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786章

作者:张围

  “是呀。”

  “天竺又如何了?”

  梁建方对安西都护府堆积的巨量消息很是吃惊,这些可都是在关中听不到的。

  大唐与大食的战事还关系到了天竺?

  段志玄低声道:“裴行俭想要抵御大食人,就算他建设了再多的土城,也难以抵挡大食人的下一次反扑,如今他最缺的就是人手与战士,这才会让王玄策走一趟天竺去要兵马,只不过那一次见面天竺与他们不欢而散。”

  “先前有天竺人借战象给大食人,现在又拒绝了大唐的要求,想来这件事不可能就此善了。”

  梁建方诧异道:“为何朝中从来没有这些消息。”

  段志玄低声道:“这些消息第一时间送去礼部和兵部,肯定是给陛下看过的,至于朝中为何没人议论,老夫怎知?”

  这些话,让梁建方心中暗暗吃惊,看似驰援波斯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没想到其中有如此多的安排。

  心中担子重了起来,梁建方自认只是一个会打仗的粗人,一旦涉及治理与政事,他就觉得头疼。

  他神色带着一些痛苦,“想来裴行俭能够在多方之中找到权衡之处,他的本领末将不及也。”

  年过半百的段志玄拍着他的肩膀,笑道:“你也别丧气,就算是你与裴行俭要交接,在交到你手里的时候,他也一定会把那些乱糟糟的事都安排好的。”

  说罢,又拿出一张图与一卷书,段志玄低声道:“年轻可畏呀,裴行俭在去波斯之后,就留下了这卷书,他在西域经营了一年,写明了其中兵力部署,以及人口往来,风土人情,还写明了往后的治理之策,老夫先前有不明所以的地方,按照他的方略来治理,如今也能在这西域有一些建树了。”

  “嗯,是个很厉害的小伙子,明明是个做文吏好料子,却立志要做个大将军,很是有意思。”

  段志玄的评价很好,想来他就是不会轻易夸赞别人的将领,足以可见裴行俭的能力。

  有前者如此优秀,梁建方越发迷茫了。

  段志玄安慰道:“你不用瞻前顾后的,等你去了波斯,老夫与犬子就在西域为你留着后路,现在大唐打得起仗,输一阵也无妨。”

  “末将已经在骊山发了誓,要扫平大食人。”

  “哈哈哈!”

  段志玄朗声笑了,他点头对梁建方也多了几分欣赏,“看到你们,就像是看到了老夫当年见过的那些英雄好汉。”

  在西域的梁建方要等着风季过去,而在河西走廊的大食使者穆斯阿布也在等着风季过去,才能进入西域。

  穆斯阿布走在河西走廊的这座大城之中,他抬头见到了城墙上还有劳作的人,按照关中的人说法,这座城叫作嘉峪关。

  如今城关的建造已经到了收尾阶段,来时还是去年的冬季,到现在还在建设。

  穆斯阿布身边的仆人记录着这里的一切,他觉得大唐人很擅长建房子,他们的房子很漂亮。

  而大多数的大食人还住在洞里,或者一个个土坑中。

  正当这时候,穆斯阿布发现给自己买东西的仆人与一个吐蕃人发生了争执,言语之间动起手来。

  从长安出来至今,天可汗都没有给出一个是战是和的态度,而且还把这件事决定权交给了现在的波斯王。

  如今的波斯王卑路斯是个什么东西。

  穆斯阿布心头憋着火,向这个吐蕃人大打出手,最后还是被河西走廊的官兵拿下。

  最后被带到了如今驻守河西走廊走廊的礼部侍郎狄知逊的面前。

  穆斯阿布哪里知道大唐的礼部侍郎有这么多,裴行俭也是,河西走廊也是。

  狄知逊觉得这件事很难办,当即有一旁的长吏小声道叮嘱道:“听说这位大食使者很是跋扈,在骊山与那骊山县侯发生了冲突,事后还是安然无恙的离开长安城了。”

  闻言,狄知逊的神色凝重,低声道:“当真?”

