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52章

作者:肥鸟先行

  这点我空口白说大家可能不能理解,我就说一个文中提到的事情吧——蓟镇兵变。

  简单说下,就是南北兵不和,蓟镇总兵王保屠杀了戚家军。

  这个事件,我在书中引用了,为了说明大明的腐败。

  但是吧,这个事情,其实有很大的辨析空间的。

  首先是屠杀人数,按照朝鲜的史书《两朝平壤录》,王保杀了“千三百人”。

  《明史,王保传》,记载是“数百人”。

  而几部明人笔记的人数是“四五千人”,这几乎是当时南兵在北方作战的全部人数了。

  而王保自己写给朝廷的塘报,以及后来写给友人的书信上写的是“一百三十人”。

  大家看一下就知道其中的问题了,如果是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那就是王保将戚家军杀光了。

  如果按照最低人数说,一百三十人,那就是部分南兵哗变,而且王保是向朝廷上书,首恶都送到刑部审问后才杀的,部分士兵哗变的可能性也很高。

  所以请读者判断,这是戚家军部分军营哗变呢?还是王保私心作祟不想给军饷,屠杀了所有戚家军呢?

  其实你问我,我个人认为,朝廷的赏钱又不是王保出,而且仗已经打完了。

  我们不从其他地方分析,就单单从责任上说,王保这個时候为了节约钱杀士兵的说法,其实并不怎么站得住脚,甚至可以说这个理由非常的奇怪。

  你一个部门经理,带领手下团建回来,因为团建费用报销数额大,你做主把手下员工都开除了。

  这事情大家觉得合理吗?其实也不太合理。

  但是我这本书要造反,所以我说了一个明史上普遍的说法,其实我也没错吧?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大家彻底陷入历史虚无主义,而是说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当事人都讨论不清楚,现代人拿出来辩经,真的没啥意思。

  而这个事件给后人的收获是什么呢?那就是任何一次政治事件,人数的区别会有本质的不同,断章取义的攻击力是相当大的。

  如有和大家认知的历史文献冲突,懂的人就笑一笑吧,放过我吧,求饶!

  肥鸟还是感谢大家一直追书,我也会用更严谨的态度继续写作,减少说教的文字,增加更有趣的剧情,感谢大家。

第186章 愚智对答

  拜访苏泽的,是一个身穿儒士服的中年人,林清材也是见他气度不凡,所以才立刻向苏泽通告的。

  气度这个东西,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要,作用就和苏泽的魅力属性差不多,气度好的人更容易引人注意,更容易被人重视。

  自从《拍案惊奇》爆火以来,也经常有人来编辑部求见苏泽。

  苏泽也都会抽出时间和他们见面,因为他深知名声的重要性。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想要造反自然就要有号召力,古往今来能够起事的,都是当地有名的人。

  一天见一见这些拜访者,和他们交谈两句,花费的时间不多,却能维持苏泽一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

  苏泽虽然风尘仆仆的赶回来县城,还是和这个拜访的中年人见了面。

  “苏先生。”

  对方拱手为礼,苏泽连忙说道:“长者叫,不敢当,若是不弃叫我表字汝霖就行了。”

  汪道昆对苏泽更满意了,苏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名声而骄傲,这才是读书人的样子!

  作为一省督学,汪道昆自然见过不少狂妄的士子,而真正有才学的苏泽这么低调,确实让他很高兴。

  “在下姓王,字伯玉,经商至此,路上拜读了汝霖的文章,所以才来叨扰拜会的。”

  汪道昆又说道:“我们平辈论交,如何?”

  苏泽看对方也就是三十出头的样子,只是一板一眼显得有些老成,于是也说道:“伯玉兄。”

  “汝霖兄,我家是南直隶徽州府的,家中也有印书的产业,想向您购买《牡丹亭》全册,带回去印制。”

  汪道昆这个确实没说谎话,他出自于徽州府歙县望族,徽州府的大家族从会经商,他家也确实有印书坊。

  原来是买书的啊。

  自从牡丹亭火了之后,确实有外地商人出价购买全套的戏文,苏泽都是照单全收,要价五百两银子,一笔将《牡丹亭》卖断。

  原因很简单,这年头又没有版权法,外地的商人真的要印,苏泽还能跑出南平和他们打官司吗?

  大明朝的版权意识相当淡薄,真的遇到抄袭一点办法都没有,别说苏泽这个普通秀才,就是当朝阁老的文集都会被盗版印刷,阁老都没办法,苏泽能有什么办法。

  这种上门来求文的,无非是看市面上的《牡丹亭》还没有连载全,求一份全文回去,这都算是有良心的出版商人了。

  没良心的出版商人,搜集市面上牡丹亭的戏文,然后回去找人胡乱写一通,凑成一本书出版赚钱。

  苏泽摆出一副商人谈价格的样子,倒是让汪道昆非常的意外。

  “汝霖兄对于卖书并不抵触啊?”

