和现象的朴素唯物哲学,而五行便是在阴阳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后的描述,如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为木;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为火;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为土;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为金;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为水。”
“这些都是古人观察天地变化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山川河流,飞禽走兽,无不遵循这个规律,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无论是自身,还是五脏六腑,也都在这个规律之内,很多人不信阴阳五行,究其根本,其实是不知道阴阳五行就是天地变化的规律,也不知道天地变化会对人产生何种影响。”
“但不了解,就不相信,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观点,无论什么事物,都得先信了再做,不对了再质疑,这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明明不懂还不信,我觉得这才是迷信,不知道我这个说法,你是否认同?”
邓海明低眉片刻,又拿起了话筒,“黄老,我承认在中医一道的理解上,我是远远不如您的,可我并不觉得古人总结的阴阳五行就是绝对的规律法则,以当时的生产力,没有科学仪器的他们,仅凭人力是根本观察不到自然界的全貌,也就是说,阴阳五行理论并不普世,或许以前有用,现在就不一定了。”
听到这话,陆九不由皱了皱眉头。
这不纯杠吗?
理论上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开始从源头否定理论的合理性,甚至就差给古人贴上了落后的标签。
难道科技才是发现自然法则的唯一途径?
从邓海明说的这些话,陆九基本断定这人只懂中医的皮毛,对于中医的内核他是半点都不了解。
黄老现在无疑是对牛弹琴。
不过他似乎并不介意,反而与邓海明这种抱着虚无主义还信誓旦旦的人,再次进行对话。
“哦?那我问你,月亮能引起潮汐,这个现象是谁发现的?”黄傅生问。
“当然是牛顿。”邓海明脱口而出。
“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王充曾写过一篇文章,名为《论衡》,其中有这么一句‘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此句意思是,海水潮汐受月亮圆缺的影响,不知公元59年,牛顿出生否?”黄傅生道。
邓海明眼神左右摇摆,忽然想到了什么,“虽,虽然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不是牛顿,但他是第一个用万有引力证明潮汐现象的人,这总没错吧。”
“可这跟古人观察天地有什么关系?你我分明讨论的是古人没有科学仪器,为什么就不能观察到天地规律的全貌啊?”黄傅生道。
“但潮汐只是所有自然现象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自然现象。”邓海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