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454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唐华:“我会给硬盘厂留时间的。T55和T56都不随机带硬盘,而是在卖计算机的同时,卖存储服务器,存储服务器里装的还是现在这些汽油桶硬盘。”

……

马上就到1955年。1955年下半年,IBM公司会研制自己的汽油桶硬盘——350RAMAC,1956年对外出售。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储存容量5MB。

以前唐华就看过传闻,说IBM故意压低了350RAMAC的容量,实际上IBM的技术当时可以把存储量做到接近10M,但为了能多卖几台硬盘出去,故意减小了容量。

从这两三年磁性机器厂的研究和制造经验来看,这种汽油桶硬盘提高容量确实挺简单的。唐华鼓捣的“梅林”技术只是刚刚在实验室验证,还没用到油桶硬盘上。至于磁阻效应的磁头,那更往后排吧。就这样就把小汽油桶硬盘做到了10M,大汽油桶硬盘做到了20M。

看来还是IBM黑。

梅林技术或者说梅林驱动器,原先是IBM发明的。最近硬盘厂基本上做出了跟踪跟随伺服系统和音圈致动器,后者大概就是个扬声器振动膜一样的元件,这种组合首先是降低硬盘的响应时间,然后因为操作更可靠,磁道的密度也可以提高。

磁阻和巨磁阻效应能让磁头读出硬盘上排列更紧密的数据列而不被相邻的列干扰,不过这个技术等硬盘容量过百兆的时候再用吧。

在磁性一分厂,唐华看到的最大的亮点,是工厂在逐渐走出1949年唐华从国外抢运回国的工业母机和加工设备。

当然这也是正常的,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硬盘这个东西尤其特殊,生产设备国外也没有,都是苏州的几个厂一点一点自己抠出来的,其中还有上海和东北的大力协助。

除了硬盘厂,集成电路生产线也绝大部分是自己攒出来的,少部分设备从苏联和东德进口。

现在大概就是上海和广州两个电视机厂的显像管生产线还是引进的。

广州的华为电视机厂是1949年偷运回国的设备,上海电视机厂的设备比广州厂略有改进,是当时中美朝鲜战俘问题在香港密谈开的口子,抓住这个时间窗口抢运回来的。

华为的程控交换机既已研制成功,是不是让他们下一阶段专攻电视机生产设备了?

1953年北京电视台开播,1955年初,春节前上海电视台也要开播。

虽然现在普通人很难买得起电视机,但工厂用集体资金购置一两台,让工人下班在饭堂看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节目,这是很正常的操作。

如果国内先行工业化的城市以这样的形式完成电视机的“准普及”,那电视机的内需也不小。

……

磁性机器厂二分厂,磁带厂。

主要有两块业务,供计算机使用的数据存储/备份磁带,录音磁带。

磁性机器厂三分厂,磁芯存储器厂。

因为光刻工业还没那么高,现在集成电路做ROM或RAM的容量都还很小,因此磁芯存储器还是有必须要继续生产的。按现在国营企业的工人工资水平,编织磁芯存储器的人工成本其实很低,真不知道50年代美国磁芯存储器高达0.25美元/字,超微型磁芯存储器1美元/字的价格是怎么折腾出来的。

……

鸿海电子。

鸿海电子厂最近几个月很迷糊。

在三代晶体管量产后,二代晶体管的产量就被不断压缩,最后只保持一个月产5万颗晶体管的车间,供应对讲机、收音机等不太重要的电子产品。三代晶体管采用平面光刻工艺之后,单颗三代管的成本甚至低于二代管,因此就更没必要保留了。

然而从1954年7月开始,电子信息工业局要求增加二代晶体管的产量。最后干脆让鸿海扩展到两个二代晶体管的车间,月产12万颗,同时三代晶体管的月产量要稍作压缩。

“李强局长的通知还说,不许琢磨用三代管的平面光刻工艺来生产二代晶体管,”鸿海的沈总经理说,“搞得现在我们的晶体管厂好奇怪。”

“中美之间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缓和局面,”唐华说,“也是商机。我们要做一批‘老’一些的计算机卖到美国去。这些计算机在我们看来比较落后,但在美国市场上还是有足够竞争力的。”

“哦,呵呵呵,”沈经理说,“那我明白了。一定是美国人现在勉强能做出跟我们的二代晶体管差不多的元件。”