  苏泽说道:“有什么好抵触的,买卖之事本来就是双方自愿顺势而为的,伯玉兄愿意买,我自然是愿意卖了。”

  苏泽又说道:“伯玉兄愿意出钱买,那就是欣赏我的戏文,既是知音,又何羞谈钱呢?”

  汪道昆哈哈大笑,倒是觉得苏泽是个妙人。

  这年头南直隶徽州地区可是商业气氛非常浓郁,徽州商人也是名扬天下的。

  汪道昆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商业的事情并不抵触,苏泽这么说反而对了他的胃口。

  苏泽看到上门的肥羊,立刻说道:“要价五百两,但是在《拍案惊奇》连载完之前,不得贩到福建来,如何?”

  汪道昆反而倒是觉得苏泽的开价低了。

  想当年他科举中进士,就有福建的书商上来求文,那时候开价就是一篇五十两银子。

  苏泽这一套五十二折的《牡丹亭》买断价才五百两银子,可以说是相当便宜了。

  汪道昆立刻让门外的书童掏钱,苏泽看到他能一口气掏出五百两银子,更觉得这是土豪。

  既然别人掏了钱,苏泽也更愿意和他攀谈几句。

  苏泽将誊抄好的《牡丹亭》全文递给汪道昆,只看到他如饥似渴的看了起来。

  汪道昆号称有明一代最高产博学的杂学家,他三岁就能读唐诗,五岁就能背诵,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是典型的大明顶尖做题家。

  而他一生做散文百篇,诗歌更是高达千篇,又通曲律作戏剧,有五篇杂剧都传到了后世,可以说是涉猎非常广泛了。

  汪道昆的阅读速度相当快,很快就翻完了全套戏文,他意犹未尽的说道:

  “有此珍馐,日后怕是再也读不进戏文了!”

  苏泽心想“不至于不至于”,算算日子,汤显祖已经九岁了,如果自己不继续抄的话,等汤显祖长大,您老兄应该能活着看到他的戏文。

  汪道昆合上书说道:“我幼年曾经也想钻研曲艺,可是被父祖所阻止,终是没有走上这条道路,哎。”

  汪道昆年轻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段时间杂书,也曾经尝试作曲,结果自然是被祖父和父亲一顿子打。

  他年纪轻轻就在科举竞争残酷的南直隶考上了秀才,正是家族的希望,自然不可能让他读闲书了。

  如今虽然考上了进士,也做了几年官了,这件事依然是汪道昆心中的憾事,今天遇到苏泽忍不住吐露出来。

  苏泽立刻说道:“这有什么,伯玉兄什么时候提起笔都不晚啊。”

  汪道昆看着苏泽问道:“不晚吗?”

  苏泽笑着说道:“这有什么晚的,自古大才有早慧的,也有晚成的,著书写作这件事,什么时候都为之不晚啊。”

  汪道昆顿时大感知音,他有说道:“那以汝霖兄以为,应当写什么?”

  苏泽几乎是毫不犹豫的说道:“。”

  “这是为何?”

  苏泽说道:“诗词之道,唐宋已然尽矣!这名家之散文,自先秦以降也是文魁闪耀!就算是曲艺之道,也有元曲珠玉在前啊。”

  “一时人应该有一时人的文章,我大明朝能异于前人而流于后世的,唯有也!”

  苏泽说的也是真心实意的,是大明朝文人的优势赛道,写肯定要比写诗词有优势多了。

  汪道昆更是觉得苏泽是自己的知己,自己只是隐约有些想法,苏泽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时文的方向。

  汪道昆想到自己刚刚写下的开头,又担忧的说道:“诗词之道,在唐宋尤为是科举正途,元禁科举,才有文人作曲艺以寄情,这写?”

  苏泽立刻说道:“文体有什么高下之分?《诗经》中也有乡野俚曲,乐府诗更是民间传唱的。”

  “就算是时人觉得高贵的秦文汉赋,也不过是当时人所日常书写的文章,就和我们现在写的八股文有什么区别?”

  “唐宋诗人不以作诗为耻,为何我明人要以写为耻?”

  “文以载道,文章题材只是载道的用具不同,诗词为车,曲艺为马,就为舟楫,后世评价又怎么会有高低贵贱之分?”

  听到苏泽这番话,汪道昆感觉自己都要哭了,什么叫做知己啊!这才叫做知己啊!

  有了苏泽的鼓励,汪道昆决定回去再写上几章去!

  对,自己虽然写的是风月的书,但是也是批判教育来的!

