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204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看坠落位置,已经超出三千五百米那条线了。”黄志千说,“不过也没到4000米线。”

唐华:“打第二枚。”

和刚才几乎一模一样的场面,导弹一边旋转、一边喷火,以120米/秒的速度向前飞行,直至燃料耗尽掉落地上。

第三枚打完,唐华让战士把线圈组合版试验弹装上去。

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和无线电制导炸弹一样,手控操作。因为反坦克导弹比制导炸弹的精度要求还高(毕竟得直接命中坦克),所以无线电指令发送不靠谱,得用导线。三千多米长的极细的铜线,卷起来大概就一个拳头大小,放在导弹屁股,导线的一头连着控制器。导弹飞起来之后,屁股的线卷不断放出导线,基本上导弹每秒钟飞多远,每秒钟放出去的导线长度就得大于这个数。

所以看起来反坦克导弹是拖着一根线在飞,其实不是,它是一边飞一边放线。铜线是不会被导线拖带移动的,这么细的线绝对一拖就断。

唐华看见战士安装好导弹,在控制器那里的测量灯显示绿色,说明现在导线与导弹构成的电路有电流,导线是好的。

导弹发射。刚刚飞出去,唐华就看到战士的控制器上,绿灯变成了红灯。

这……

线断了导弹的飞行不受影响,因为导线这时候不负责向导弹发送控制指令,只检测有没有电流。所以反坦克导弹还继续飞,飞过3500米线才掉到地上。

黄志千:“都暂停一下,去收线。”

几名战士爬出战壕,顺着导线延伸的方向一路走一路薅铜线。走了一百多米,一名战士向后挥手,另一名战士则举起右手。这个距离唐华当然看不见导线,但猜得出来这名战士应该是举着断掉了的线头。

……

唐华:“还试吗?”

黄志千:“再打一发吧。”

收线就收了十几分钟,等所有人重新返回位置,第二枚带导线的试验弹飞出去。唐华和黄志千都不看导弹,手里的望远镜都转向40米外的操纵员和控制器。

1秒,2秒,5秒,10秒……

时间过去30秒的时候,控制器上的绿灯还是绿灯。这时候导弹已经烧完推进剂往下掉了。

唐华:“今天试验就到这儿吧。今天的测试主要就是看看导弹带了导线的时候飞行是否正常,线圈是不是能正常放线,固定铜丝的胶强度是不是刚刚好……下次测试导弹的时候,就得要电缆厂把工业制造的导线送过来了。”

沈阳齐活,长春就不用去了。长春光电所在建设中,就是个大工地。光学仪器厂也在建设中,几百名建设者和一群苏联专家自己就能把事给办了。在长春做的另外一个项目是给不断抵达中国的苏援坦克、反坦克炮加装夜视仪,这已经是成熟项目了,由技工按操作手册往上装就可以。

所以,现在唐华掉头,塞外草原走一趟。

唐华和秘书先从沈阳去乌梁素海。第一批红旗-2飞行试验弹大概在5天后才能上火车动身,但乌梁素海几天后就要做海鹰-1的无控飞行测试。

……

“冯司令员你好。”

唐华到乌梁素海,试验基地司令员冯秀峰出来迎接。冯司令员一看就是战争时期打出来的指战员改行当工程兵的团长,举手投足都一股子军人味儿。

“哎呀,大科学家来了,唐部长你好。”

乌梁素海导弹试验基地建成之前,乌拉特中旗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空白之地。二分之一的试验场是草原,二分之一的试验场是草甸戈壁。

试验基地建成后,……乌拉特中旗还是一片人迹罕至之地。不过如果从空中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一些变化。

从乌梁素海往北,草原和戈壁中多了几条公路或者说车辙,这些公路将试验基地的雷达站、监控站、气象站连接起来,最后这些公路都会汇聚到在试验场的旁边的试验基地指挥部——这里已经建起了一些低矮朴实的建筑,一些建筑上显然矗立着大功率电台的天线。

另外,乌梁素海东边,距离基地指挥部不远,还修起了一座机场,现在虽然没有完全完工,但已经有跑道、可以起降飞机了。

“拴马桩机场的跑道已经修到了两千米长,”冯秀峰向唐华介绍基地的情况,“而且还在不断扩建和补建,未来跑道会扩展到三千米长,机库要增加,弹药储存和装配的车间也要新建。另外,考虑到试验设备在包头从火车换汽车比较麻烦,今年底还打算开建一条单线铁路,从包头修到拴马桩机场再修到试验基地指挥部!”