  “嗯,这位大食使者还没到河西走廊之时就有消息传来。”

  在嘉峪关内发生斗殴这件事的缘由也查清楚了,是因为大食人不想付银钱导致的。

  在河西走廊的买卖都是要付银钱的,那些关外的商人也都是交了货税的。

  这些交了货税的人自然可以在嘉峪关自由的交易。

  如今这件事让关内的吐蕃人的抵抗情绪很大。

  放在狄知逊面前有个难题,这件事是轻办还是重办?

  如果说重办倒是能够平息那些吐蕃人的怨气。

  一旁的长史也是当初一起从礼部的官吏,准确的来说他是许敬宗安排的人。

  长史是佐官,并无实权,但可以参与地方议事。

  这种官吏自古以来都是在太守身边。

  而河西走廊这地方刚从动乱之中才恢复多久,陛下这就安排了一个长史之位,可见重视。

  不重视也不行,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对关中来说太重要了。

  “狄侍郎,下官以为此事当亲罚,并且在互市上给予重责。”

  见狄知逊还犹豫不决,一旁的长史又道:“狄侍郎,要让这位大食使者离开关中,这也是许侍郎的意思。”

  事关大唐与大食两国最重要的关口,来年或许还要开战,狄知逊自然不敢轻慢。

  虽说不清楚许敬宗的用意,既然是礼部的意思,此事又太过复杂。

  狄知逊希望驻守河西走廊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想过早的牵连那些身居高位之人的谋划中。

  当天下午,河西走廊监造狄知逊让人张贴了告示,给予大食使者罚苦役三日,并且罚钱十贯,以儆效尤。

  大食使者来使大唐以大食话语与朝堂交往,大食使者如此行径藐视河西走廊管治,自今日起大食人贸易往来暂停。

  嘉峪关的关城内对这件事有了定论,该罚的也罚了,还给了禁令。

  在河西走廊互市的吐蕃人就此偃旗息鼓。

  狄知逊的这个做法给了吐蕃人情面,也表明了大唐的态度。

  十岁的狄仁杰走来,不解道:“父亲,此事明显就是大食人的罪过,若按唐律外族人如此行径,当关押再论。”

  狄知逊叹道:“此事在礼部另有安排,为父若将其关押,不让他回大食恐怕会坏了很多人的好事。”

  “孩儿以为犯错就是犯错,就要认罚。”

  狄知逊点头,笑道:“你说得很对,你的想法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对的,可在大局面前是非对错就没有这么清晰了。”

  一方面狄知逊很满意儿子的天分,也很赞赏儿子的是非观念。

  朝堂上身居高位的人都是复杂的,哪有这么容易。

  穆斯阿布在嘉峪关的城墙上做着苦力,他要扛一天的石料,此刻吃力的扛起一块石头,对大唐充满了怨恨。

  狄知逊站在城楼上正观察着这些大食人。

  一旁的长史低声道:“狄侍郎,一个对大唐充满怨恨的人回到了大食,他会做什么?”

  狄知逊双手放在后背,抬首看着西方,回道:“若是老夫,会将带领大军来攻打大唐。”

  说罢,思量片刻,盘算着现在大食势大,狄知逊这才确认了这番话没有错。

  那长史又道:“那狄侍郎以为朝中对这次对大食这一次是战还是和,真的重要吗?”