  坚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之后,汪道昆更是觉得苏泽顺眼,他又说道:

  “听说汝霖兄还编了一本《古文观止》,可是我跑遍了南平的书铺也没买到。”

  苏泽大手一挥说道:“刚刚增印了一百套出来,伯玉兄想要就赠送你一套好了。”

  对方五百两银子的版权费都掏了,苏泽自然不会吝啬一本书,正好新一批的古文观止印刷出来了,他从堆积书的厢房中抽出来一本,递给汪道昆。

  看着还飘扬着油墨香味的《古文观止》,汪道昆打开目录,竟然有好几篇自己都没看过的古文。

  徽州文脉昌盛,有藏书的家族很多,就连他们汪家也有一座藏书楼,珍藏了很多宋代孤本善本。

  但是就是汪道昆这样出身名门的进士,也有很多名家名篇没有读过。

  不过读散文就不能和读戏文那样随意了,这些古文的信息含量都是极高的,需要坐下来慢慢的读。

  不过汪道昆还是先翻开目录,找到一篇自己读过的《出师表》,文章和自己记忆中的一样,甚至苏泽和海瑞还对出师表中的一些内容作了注释,将文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事件详细的列明,让没有读过三国志的人,能够对出师表上的内容更加了解。

  汪道昆更是觉得惊奇,本来他以为《古文观止》只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这种东西其实宋代就有了,只要阅读量大自然就能编写,说白了这就是一个钱的问题。

  论文章收录多,你能比得上《永乐大典》吗?这本书如今还在翰林院里藏着呢,汪道昆在翰林院的时候可没少读书。

  但是能给古文写注释就不同了,这代表苏泽对于出师表中的各种历史事件,对于文章的历史背景,已经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地步,在知识获取非常困难,一套资治通鉴是普通人几年收入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这些注释都是汝霖所注的嘛?”

  苏泽点头说道:“这是我和恩师县学教谕海瑞合注的,其中一些注释是我考证后加上去的。”

  汪道昆又问了出师表中的几个注释,只见到苏泽对答如流,更是觉得惊异。

  福建虽然文风昌盛,但是还比不上南直隶。汪道昆已经是博览群书了,但是他对于《出师表》的理解都没有苏泽这么通透。

  这倒不是因为汪道昆的文学水平不行,而是他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不如苏泽,对于当时蜀汉的情况也不如苏泽了解,所以理解文章有偏差。

  苏泽能够注释这么精准,也是靠着Lv6的历史学和Lv6的文学才能完成的,要知道在苏泽那个位面历史上,编纂古文观止的吴家两代人,耗时几乎一辈子的时光,这才完成了这本书的编纂工作。

  而能和这本书相提并论的,就是南梁昭明太子编纂的《昭明文选》,要知道这可是当是南朝举官方力量,耗费了多年才选编出来的,而且还只是从前秦到南梁七八百年的文章。

  不过《昭明文选》是诗词歌赋总汇,古文观止只是散文,但是南梁后还有隋唐宋,这都是散文名家辈出的时期,编写《古文观止》的难度可不比《昭明文选》低。

  吴家叔侄也是给古文观止做了注解的,苏泽只是完善了一部分注解而已。

  汪道昆继续翻看,接下来就是苏泽所写的评语。

  “这评是汝霖兄做的?”

  “一家之言,请伯玉兄斧正。”

  为了能将自己的私货传递出去,苏泽用上了《六经注我》的被动技能,重点就在每一篇古文短短的文评之上。

  为了更容易传播,苏泽用对答的方式,以“智叟”和“愚叟”两人的交谈,来点评文章。

  苏泽所写的评语自然是精心挑选的私货,比如这篇《出师表》上,苏泽就用了一段对话。

  愚叟:吾观诸葛武侯之政,与宋之王安石形似,皆效商、申之法,何以后世一臧一否?

  智叟:无他尔,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

  愚叟:皆用申商之法,何其异也?

  智叟:诸葛亮用的是法家的权术,是因为蜀汉适逢乱世,只能用申商的学问治理蜀地。但是他本人没有私心,能够开诚布公的说出自己的施政纲要,对于犯错误的人都能坚持处罚,对于有功劳的人无论什么出身都会奖励,所以蜀地才能大治。

  王安石也是知道申商的学问的,他的变法也同样是效法法家之法,但是王安石虽然也和诸葛武侯一样有匡扶天下的志向,但是反对他的人也多,所以只能假托周礼来进行变法。

  为了推进变法,王安石无法做到诸葛亮那样的公心,要启用一些有才无德的小人,还要分给他们利益才能推进新法,所以新法虽成,但是很快就堕落成盘剥百姓的恶法。

  愚叟:那就是王安石的才能比不过诸葛亮,才闹出这样的事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