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与陈毅会面,主要说的就是这一件事。
“今天已经是25号了,也就是说,明天你们的人造卫星就可以上天了?这个速度很快嘛,看来我们要准备祝贺词了。”陈老总说。
尤金:“所谓的随时可升空的状态,指的是卫星、运载火箭已经就位,但是,什么时候发射要取决于发射场附近地区的天气。大雨大雪、雷电、强风等等恶劣气象,运载火箭是不能发射的,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发射卫星,成功率最高。”
陈老总:“苏联的同志在航天方面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进度。我们也有航天计划,但是发射卫星的时间会比较晚。”
尤金:“你们公开宣布航天计划之后,把一些近年的进展通报我方,我们才知道你们不仅有了去年展示的近程弹道导弹,而且中程弹道导弹也已经试射成功,这让我们国防科研部门也大为惊讶,导弹方面的研制你们的进度都很快。”
陈老总:“这种用运载火箭发射的人造卫星,成功率能达到多少?”
尤金:“运载火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型设备,不能指望它有近乎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实际上,确切地说,航天部门给出的成功率数字是50到60%。在每一次发射之前,都应该做好两手的准备,成功了就庆祝,失败了就安抚情绪、寻找原因,提高下一次的成功率。”
……
天津火箭厂。
两枚东风-2试验弹通过了所有的出厂检测程序,整体拉出车间。虽然东风-2的起飞重量40吨出头,但那大部分是液体燃料的重量,导弹本身的结构重量只有五六吨。
直通天津火箭厂的铁路小支线,已经有两节车皮进了火箭厂,而且停在了大工棚里,导弹壳子由工棚顶的吊车吊起来,装在平板车皮上固定好。
刚出厂的导弹当然没有弹头/载荷,导弹这时候是一个长17米的白色圆柱体。为掩人耳目,天津火箭厂的工人在车皮上继续忙碌,给导弹裹上写着“永利公司天津化肥厂”的墨绿色帆布,然后用绳子绑得严严实实。
“钱,这两枚该叫导弹还是火箭?”
汉斯·休塔特问钱学森。
“这是运载火箭。长征-1运载火箭的前两级。”钱学森踌躇了一下,长征-1的首次发射是应该从这两枚弹开始,还是从发射前进一号开始。
这两枚导弹,主要是做载荷运送试验,前两级负责把一个重量和形状都模拟长征-1第三级的东西送上太空,再顺便测试测试整流罩脱离、二三级脱离机构是否正常。
长征-1的第三级则单独用减重的DF-1/TK-3探空火箭做试验。
如果两个试验都成功,那么三级组合起来,就是一枚完整状态的长征-1。
“火箭厂对产品做了综合可靠性评估,钱。”
汉斯·休塔特说:
“通过所有工艺的程序性抽检,以及火箭组装工艺标准、误差率的检查,我们现在基本可以认定,火箭的整体可靠度大于80%。
第161章,苏联先得一分
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拜科努尔发射场。
1955年6月在这片半荒漠半草原地区建起来的大型火箭/导弹发射场,在进行导弹试射时的代号是国家第五号导弹试验场,后来改为主要发射运载火箭,才起了个新名字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
9月25日下午,R-7洲际导弹/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谢尔盖·科罗廖夫亲临发射场,亲眼看着这一枚R-7(8K71PS)运载火箭在车间把四个助推器绑好,再用平板车运出车间,运到发射架上竖立起来。
“人造卫星一号”在车间已被安装到火箭尖端,再盖上整流罩。火箭在发射场起竖,用几根固定臂稳住,加注燃料就可以发射了。
不过,现在还不能加注燃料,因为气象局提供的气象预报显示,发射条件可能不太好。
“克孜勒奥尔达气象中心发来的气象情报,9月26日中午,发射场有5到6级大风,9月27日凌晨风力可能会加强到6~7级,鉴于这种气象条件,我们至少应该等到9月28日再进行发射。”
负责与气象部门联络的发射中心参谋告诉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最近几个月都很忙,是那种忙到经常通宵奋战的程度。昨天下午到拜科努尔之后,他总算睡了一个完整的觉,但脸色还是青青的。听参谋介绍完情况,科罗廖夫说道:
