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建立穿越者联盟 第479章

作者:九棍

  “绝了哥,真是绝了,这四个字你是找谁题的啊,怎么看着跟飞出来了似的,难不成是神仙用金笔玉书写下的字?”

  “……”

  范闲瞥了他一眼,心道你还真猜对了。

  这四个字是他找修仙世界的穿越者前辈周天易要来的。

  修仙世界大道三千,什么儒道书道画道,皆有完整的修炼体系。

  周家身为修仙家族,自然也对这些旁门左道有所收录。

  正巧,周天易族中有个筑基期小辈是儒道的天才,于书法一道也已然登堂入室。

  范闲求到周天易头上,他想都没想便答应下来,让那位小辈帮忙题了这四字。

  虽然那小辈只是筑基期,但有法力渗透字迹,对于凡人来说,已然是神仙笔迹。

  见范闲只是瞥着自己,没有回话,范思辙也没在意,只是有些忧虑地说道:“不过哥,这般做法会不会有些喧宾夺主啊?”

  “虽然今天开业,卖纸笔也算是一笔额外收入,但想长远经营,还是靠卖书这个主业啊!”

  范闲笑道:“你倒是很清醒啊……不过没关系,你且看着便是!”

  这一次,范思辙没有反怼范闲,而是凑到后门门口,满脸期待地等着接下来的发展。

  就在这时,东川路上轿子不断,唱礼之声四起,原来是朝廷中的各部官员听闻消息,派遣下属带着礼盒前来为书局开业道贺。

  毕竟这是难得的与司南伯拉近关系的机会。

  而且不少人都知道,皇上已经封了范闲为太常寺协律郎,不日便要与宫中某位郡主成婚。

  正因如此,得到消息的各部官员纷纷动了起来。

  只是他们没想到,今日居然会出现学子组团临摹字迹一事。

  看热闹的百姓对此自然是啧啧称奇,心想这位文武双全的范公子果然不是寻常人物,只是开个书局就有这么多官老爷派人道贺。

  但那些太学的学子就不一样了。

  他们只觉得街上吵闹,干扰了他们的静心临摹。

  就这样,各部官员府上的下人得到了学子们不善的怒视。

  虽然有些莫名其妙,但他们还是硬着头皮走完了整套流程,将准备好的礼盒献给范闲。

  范闲笑眯眯地站在院子里,任由叶掌柜替他接待这些来客。

  这时,靖王世子李弘成也来了,街上识得他身份的人纷纷行礼,他满脸温和地回着,全无一丝皇亲国戚的骄横之气,面如春风,显得十分儒雅。

  来到书局门口,李弘成也理所当然地被那仙人题字震了一下。

  但与那些临摹字迹的学子不同,李弘成在回过神来后,立刻大步踏入书局,来到后院,满脸激动地抓住了范闲的手臂。

  “范兄,我说你为何婉拒了我父王题字的好意,原来是早有准备啊!”

  “快说快说,提字的到底是哪位高人,这股仙气当真是叫人好生敬仰!”

  此言一出,不止是靖王世子李弘成,书局中那些临摹的学子也纷纷竖起了耳朵。

  范闲貌似苦笑着摇了摇头:“世子殿下,不是范某不给您这个面子,是那位高人不愿显于人前,能得到这四个字,已经是范某厚颜恳求了。”

  “是吗,那真是可惜了……”

  李弘成满脸惋惜,但也很礼貌地没有追问。

  那些偷听的学子们也纷纷长嗟短叹,显然对此感到十分失望。

  叶掌柜望着他们脸上的神情,又看了眼他们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临摹字迹,心知时机已至,于是笑眯眯地凑到了那群学子之中。

  “诸位公子,是不是觉得这字极为奥妙,临摹起来十分费劲,怎么都掌握不到神髓啊?”

  “……确实如此。”

  “呵呵,那就对了!”

  听到叶掌柜的笑声,正在临摹的学子们不由得面露不满。

  “掌柜的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没什么!”叶掌柜笑呵呵地说道,“只是小老儿逛了一圈,发现诸位公子的书法字迹都十分令人拍案叫绝,但唯独对于这烂柯二字的含义,似乎有些云里雾里。”

  此言一出,别说是这些学子们了,就连靖王世子李弘成都来了兴趣。

  “对啊,掌柜的,这烂柯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众多学子纷纷围了上来,好奇地等待着叶掌柜给他们个答案。

  叶掌柜笑眯眯地从旁边拿起一本书,将封面展示给面前的众人。

  “好叫公子知道,我们烂柯书局,除了独家售卖《石头记》六十八回以后的故事外,还有一些上不得台面的闲书。”

  “这烂柯二字背后的缘由,便是这本《述异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诸位公子若是有意,可以将此书带回去,细细品味这故事中蕴含的意境,说不定就能有所领悟,真正掌握这烂柯书法的精髓!”

第619章 志怪小说

  “烂柯?”

  “《述异记》?”

  听到叶掌柜的话语,学子们果然好奇心大作。

  当即就有人掏出银子,买下了那本书,众学子凑过来,却被那人警惕地挡下,显然不是很想将这本书与其他人共享。

  众学子愤愤然,但也只能自己掏钱买书。

  “找到了!”

  忽然有人惊呼一声,细细观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原来是这么个故事……我明白了!”

  书局后院中,范思辙看到这一幕,当即恍然大悟。

  “原来是拓展业务!”

