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第58章

作者:天不负01

  沈玉秀生气的看着李晓君,然后无奈的叹了口气。

  怎么就生了这么个犟种,油盐不进呢。

  “算了,她不愿意家里住就随她吧,我们再在外面帮她们找个房。”

  “回头你看看学校后勤上面有没有空余对外租的房子,我也帮他们打听打听。”

  已经回到家的李立山这时候开口一锤定音。

  其实能看到闺女和儿子这么不争不抢,李立山心里还是挺开心的。

  而且他也发现了,从进门那个女婿就一声不吭,坐在那里也不说话。

  很显然在这个家里,他并不自在。

  虽然沈玉秀是好心,但是好心说到底未必就是好事。

  “那个.我有个院子,要不然让大姐一家去那边吧。”

  李长河这时候放下东西,开口说道。

  “你有院子?什么院子?”

  沈玉秀听到李长河的话,诧异的看着他。

  李立山和李晓君也看着他。

  李长河啥时候有了院子?

  “就友谊宾馆那边一四合院,租了其中一间厢房,院主是一个老头,就他一个人生活。”

  “之前我不是很多读者来信吗,一大包一大包的,家里没地放,我就跟朱啉去房管所问了一下,然后租了那么一间。”

  “本来是想买的,没曾想房管所不让买,只许租,推荐了那里。”

  “那是个一进四合院,属于私人房产,里面挺好的,有独立的厕所和厨房。”

  “屋子里炉子什么的也都有,煤炭我自己分的那些煤炭也放在那里了。”

  “起码烧完今年是没什么问题。”

  李长河冲着沈玉秀解释说道。

  现在已经二月下旬了,等过了三月天就开始慢慢变暖了,李长河个人一个冬季的煤炭,足以支撑李晓君一家到开春。

  至于明年,明年再说呗。

  “可以,就住那个四合院,等会我们一家就把东西搬过去。”

  沈玉秀还没开口,李晓君已经拍板了。

  “随你随你,真是回来就让我生气。”

  沈玉秀这时候也懒得管了,人家姐弟都安排好了,她还说什么?

  就你们姐弟情深,现在弄得她里外不是人是吧。

  友谊宾馆离这也不算远,不到两公里,很近了。

  “先吃饭,吃了饭我先过去收拾一下。”

  毕竟是张士奇的房子,他得先过去打声招呼的。

  然后,李长河把买的烧鸡酱牛肉什么的拿了出来,看的小丫头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来,先给妞妞吃个鸡腿。”

  沈玉秀这时候先从烧鸡上撕下一个鸡腿,递到小丫头的手里。

  “另一个姥姥给留着,咱们晚上吃哈。”

  两只鸡腿就这么被安排完了。

  而小丫头这时候已经毫不客气的拿着大口的吃了起来。

  “长河,你跟琳琳领证的日子到底定在哪一天?”

  “你们两个还没商量好吗?”

  李立山这时候冲着李长河问道。

  李长河笑了笑:“定好了,就这个周末吧,到时候我们去领证。”

  这年头虽然学生单休,但是所有的工厂和政府机关是不休息的,全年不停干。

  本来大家也是单休的,但是就跟春节一样,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十多年周末都取消了,这叫义务劳动日。

  “这样朱啉也不用请假,我们那天一起安排完就是了。”

  李长河认真的说道。

  “这个周末吗?那也行,让你妈看看跟食堂打声招呼,咱们到时候在学校小食堂请大家吃顿饭就行了。”

  李立山点点头温和的说道。

  “等下午我回去去食堂看看,跟何师傅说一声。”

  何师傅就是主管食堂后厨的大师傅,属于她们后勤管辖。

  中午美滋滋的吃了一顿,李长河让李晓君两口子先在家休息一会。

  他则是骑着车,来到了四合院。

  “你小子大中午的怎么来了?”

  院里,张士奇正在浇花,也不知道他从哪弄了两盆梅花,在院墙旁边搭起来个花架子,每天的成了宝贝。

  “找你说个事。”

  “你说!”

  张士奇头也不抬的问道。

  “我姐刚考上大学回京了,带着农村老家的丈夫和闺女来了,家里没地住,让他们在我这屋暂住一下怎么样?”

  张士奇闻言,回过头瞥了他一眼。

  “就知道你小子上门没好事。”

  “但是爷们,咱俩丑话说在前头,这房子现在是我的,当初咱们是约法三章的。”

  “我可以让他们暂住一段时间,但是得看他们合不合我的脾性。”

  “要是对我的脾气,住下去就没事。”

  “可要是合不上来,咱们先说好,你到时候赶紧给他们另找地,行吧?”

  张士奇并没有一口应下来,而是先给李长河提了条件。

  李长河自然是一口答应了下来。

  “没问题,就这样,我那姐夫是个老实人,你看看到时候要是觉得他住的不合适,我再给他换地方。”

  “那得嘞,带过来吧,也甭住你们那屋了,对面另一个厢房不是还空着嘛,让他们打扫打扫住进去吧,就当给我这房子添点人气了。”

  张士奇指了指剩下的另一间厢房,冲着李长河说道。

  “行,一会我带他们过来。”

  (本章完)

第75章 领证啦!