唐华:“对的。但是平面光刻工艺还是我们的技术机密,所以三代管的生产车间至今还是军管区……如果美国人得到三代管,他们的情报机构拆开来分析,说不定会得到某种启发,保险起见,就继续用二代晶体管造计算机给他们玩。”

第六十三章,预装Wordstar的C55

从上海到昆山、苏州、无锡这几个中小城市,唐华这一次在车上就感觉很明显的变化:公路都铺了沥青路面。

上海市内最早从20年代就出现沥青马路,但限于市区内。去年在上海,唐华就发现出城的两条公路在动土,路边碎石一堆一堆的,当时就猜要整修公路。

现在公路修好了。吉普车一路可以保持60+的时速畅行,而且毫无颠簸感。

T54的零部件供应,现在上海市内工厂占20%,苏州占40%,昆山、太仓各占10%左右,无锡占10%,还有10%在其他城市。T54的总装厂在上海。几个城市距离上海都在100公里以内,计算机零部件也不是很重的货物,汽车就能解决所有的物流运输要求,不用铁路。

但就是公路最好平稳一点……

“这是空军的工程部队吧?”在上海郊区,唐华看见一大队穿军装的工程兵在一处空地施工。

“看军服像是空军的。”秘书说。

“这里肯定不是要修机场。看挖土动工的地方,也不是修空军仓库。”

……

空军工程团要修的东西唐华已经猜出来了,红旗-3(S-75萨姆-2)防空导弹系统的车辆基地。

1951年,S25防空导弹定型服役,马上造了4套供应朝鲜,那时候唐华忍住了没要S25,就是想等S75。

给聂帅和总理的报告里,唐华说了S25和苏联正在规划研制的S75防空导弹的性能对比:

S25导弹是单级液体推进剂;S75导弹是固体助推器+二级液体火箭的两级制,导弹比S25小,但射程却基本一致,导弹飞行速度还比S25高得多。

因为导弹轻了,所以S75可由载重卡车拖曳机动(当然得依赖公路),但S25就只能做成固定式的。另外就是雷达系统、制导系统等等方面,S75因为晚两三年出现,唐华也能给配上更好的计算机和指令控制系统。

打定这个主意后,军委就决定跳过S25导弹。1953年,当S75导弹进入试射阶段,中苏签订了合作研制和引进协议;1954年下半年,S75导弹开始带无线电指令控制的样弹试射,我们这边就开始组建防空导弹营和构建导弹营地。

第一批红旗-3/S75导弹四个营,上海两个、北京两个。

上海的两个导弹营一个在浦东,一个在西南郊区。

“这里以后要驻扎防空导弹部队。以后我们和苏联制造的防空导弹不但要护卫主要城市,在整个海岸边界可能都要有部署,”唐华说,“美国的战略轰炸机、高空侦察机渗透飞行,空军目前还不太好拦截。”

……

1954年10月1日,上海、南京被美国空军的“堪培拉”/RB-57偷窥了。

“堪培拉”是英国的双发喷气式中型轰炸机,但这飞机比伊尔-28著名多了。由于“堪培拉”性能实在不错,美国空军也从英国引进而且给了个B-57轰炸机的编号。

B-57的特长就是飞得高。轰炸机版就能在15000米平飞。RB-57小改一下作为侦察机使用,能飞18000米。RB-57D是大改,机翼加长很多,看起来有点U-2的意思,升限达21300米。

RB-57D的升限是气死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的节奏,甚至米格-21都得利用特殊战法,加速跃升动能换势能,才能获得一个短时间的拦截RB-57D的窗口。

1954年10月1日那天,一架RB-57在17500米的高度,大摇大摆从冲绳起飞,从上海西南郊区擦过,直奔南京,绕着南京大半圈,掉头返回冲绳。

空军的雷达站在RB-57进入中国大陆时就发现了它,然而无论是米格-15、米格-15比斯还是红旗-2,对RB-57都无可奈何。

刘业楼把此事总结上报军委、国防部,主席和彭老总倒也没有为难刘业楼,就是催促空军抓紧红旗-3导弹营的组建。按现在的研制进度,1955年底红旗-3有可能定型投产。再忍一年就好了。

唐华掐指一算,55年底红旗-3投产,约摸56年初形成战斗力,然而56年底U-2就交付使用了,这种升限24000米的怪异飞机和红旗-3/S75之间的较量不知道要持续多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