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247章

作者:不吃小南瓜

  看着高昂的材料耗费如流水一般,每进行一次实验,都感觉像是剔骨割肉,心疼的咧嘴还朝着王浩抱怨着,“经费花的也太快了,像是这种实验,少做一次就是几百万。”

  “问题是,一次都不能少。”

  王浩倒是很淡然,经费耗费的确实快,但是成果也是很显著的,他一步步的添加了内容,微观形态塑造更完善了,“我已经尽量减少次数了。”

  “六次是最低数值,每个金属只进行两次实验,正常情况下,我觉得每一种金属都需要进行十次以上的比对实验。”

  “可惜啊,经费太少……”

  实验数据是存在误差的,两次实验结合在一起进行比对,有些数值进行取半分析,才能够让数据更加的精准。

  类似实验做的更多,数据肯定更加精准,只进行两次实验,次数还是太少了一些。

  不过重要的是趋向、是方法,必须要推导出结论,然后才能慢慢去完善,后续也不需要他自己去完善。

  只要把成果公开出去,肯定会有大量的机构做同类型研究。

  研究并不需要做交流重力实验,而是进行同领域的超导实验,记录数据反推就可以让数值变得更精准。

  这就是一个数字修正的过程。

  任何一个既定的物理常数,都不是第一次就完善的,后续几十年、上百年,会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慢慢的把常数进行修正,最终得到一个非常精准的数值。

  比如,万有引力常数。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G数值是多少,连他本人也不知道。

  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100多年,万有引力常量仍无准确结果,直到100多年后,英国人卡文迪利用扭秤,才巧妙测出这个常量。

  后来随着科技发展,又对于卡文迪测出的常数进行了精细修正。

  现在的‘元素超导临界温度常数’也是一样,他们只需要通过两次实验,来对微观形态进行完善,并确定常数的大致数值。

  这样就可以了。

  ……

  九天后。

  最后一次以‘锡’为材料的交流重力实验结束。

  实验室上下所有人都轻呼一口气。

  王浩也得到了最新的数据,并做出了最后的分析,随后和林伯涵一起,继续对微观形态进行完善。

  然后就开始做计算。

  因为已经有了足够的数据,也只是牵扯一些拓扑的计算,计算工作相对就简单一些,他们两个分别做出计算,最后比照了一下计算数值。

  “0.0124834。”

  “一致!”

  看着完全一致的数值,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之后又以电脑辅助做计算,也得到了同样的数值。

  这时候,才能确定下来。

  实验工作结束。

  其他核心人员是针对实验写报告,他们的实验收获还是很大的,就像是王浩说的,换成了低温材料做实验,交流重力场强度会更高。

  事实也是如此。

  以金属锡为材料做的实验,检测出了最高的交流重力强度——百分之二十四。

  这个交流重力场强度是非常惊人的,甚至说,只是交流重力场强度的提升,花费两千多万经费都完全值得了。

  王浩则是闷头写起了论文。

  其他人都知道实验是为了研究超导机制,也只有刘云利、何毅等少数人知道,具体是怎么做的研究。

  林伯涵参与到了微观形态的塑造工作,也参与了‘元素超导临界温度常数’的计算,但他对于实验了解的不多。

  王浩是唯一全部都了解的,实验也是由他来主导。

  所以论文也只能他来写。

  他是写了两篇论文,一篇是详细的报告,包括交流重力实验的内容,另一篇则撇开了交流重力实验,只是以超导微观形态的研究,去分析了一个通用列式。

  列式的名字叫做元素超导定律。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计算单元素的超导温度,但相关参数的计算非常复杂,需要以元素的各种特性,嵌入到新型几何的逻辑中,随后才能代入数值去做计算。

