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153章

作者:不吃小南瓜

  栾海平都听愣了,“在哪里发布?”

  “《数学新进展》,已经有确定消息了,就在下个星期。”

  “……”

  栾海平半张着嘴愣在了原地,心里仔细消化的刚才听到的内容。

  王浩在国际顶级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倒也不是什么非常震撼的消息,因为他已经发表了过好几篇了。

  但是,处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好多媒体都发布了有关方程求近似解的文章,听起来就有点怪异了。

  Ns方程求近似解,其实并不是什么太大的研究,因为近似解是一个大方向,会出现很多相关的论文,甚至一些博士都可以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如果是在四大顶级期刊上出现这样一篇论文,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论文要么就是非常有应用价值,要么就是在NS方程近似解理论上,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发表出来以后影响力也会很大,考虑到舆论中有好多有关报道,岂不是说……

  等论文发表出来以后,会被大群媒体大书特书?

  甚至说,取得本来不应该有的关注度。

  栾海平愣在原地好半天,最后复杂的说了一句,“如果这事和傅春杰有关……”

  “我会很同情他。”

  ……

  王浩马上就要去参加国内数学年度会议。

  在参加会议之前,他还是把自己手下的研究生都找了过来,在教研室见了一面,一起说一下学习和方向问题。

  这还是他和带的研究生们,第一次一起见面。

  一般研究生第一年都是以学习为主,打好了基础以后,真正跟着导师做研究,是从第二年开始的。

  王浩带了四个数学的研究生,分别是海伦、陈蒙檬、邱会安以及许杰;两个信息学研究生,李鑫和张信益。

  等大家都来了以后,他简单做了说明,“我是第一次带学生,也有一些想法,要和你们说一说。”

  “首先呢,你们要想好自己读研的目的,究竟是想安安稳稳的拿到硕士学位,到外面找个工作,还是说想以后继续读博,从事科研类工作。”

  这句话让几个学生都陷入了思考中。

  其中不用多考虑的就只有海伦,海伦肯定是要继续读博的,她从未考虑过去找工作。

  其他学生没有想的那么远。

  王浩没有让他们直接做出决定,而是说道,“读研、完成硕士论文、拿学位,都很简单。”

  “比如,在数学上来说,研究偏微分方程就很容易写出论文。”

  “国内数学研究最多的就是偏微分方程,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容易出成果。”

  “我在读研读博的主要方向也是偏微分方程,博士期间就发表过好几篇论文。”

  “如果你们只是想拿到硕士学位,就朝这个方向努力,做一些很简单的研究,就足够完成硕士论文了。”

  许杰开口问道,“王老师,如果想继续读博,从事科研,要怎么做?”

  “学好基础。”

  王浩很认真的道,“想从事科研就要找对方向。我现在的主方向是偏微分方程和数论,但不一定会适合你们,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向。”

  “所以,你们就把各门课程都学好,先增加自己知识的广度,然后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做科研,兴趣是很重要的,如果连兴趣都没有,肯定不可能完成什么研究。”

  几个学生们都听的点点头。

  王浩道,“我看过你们的资料,你们都非常优秀。我的要求就是你们所有的科目,都要达到优秀以上。”

  “这是最基本的,而且我认为,对你们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只要认真就可以了。”

  “以后具体从事什么研究,如果找不到方向,我可以给你们建议。”

  “但是,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喜欢的方向,而不是听从别人的建议去做。”

  王浩很认真的说完,随后道,“第一年,你们有什么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来找我。有人有什么想法也可以来问我。”

  他要继续说了一些内容,就让几个数学系的离开了,剩下的就是两个信息学方向的学生,李鑫和张信益。

  信息学方向和数学方向是不一样的。

  数学研究,可以有很多的方向,信息学的学生跟着他做研究,就只能是计算机理论、算法。

  王浩也不要求他们自己去考虑方向,而是很认真的说道,“你们两个,第一学年就只有一个目标,弄懂有效与无关进位筛选法。”

  王浩分别给两人一叠资料,“学好基础课程,把这些全部都弄明白。”

  “如果你们能做到,以后出去找工作,去大企业,阿巴云、企鹅等,会很容易。”

  “到第二年的时候,你们可以利用这个算法做一些研究,出成果也很容易。”

  李鑫和张信益一起用力点头。

  他们还以为自己和数学系的几个研究生一样,也要取自己寻找研发方向目标。

  那是很困难的事情。

  现在听到王浩说目标很明确,顿时感觉容易了很多,只要弄懂手里的研究资料,就可以到大企业工作了?

  做研究也能很容易出成果?

  很简单啊!

  两人在看向手里的资料,就像是看什么武林秘籍一样,眼睛都跟着发出了亮光,顿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

  国内数学会会议即将在召开,王浩和栾海平一起登上了去往晋城的飞机。

  他们将会在飞机上度过四个小时。

  同时,《数学新进展》发布了新一期。

  王浩的论文《替代转化法求解NS方程》,刊登在了当期的第三篇内容中。

  《数学新进展》的期刊和网站是同步更新的,只短短二十分钟后,西海大学就发布了公告——

  “恭喜我校王浩教授,在国际顶级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发布了最新有关NS方程的研究成果。

  王浩教授创造了一种‘方程替代法’,用来求NS方程的近似解,这种替代法可以覆盖所有类别的的NS方程,并且方法已经做到非常简化,应用价值极高。

  同时,求取的近似解可以大大提升近似度,超越了之前的方法……”

