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电子控制器在几种机械里面都有使用,而且都特别重要。比如摇臂在旋转的时候,控制器能让摄影机平台以指定的速度变化旋转,这样摇臂虽然在旋转,但摄影机的指向可以不变。甚至摇臂一边旋转、一边俯仰、还一边伸缩的时候,摄影机都可以固定一个指向。”
江委员:“那热气球和飞机拍摄是不是也能用这种平台?”
唐华:“当然可以,不过热气球和飞机不用另行研制,今天就不展示了。”
“让汤晓丹、孙瑜,还有他们那几个摄影,现在就过来,学习使用这些设备。可以给他们批几千尺胶卷,学上一个月。”江委员说。
……
“赵丹吗?我是周璇啊。”
“江委员点题的那部电影,剧本改过了,里面有武训。当然,这个武训是你来演。”
“剧本重新大改了,是我先生参与修改的,我保证里面的武训绝对不尬。里面所有角色都不尬。就这么说吧,汤晓丹导演看过大改后的剧本,他就愿意来执导电影了。”
“那太好了,谢谢!”
在周璇旁边,唐华在客厅摆弄一台有点特殊的幻灯机。
一张底片放进幻灯机,图像打在墙上的幕布。唐华手里有两片镜片。
把其中一张镜片凑到眼前,单眼望过去,墙上那明晃晃的幻灯照片图像竟然什么都看不到了。
换另一张镜片凑到眼前,再单眼望过去,幻灯片图像又一切正常显示。
“这可比红蓝镜片强多了吧……”唐华对周璇说。
第六十五章,仿制野战炮兵计算机
最早的3D电影出现于1922年,又叫做红蓝立体电影。左眼的镜片过滤掉画面的蓝色内容,只看到红色部分,右眼过滤掉红色,左右眼看到不同画面而产生立体感。
红蓝镜片的问题是画面颜色失真严重,无法避免绿边/蓝边。这就几乎没什么观看体验。
30年代末期发现偏振玻璃原理,然后就有人打算用在3D电影上。现在第一个偏振3D影院已于1952年在美国出现,1953年正式运营,所以唐华搞的偏振系统不算世界第一,大概也就算中国和苏东国家里的第一吧。
不过,虽然偏振显示立体画面不是世界抢先,但现在这套系统有基本零误差的左右机播放同步器。
90年代以前,看3D电影感觉头晕恶心的人比例很高,就是左右机播放的时候帧(胶卷)不同步,只要左右相差一帧,左右眼就要急速调整焦距来适应画面,头当然就晕了。
(当然这个同步问题完全彻底解决,得到后来的数字3D电影时代。)
堆出这么多高科技装备,就是为了万一这一次剧本又双叒叕写砸了,只凭这些技术手段,《宋景诗》也能成为经典。
……
宋景诗是山东人,老家和武训是隔壁乡镇。他1860年起义成为黑旗军的一支,一年后被胜保击败被迫投降清军,1863年脱离清军再次起义。参加的最后一战是各路义军合力击毙僧格林沁的战斗,战后宋景诗不知所踪。
1951年中央批评《武训传》,命令上影到山东重新进行民间走访,意外发现武训隔壁的镇子出了个叫宋景诗的起义将领。江委员觉得可以拍一部电影讲这个人,就是1955年的《宋景诗》。
《宋景诗》这部电影在21世纪被网上的古战爱好者发掘出来,被誉为中国古战电影的巅峰。因为里面的服化道味儿实在是太正了,从主演到群演都很专业,阵型布置有板有眼,秒杀现在所有的古装流量剧。
这也很正常,《宋景诗》用的是当地找到的清朝团练的兵器库,古战场、垛口岗楼瞭望塔也都是当年的遗物,农村还有好多老人见识过清朝怎么打仗,加上上影拍摄的时候考据很认真,所以味道很正。
不过,《宋景诗》虽然考据严谨,但即便古战爱好者也一致承认,它在剧情和拍摄技巧上实在是乏善可陈。电影叙事非常枯燥,单一线索、平铺直叙、按照人物生平顺序按部就班拍完。
影片开头僧格林沁、胜保、一堆清军在屏幕晃了10分钟,宋景诗还没出场。说好的开门见山黄金三章呢?