唐华:“如果是这样那就方便多了!试验基地现在就已经压着两三个试验项目要做,到明年后年,试验项目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就要辛苦冯司令了!”

冯秀峰接着问道:“听说明天这个导弹的试验只是第一阶段在乌梁素海做?第二第三其他的阶段呢?”

唐华:“在海上做,可能是渤海湾。”

唐华抵达乌梁素海试验基地的第二天,海鹰-1就开始飞行测试。从拴马桩机场起飞的图-2D轰炸机起飞,飞到试验基地的指定空域,一先一后,发射了两枚海鹰-1的无控飞行测试弹。

唐华虽然在现场,但这种射程的导弹就别想看到导弹飞行全程了。唐华只能从望远镜里看到图-2D样机弹舱里调出一个东西,然后那个东西开始喷火,以比图-2快差不多两倍的速度向前飞,然后消失在所有人的视野当中。接下来这个试验弹打成什么样,就只有依靠雷达站、光学跟踪仪器、监控设备来测量,等晚上回指挥部才能看到试验的详细数据和分析。

海鹰-1的测试是定高定向飞行,飞行高度距离地面大约400米,反正就是没有任何撞地风险的飞行,主要测试发动机和升力是否正常。不过这个导弹模型早就在米高扬做过风洞测试,在天上平飞肯定是没问题的。

上午打了两枚,下午打了两枚,从唐华的视野来看,全都发射成功。

晚上回到指挥部,雷达站和监控站将实验数据用电报拍发回来,光学跟踪仪器把胶卷送了回来。雷达站和监控站都在电报里确认四枚导弹飞行都基本正常,飞行距离也比设计中的导弹射程长一点点,远设计射程是36公里,而试验场上最远的一枚弹飞了43公里。

然后……唐华就没事了。运红旗-2的列车要三天之后才到包头,四天之后才运到试验基地。

“唐部长,这几天既然我们在等导弹,没别的事干,不如去海边打猎吧。”

唐华同意冯司令员的意见,正好抽空去看看还没缩水之前的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是一个湖,内蒙古的淡水湖。而且是一个历史只有100年的湖。

1850年黄河北河河道淤塞,在下部乌拉山西侧一段留下两个河迹湖,再后来两个湖汇聚合并,就成了乌梁素海。现在的乌梁素海面积800平方公里,但唐华穿越回来那会儿已经不到300平方公里了。

在湖边支起钓鱼竿,唐华静坐了俩小时,没有一条鱼上钩。瞪眼看看水底,明明很多鱼啊。

摇摇头,唐华转身朝不远处的警卫战士走去。回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两颗手榴弹。

随着两声闷响,一群鱼肚皮朝天浮出了水面。

……

冯司令员则开着吉普车在乌拉特中旗草原巡了半天,打到了一只黄羊。觉得枪还没玩过瘾,和唐华汇合后,打起了乌梁素海的鸟的主意。

“唐部长,我看这些鸟挺肥的,不如咱们合作搞几只下来吃了?”

唐华定睛一看风司令员指着的鸟群,呵,大天鹅。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不对,现在还没立法。

再仔细想想,刚才自己两个手榴弹炸起来的鱼,里面也有……算了,随便吧。

“冯司令员,有没有霰弹枪?”唐华问。

“没有,用卡宾枪就行了。”

唐华无语地看着冯秀峰将卡宾枪架在枯树的枝丫,慢慢瞄准天鹅群。一边瞄一边还说:“第一枪肯定能打下来一只。第二第三枪打天上的鹅,就不一定百发百中了,除非有听见枪声不飞走的傻天鹅……”

第180章,我当时就是后悔,非常后悔

美国,贝尔飞机公司。

“由于新的紧急合同,诸位的忠诚审查暂时结束了。”主管来到试验室,看得出来,他的心情也比前几天轻松了很多。“虽然是几年前完成的项目,但今天我们要重新把它捡起来研发MK2,好在图纸和资料都完整无缺。”

试验室里,原“塔松”制导炸弹的开发小组重聚在了一起,并且还添了几名科学家与工程师。

VB-13“塔松”研制始于1945年2月,1948年到1949年完成测试,批量生产之后开发小组就各忙各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