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427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你是说,可以用一块芯片来代替制冷压缩机?”王大衍听完唐华的详细说明,感觉有点懵。

唐华:“可能应该叫半导体制冷片,不过它的功率可能略微小一些。很简单的塞贝克效应和帕尔贴效应。”

塞贝克效应就是两种不同的金属线组成一个闭合回路,如果两种金属对接处一个温度高一个温度低,这个回路中会产生电流。

帕尔贴效应是塞贝克效应反过来,还是两种金属,外加一个直流电流给它通电,会产生一种金属降温、另一种金属升温的现象。

这两种效应都是19世纪的发现了。后来汤姆逊和焦耳都研究过此类现象,而且总结出了公式。

半导体制冷片简单的说就是,一块N型半导体材料和一块P型半导体材料联结成热电偶。想要效果更好,就再掺入碲化铋为基体的合金。有电流通过时,P、N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一边降温另一边升温。当然半导体本身通电后会电阻生热,但一般来说它的降温效应还是大于电阻生热的。

如果制造品质良好,半导体制冷片冷热端的温差可以达到40~65度。小型车载冰箱、冷饮杯这些东西都比较适合用半导体制冷片。虽然功率偏小,但优点是没有电机、泵等转动的发出噪声的部件。还耐摔。

王大衍当然知道这两种效应,在大学教材里被作为热力学熵增减的一个例证来讲的。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让这两种“没什么卵用”的效应变成了可用的工业器件。

“所以,我现在应该耐心等半导体制冷片和CCD出现?”王大衍问。

“除了这两个元件之外,其他的设计归你们。我估计一年或者两年之后,这两个元件至少会有比较确定的性能参数发到你这里。”

……

长春之行的第三站:一汽工地。

1953年6月,主席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一汽动工兴建。一汽的建设计划直接照搬苏联吉斯厂,第一款车型也很简单,照抄苏联吉斯150卡车。

这样造出第一辆汽车的速度最快,而中型卡车也是当前中国军用和民用领域需求量最大的车型。

长春第一汽车厂的工程又细分为106个小项目,总建筑面积70.24万平方米,1953年的预计投资6万亿元(换算成新币6亿),等于8个武汉长江大桥。为了加快人才培训速度,国防部长彭老总亲自批示将仅有的5个随军汽车修配厂拨给一汽作为培训工人的基地。苏方先后派遣180多名教育、设计、土建、机械、冶金、动力、工艺、工具、技术检验、设备维修、生产组织等各方面的专家,培训工艺员、调整工等,来一汽手把手地指导中方人员。

“70多万平方米的厂房,采用流水线式生产,工厂的电能供应就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能源需求很复杂,因此汽车厂必须自设一个动力处来管理动力供应。”汽车工业局——还没进化成第一机械工业部——局长黄佩弗说。

唐华和黄佩弗面前就是一个在建的厂房,看外形应该是燃煤的发电站。

“现在国家计委对一汽的建设又做了些调整,”唐华说,“首批下线的卡车首先要做成本和品质控制,其次,汽车零件的国产化率有新的要求,新添了20种在首批卡车下线前做到国产化的零件。”

黄佩弗:“我看到调整方案了。20种零件有14种由其他的工厂提供,有6种是要一汽自行解决的,这6种零件的生产车间已经确定了地址,会在工程全部完工前投入使用。”

唐华:“三年之内建设完成,国家计委又给你们提高了国产化率指标,提出了成本品质控制指标,你们汽车工业局踏实把这两条落实好了就是最大的功劳,不要再提什么提前完成建设之类的话了。”

从某种标准来算,1929年在沈阳,东北军的辽宁迫击炮厂就组装制造过一辆卡车。然而这和汽修厂用零件拼装汽车差不多,没有大规模生产能力,实际上也没有成批生产。

一汽则是一个从零件到整装全部包括在内、产能2万辆/年的现代化汽车厂。在60年代它还能扩产到年产4万辆。

一汽的工厂布局照搬吉斯厂,吉斯厂的布局又源于30年代的美国汽车流水线工厂……

说起来整整20年前的技术了。

解放CA10——俗称的“老解放”,在50年代勉强能用,司机的评价是刹车系统安全可靠、结构坚固、使用寿命长,发动机开动后均匀性好。但它的发动机百公里耗油29升、总功率才90多马力。

