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1991 第353章

作者:陈家过河卒

“是的,现在只是出现苗头而已,一时之间不会呈现出太糟糕的情况。但是长久以往拖下去的话,一定会造成重大的灾难。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会亲自叫你到白宫一趟的缘故。”

雷日科夫明白过来了,没有严峻的形势亚纳耶夫是不会特地将他从白宫叫到克里姆林宫来的。

“现在,我需要你对金融服务管理局的监管改革进行监督,我们有一场新的战争要打响了。”

亚纳耶夫叹了一口气,现在他手中有能源收入,有较为均衡的债市市场,甚至在1991年之前欠下的外债也还清了相当的一部分,从一开局亚纳耶夫就比1998年的俄联邦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接下来他应该解决的就是监管混乱的问题了,任何想要通过做空或者贿赂手段来牟利的利益的人,亚纳耶夫都会毫不犹豫的将他丢进监狱里感受资本论的教诲。

亚纳耶夫向前凑了凑,小声的说道,“接下来我所说的话,还希望雷日科夫部长别散播出去。最起码除了你和我之外,不允许有第三个人知道。”

第七百七十三章 未卜先知的预言

“你是说1998年会有一场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到苏联?这是真的吗?”雷日科夫瞪大了眼睛,“虽然现在经济呈现出一如既往的低迷态势,但还不至于到爆发经济危机的程度吧?”

这次雷日科夫实在不敢沟通亚纳耶夫的观点,虽然总书记的预言总有一种乌鸦嘴的意味,不过光是仅仅凭借卢布汇率波动就判定在亚洲地区爆发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个预判实在是太不可靠了。

亚纳耶夫却没有给对方商量的余地,他直接了当的说道,“雷日科夫部长可以不赞同我的观点,也不需要赞同我的观点,事实上你只需要按照我的方式去做就行了。你认不认同不重要,你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才是重点。”

对于亚纳耶夫一贯的强硬作风,雷日科夫也只能无奈的表示习惯了。就算他不告诉自己缘由,最后也肯定是出人意料的结局。

“请认真的听我讲,雷日科夫同志,我不希望接下来苏联要做到那一步来制止经济的恶化。”亚纳耶夫严肃的说道。

“那一步?是指哪一步?”雷日科夫奇怪的问道,但是亚纳耶夫却没有给他答案。

历史上的俄联邦采取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幅度。放弃了1997年11月11日时宣布的1998到2000年外汇走廊,将上限继续上调。然后是延期清偿内债。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国家短期债券转换成新的国家有价证券,期限和收益率等条件却是另行公布,在转换手续完成前国债市场停止交易,这就等同于在拖时间来缓解经济困难的局面。

第三招是宣布冻结部分外债,对外延期支付。俄商业银行和公司从国外银行、投资公司等处借到的贷款、用有价证券作担保的贷款的保险金,以及定期外汇契约,其支付期冻结90天。同时禁止国外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卢布资产。

实际上来讲就是俄联邦利用核大国地位债务违约了,这种性质有点类似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翻脸不认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任何不平等条约。反正就是老子没钱给你,爱咋咋地的“老赖”模样。那些欧美银行寡头债主也只能吹胡子瞪眼了,不然还能咋地?宣布出兵征服俄罗斯吗?他们还有苏联留下的老本没啃完呢。来啊,互相伤害啊,大不了给你家种蘑菇。

不过这种行为对国家信用打击很大,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用的,拳头不够硬也是不能用的。比如当初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崩溃,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敢怒不敢言,继续为美国买单。不过相比之下,阿根廷失信那一次后果则严重多了,南美粮仓甚至都出现了粮食危机。农民不承认本国货币,购买只要美元。

“首先我们不能乱了脚步,该支持和投资的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和投资,保持卢布汇率的稳定。更重要的是,苏联内部需要一份谨慎的经济刺激计划,来增加投资者对苏联国内市场的信心。”

亚纳耶夫用上的谨慎就是不希望最终变成某大国四万亿计划所带来的各种债务危机和产能过剩问题,即便是开闸泄洪也要掌握好那个度。

“第二步就是加快跟欧佩克之间的谈判,之前喀拉海油田探明的储油量已经完全刺激到了这些自以为是石油大国们,我们现在手头上可是掌握了一张油量堪比墨西哥湾石油储备的王牌,一旦跟石油输出国们达成了共同进退的协议之后,我们也算是能将油价稳定下来了。”