  但是,能够计算,就已经相当惊人了。

  王浩花了两天时间整理成果,又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才完成了所有的论文。

  他先是提交上级部门审核了一下,确定‘精简版’的论文不牵扯交流重力场实验,只是纯理论内容可以对外发表。

  等上级部门批准了以后,就投稿给了《自然》杂志。

  ……

  国际上有三大最著名的、影响力最大学术杂志,分别是的《自然》、《科学》以及《细胞》。

  《自然》杂志,能成为其中之一,自然是很了不起的,他们可能拥有世界上最高学历的编辑团队。

  普通的博士学位,还不足以进入《自然》杂志工作,想要担任《自然》杂志的编辑,还必须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

  坎贝尔曾经是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的副教授,后来认为自己似乎不适合做科研,就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到《自然》杂志担任了编辑。

  事实证明,编辑工作很适合他。

  坎贝尔工作了十几个年,已经做到了主编的位置,他针对每一份投稿,审稿都会很非常的专注。

  这很不容易。

  每年都有过万篇高水平论文投往《自然》,物理类论文也有几百篇,还只是‘高水平’论文,低水平和普通论文更是不计其数。

  这天坎贝尔正常的进行审稿,忽然看到一篇提交上来超导论文,名字叫做《超导定律与临界常数》。

  他扫了一眼都惊住了。

  超导定律?

  临界常数?

  这几个单词放在一起绝对非常了不得,正因为非常了不起,一般的稿件看到都可以直接放进垃圾箱。

  就像是给顶级期刊投稿世界著名猜想证明一样,类似的论文一直都有很多,但百分之99.9以上都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出于谨慎的原则,坎贝尔还是再看了一眼,随后就被作者的名字吸引住了。

  “一作是,王浩?”

  “这个名字好像很熟悉?来自中国西海大学物理实验室?西海大学、王浩……”

  “最年轻的菲尔兹得主!”

  坎贝尔猛地瞪大了眼睛,他反应过来迅速把论文下载下来。

  如此重大的研究论文,换做是其他小机构的研究,根本就不用理会,但加上王浩的名字就不一样了,菲尔兹得主的投稿是能随便删除的吗?

  即便想不通为什么一个菲尔兹得主,会给《自然》杂志投稿一篇物理论文,但是内容也必须要看看的。

  很快坎贝尔就被内容吸引了。

  里面说的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建立‘微观形态’的方式,对于超导现象做出了解释,并完成了一个列式。

  “用这个列式,和上面说的常数,结合微观形态框架分析,就能计算出单元素的超导临界温度?”

  “这怎么可能!”

  “如果是真的,超导的机制逻辑岂不是被破解了?”

  坎贝尔下意识就是不相信,但考虑到是最年轻菲尔兹得主的论文,他还是把论文继续向上提交。

  论文很快到了总编玛格达莱娜-斯基珀手里。

  作为《自然》杂志的总编,玛格达莱娜-斯基珀很少会负责审稿工作,能送到她手里的稿件也是非常稀少的。

  所以针对下一级提交上来的论文,玛格达莱娜-斯基珀都会非常的重视,因为每一个都肯定是重大研究。

  玛格达莱娜-斯基珀看到论文内容的反应和坎贝尔是一样的,像是这种论文,只是查看也无法确定真假。

  她马上联系了相关领域的专家,牛津大学的教授塞穆斯-艾瓦特。

  塞穆斯-艾瓦特是一名凝态物理专家,也是《自然》杂志特邀评审。

  塞穆斯-艾瓦特查看了论文以后,也对于内容感到非常的震惊,他试着去理解‘微观形态’,想以此来做出计算的,后来发现牵扯到数学拓扑问题,因为涉及到审稿保密,又联系玛格达莱娜-斯基珀说了自己的需求。

  玛格达莱娜-斯基珀又联系了一名拓扑领域的数学家斯蒂文-戴维斯。

  斯蒂文-戴维斯和塞穆斯-艾瓦特凑在一起做计算,因为内容实在很震撼,他们甚至连续计算了七个小时,利用上面说的方法、公式以及常数,连续计算了铝、钨、锌的超导数值。

  再比对确定的数值,发现偏差不到百分之一。

  “锌,也是正确的!”