“那我们就9月27日傍晚再看气象预报,决定是否加注燃料。”
参谋:“希望我们不会因为恶劣天气而在太空竞赛中被美国抢先。”
“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科罗廖夫说,“美国人的动态我们一直都在跟踪,即使人造卫星一号因气象原因推迟一周都不会有问题,甚至人造卫星一号发射失败,我们第二枚火箭也能赶在美国人首次发射卫星之前升空。”
……
北京。
唐华从哈尔滨返回,前进一号卫星的样机还在房山的542反应堆里烤着呢。
在反应堆里吃辐射的卫星还有线缆连出来,用仪器检测里面的主要部件工作是否正常。到目前为止,卫星的核心部分输入输出响应都是正常的,防辐射措施看起来做的不错。
但前进一号现在还不能取出来,样机要按规定的程序,在反应堆里烤够30天,也就是10月2日取出。
9月底还有一个踏实的真正的好消息:包钢一号高炉投产了。
“9月22日,包钢一号高炉点火,9月23日晚炼出第一炉铁水,随后进入氧气转炉炼钢,至1957年9月25日,轧钢机已出第一批钢轨。”
“从铁矿石到钢轨的整个生产链条运转正常有序,冶炼所耗物料合乎规范,不超出预计成本;现场操作人员数合乎符合钢铁工业局制定的条例,不超编、无闲人。”
包钢1954年开工建设,工期3年零两个月,和武钢的建设周期差不多。
其实包钢的建设进度比武钢更快,工程协调更好,毕竟中国已经有了建设第一座现代化钢铁厂的经验了。至于还是花了三年时间才投产,是因为工程需要在包头附近建设第二座铁矿供应中心——白云鄂博的含稀土铁矿在冶炼的时候分离稀土和铁比较麻烦,冶炼成本高。
“祝贺包钢全体建设工作者、全体钢铁工人,你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希望以同样的效率和质量,在1958年1月完成2号高炉的建设并投入生产。”
“包钢金属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与高炉同等重要的事情,大型国有支柱型企业的职责不仅是为社会生产产品,还包括研发本行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推进本行业的技术革新。”
“一个企业如果满足于做生产线的运营工,对生产率的提高毫无兴趣、对技术进步毫无敏感性,日积月累,这样的企业就会从国家工业生产的先锋队变成国家的包袱,最后成为国家的挽救对象。”
给包钢的电报起草完毕,还有一件事。
195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赫鲁晓夫邀请主席去莫斯科参加庆典。
主席当然是要去的,1954年国庆五周年也是赫鲁晓夫带团来祝贺的。然后,苏联科学院和部长会议秘书处还顺便问,唐华来不来?
考虑了一下,唐华还是算了。11月份正是运载火箭和卫星发射前最紧张的时候,完全脱不开身。
写完“不去了”的电报,唐华转了两转笔——不行,还是去房山看看卫星的辐射测试情况吧。
……
拜科努尔。
9月27日傍晚,风力从6级降低到3~4级,这已经可以发射卫星了。但是,气象部门又预告明天阴有阵雨,稳妥起见,建议火箭在9月29日发射。
科罗廖夫走进发射场,走到R-7火箭脚下。捆绑上四个直径3米多的助推器之后,R-7的底部直径10.5米,就是一个大柴捆的样子。30米高的火箭,在脚下需要尽力仰头才能看见火箭的尖端,夕阳中金属质地的外壳闪耀光芒。
火箭的尖端就是人造卫星一号,重83.6公斤,主体结构是一个金属外壳的球形仪器舱,内装两套无线电发报机和蓄电池,不过,主要重量是电池——51公斤。卫星还有4条鞭状天线,这并不是什么在地面折叠到太空中展开记忆合金,它装在火箭头部的时候四条鞭子就是张开的……
由于是靠蓄电池供电,在蓄电池用尽之后,人造卫星一号就会永远沉寂,只有地面用大型雷达搜索才能发现它。不过这种现象也不会持续多久,由于轨道的近地点很低,大气的阻力会让它逐渐减速,在三、四个月后就会坠入大气层。
这个280吨的庞然大物,竟然只能把83公斤的物体推到第一宇宙速度——而且在飞行过程中,火箭还不能出现太大的技术故障。
科罗廖夫比任何人都清楚,开创太空时代的历史意义有多大。为了稳妥地把人造卫星一号送入太空,不管有多谨慎都是值得的。
“切尔托克同志,我决定了,火箭再次推迟发射,9月29日或9月30日升空。”科罗廖夫对着电话说。
……
上一篇:重生之老婆孩子热炕头
下一篇:华娱之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