然后终于宋景诗抗捐起义了,宋大帅打赢了,自己的兵想回去收谷子,被柳林团的人里应外合打败了,宋大帅被迫投降了。
胜保兵败,宋大帅妙计脱身,带队伍回乡,要打柳林团报仇,发现师爷王二香是卧底,斩。然后,这条线就断了……
再然后宋大帅和僧格林沁死拼,快赢的时候洋枪队来了,洋枪队败了。
柳林团在后面抄宋大帅的老家,亲属家眷死了一地,大家很悲愤。宋大帅说忍一忍,先灭了僧格林沁!
终于阵斩僧格林沁。这时候宋景诗该回师找柳林团算账吧?……柳林?什么柳林?电影到这就结束了!
以前唐华看《宋景诗》的时候就萌生过“这么烂的剧本我上我也行”的想法。
《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本来就是经典,唐华如果插一杠子,也还是经典,没有太大的意义(还存在小概率的翻车可能)。再说51到53年没空顾这种事情。
但《宋景诗》是值得好好修整修整的。它离天花板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有提升的空间。
……
至于剧本是怎样落到唐华手里——
《宋景诗》本来要拍成反坐标的《武训传》,让上影在历史类电影里把自己的名声翻转回来,所以上级要求在《宋景诗》里加入武训作为反派。
但《宋景诗》的编剧陈白尘、贾霁拒绝改稿。唐华拿过剧本就是一阵猛改,除了还是没加入武训,其他的都改得面目全非。编剧一看,得,干脆笔给你,你来写。
那唐华就真改了……
就是参照了后世电影剧本的成熟模式(流水线化作品),该突出的突出该省略的省略,矛盾冲突更集中和紧凑,强制若干时间一个剧情的兴奋点,最后的大兴奋点也就是全片高潮。
大结构调整完,语言这方面唐华得找人帮忙,就是他向总会计师求援要来的评书先生。唐华写下台词的初稿,定下了这段话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由评书先生翻译成那个时代正确的说话方式(或者是50年代的人认为19世纪的人应该的说话方式)。
除了参考后世剧本的原则规范,唐华还找了一个相似的电影,把《宋景诗》的主题也给修改了。
……
工业部门定制的拍摄器材拍摄机械运到了上影。飞机没有,但找到了一个热气球,汤晓丹正把摄影师和摄影机挂在热气球上面试试。
“准备好了?起!”
解脱缆绳,热气球升上几十米的空中,操纵师傅调整浮力气球大致稳定在60多米的高度,然后随风向西飘走了。
“上影以前也用过热气球航拍吧,”唐华问汤导,“摄影师应该不用体验了。”
“那以前的不算,我们那时候用热气球就是挂在上海拍个高楼广告片、风光片,这还是第一次在故事片里用呢。”
剧本里,第二幕镜头就是一个长航拍,唐华还给画了几张示意图。飞机从泰山上空开机,然后一路向西,景物从山切换到平原,再从平原显现出一条滔滔黄河,黄河之后又是平原,最后定位在聊城附近的一个村落——宋景诗的老家。
“这是什么?分镜头手稿?”汤导翻了翻剧本,又问。
唐华:“是。只有……一部分剧情的,其他的我没时间画了。”
分镜头手稿/分镜头脚本将文字转换成画面描述,是从剧本文字到电影的中间媒介。一些导演还会把特别重要的几个分镜头的画面真画出来,而不只是用文字来描述画面。各个导演的分镜头脚本绘画风格各自不同,比如张艺谋的分镜头脚本像是老版的连环画,徐克的分镜头脚本则可以印刷成漫画集。
汤导拿着唐华用写剧本之后剩余时间画的分镜头脚本陷入沉思。
“一个圆圈表示脑袋,四根棍表示手和脚,是稍微简单了一点,”唐华指着纸上的几个火柴头小人,“意思到了就行,就是说这个人站在这里,朝着他;那个人站在那里……”
“算了算了,先给我,”一脸黑线的副导演孙瑜拿过分(小)镜(学)头(生)脚(涂)本(鸦),“我画画还行,我来把这些再描一下。”
……
现在离《宋景诗》开机还有两个月,今天的现场并不是正式开拍,而是试水设备。
上一篇:重生之老婆孩子热炕头
下一篇:华娱之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