  “我们已经连续做了三次计算,都没有任何问题,相信其他超导金属也没问题,换句话说,这是真的?”

  “真的存在所谓的超导定律?”

  “元素的超导特性能计算出来,那么以后化合物、有机分子也肯定能计算出来,超导的机制岂不是等于破解了?”

  “我现在非常肯定,这绝对是超导领域几十年间最重大的进展,要比巴丁、库珀和徐瑞弗的工作还要惊人!”

  “这是个诺贝尔级的成果……”

  斯蒂文-戴维斯和塞穆斯-艾瓦特对视一眼,满眼都是深深的震撼。

  他们知道,只要论文发表出来,影响力绝对会非常巨大。

  物理界新一轮超导竞赛,马上就要到来了!

第二百一十六章 论文发表,物理界的震撼、全世界的震动!

  斯蒂文-戴维斯和塞穆斯-艾瓦特,一起确认了《超导定律与临界常数》论文中,提到单元素超导临界温度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自然》杂志总编玛格达莱娜-斯基珀收到消息以后,在论文是否通过上,还是稍微犹豫了一下,因为论文内容实在太震撼,只要发表出来肯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这可不是一个数学理论问题,即便证明是错误的,也只会影响作者以及杂志权威。

  ‘超导定律’只要发布出来,肯定影响到整个物理领域,到时候,会有很多科学机构跟进做研究。

  玛格达莱娜-斯基珀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再找一个专家进行评审,她联系到了‘拓扑物理’领域,很有权威的查尔斯-凯恩。

  在三十年以前,并没有‘拓扑物理’的说法,拓扑学只是做为数学学科单独存在,邓肯-霍尔丹和同事发表‘超导拓扑相变’理论后,拓扑学就被引入凝态物理研究中,慢慢的形成了‘拓扑物理’研究领域。

  那并不是邓肯-霍尔丹和同事一起获得诺贝尔奖开始,而是从三十多年前发表研究成果后就开始了。

  正因为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把拓扑学引入物理研究体系的邓肯-霍尔丹和同事才会获得诺贝尔奖。

  ‘拓扑物理’的研究,大多是在近二十年完成的。

  首先是对于绝缘体的研究,加州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一些由重元素制成的绝缘体,可以通过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内部相互作用产生自己的磁场,并使得材料表面上的电子具有抗变换的“拓扑保护”状态,能够让它们在几乎没有阻力的情况下流动。

  之后他们证明了该效应存在于锑化铋晶体中,它们被称为拓扑绝缘体。

  这个发现震动了物理界。

  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弦理论专家爱德华-威腾认为,“拓扑状态远不只是奇异的特例,它们似乎提供了发现自然界未知效应的广泛可能。”

  后来就有很多物理学家加入研究中,也有了很多的进展,比如,爱德华-威腾的拓扑量子场理论。

  在具有实际意义的物理研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查尔斯-凯恩的团队成果斐然,他们在拓扑材料中发现,电子和其他粒子有时会集体呈现某些状态。

  在这些状态下,它们表现得如一个基本粒子。

  查尔斯-凯恩完成研究后,介绍采访时解释道,“这些‘准粒子’态可能具有不存在于任何已知基本粒子中的属性,他们甚至可以模拟物理学家尚未发现的粒子。”

  现在王浩所研究的‘导体内的微观形态’,就和查尔斯-凯恩的成果很相似。

  查尔斯-凯恩并不是《自然》杂志的特邀编辑,但玛格达莱娜-斯基珀找查尔斯-凯恩,肯定是找对了人。

  当查尔斯-凯恩收到消息的时候,他正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查看邮件。

  实际上,他对于自己的研究,也有些不确定因素。

  很多人认为,他对于‘粒子特殊形态’的研究,未来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只有查尔斯-凯恩自己清楚,他也只是根据实验,进行了相应的推导,而不是确定‘粒子特殊形态’真实存在。

上一篇:猎命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