现在亚纳耶夫倒是不怎么担忧石油问题了,唯一担心的就是全球性石油过剩而引发的油价暴跌,这对于依赖石油度过这场危机的苏联来讲无疑是一场噩耗。在亚纳耶夫最终的产业转型未完成之前,石油就是他手中唯一的王牌。原本俄罗斯自1999年后的复苏,就是建立在商品市场复苏的黄金十年上,那时候的原油价格从最低10.35美元上涨至2008年的147美元,而俄罗斯这十年被誉为“浮在石油的富国”。

现在的原油价格维持在89美元一桶的,虽然比2008年147少了将近一半,但是也足够滋润苏联的日子了。

“第三步,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加快产业的转型,苏联不能太过依赖石油所带来的收入。改善农业和轻工业所占据比重,甚至不惜放缓重工业发展脚步,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等朝阳产业也不能放松,继续由政府引导和鼓励发展。”

亚纳耶夫倒是不担心会出现房地产泡沫之类的事情发生,他唯一担心的就是太过于依赖石油收入带来的庞大财富,而导致整个国家患上了“荷兰病”。

因为随着天然气和石油出口的增加,本国货币的汇率也随之上升,劳动者薪水也同时上涨,导致的结果就是生产成本大幅攀升,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急速下滑,造成经济恶化。伴随着经济恶化,由于经济增长时期大幅提高的社会保障体系负担对政府财政产生了巨大压力,财政赤字也随之急速增加。这导致的后果就是一场无解的恶性循环。

亚纳耶夫所提出来的三条应对措施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历史上的俄罗斯经历了一系列惨痛的教训之后得出来的结论。

“我知道了,亚纳耶夫总书记。”

作为经济专家的雷日科夫对亚纳耶夫提出的建议自然是深信无误,何况从长远的情况来看,亚纳耶夫提出的建议都是为了让苏联的产业趋于更加平衡的状态。

雷日科夫准备起身离开亚纳耶夫的办公室,却被身后的总书记一把叫住。

“还有一件事,雷日科夫部长,接下来一个星期内苏联准备和访问莫斯科的佩里克组织代表进行协商对话。我希望你能够作为代表之一出席参加这场会晤。”

雷日科夫转过头,有些惊讶的问道,“哦?还有其他的代表吗?”

“是的。”亚纳耶夫点点头,肯定的说道,“还有一位是新上任的经济政策顾问,伊拉理昂诺夫。”

第七百七十四章 轻工业的问题

当初的1998年金融危机时国际炒家试图攻击香港,但是因为香港在七月一号回归的时候,中央把将近两千亿的土地基金移交给香港,顶住了当时的索罗斯等巨鳄们的冲击。再加上当时的俄罗斯玩了一手更绝的,直接宣布135亿美元债务延期偿还,相当于悍然违约。结果导致了俄罗斯手头至少有135亿美金可以用来应对国际炒家的攻击,这远远超出了国际炒家的承受能力,在香港和俄罗斯失利影响下,最终他们选择了退出这场游戏。

现在亚纳耶夫还不需要丧心病狂到用债务延期来抵抗金融危机,能动用的外币储汇足以让任何试图进攻苏联的国家有来无回。而且那些胆敢试图攻击苏联金融稳定的人,克格勃都会温柔的敲响他们家的大门。

现在的石油收入是保住轻工业的命脉,亚纳耶夫将他当做拯救苏联工业的一张底牌。如果不是亚纳耶夫靠着政府的强硬政策支撑的话,糟糕的轻工业也不会从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状况强行续命到现在。

一开始的苏联既无人力成本优势,也无资金和技术优势,甚至也没有庞大的市场支撑。假如等到亚纳耶夫卖石油天然气获得高昂的收入,就更不可能发展轻工业了。人均GDP过高导致生产出来的轻工业商品太过昂贵,根本没有销路。

苏联不可能拥有低廉的人力成本搞低附加值的轻工业,因为人均GDP的高昂的缘故,要搞轻工业,只能从中高档轻工业产品搞起,否则就没有利润养活企业,苏联这类产业从斯大林模式的畸形发展开始,就一向是短板,缺乏社会基础。国家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你这个国家能发育出什么样的产业。这个道理对欧洲美国日本同样是适用的,这些高收入国家在九十年代时期,轻工业的低附加值制造部分大多搬迁或者外包到中国和越南等低工资国家,只保留设计和品牌这些高附加值部分,而苏联轻工业,既没有高品味的设计也没有品牌,是很难发育起来的。

换做现在,就是一场死局。但是幸好当初经济互助委员会时打下的一点功底还在,亚纳耶夫还有还手的机会。其实亚纳耶夫也想不通为什么当时的领导人会想出让其他国家来发展农业轻工业自己专攻重工业的想法。或许一切都是社会主义思考模式的错吧。只是导致后面擦屁股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已。

