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从风-5和长征-3开始,钱学森科技树上的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要正式分叉,以后各发展各的。
“这是个高弹道试射,我们为何在电视机前傻等?”唐华说,“要不让警卫员下去买点瓜子花生牛肉干之类的上来,边吃边看监控?”
钱学森:“时间也不是太长,一个小时差不多就落地了。”
“那还是弄点儿瓜子吧。”
电视屏幕上,3号发射台的东风-5成功点火,导弹缓缓向上移动,加速爬升,然后一头扎进云中。
唐华:“乌梁素海是不是预报有雪?云层这么低这么厚。”
钱学森:“只要大气中不是雷电满布,就随便。不管什么干扰,导弹的自控系统都能克服。”
东风-5就这么向上钻出了大气层,高抛弹道的抛物线顶端离地面的高度有3700公里,而正常的洲际导弹弹道高不过是700公里,等它下落掉到新疆,那真是有得等了。
2200公里射程的中程导弹飞完全程大概十几分钟;洲际导弹不高抛的时候,飞完11000公里全程将近半小时;洲际导弹用高抛弹道做2200公里的飞行试验——30分钟过去了,40分钟过去了,45分钟过去了……
好了,望眼欲穿的新疆基地指战员终于从观察窗看到了正在下落的弹头。
12月28日,在这次不公开的飞行测试中,东风-5顺利完成了高抛弹道试射,通过弹道最高点的观测证明导弹能达到11000公里的射程,并且落点精度也不错——只偏离中心点1050米。
第三十五章,1961年1月11日
“上次来平遥是长征-2首射,上上次来平遥,是长征-1首射。从57年到59年到61年,我们基本上……20个月推出一种新火箭。”
1961年1月11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航天队伍再一次向平遥集中,聂帅、唐华、钱学森三人下火车后在队伍的最前,任新民、黄炜禄、屠守锷三人扎堆,似乎还在讨论长征-3的技术细节;杨家溪、姚桐斌和那个德国师傅丢勒在一撮,说卫星的事。
可惜钱翼和王希季没来,这两人在苏联出差。
“唐华,两年推出一款新火箭这个记录是不能持续的,前几年主要是长征-1和长征-2都不算太复杂,属于中小型运载火箭,长征-3就复杂多了。”钱学森说。
唐华:“不过接下来的火箭也不能算全新火箭。长征-3的两种捆绑型,其中一种低轨卫星,一种同步卫星,两者的相似度有80%。”
钱学森:“所以长征-3K4和长征-4K4会在一年之内依次出现。但我说的是长征-5和长征-6,这两种火箭和长-3、长-4比差别可就大了。”
唐华和钱学森对聊,聂帅回头也加入谈话:
“唐华,12月28日我们东风-5的试射意义可不小。三天前,1月8号,苏联同志才总算把R-16的第三枚样弹成功发射出去,也是高弹道,飞行了4400公里。所以,中苏两国里面,是我们最先发射了全推力全状态的、可实战部署的弹道导弹。”
“哎呀,说起来还真是这样。这应该归功于我们的航天和导弹生产体系,生产和检测流程的可靠性极高,五个月的时间都可以追平然后反超一点点。”唐华听聂帅这么一说,也发现确实很有成就感。
聂帅:“现在上午10点,发射窗口是今天晚上8点,今天一气呵成,然后回家过年。”
赶在1.11小光节把火箭打出去,拎几斤平遥牛肉回家……1月下旬是国家计委1960年的经济统计数据出来,得开会分析了。在火车站唐华还特意瞅了瞅周围,至少平遥县城和附近乡村是没有问题的,县城肉铺在开张,居民和附近村民面色正常。
……
1961年的1月11日好像出现了新装备扎堆露面的现象。上海江南造船厂,一艘前所未有的巨大舰影已在船坞成型,今天是下水的日子。
59型巡洋舰首舰“江苏”号,1959年3月铺设龙骨,经过1年零10个月的船台建造,今天出船坞。在出坞之后,大约还要经过18个月的舾装工序,然后出海试航。
万吨巡洋舰可不是那么好造的,船台周期近两年、之后还要1年半的时间舾装。
但是,“江苏”号的船台周期其实没有56型驱逐舰首舰那么长,那是中国第一次制造现代化驱逐舰,苏联专家、工程师再在船厂手把手教江南人造船,这第一步走得着实不容易。
