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吃小南瓜
这个问题很直接。
比如,高端战斗机的设计,跨度往往是几年时间。
核聚变装置比高端战斗机复杂无数倍,参与的人员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具体的装置设计需要多久?
“正常来说,这种研究最少要五年以上。”
“王浩院士肯定和其他人不同,估计三、四年就够了?其中牵扯的技术太多了,要考虑的东西也太多了。”
“这么复杂的研究,也就是王院士才可以了。”
“三、四年啊?到时候,设计完成就到了制造阶段,完成这个项目,最低也要十年以上吧?”
“阿三国制造个航母都二十多年,咱们的速度快、效率高,但是……十年?”
“我觉得二十年能完成,就很了不起了。”
“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
“……”
第四百五十二章 核聚变和资源问题,扩充核-武库?失败证明成功!
核聚变项目进入到设计阶段。
当项目进入到这一阶段的时候,可以算作是已经‘立项’了,设计完成以后就可以投入到制造中。
项目的全称是《核聚变反应转电力输出装置设计》。
科技部门、国家基金会以及其他十几家大型企业,筹集了一百亿的资金用于设计以及牵扯的实验研发等方面的投入。
这是正常展开的科研工程类项目。
如此重大的项目,牵扯到了大量的资金以及方方面面的的的因素,肯定做不到完全的保密,即便是前期的会议已经无法保密了。
所以项目是公开进行的。
科技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还发布了项目公告正式宣布消息。
核聚变项目受到了巨大的关注,就有大量的媒体记者前来采访,科技部门就组织了官员对外召开新闻发布会。
对外发言的负责人,还是派出的新闻官。
面对一众国内外的记者,新闻官铿锵有力的说道,“核聚变项目的立项,是多次论证会议召开后的决定,我们认为,基础技术已经积累到足够支持完成可控核聚变转化为能源的研究。”
“这个项目的目标就是制造出,能够支持实现电力输出应用的核聚变装置。”
新闻官的语气非常肯定,表现出了对核聚变项目的信心。
媒体记者们倒是不感到惊讶,既然已经确立了项目,对外发言的新闻官肯定要表达信心。
他们马上开始针对性的提问。
有些记者更关心项目本身的问题,比如说,有没有信心、有多少人参与研究、后续还要追加多少投入、工程将在哪里展开,等等。
有些记者则更关心技术。
这也是重点内容。
可控核聚变被认为是百年工程,也被认为是未来最主要的能源,人类总是认为距离控制核聚变也很接近。
五十年前是这样。
现在也是这样。
但有理智的人都非常清楚,核聚变的研究牵扯方方面面的技术,需要突破的难关非常多,研究本身是个超级大工程。
别说是现在了,五十年内能实现都很了不起。
好多顶尖的科学家都认为,人类能够在21世纪内实现控制核聚变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那些关心技术的记者们,大多代表的都是其他国家,他们提问支持核聚变研究信心的是否有湮灭力场技术。
这牵扯到关键技术。
新闻官不知道具体情况,他扫了一眼屏幕提示,点头道,“现在我们确立核聚变研究项目,和湮灭力场技术是分不开的。”
这个回答让很多媒体都感到惊讶。
新闻官话里透露的消息就是,核聚变的控制技术中,湮灭力场技术是其中之一,很可能是核心技术。
另一个相关的提问是,“核聚变控制技术,是否会采用托卡马克装置”。
新闻官的回答道,“到目前为止,托卡马克装置是最有可能实现控制核聚变的设计,我们在研究核聚变装置时,托卡马克装置是绕不开的。”
“同时,我们对于托卡马各种一直都有研究,比如,都城研究所的人造太阳装置,就是托卡马克控制装置。”
“那也为我们的立项积累的技术经验……”
新闻官没有说是否采用托卡马克装置,只是说对托卡马克装置的研究,为现在的研究积累了技术经验。
这就是常规的话术。
具体是不是……可以去猜。
国内外记者们自然就觉得,托卡马克装置也肯定是控制核聚变的核心技术之一。
当然,他们也想不到其他技术了。
除了湮灭力场和托卡马克装置的提问以外,其他更深入的技术相关提问就得不到答案了。
发布会上还有一些其他的提问,也被新闻官令话术绕了过去,比如,“研究是否会考虑进行国际合作?”。
有些国家肯定是想插一脚的,即便是不能完成整体的研究,对他们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
还有,“如果设计完成,是不是会立刻进入到制造?”
