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状元郎 第238章

作者:日日生

郑皇后眉间一蹙,只见珠帘外一个身影躯干欣长,身穿朝服,微微一拜:“臣杨霖见过皇后殿下。”

郑皇后淡淡地说道:“今日召见杨少宰,实在是本宫唐突了,不过你和我小妹即将结亲,有些事我这做胞姐的,势必要问清楚才好。”

郑皇后一边说,一边悄悄打量这个权臣,突然想到自己对小妹的承诺,这个人倒是全都符合了,甚至都有些超标了。这已经不是不是当世俊彦这么简单了,这是本朝权奸啊...

杨霖轻轻一笑,道:“说起此事,我实不知,不瞒殿下,我甚至连令妹的名字都没听说过。不过家父看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打听得郑府千金贤淑知礼,堪为良配,故而请了杨戬前去提亲。”

信你个大头鬼,郑皇后气不打一处来,这也太奸猾了些,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把自己爹给迷惑住了,还没问询自己就同意了亲事。

如此一来,自己这个皇后,也就被迫成为杨霖一系的了,朝中他的对头可是蔡京、梁师成呐。

杨霖环视一眼,抱拳道:“殿下,马上都是一家人,如何不知道心疼我这个妹夫。臣在御前,都是被赐座的,如今站的有些腰疼。”

郑皇后气的咬着嘴唇,道:“来人,给少宰赐座,送上饮品。”

几名娇俏宫娥送上锦墩,再奉上饮子,就默不作声的退下去了。

郑皇后见他的模样,再也绷不住脸,扑哧一声笑出声来:“好啊你,本宫都被你牵着鼻子走了,你说吧,用了什么手段,把我爹给唬住了?”

杨霖嘿嘿一笑,这皇后确实如传言般,干脆爽快不是墨迹的人。

“殿下说的哪里话,臣在坊间,颇有贤名,可以说是冠盖满汴梁。郑太师慧眼识珠,招我为婿,实乃有大智慧之人。”

郑皇后彻底败了,娇叱道:“你能不能好好说话!”

杨霖看了看左右,郑皇后绉着鼻子道:“尽管说,都是本宫的人。”

杨霖挑了个大拇哥,道:“厉害,不愧是皇后娘娘。”

“少拍马屁了,我就想知道,你是怎么说服的我爹。”郑皇后已经被这个惫懒臣子搞得没了脾气,撇着嘴说道。

既然你要求好好说,我可就不藏着掖着了,杨霖摊手道:“用钱砸。”

郑皇后沉默不言,女子和太监都是阴人在钱财上面看得忒重,更何况郑皇后是没有皇子的。

将来赵佶去后,自家是不能指望新官家的。只有自己顾着自己,在钱财上面就看得加倍的重了。

或许眼前这个妹夫,倒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毕竟他还这么年轻,梁师成、蔡京垂垂老矣,年轻一辈如王黼蔡攸之流,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状元及第,又是陛下的近臣,宰辅之位根本跑不掉。

郑皇后是个爽利人,算定了其中的得失,便笑道:“少宰年纪轻轻,屡立大功,正是大宋将来中流砥柱。本宫虽居于深宫,也时常听闻你的事迹。我辈女流,见识浅薄,不当士大大一笑。杨少宰娶妻之后,须得好好善待小妹,不然本宫也饶不得你。”

杨霖来之前就料定是这个结果,你郑家太缺少我这种女婿了,起身振衣一拜道:“皇后娘娘且请宽心,臣必不负郑太师和娘娘所望。”

第二百八十三章 杨氏新学初显露

清晨的阳光透过月白色的纱窗,洒落在床头。

昭德坊的卧房内,三个垂着双鬟的侍女各自拿着一枝紫竹箫,坐在榻脚轻轻吹奏。

一袭白绫袄的李凝儿坐在一旁,曼声唱道:“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声音又软又腻,令人心荡神动。

杨霖伸了个懒腰,侧卧在床头,按着膝盖轻轻打着节拍。

他的胸襟半开,下面盖着一张绒毯,仗着烧着地龙练习了些道家养生的手法,也不怕冷。

李凝儿一双妙目好像会说话,盈盈似水,脉脉含情。

突然门被推开,李芸娘款款进来,笑道:“大郎,外面来了殷慕鸿先生,说是有要事要见大郎。”

杨霖已经清醒不少,一掀毯子道:“叫人来伺候我洗漱吧。”

一刻钟之后,收拾完的杨霖来到客堂,一边喝着粥一边问道:“难得今日陛下不早朝,什么事一大早赶来?”

殷慕鸿心中暗道,陛下隔三差五就不早朝,有什么难得的,嘴上却笑道:“少宰,今日太学院数十位学生,联名恳请少宰到太学讲课。”

杨霖差点把粥喷出来,咳嗦一声道:“啥?让我讲学?”

“没错,这些都是少宰的倾慕者,仰慕少宰的学识品性,翘首期盼之心,让人难以推辞。”

杨霖低着头想了想,自己花了重金,买了无数酸文人给自己写诗唱赞歌,没想到真的有了成效。

这群水军可比后世的有良心多了,水军多了带来真爱粉,看来是亘古不变的路数啊。

“既然如此,那我也不能辜负了大家的一片殷切之心,反正今日无事,便去一趟太学好了。”

太学,从汉代开始便已经出现,历代都是最高学府。

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宋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始以东京开封锡庆院兴办大学,招收内舍生两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

宋神宗赵顼时,扩建太学,增加学生名额达两千四百人,设八十斋,并重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

到了宋徽宗赵佶,兴建辟雍作为外学,太学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时宰相蔡京一力废除科举,人材皆由学校选拔,太学在如今正式达到极盛时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的庙堂上,做官的都是这群人。蔡京的改革,也让太学内涌入大量的平民子弟,这些人家中没有固定先生,多是私塾出身,大多都是杨霖的拥趸。

太学门前,两派学生横眉冷对,互不相让。

其中一些是老太学的学子,他们亲身经历过杨霖凶残的时期,新状元骑殴陈朝老是太学生永远的痛。

另外一些,则是新晋的太学生,他们在汴梁之外就是天天听杨霖的赞歌。

更有甚者,他们的启蒙先生,很多都是收钱办事的主。

殷慕鸿拿到经费之后,左思右想,只有私塾先生缺钱而且穷酸,会写诗难夸人,所以大力招募这些人,利用万岁营的流动性,发展了很多教书先生作为宣传工具。

这些人教出来的学生,天生就对杨少宰抱着几分亲近之意。

新入学的士字,竟然要请杨霖那厮来太学讲课,对老学子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一群人堵在门口抗议,要给杨霖一个下马威,将他拦在门外。

另一派针锋相对,当即组织起来要保护少宰。

正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不一会几百人衣着大红袍子,纵马而来。

众人到了太学门前,纷纷下马,簇拥着身后的杨霖出来,来到太学门前。

万岁营人马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有人命,以前就是群亡命之徒,训练之后气势更甚。

放在一群江洋大盗面前,都要吓得他们瑟瑟发抖,何况是一群读书的士子。

至于杨霖,则是峨冠博带,一袭文士打扮,迈步过来。

这一行人刚一出现,老太学们气势就为之一夺,虽然还是憎恶杨霖,但是敢出来挑头的却一个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