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第41章

作者:天不负01

  “我觉得京城的学校也就那么几所,考个北大吧,感觉北大还行。”

  李长河轻描淡写的说道。

  说实话,这句话说的年代有点早了,旁边这老头,恐怕是理解不了这句话的格调的。

  “你小子还真是能吹,北大还行,那可是京师大学堂”

  “你要是真能考上北大,老头子我就送你个好东西”

  张士奇看着李长河,满是不屑的说道。

  李长河叹了口气:“大爷,别这样”

  “你老是这样跟我置气,我怕哪天你输得棺材板都没了。”

  我特么可是个挂比,你能比吗?

  李长河心里默默地感叹说道。

  “这你甭管,你这要是真考上北大,放以前那就叫上了国子监了,我送你个东西不算什么。”

  张士奇毫不在意的说道,

  “行啊,那你准备好吧。”

  既然老头要送,李长河当然不会拒绝。

  闲扯了一会,看看天色差不多了,又看了一眼手上的手表时间,李长河起身。

  “到时间了,不跟你扯了,接对象去了。”

  随后,李长河骑着自行车,一路风驰电掣的往协和医院赶去。

  接上朱啉,两个人顺路又去了一趟全聚德,当然现在它们还没改回全聚德的名字,而是叫京城烤鸭店。

  两个人没在那吃,而是花了16块钱,打包带走了两只。

  这年头,全聚德的烤鸭8-10元钱一只,不用票,因为太贵,还可以买半只。

  李长河不差那点钱,买上两只两家一边一只,鸭架也选择带了回去,可以熬老鸭汤喝。

  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六点多了,沈玉秀其实已经做好饭了。

  “你这买烤鸭也不说一声,我这都炒好菜了。”

  沈玉秀气呼呼的冲着李长河说道。

  李长河不在意的摆摆手:“没事,妈,现在天凉了,菜放一晚上又不会坏,明儿个早上吃一个样。”

  “再说大不了咱们晚上两个菜呗,就你炒的这点菜,一会就吃光了。”

  李长河最近行踪不定,只要她回来李长河不在家,那她做饭一般就会少做,因为李长河大概率是在外面吃的。

  “没事,今天就当加餐了,咱们慢慢吃。”

  李立山这时候坐在那里,慢条斯理的说道。

  “就你会当老好人。”

  沈玉秀冲着李立山吐槽了一句,然后进厨房找了个盘子,将分好的烤鸭放在了里面。

  一家人吃完之后,李立山看着李长河,温和的问道。

  “长河,你打定主意考北大了?”

  “对!”

  李长河点点头。

  “我觉得啊,别定那么死,报志愿的时候,多报几个学校也行。”

  “再不济也报个工业学院。”

  沈玉秀委婉的提醒说道。

  他们两口子都在工业学院上班,报个工业学院,录取也能说上话。

  “不,就报北大”

  李长河认真的说道。

  对他来说,北大跟别的学校不一样,如果考不上北大,他去别的学校都无所谓的,反正是混个干部身份,然后八十年代博浪。

  但是去了北大,那么李长河就有另一种选择,一种将前世记忆完美转化出来的选择。

  他对北大没有什么滤镜,但是在这个年代,李长河非常需要北大这个招牌,来支持他下一步的计划。

  “好了,北大就北大,我看他对理工科也不感兴趣,恐怕没心思做研究。”

  “你让我找的北大如今的院系表,我今天帮你查了,你想考文科,能选的不多。”

  “最合适的,就是中文系,然后就是哲学系,历史系这些。”

  “你想好自己报哪个了吗?”

  李立山今天特意帮儿子问了北大那边的情况,这也算是提前的筛选了。

  “那还用说,咱长河肯定报中文系啊。”

  “这都写文章上杂志了,那还用选别的?”

  “也就是作协没恢复,要不然我估计你肯定能进作家协会的。”

  沈玉秀理所当然的说道,他们这些人,对于文化人还是有一种滤镜的。

  “不报中文系,北大那边,我记得有经济系的吧”

  李长河冲着老爹李立山认真的问道。

  “经济系?”

  李立山诧异的看着自己的儿子,怎么也没想到,李长河竟然要报什么经济系。

  “经济系是有的,不过今年好像他们只有一个专业,就是政治经济系,你确定你要考这个?”

  李立山有些迟疑,经济系以前啊,就是商科。

  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底位!

  而前些年就更不用说了,经济系这些人属于重点被改造的群体,毕竟十个经济系里有八个是留洋背景的。

  现在虽然说环境好了些,可是谁能保证上面不会反复?

  这种情况下,李长河竟然要报经济系,在李立山看来,风险太大了。

  “确定,到时候就报这个!”

