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608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叶笃正抽出的是方片2。

竺可桢:“不好意思,这次我说了算。”

“笔给你,文章你来写。”叶笃正把笔递过去,黑着脸转身走了。

……

“小黄啊,以后中国气象史写到这儿的时候,千万不能写现在这一幕。略过去,一定要略过去。”涂长旺现在转身背对众人,胳膊贴在墙上,脑门又贴在胳膊上,现在谁都看不见他的脸是什么颜色。

黄培昌:“好的,涂局长。”

唐华呲牙在后面笑道:“涂局长,你们气象史不写,我们计算机发展史,超级计算机那一章,一定会写这个故事。”

……

“看,这就是上海计算机所和国家气象局鼓捣出来的。”

两天之后,刊登天气预报文的报纸已经投递到上海所有人家里了。

周璇:“这是不是个很厉害的成果?”

唐华:“如果这个预报准了,就厉害了。”

周璇:……

唐华:“天气预报其实就像做数学题。打个比方,我们预测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只要把天上的云24小时后会飘到哪里给算出来就行,一共要做10道题。但如果想预测后天的天气,就要做30道题,大后天的天气要做90道题。每多推算一天,要解的数学题就多两倍。预测15天以后的天气,就要做1亿4千万多道题,是得用很厉害的计算机。”

……

从报纸上市到天气预报淮南春雨的那天,还有11天。

3月3日早上,上海阴沉沉的天下起了小雨。

“竺老,竺老,上海3号下雨了,是不是这雨会一直往北飘过去,从苏南下到苏北,10号飘到淮安上头?”唐华大早上打竺可桢的电话。

“没这回事,这和那没有必然的规律,具体的进展我还在跟踪最近两天的气象数据呢,有消息了我肯定到计算机所去找你。”

“哦,原来是这样啊。”

上午10点,唐华一家三口撑着伞来到黄浦江边。几百米外的码头,中国第一艘万吨轮——“建设”号货轮完成了舾装,今天首次出海试航。

“建设”号从正式设计到出图纸只用了三个月,这么神速一是因为船舶设计院有计算机和始祖级的CAD软件,二是“建设”轮其实有原型:二战时美国建造的“胜利轮”,也就是“自由轮”的放大版。之后苏联在它的基础上再略微放大,换用苏联的动力和机电设备,“建设”号再参照了苏联的这个改版。

“建设”号设计周期三个月,船台周期也是三个月,下水之后舾装用了快一年。

万事开头难,首艘驱逐舰、首艘万吨轮建造的时候当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再继续建造就熟练多了。

“建设”号下水时已经举行过隆重的庆典仪式,今天的首航同样也有一个庆祝仪式,但唐华想想还是远观吧——远一点反而能看得更清楚。

“建设”号是1956型货轮的首船,全长169米、自重6000吨、载重13500吨,单台重油锅炉+单台6000千瓦蒸汽轮机,最高航速17节。

牧野茂在“建设”号下水后一直在唠叨,说设计保守了。自重本来5600~5700吨就可以,为了提高保险系数多加了三四百吨钢,下水舾装和测试时发现,船的主体结构皮实得很,实际上它的结构强度过剩了。

但这对“建设”号来说不算什么太大的缺点,因为交船之后它大多数情况下是跑沿海货运以及中国港口到朝鲜罗津之间的短途摆渡,这种摆渡可以少装很多燃油,其实也就弥补了“建设”号自重略超标的不利影响。

“爸爸,为什么这艘大船下半部分是红色的?”

唐汉城问问题。

“因为这艘船现在是空的,没装什么货物,所以它红色的船底就露出一小条在水面上了。”唐华说。

这是首航,“建设”号基本空船状态出行,出长江口在大海里转一圈就回。如果在海上没有跑散架,回来再次出海的时候就稍微装点货物。如果依旧一切正常,船体载货状态下行驶没有什么异常的变形,那就过渡到满载状态出行,最后交船。

随着“建设”号完工,200米船坞里面,又一艘姊妹船开工了。

现在中国货轮、载有运往中国港口货物的外国货轮,在中国海空力量保护不到的地方随时可能被美国海军扣下来,船和货物拍卖“抵债”,因此中国的货轮都是在海岸线港口之间的近距离摆渡工具,按理说专用的近海货轮更适合。

“建设”号或者说1956型货轮是大航程、适航性很好的船型,略有些浪费。但是国务院和航运公司都表示,从未来的预期着想,远洋货轮是得造,美国的海上封锁又不能永久持续下去。

……

江南造船厂。

“1956型货轮,国家计划建造4艘,这是第一批。”

船舶工业局局长程旺在江南造船厂讲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2、3、4号船从今以后会保持六个月开工一艘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建造,4号船出船坞之后,200米大坞进行一段时间的技术改造,然后建造军船。军船的资料现在还不能下发给你们,但总之到时候我们对船坞进行改造的时候,就会略为有些信息可以披露。”

江南造船厂的厂长、书记、各分厂厂长点头表示明白了。

“1958年,你们江南厂,还有沪东中华,另外一项任务是各抽调10名骨干人员前往大连,为的是将大连造船厂改造成为具备建造58型驱逐舰的能力。大连造船厂是苏联经营过的,硬件条件很好,熟练工也很多,欠缺的只是驱逐舰的建造经验,毕竟他们没有建造过56型驱逐舰,你们抽调的同志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提高水平。”

“那么,抽调去大连的同志,工作完成之后会回到我们厂吗?”一名分厂厂长提问。

程旺:“只是借调,不是永久调动。大连厂必须自己形成一支人才队伍,这是船舶工业局也是机工部的要求。”

……

上海计算机所。

“高邮湖!高邮湖气流出现了!”

3月3日下午,新一轮气象信息汇总传递到上海,经过分析研判之后,一支规模很小、风速也不快的气团从高邮湖上空生成,向着东偏南的方向移动。

但这个分支气团让国家气象局驻扎在上海的这队人马疯了。

涂长旺打开黄淮地图,用笔在高邮湖那里重重地画上了一支箭头。虽然用了很大的力握笔保持平直,箭头还是画得有点颤巍巍的。

“竺老,你的直觉是对的。高邮湖气流的出现,让我们……让2.26气象预报的准确度从60%提高到了80%。”

第176章,我没空去开会,你们过来吧

天气预报上报纸之后,国家气象局、计算机所的这十天过得是很煎熬的。

演算出来的黄淮地区10~15天天气预报,大部分地区无甚稀奇,要么是晴天要么是多云,没有降雨,只有风力强弱和方向的不同,说实话当地的老百姓可能对这个都不太感兴趣,唯独这提前到来的春季降雨是很明显的无法回避的天象。

因此天气预报中不能不提到这场雨到底下还是不下,但没想到的是计算机算出的结果与叶笃正的经验有很大不同,争论之下是以抽牌比大小的方式决定的。

“涂局长,我们不是后来每48小时演算一次天气预报么,难道2月28日和3月2日算出来的结果还是处于混沌状态,3月3日的气象观测数据才给了决定性的证据?”

唐华十分好奇,眼前涂长旺、叶笃正、竺可桢看样子都是好几天没睡好的样子,黑眼圈都很重。

涂长旺:“2月28日第二次黄淮中长期天气预报运算的结果,上面这场春雨到来的时间反而被推迟了36小时。这个结果一算出来,我们都惊了。”

唐华:“还会发生这样的事?”

叶笃正:“这就是气象学……”

涂长旺:“3月2日我们进行了第三次运算,春雨到来的时间又往回提前了12个小时,也就是说,比2月26日运算结果还是推迟了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