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反动派 第479章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重要的是,刘志陆是防御一方。陈炯明部队没什么攻城重武器,进攻潮州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刘志陆是陆荣廷非常喜欢的一个将军,是因为刘志陆的能力很出色。这才几天时间,陈炯明的部队进入广东也不过是五六天的时间。

就算不打仗,行军到潮州,都需要好几天时间。陆荣廷刚刚接到陈炯明部队进攻潮州的情报没半天时间,潮州就陷落了。难道仅仅用一天、半天就打下了潮州。

怎么可能。

陆荣廷不相信,不敢置信。刘志陆可不是草包,主力部队镇守潮州,怎么会这么快就丢掉了潮州。

“怎么会?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刘志陆呢?”

“大帅,刘志陆将军的广东陆军第四军有两个团还有两个营的部队叛变了,投靠了陈炯明的部队。”

“该死。”

陆荣廷大怒。

这群该死的广东人,就是不能相信。陆荣廷的确是区别对待桂军和粤军。土生土长的粤军部队,如魏邦平、李福林这些粤军部队,陆荣廷都是打压他们。

可是对于刘志陆的广东陆军第四师却没有这样。

虽然这支部队的底子也是粤军,可是谁让这支不会的领导是刘志陆。陆荣廷对他们还是够意思的。但他们怎么就背叛自己。

两个团还有两个营?

陆荣廷的部队虽然动不动就是一个军的番号,什么广西陆军第一军,广东陆军第一军这样的番号。但其实陆荣廷部队的一个军,人数还没有段勋部队的一个师多,甚至还不如段勋临时增加的暂编师人数多。

大部分所谓的军都只是六七千人,七八千人而已。甚至一些军就更差,只有三四千人,说着好听而已。

刘志陆的部队虽然号称是万人,但其实正规军也就是六千多人。剩下的都是他来到潮汕之后,把潮汕地区的民团部队整合在自己第四军的,其实没什么战斗力。因此广东陆军第四军正规军当中,两个团加两个营已经是非常多的部队,几乎占据广东陆军第四军正规部队的近半。

等于是一半部队都跑了。

此消彼长。

几千人跑到了陈炯明那里,让陈炯明的实力大增,连潮州都丢了。

“吕公望和方胜涛的部队呢?”

陆荣廷想起来,前线还有吕公望的浙军和方胜涛的滇军。这两支部队加起来也有上万人,而且其中方胜涛的滇军第四师还是一个精锐部队。

这两支部队就在刘志陆部队的左右两翼,一个离潮州一百里左右,一个在两百里左右。两支部队如果往潮州地区集合,到现在应该已经到了潮州城左右。

丢失了潮州,再把它夺回来。

还是有机会的。

而且沈鸿英的广东陆军第三军部队已经星夜兼程去支援前线。在前线来说,陆荣廷的部队依旧是超过陈炯明的粤军部队,依旧是占据上风。

“大帅,这个……”

“说。”

“吕公望的浙军在梅州按兵不动,到现在浙军都没有离开梅州。”

“浙军没动?”

“是。”

陆荣廷握着扇子的手都开始不停地抖动。吕公望这个忘恩负义的混账东西,你的浙军在广东吃的喝的都是陆荣廷提供。要没有陆荣廷的支持,你的部队早就解散了。

这一年多以来,吃我的喝我的,关键时刻让你打仗,你竟然在背后捅刀子。

梅州。

吕公望的浙军一直都驻扎在梅州,在陈炯明部队进入潮汕地区之后,陆荣廷就已经命令吕公望的浙军南下。要是那个时候南下,就算是爬现在都快要爬到潮州一带。

可是你竟然动都没动。

吕公望就算是为了敷衍自己慢悠悠的南下,陆荣廷都不会这么生气。陆荣廷生气的是,吕公望的部队竟然动都没动,如此的不给自己面子。

他把自己当成什么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方胜涛的部队呢?”

莫荣欣看到陆荣廷气的说不出话来,所以代替陆荣廷问了方胜涛的滇军第四师在那里。滇军第四师在陆丰,和潮州就更近。急行军甚至一天就能够赶到潮州。

“他,他……粤军第四师撤到了海丰。”

“撤了?”

莫荣欣傻了。

陆荣廷更是直接把手中的茶杯摔在了地上。

果然都是白眼狼。

外人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广东人如此,浙江人如此,云南人也如此,一个个都不能信任。刘志陆手底下的粤军叛变了,吕公望的浙军按兵不动,滇军第四师更是后撤?

一个个都是吃我的,喝我的,现在都给我下绊子。

不过陆荣廷从一个土匪混到现在这个位置,心里承受能力还是超强的。虽然被吕公望的浙军和方胜涛的滇军第四师气到了,可是陆荣廷还是很快恢复正常,开始考虑怎么应对现在的情况。

想了想道:“给沈鸿英发电报,让他的第三军迅速前往揭阳,重新组织部队夺回潮州。给马济发电报,让他的后援部队立马出击。”

“是。”

“给李根源传话,让他亲自到前线,督战方胜涛滇军第四师,让滇军必须要上前线。”

“是。”

“给吕公望发电报,任命他担任潮汕镇守使。”

“是。”

本来按照陆荣廷的愤怒来说,恨不得枪毙了吕公望和方胜涛。可是陆荣廷不是那样莽撞的人,还是忍住了脾气。就算吕公望的浙军和方胜涛的滇军不帮忙,陆荣廷还是占据优势。

现在这个时候还是要安抚他们。

“给林葆怿发电报,让海军迅速感到汕头,参加保卫汕头的战争。”

“是。”

219顺之者昌

“成都和重庆那边也闹起来了?”

“是。”

上一篇:首富杨飞

下一篇:重生于火红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