  “姐,你们一家住到人家家里要注意一些,他这个房子不算是国家分配的公房,是他的私房,所以他是有权力把房子收回去的。”

  “尤其是现在姐夫跟妞妞还没有京城户口,在这边属于黑户。”

  “等过几天忙完了,姐夫你先回东北,首先把你的工作关系调动一下,要不然,伱在这边根本留不住。”

  李长河在路上,冲着李晓君一家仔细的叮嘱说道。

  陈爱国的工作不是李长河帮忙找的,而是沈玉秀帮忙找的,是学校后勤上面的一个代班岗。

  所谓代班岗,就是岗位上是别人的名号,他代替别人上班,算是临时工的一种,但是待遇比临时工要好一些。

  这种代班岗,一般来说,就是城镇职工家里突然空缺出了工作岗位,但是对方家里的人还不够年龄接班这种,所以中间为了保住岗位,采取的一种临时顶替措施。

  这种岗位一般都是私下交易,而且安排的都是无足轻重的工作,不影响大局。

  这种情况下,上面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反对阻止,保留岗位的人家继续领工资待遇,然后将工资待遇分一部分给代班的人。

  拥有代班岗位的人找代班人员的时候往往喜欢找农村人,因为农村人没有商品粮户口,他想留在城里只能靠这个岗位,好拿捏。

  相比之下,城里有商品粮户口的无业者则是很容易借着代班岗转正乃至偷岗,而且待遇也更高。

  可即便是待遇低,很多农村人对这种代班岗也是趋之若笃,因为这年头城里的工作随便做点都比乡下好。

  陈爱国这个岗位,沈玉秀也是费了很大的功夫,毕竟这年头谁没几个穷亲戚啊,有的人更乐意找自己的乡下亲属。

  沈玉秀跟人家谈的是工资不要,各种票据和生活物资陈爱国只拿一半,才把这个岗位谈了下来。

  钱老李家不缺,缺的是票,因为这年头很多物资口粮都是按人头定的分量。

  这个年代的粮票分配,一是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其次就是按照劳动工种分类。

  比如说重体力劳动者一个月能分到54斤,但是大部分成年人一个月就30斤的定额。

  这个跟级别的关系不是很大,即便李立山两口子都在学校,也很难有多余的口粮。

  更何况还是陈爱国和妞妞两张嘴。

  现在有了这个代班岗,哪怕到手的粮食少一点,李长河再给点全国粮票帮他补一下,日常生活就没什么问题的。

  按照李长河的记忆,再坚持一年,明年京城好像就出现议价粮了,能拿钱买粮,那就更没问题了。

  毕竟他们最不缺的,就是钱了。

  其实李长河也想过看能不能帮陈爱国和妞妞农转非,可是在研究了政策以后发现,太难了。

  1977年11月出台的户籍政策,给城镇商品粮户口和农业户口之间划上了一道天堑。

  而京城,魔都,津城这三个城市的商品粮户口,跟其他城市比,又在天堑的上面继续加了好几道天堑。

  前世看到很多年代文里那些主角轻轻松松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李长河还不觉得有什么。

  但是现在真实研究了以后,他觉得全都是扯淡,尤其是京津海三地的户口,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1977年新出的《户口迁移规定》几乎锁死了所有农转非的渠道。

  以婚姻为例,以前孩子的户口随母亲户口迁移,但是77年的新规定明确说了,农村户口跟城镇户口人员结合的婚姻,生育子女一律农村户口。

  也就是说即便是李晓君转成商品粮户口,她的女儿也只能是农业户口,不能跟着她成为城镇户口,陈爱国也只能继续维持农业户口属性,变不成城镇户口。

  除非陈爱国变成残废,然后家里亲属全死光了,丧失自理能力,只能靠李晓君照顾,这种可以。

  此外,去年还规定,农业户口人员一律不得无故脱离劳动,一经发现,永远取消户口迁移资格。

  像陈爱国这种正常来说,只能是开具介绍信证明送老婆来学校,送完之后他得立刻返回农村,不能随意出来,得继续留在农村干活。

  要是他偷偷滞留京城,当地遣返不说,GA会立刻取消他农转非的资格,一辈子留在农村,再也没有转成城镇户口的机会。

  当然,有人说可以通过职工招录获得京城户口,但是李长河在研究了条件之后,只能说你想的太简单了。

  这个年代,职工招录优先城镇户口,想农村户口录取也行,一个是有特殊职业技能,另一个就是拿过全国劳模。

  特殊职业技能就是比如说开车,这个年代就是特殊职业技能。

  李长河倒是会开车,可问题是这个年代,他去哪里弄车教陈爱国呢?

  这两个,哪个都很难实现,而且即便有技能或者劳模荣誉,你想农转非还有一条就是得靠留京指标的。

  也就是说,符合了政策还不算,你还得等到有空余的指标才行。

  如今全国的指标数据,是不超过当地非农业人口的1.5%。

  京城农转非的指标不是没有,可是这个指标数额太少,尤其是今年,光大学生就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他们能留城农转非的名额就是从这个指标出。

  剩下的另一部分分给各单位,但是各单位也只有举荐权,最后的审核权在GA,GA有专门的户籍民警,实地考察,确认你的真实状况。

  而且GA还不是自己审核,要跟粮食,劳动,人事,民政等多个部门联合审批,只要有一环不通过,就没戏。

  也难怪未来为了回城会那么多离婚的,因为这年头回城难度确实大,尤其是京津海三地。

  不过李长河估计这种天堑难度大概也就持续一两年,毕竟随着大规模的人员回城,这种锁死渠道的方法根本不可取。

  而且他记得八十年代以后农转非好像就没那么严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