装置的设计、制造是一个项目流程,但进入到制造肯定需要花费庞大的资金,就不是‘百亿’能支撑了。
还有一些奇怪的问题。
比如,“研究是否考虑过环境和资源问题?氚,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基本都是靠人造生产。”
新闻官的回答是,“在实现控制核聚变之前,谈环境和资源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提问记者有些故意为难人,但提问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核聚变采用常规的氘氚反应,就肯定要用到大量的氚,作为氢元素的一种同位素,氚在自然界中含量极为稀少,而且是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基本上都是依靠人类制造生产。
氚的制造方式也很特殊,需要利用中子去轰击锂元素来产生氚,那么就牵扯到一个资源问题。
地球表面上的锂矿资源是有限的。
大量消耗锂资源来制造氚,再进行能源的生产,对有限的锂资源是个挑战,显然谈不上什么清洁能源,甚至都可以归在‘挥霍资源’了。
……
很快。
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国内谈论的是项目本身,都很期待能够研究出核聚变装置,有些人还憧憬有了核聚变发电站以后,就可以顶替火力发电,让国内的电力能源变得更清洁。
同时,核聚变研究也是战略性的。
有了核聚变提供电力能源支持,再加上很多交通工具都变成了电力驱动,能源上就形成了闭环,国内再也不用依赖进口化石能源。
另外,很多人谈论的就是王浩了。
项目的总设计师就是王浩,也正是因为王浩负责项目,就有很多人开始期待起来。
这就是王浩的个人影响力。
“王浩大神做什么都能成功,过去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项目没有王浩,我一定不看好,但是王浩担任总设计师,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王浩大神一直在创造奇迹,希望这次也能够创造奇迹。”
“传奇人物负责项目,还担心什么?”
“……”
与此同时,舆论上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就像是一些记者的提问,即便项目进入了设计阶段,但设计和制造又需要多久呢?
设计,需要时间。
设计审核,需要时间。
立项制造,需要时间。
即便是完成了制造,装置再去实验、调试、完善,需要的时间就更加庞大了。
很多研究工程类项目都是如此。
比如,国内的第一个航空发动机,立项、设计、制造加在一起也只有几年时间,但后续的调试、完善,花费了近十年时间,随后才能大规模生产并装配到战斗机上。
那么核聚变装置的制造调试完善需要多久?
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还是模仿了其他国家生产的发动机,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都用了这么久。
核聚变装置,可是完全自主探索,需要的时间肯定更长。
不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后续调试完善不一定需要太久时间,因为是王浩负责整个项目,他率领团队研究过超导储电技术、超导电池,还设计过空舰-1、空舰-2飞行器。
这些都没有花费太长时间。
国外舆论也同样有看好和不看好,区别是大多数都是不看好的,其中还有一些阴谋论出现。
阴谋论认为,“核聚变研究只是个幌子,所有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以核聚变研究为借口,来大量生产氚并扩充核武库。”
氘氚反应本身就是氢弹的制造原理。
当生产出大量的‘氚’材料后,自然就可以制造很多的氢弹,就能够扩充核武库。
这当然是个谣言。
不过谣言说的确实有理有据,再加上好多国际媒体进行报道,一时间甚至影响到了国际原材料售价。
比如,锂矿的售价就涨了一波。
实际上,顶尖的学术界和政界都看得清楚,国内的核聚变项目确实正式立项了。
这是从论证到设计的正常转变。
至于什么扩充核武库,确实只是谣言而已,因为即便是扩充核武库,也根本不需要拿核聚变工程当幌子,正常的进行扩充就可以,其他国家最多就是谴责几句,也没有丝毫办法。
另外,国内拥有最大的锂电池市场,也是锂矿的主要进口国,本身也拥有一定的锂矿资源。
如果只是扩充核武库,本身的资源开采就能轻易做到。
顶尖的学术界和政界关心的是,国内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去完成核聚变装置的设计。
“他们说拥有了足够多的技术基础,肯定有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
“但是整体的设计框架还是能够猜到的,强湮灭力场发生装置,再加上托卡马克的设计,就是核聚变反应的完美容器。”
“这个方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只是实现的难度太高。”
有专家认真分析道,“以这两个技术为基础,也只是能够理论上实现,但安全和稳定性无法保证。”
“强湮灭力场薄层能够湮灭能量,但能够承载的强度也是存在上限的,另外,装置本身是用来发电的,如果把大部分能量湮灭,自然就不可能做到发电,能够维持设备本身运行都已经很了不起。”
“另外,强湮灭力场发生装置本身也存在安全问题。以高压混合材料为基础制造的叠加力场,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
“上方再有核聚变反应……”
“难以想象!”
“还有,托卡马克装置本身就有点理想主义,想要做到离子的完全束缚,需要攻克的难关非常多,只是一个α粒子,就是个大问题。”
“……”
有专家认真分析了以后,一些顶尖的决策人士都放心了。
比如,阿迈瑞肯的一号决策人。
种花家拥有了核聚变控制技术,还能应用技术来发电,战略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这也就代表,未来种花家不会再有能源困境。
同时,一号决策人也不由得想到了格鲁姆湖计划项目,想到了负责人伽莫夫-沙普利,心情又变得非常的差。
上一篇:猎命人
下一篇:我被骗到缅北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