从1991年亚纳耶夫上台开始就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包括鼓励生育,甚至是强行的开放性移民政策,吸引外来人口进入苏联从事低端劳动力产业生产,招聘的外来人口也主要的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政府每年都拨款用于发展轻工产业,并且提供各种优惠性政策。

这么做的结果导致克林姆林宫内部出现了不小的反对声音,他们认为政府每年提供如此多的低息政策为确保轻工业的发展远远不如从国外进口成本低,而且光是靠石油的收入都可以让苏联人民活的足够滋润,完全不需要这种自虐式的发展方式。

不过嘛,没有人敢反对总书记决定好的政策,在这种强硬的态度面前,几乎从零开始的轻工业也稍微有些起色了。

其实亚纳耶夫也不是没有考虑,从后来俄罗斯卖资源的情况可以看出单一的石油出口战略根本行不通,哪天世界油价暴跌就跟着一起跳楼好了。注重重工业,轻工业进口中国模式?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是行得通,但这样一来也只是陷入斯大林模式的恶性死循环之中。

只有将石油和重工业结合起来,再大力扶植轻工业的发展,将苏联的产业比例引入良性的局面才是亚纳耶夫想看到的。

积重难返,积重难返。完美的阐释了苏联的现状。

国内改革局面只能算是打基础,真正完善还是得交给后来的人,亚纳耶夫做到这一步,也算是尽人事而知天命了。

而且目前为止,喀拉海油田是最后一张的保命底牌,虽然苏联宣传部大肆向全世界扩散苏联仅仅一片海就拥有墨西哥湾的储油量消息,但是从石油开采平台直接反馈过来的真实情况却是不容乐观。

主要是北极圈海上油田的开发石油成本超高,中国美国开发出来的洗洁精采油,在那些地方极北冻土通通用不上,这才是限制喀拉海油田开发的重要的因素。石油开采成本过高导致的结果就是,失去了竞争力。

亚纳耶夫合上了反馈报告,感觉一张纸的分量变得比一吨铁还要重。

从现在开始到2000年左右喀拉海才会正式产油,还有两年的时间让亚纳耶夫将这张底牌作为讹诈的王牌使用,这就是他跟欧佩克谈判的筹码,如果能够达成共同进退协议的话,亚纳耶夫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他站在办公室的窗户前,背影显得有些暮气沉沉。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对抗之后,亚纳耶夫也差不多精疲力竭了,然而这座克里姆林宫却不会老去,依旧是庄严肃穆,等待着他下一任的领导人接管一切。

继续维持和拔高油价走向,远东开发战略。这是亚纳耶夫在1999年卸任之前必须尽快扶上正轨的重要举措。钱才是解决苏联国内矛盾和拨正错误的重要依旧。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一切都是空口而谈。

“我只希望在一切结束之前完成最后的举措,等了差不多八年,最后也差不多该结束了。”

国际政治局势上苏联搞定了东德,下一步就他会将苗头对准东欧国家。抱歉,现在的东欧面临的局面可没有原本历史上的优越,全球性持续的经济疲软导致东欧国家根本无法与历史上的发展所能比拟。

如果苏联选择停止进攻,那么北约就会加速东扩,最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面。

而死亡永远不属于工人阶级。

第七百七十五章 记住他们的下场

安德烈·伊拉里昂诺夫在原本历史上是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同志的首席经济顾问,也是他的驻八国集团的私人代表。他曾经服务于俄国首脑的经历跨越了叶利钦——切尔诺梅尔金和普京两个时代,这使他具备了俄罗斯后社会主义转轨见证者的资格。这也是亚纳耶夫为什么看中他的缘故。1994年,他因为不同意当时政府“经济休克疗法”的经济政策而挂冠去职。

“国有资产私有化方面使用的手段不仅非常特殊,而且根本就是错误的。接下来所谓的‘贷款换股份’,也是完全错误的。这一措施是为了在1995年和1996年的选举中取得支持。关于运用经济政策来达到政治目标的情况,还可以举出好多例子。”在历史上伊拉里昂诺夫谈到的这番话触及到了俄罗斯转轨最深的伤痛,同时也在叶利钦卸任那一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很多经济专家都认为权力和资本的共谋的扭曲,使得俄罗斯经历了最不平等、最富有垄断色彩的私有化进程,以霍多尔科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寡头经济格局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上一篇:重生之抽奖空间

下一篇:游戏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