  范思辙满脸兴奋,压低了声音在范闲身边说道。

  范闲微微一笑,并未出言回应。

  在他的身边,靖王世子李弘成也叫护卫买来一本《述异记》,就这么静静地翻看起来。

  看到烂柯的故事,他不由得啧啧称奇道:“原来烂柯是这么个意思,难怪那四个字意境深远,望去犹如时光荏苒,岁月变迁。”

  范思辙听得大为好奇,连忙道:“什么意思,让我看看。”

  李弘成笑着说道:“这故事说的是古时有位王姓樵夫,一日入深山砍柴,路遇两位仙人弈棋,他在旁驻足观看,棋局结束后,樵夫去拿放在溪边的斧子,结果发现斧柄已经腐朽了。”

  范思辙听得出神,忍不住追问道:“然后呢?”

  李弘成继续道:“然后樵夫出了深山,回到故乡,发现故乡也是沧海桑田,那樵夫寻人一问,这才知晓了真相。”

  范思辙连忙道:“什么真相?”

  李弘成感慨道:“他观棋片刻,外界竟已过去了数百年之久!”

  范思辙奇道:“怎会如此?”

  范闲笑道:“因为那樵夫偶入仙界,而仙界一日,人间便是百年。”

  范思辙心驰神往:“还有这种说法,真是有趣……等等,不对啊,既然仙界一日,人间百年,那樵夫只是观棋片刻,人间最多也就几年才对,怎会是数百年?”

  见范思辙抬扛,范闲满头黑线地说道:“我说你有发丝三千,就真的是三千吗?”

  范思辙明白了他的意思,但还是讪笑道:“那我得先数一数……”

  范闲白了他一眼,而后轻吟道:“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唯余石桥在,犹自凌丹红。”

  李弘成眼前一亮,拱手道:“范兄诗才惊人,在下佩服。”

  说完,他笑着将手里的《述异记》递给护卫。

  “有趣,有趣,没想到今日前来,竟还有意外之喜。”

  “范兄,你这还有什么类似的故事吗?”

  范闲笑道:“自然是有的,这里还有本《聊斋志异》,世子殿下可带回府中,留作消遣。”

  待送走了靖王世子李弘成,范闲望了眼书局中或是翻书,或是临摹字迹的学子,微微一笑,转身走入了后院的议事房。

  范思辙连忙跟上他的脚步,进门后便兴奋道:“我说哥,你什么时候又写别的书了,怎么也提前不告诉我一声,我好替伱做宣传,打广告啊!”

  范闲瞥了他一眼,摇头道:“这书不是我写的。”

  范思辙撇撇嘴:“行行行,你说不是,那就不是,但你得告诉说,这书是不是只有咱们能卖?”

  范闲笑道:“当然。”

  范思辙这才露出笑容:“那就好,你且候着,我去外面看看这书卖得怎么样,能不能跟咱们的招牌红楼相提并论。”

  说完,范思辙兴冲冲地出了门。

  ……

  ……

  当天晚上,范闲从叶掌柜手中拿到了账本。

  不得不说,在这个娱乐活动极其缺乏的时代,像《述异记》和《聊斋志异》这样的志怪小说,确实能吸引到绝大多数人的目光。

  仅是这一天的时间,这两本闲书的销量竟然是红楼的三倍有余!

  毕竟后者还是有一定阅读门槛的,而前者则更像是那些令人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

  哪怕大字不识的百姓,只要有人帮忙说书,也能听得津津有味。

  当然,像《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作品,绝非只是志怪小说那么简单。

  所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说的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但范闲卖这书,并不是为了针砭时弊,而是想要推广书中存在的神仙鬼怪的传说,让这庆国的百姓都对神仙鬼怪有一定的概念。

  所以,范闲故意删去了许多极具文学价值的暗喻,只着重于描写神奇志怪。

  也正因如此,负责管理书籍刊印的监察院八处才能对这本书一路放行。

  当然,《述异记》与《聊斋志异》都只是范闲计划中的开端。

  他真正的王牌,其实是还未放出的另一本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

  不过这本小说是改编自玄奘取经的故事,其中涉及的佛教,在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

  因此,范闲还需要稍作修改,让故事里的朝代贴近现实,顺便用此书引出佛道两家……以及高悬于九天之上的天庭!

  ……

  ……

  皇宫,御书房。

  庆帝微微皱着眉头,仔细打量着手中临摹的字迹。

  看了一会,他将画卷扔到一旁,瞥着候公公道:“你说,那‘烂柯书局’四个字极其神异,不似凡人所能描绘,这……可是真的?”

  候公公恭敬道:“千真万确,老奴亲眼所见,绝无虚假。”

  庆帝皱着眉头瞥向画卷:“可朕看着也就这么回事啊……”

  候公公惭愧道:“老奴笔力浅薄,不及那高人万一,陛下若是有意,可以连夜招小范大人进宫,让他把那匾额带给您看看。”

  庆帝似有所动,但稍加思索,他还是摇了摇头。

  “范闲那书局才刚刚开业,朕这时候下他的匾额,这有些不妥,还是过段时间,你陪朕出宫一趟,朕亲自去看看吧!”

  “是,陛下。”

  候公公恭敬行礼,他之所以这么说话,其实是为了范闲好。

  如果他不这么说的话,以庆帝的性格,说不定真会让范闲把那匾额送来。

  庆帝示意候公公将那临摹的字迹带走,而后又拿起那本《述异记》。

  “故事倒是极为有趣,但写这种志怪小说,多少有些不务正业了。”

  说着,庆帝摇了摇头,评价道:“不如红楼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