但现在汽车工业这块,得先解决有无问题。有一个汽车厂首先可以满足国内对汽车的需求,其次能锻炼工程师和技工,还可以锻炼设计队伍。从0到1最艰难,从1到2再到10就没那么难了。等把基本的汽车工业架子搭起来,首先……把那台的发动机换掉先。

……

一汽工地是长春的最后一站,接下来往回走,沈阳。

因为主席要来沈阳视察。

1954年4月份,主席定的考察计划是北京到山海关、秦皇岛。5月主席表示既然都到山海关了,那干脆继续出关到沈阳视察。

主席上一次考察沈阳是1950年3月,访问苏联归来时在沈阳下车视察。当时建国没几个月,东北的城市只能算是恢复了生产,还没看见什么较大的建设工程。

转眼四年过去,主席现在想知道东北尤其是沈阳这四年都有什么发展。

沈阳……稍微整理一下头绪。

大连建新公司在沈阳办了个分厂生产枪炮。112B厂也就是沈阳战术导弹厂。在建的112A厂也就是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特种化工厂投产——这是112B厂导弹的推进剂工厂。苏援沈阳第一机床厂5月份刚刚投产,捷克援助的沈阳第二机床厂正在建设。沈阳风动工具厂投产,沈阳电缆厂投产。

……

“郎则谦?”沈阳第一机床厂,唐华走进铣床测试车间,见到一个在电脑前忙碌的程序员。

“唐部长,”郎则谦说,“这台铣床已经完成改造了,之后沈一机的机床生产线可以分出一个数控机床线,这样就能生产一部分数控机床,种类和数量依据各单位需求而定。”

“现在有一个临时的任务,”唐华说,“你把你们工业计算机研制小组到沈阳的所有人召集起来,我们用一周时间,继续把这个东西完善一下。”

第四十四章,主席是八级铣工

唐华记得主席原本第二次视察沈阳的时间不是1954年6月。

但是原本沈阳第一机床厂投产的时间也不是1954年……

再说沈阳现在还有个大概是世界最先进的战术导弹的生产联合体,所有生产的导弹都经过实战的验证。

总之唐华觉得这事儿逻辑很清晰:“主席来沈阳视察”这个事件不是在固定时间发生的,而是条件触发的。触发条件可能是“沈阳第一机床厂投产”或者说“沈阳重工业有了巨大进步”。

“主席。”

在沈一机门口,从里面走出来的唐华和主席握手,旁边是沈一机的厂长、书记、辽宁计委的同志。

“原来唐华你躲在里头。”主席说。

唐华笑着点点头。这几天他都在和工业计算机研制小组的人在沈一机调程序,今天上午才完成编程。

主席旁边是国家计委代主席邓子飞。副主席李复春。

李复春是一起共事很久的熟人了,邓子飞也不陌生。

“恩格斯曾经说过,以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现在正在经历第三次,但以机器制造机器仍然被认为是工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步。”唐华现在当然是首席“地陪”,就像导游一样带主席从机床厂的第一个厂房开始考察。

“沈阳第一机床厂是在苏联同志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是国内第一个现代化的电气化机床生产厂。沈一机的投产,意味着中国可以成规模地生产制造机器的机器,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第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五计划的三大重点之一。”

“沈阳第一机床厂在解放之初就能制造一些简单的机床,比如1949年工人们试制成果过六尺皮带车床,1952年,沈一机开始按苏联的图纸大规模改扩建,1954年5月完成。”

“沈一机首先投产的是这两款车床,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除了车刀,在车床上还换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对旋转的工件进行加工。”在第一个车间,唐华向主席介绍,“这个小一些的叫1A62中型车床,大一些的叫做1D63A大型车床。”

车间里还有几名操作工人在场。“工人同志,你有没有去苏联学习过?”主席问其中一位老工人。

“报告主席,我是在工厂里学习的。”

“有没有苏联工程师帮助你?”

“有一个普列汉诺夫同志,是我的老师,也是车间副主任。”

……

“这是磨床车间,正在生产的是3544型导轨磨床。磨床就是磨具对工件表面进行磨削加工的机床。一般是是使用高速旋转的砂轮作为磨具。磨床能加工硬度较高的材料,如淬硬钢、硬质合金等;也能加工脆性材料,如玻璃、花岗石。”

主席走近磨床,磨床上的两个调节轮刚好就在手边的位置,主席两手扶了一下磨床调节轮,然后松手笑道:“我就不班门弄斧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