  李长河确定了专业之后,心里就下定了决心。

  今年的高考,就报北大的政治经济系了。

  新的一天,继续求数据!还有,因为两位大佬上架离开了新书榜,咱们杀进了前十,虽然只是第十名,但是也足够我吹牛逼了,鞠躬拜谢各位兄弟,上架肯定会加更的!

  (本章完)

第52章 寒冬开考!

  接下来的几天,李长河一方面开始继续复习,一方面也经常跑到公社去看他的报名情况。

  直到最后在HD区委招生办确认自己的名字通过了招考名单,他才放下心来。

  没办法,这个年代的录入全凭人工录入,有的人随手一个失误,亦或者偶然一个念头,有可能就把你卡住了。

  李长河反正在家闲的也没事,无非就是多跑几趟而已。

  因为临近了高考,朱啉也不让李长河中间去找她了,只需要周末去接她就行了。

  而李长河也借此投入到了最后的复习冲刺中,数学他倒是没啥问题了。

  但是政治语文,包括历史地理,他都还可以强化。

  尤其是政治,李长河很需要练习这个年代的一些写作模式,尤其是答案中穿插语录的模式。

  对于这个问题,李长河也想了个办法,就是抄报纸。

  工业学院的办公室还是有很多积年老报纸的,后勤上的沈玉秀借着工作的便利给李长河拿了不少回来。

  即便是有些时候,他学的心浮气躁,李长河也只是出去走走散散步,然后回家继续学习。

  行百里路半九十,他从重生到现在已经准备了大半年了,绝不能容忍自己在最后的时刻倒下。

  与此同时,整个京城的很多青年也因为高考变得疯狂,包括很多有工作的年轻人。

  尤其是当魔都那边大胆的将《数理化自学丛书》再次刊印出来,立刻引发了京城青年的疯抢。

  有些人成宿成宿的排队守在书店门口,等着买这套书。

  也就是到了这时候,李长河才忽然发现,自己之前在海淀新华书店的仓库发现那些残余的库存运气是多么的逆天。

  未来的历史上,这本《数理化自学丛书》是这个年代拯救了很多立志于高考的知识圣经。

  但是事实上在这个年代,魔都那家出版社,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再版印刷的这套书。

  因为如今全国上下执行的还是“两凡”政策,这套书并不属于安全书籍。

  也不知道十多年前,是哪位大哥手下留情,不知道是无心还是有意,给HD区书店仓库留下了那些禁书。

  总而言之,李长河决定过几年找机会去个寺庙给那位上柱香。

  他虽然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但是在这件事上,他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要给那位不知名的大哥或者说大姐祈福。

  而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天气慢慢的转寒,李长河也从一些报纸上看到了更多关于高考的消息。

  因为这一年是临时恢复,属于紧急状况,很多地方压根没有太大的准备。

  再加上自主命题,自主阅卷。

  有的地区报名太多,考生质量参差不齐,所以推出了预考制度,即在正式高考之前,先考一次,把一些成绩差的直接刷下去。

  但是也有的地方没有这个制度,比如说京城,就没有初考这一说。

  李长河记得再过几年,好像全国就推行这个初考制度了,提前筛选掉一批人。

  秋天来了,落叶黄了,直到完全的掉落,然后京城进入了寒冬。

  李长河的衣衫,也从衬衫变成了厚厚的棉服。

  同时,他也感受到了这个年代的供暖。

  没错,李长河他们家的楼房,是有集体供暖的,学校的锅炉房,在这个年代,为教授们提供的福利。

  相比较之下,张士奇的四合院,就只能悲催的烧煤气炉子了。

  不过煤气炉子也有它的好处,比如说可以烤地瓜。

  李长河有时候实在是烦闷了,就跑到四合院里,在热腾腾的炉子上面烤个地瓜,旁边在丢上一把花生米,烤的干脆干脆的。

  倒也让他找到了几分前世童年的感觉,九零后的农村老家,也是这么过的。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这期间,李长河还被通知去填报了志愿。

  今年的高考,每个考生只允许填报三个志愿,而李长河的三个志愿,则是全部填上了北大政治经济系。

  对他来说,如果上不了北大经济系,他后续的所有计划都会被打乱。

  这种坚定的选择,连当时审核志愿的老师都看的瞠目结舌。

  1977年,京城的高考定的时间是12月的10.11.12这三天。

  不过对于李长河来说,他其实只考两天。

  10号上午考政治,下午考史地。

  11号上午考数学,下午考语文。

  12号这天考的是外语,属于加试科目,只有报那些外语院校的,才会多考这一科。

  12月10号这天,李长河早早的起床,然后没多久,外面就响起了敲门声。

  这天是周六,朱啉刻意从学校请了一天假,然后早早的来到了李长河家里。

  “东西都收拾好了吧?”

  “准考证什么的都带了吗?”

  “早上吃点清淡的,别吃太多太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