  “若是大食执意要开战,那朝议的结果就不重要。”

  “下官正是这个意思。”

  心中陡然一惊,如此才明白朝中的用意。

  狄知逊看着这个年轻的长史,疑惑道:“一直以来知晓你姓高,却不知……”

  长史退后一步行礼道:“下官高正业,家父高季辅,任中书省舍人。”

  “原来是高季辅,高冯的孩子,难怪难怪……”

  狄知逊不住点头,笑道:“老夫听闻过他,时常能劝谏,为人正直仁孝。”

  高正业尴尬一笑,又道:“家父曾经说过,若能在河西走廊有所建树,狄侍郎不会一直屈居礼部的。”

  这两年大唐人才辈出,年轻一辈愈发峥嵘,这些才俊纷纷站出来,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深谙兵法,还有许多许多。

  光是朝堂上的那几位年轻人,就让人感到莫大的压力,世道变了,以后的能人会越来越多。

  他想到了很多人,神色上多了几分气馁,摇头道:“谈什么建树,与那些青年才俊相比,老夫这点算什么。”

  高正业还是佩服狄知逊的,至少在他看来河西走廊主持互市,本就是个肥差,若是别人在这里做点手脚,能够得到数十年得不到的富裕。

  只是狄知逊在河西走廊为官已有四年,这四年以来他丝毫不敢怠慢,不多拿分毫,为官清廉至今。

  这也是高正业敬佩之所在。

  长安以东,骊山。

  四月天的关中,正是最忙碌的时节,只要站在高处眺望就可以看到一处处田地上,有星星点点的人正在耕地。

  正是农忙时节,骊山也很忙碌,除了要应付田亩上的事,还要进行工场的改建。

  以至于给皇帝造火器的事,一直搁置到现在。

  张阳坐在华清池前,喝着茶水。

  “师父,这是这些天骊山各建设班组送来的改建进度呈报。”

  闻言看去,小慧吃力地提着一堆小册子。

  张阳示意她放下继续喝着茶水。

  小慧看了眼还在熊背上酣睡的

  骊山建设与长江黄河流域两岸的农作生态不同,从骊山造出蒸汽机开始,骊山的生态就要改变了。

  张阳继续给女儿讲课,“你要坐端正了,双手放在膝盖上。”

  她闻言端正了坐姿。

  “如果你坐姿不端正,就很容易分神。”

  “嗯,女儿明白了。”

  张阳继续道:“生产力改变最直观的方式便是直接提高生产力,本着集中力量办事的态度上,如果我们的工业足够成熟,我们的生产力可以超过以往近千年以来的数十倍乃至百倍……”

  小清清不解道:“当真有变化有这么快吗?”

  女儿没有见识过后世的风景,自然不明白。

  张阳耐心解释道:“目前来说都只是理论,所以我们要在技术这一块继续攻关,蒸汽机是个很大的突破,按照预想现在的骊山要建设五台蒸汽机用于工厂,来提高产能,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从目前来看,提高三倍的产量问题并不大……”

  李玥缝补着衣服,孩子们去年的衣服今年就穿不下了,也在听着夫君的讲述。

  小慧和小武整理着骊山的账目,有一句没一句的听着。

  弟弟妹妹坐在华清池边,还在写着作业。

  张阳抚着女儿的头,低声道:“要多思考,做个思想丰富的人。”

  “爹爹,女儿有一件事不解。”

  “你说。”

  “如果说土地兼并是权贵的一项原始积累,他们暴力地夺去土地,而使生产所在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那为何土地和生产会分离呢?”

  她的问题很模糊不清,没有听懂之前的话语,导致她现在要问的问题也没有一个核心。

  张阳也有耐心的对她讲道:“你不用着急,多在村子里走走,多看看,听听我们骊山乡民是如何说骊山的。”

  “那女儿去玩了。”

  李玥笑着点头,“不要闯祸。”

第七百五十二章 姜还是老的辣

  小清清翻身骑在熊背上,催促道:“熊大,我们走!”

  直到女儿出了华清池,看不见身影了,李玥这才收回目光,继续手中的缝缝补补。

  王婶脚步匆匆而来,低声道:“县侯,陛下来了。”

  张阳点头道:“我收拾一下。”

  闻言,李玥放下手中的针线,帮忙整理着桌案上的书卷,她看了眼候在外面的婶婶,神情低落道:“两位婶婶这两年老得很快。”

  夫妻俩走入书房,张阳将书卷放在书架上,“人都是会老的。”

  “是呀,人都会老的,婶婶们的白发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