  西海大学发布公告的时间是在晚上七点钟。

  即便如此,也被很多媒体进行了转载,还有一些媒体则是去《数学新进展》网站,去找发布的原版论文。

  虽然网站上还不能够查看具体内容,但也可以截个论文名字的图来做报道。

  舆论上,‘NS方程求近似解的重要性’热度也才过去,可以说还有一定的‘温度’,突然出现这么一个最新进展,自然会引起大量的关注。

  另外,王浩本来就是个‘数学热议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研究进展新闻,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热度。

  好多媒体进行转发报道以后,‘NS方程求近似解的重要性’热度重新又回来了,甚至比上个星期热度更高,还一下子冲上了网络热搜。

  虽然热度排名只有三、四十位,但作为一个学术的话题,也相当了不起了。

  于此同时。

  傅春杰也来到了晋城,他入住了一家酒店,办理完手续后,和同行的刘裕群,一起坐在的大厅里。

  他带着郁闷说着,“刘院士,你看看东港大学说了什么?陈省身数学奖,五十岁以后不能获奖?”

  “之前有好几个都是五十出头获奖的,说这些,不就是在针对我。”

  刘裕群摇头道,“春杰啊,你也别太上心了。”

  “我怎么能不上心啊……”

  傅春杰苦笑了一声,他知道自己的希望渺茫,但总归是有一点希望的。

  东港大学发布这么个公告,应该是影响不到最后的评选,也让他一下子变得很尴尬。

  他索性摇了摇头,拿起手机刷了起来,一下子就刷到了‘NS方程近似解’的报道消息,顿时笑道,“看看,现在还有媒体做报道,NS方程求近似解,这种研究应用才广啊!”

  “竟然上了热搜?”

  傅春杰有些惊讶,但忍不住欣喜,拿不拿得到奖是一方面,看着自己被报道夸奖,心情也会变得很舒畅。

  他点开了一个报道,仔细看了一下,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了。

  王浩?

  NS方程求近似解的重大突破?

  明明是自己让一些媒体发布的信息,引导舆论报道‘NS方程近似解的重要性’,怎么主角就变成王浩了?!

  傅春杰愣愣的看了好半天,脸色一下子就垮了下来,他清楚自己的评奖,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第一百五十二章 获奖感言?这是专门来打击人的吧!

  可不止傅春杰一个人看到了热搜新闻的报道。

  其他的数学学者们也看到了,他们都很关心数学方向的内容,有些人甚至在《数学新进展》刚发布新一期,就已经知道了王浩发表论文的消息。

  NS方向近似值求解,不是什么特别大的研究,但放在四大顶级期刊上,立刻就不同凡响了。

  傅春杰在NS方向近似值求解的研究,也是被国际认可并且应用广泛的,还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了报告,但他的研究也很难刊载到四大顶级期刊。

  这是因为傅春杰的研究,也只比其他类似的研究强出一点点,但还远没有达到‘跨层次’的地步。

  如果做一个打分的话,同方向其他好的研究可以打5分,傅春杰的研究也只能打个6分,而国际上也有很多同类型的研究,也许还有7分标准的,每一个打分分数都不高,就是因为没有创新性,应用上覆盖范围也是有限的。

  这个类型的研究能放在四大顶级数学期刊上,就说明肯定是有创新性,或是应用覆盖范围非常广,不管是哪一点都是令人震撼的,做个打分肯定是10分起步。

  傅春杰正消化着‘热搜主角不是我’、‘肯定无法评上奖’的信息时,就有几个首都大学的数学教授一起走进了酒店。

  领头的教授张晨平认出了刘裕群,马上带笑走过来打个招呼,还帮着其他几个年轻学者做个介绍。

  “这位是刘裕群院士,这位是苏东大学的傅春杰教授。”

  “傅教授这次有机会评上陈省身数学奖啊!”

  “你们都认识一下。”

  “刘院士、傅教授,你们坐、你们坐,我们先去办入住了。”

  “好好~~”

  几个人客气了一下,就到前台办理入住了。

  傅春杰站起来客气了一下,脸上的假笑立刻收了回去,他实在是笑不出来了。

  刘裕群看着摇了摇头,安慰了句,“别想那个奖了,拿不到就拿不到了。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觉得一切都没关系了。”

  傅春杰暗自腹议一句,‘你都已经是院士了,当然这么说’,他还是有些不甘心,但也知道没有任何办法。

  这时候,门口又走进两个人,一老一少,老的看起来都有些面生。

  年轻的……

  “王浩!”傅春杰马上认了出来。

  王浩就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他注意过很多次王浩的照片,每一次都感慨对方真是年轻,现在看到自然认个清楚。

  前台首都大学一行人,也有提前注意到王浩的,一时间也没有敢认,因为王浩太年轻了,即便在新闻里见到过,也没有见过本人。

  现在听到傅春杰喊了一声,几个首都大学的人倒是先过去了,“王浩教授?”

  “还真是你,王教授,我看过你的新闻太多了,一时间没敢认。”

  “恭喜你啊,在《数学新进展》上发表成果,那肯定是个很惊人的论文吧?”

  “我订购的《数学新进展》还没有到,真是期待……”

  有人也挨个介绍了一番,王浩和他们一一握手。

  几个人都是首都大学的年轻教授。

  年轻教授想有名气很不容易,但首都大学是不同凡响的,有两个年轻教授的名字,连王浩都有听说过,甚至读过他们的论文。

  这时候,最尴尬的反倒成为栾海平,他和王浩一起走进来,结果就看见一群人招呼王浩,他被晾到了一边没人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