“江苏”号开工的时候,江南造船厂拿着下发的图纸,也有过一阵子发蒙和手抖的时期。是,我们造了近四千吨的驱逐舰,又造了改进放大版的5000吨级58型驱逐舰,可这一下就跳到万吨去了啊。
“我知道,你们从未造过万吨的军舰,因此,哪怕图纸是经过反复核实验算的、哪怕舰用材料都是你们以前使用和组装过的,心里仍然感到不踏实,”牧野茂说,“但是,你们未造过万吨军舰,我造过,而且造过四艘。”
牧野茂这时候成了造船厂工人、工程师们的心理疏导师和军心稳定器。
“你们一方面要重视59型巡洋舰的建造规范,摸清建造技术,另一方面也要打破心理的障碍,它其实也只是一艘军舰而已。”
1月11日上午,船坞注水开始。到下午,船坞内水位逐渐与船坞外平齐,闸门打开,拖船将“江苏”号缓缓拖离船坞,拖到附近的舾装码头。
“如果唐华部长也在现场,会不会也对我们说‘不要太紧张,这次出坞下水,只要船不沉就是胜利’?”牧野茂对程旺说。
程旺:“……牧野先生,其实我刚才心里一直就是这么想的。”
……
“江苏”号的舾装计划,重点是在1961年底安装四面相控阵、CIC中心、主控计算机及软件,这一大套系统上舰,就意味着“江苏”号的核心武备到位,本星球最强水面信息节点、最强单舰防空作战能力,以及最强连续投射火力,三项纪录就要被59型巡洋舰暂时夺走了。
由于严格限制了动力舱的总体积和动力系统总重,12700吨的“江苏”号航速只有28.8节,但换来了性能不打折扣的四面相控阵雷达,自动化作战系统和128个坑——这也是本星球第一种通用垂直发射系统。
目前能通用的只有舰空导弹和巡航/反舰导弹,不过以后的导弹种类肯定会多起来的。
……
成都,黄田坝机场。
1月11日上午11时。
“这架飞机可以叫轰-7,也可以叫强-6,但为什么现在叫它歼轰-7呢?”
陆孝彭:“因为它可以带两枚空对空导弹。”
黄田坝机场的跑道上,歼轰-7的第一架原型机已到了起飞点,试飞员关上舱盖,等待起飞指令。
尖头、两个侧面进气道、通体涂成月白色,机头的雷达罩是深绿色,机身侧面用红色油漆刷着“JH7001”的字样,大大的垂尾上涂着中国空军的红五星标志。
外形嘛,反正是双座、两侧进气、双发、单垂尾,都这样了,还真和“飞豹”有七分相像。但是这架飞机翼展比“飞豹”大,机翼面积也大不少,飞行速度也从1.6倍音速降低到大约1.3倍音速。
主管装备的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在现场,看到这架原型机心情很激动。这大概是当前的中国空军最想要的飞机了,各项性能几乎都是按照空军的要求打造出来的。
“如果去年打印度我们有这飞机,那印度陆军还得被炸垮一个师。”常乾坤说,“最远作战半径1400公里,不要说西里古里走廊了,从保山起飞,比哈尔邦全境我们都能覆盖。”
屠基达:“常司令员,空军突然对作战半径提出加码要求,可是把我们吓出一身冷汗。幸好之前发动机设计所有前瞻性设计,发动机推力有余量,给飞机设计留了余地,我们赶紧把最大起飞重量从27吨扩到32吨,算是总算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陆孝彭:“32吨的……战斗轰炸机。”
常乾坤:“它能打防空导弹,这就真的不简单,副油箱抛掉,空面弹药抛掉,他还真可以在天上战几个回合。”
屠基达:“常司令员您忘啦,为了增加油量、达到预定作战半径,它的机炮已经取消了。”
常乾坤:“咳……”
跑道上,歼轰-7的起飞异常顺利,在地面滑跑,速度越来越快,拉起,升空。
虽然歼轰-7的设计最大起飞重量是32吨,但这架原型机现在空挂载、半油,全重也就22吨多一点,起飞还是很轻松的。
“三个副油箱、两枚反舰弹或巡航弹,作战半径1400公里;一个副油箱、四枚反舰弹或巡航弹,作战半径900公里;或者也可以挂载四枚制导炸弹或空地导弹;还可以采用近距离支援方案,两组低阻航弹和两个空地火箭弹发射器。常司令员,现在还有必要搞这种无制导的空地火箭弹吗?”
屠基达问常乾坤。
“那当然有必要。总有一些情况下会用得着的。”
……
上一篇:重生之老婆孩子热炕头
下一篇:华娱之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