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完美未来 第2239章

作者:赵家浮生

第六代导演指八十年代中、后期进入北电导演系,九十年代后执导电影的一拨人。

以娄叶、王晓帅、贾科长、张圆、路学章、张阳、关虎、王安全为代表。

至于和梅婷李小冉深陷情感纠葛的那位,纯粹就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那是个什么东西啊!

这批第六代导演里面,赵浮生最欣赏的,无疑就是娄叶。他是极度风格化的一位电影导演,说是电影作者也不为过。

凡是极度风格化的导演,极其容易辨认,也很难被外界理解。可以说是鲜明地不能再鲜明,模糊地不能再模糊。

娄叶早期的作品中《危情少女》曲颖参演,画面拍得一度像恐怖片,从氛围的营造上、画面色彩等看一眼真的会误以为是拍的恐怖片。

娄叶电影的内核是文艺,通过《颐和园》余红的口说了“欲望得不到满足,行动必要受阻”。

说白了,就是带点颜色的东西。

在他看来,那是展现自己电影的风格的一种方式。

比如《苏州河》,那是表达一种爱情的幻灭感,你说“假如有一天我不见了,你会找我么?会一直找么?会找到死么?”一连串的“会”,美美却说“你撒谎”。

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北岛的那句“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爱情和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深夜饮酒,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大抵是对八十年代自由主义的缅怀和向往吧。

凡是过去了的要么成为包袱,永远都不得和解;要么成为改变未来的种子。

当然,还有王晓帅,这家伙很有创意。

黑白片《冬春的日子》找的是其现实中的美院附中同学刘小东和喻红出演,其中的双人动作表演当时确实很大胆,

从演员层面来讲,郝蕾和郭晓冬、喻红和刘小东都演出了导演想表达的情欲背后的虚无感,或者说情欲是逃避现实的口子,但是从导演本身来讲,王晓帅有模仿娄烨的痕迹。

没办法,圈子就那么大,别人在做什么都清楚,很多时候自己想做事的时候,不自然得会借助别人的方法去做。

《十七岁的单车》和《青红》应该是他比较出名的两部片子,两部片子都有大美圆。

另外,多年以后,王晓帅赏识的导演胡波,为我们奉献了《大象席地而坐》,值得赞扬。

剩下的,是赵浮生接触不多的贾科长。

老贾这个人,怎么说呢,很有意思。

哪怕时至今日,未来影视在圈子里风生水起,贾科长也没有仗着和赵浮生当初的贫贱之交而做点什么。

他一直在努力拍自己认为合适的东西。

这一点赵浮生倒是觉得很不错。

记忆里,老贾曾经客串过某个电影,里面有句台词很有意思,他说:“说白了大家都是没本事的人,你这个样子怎么在江湖上混?”

赵浮生认为很有道理。

写作的、拍电影的、玩艺术的更多的是,如果你的作品给人思考,那就是意义所在;但不幸的是,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每个人的作品都能有价值。

也就是说活着是更普通的存在,别想着拍《小武》、《站台》,别想你那三部曲了,得闲炒饭,少放点盐对健康有益,那个可能更实在,也更接近现实。独立制片人都想拍边缘人物拍现实,其实现实没什么好拍的,就拍生活,谁离婚了,哪个人又跳了长江,挖掘那些人背后的共同特质可能比所谓的三部曲更加有意义。

科长的成熟是从尊重市场规律开始,也就是背弃年轻时的理想主义开始。

总而言之,在赵浮生眼中看来,第六代这批导演,是漂浮于命运洪流中的一群人。

他们经历这个国家转变的过程,过后想寻找意义却不可得,或者选择不断重复去安放不安的一生,或者在声色犬马中对酒当歌。

赵浮生并不是一个文艺的人,可是每当想起这群人的时候,他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文艺这个东西,有时候让人真的很无奈。

因为你如果文艺了,可能会不被人理解。但如果你放弃文艺,自己的心里,总会很不舒服。

但是没办法,这就是生活。

ps:最后第六代导演这段,我承认,我有点酸了。但真的,有时候真的很想写一个文艺的故事,但却没办法,为了生活,只能迎合市场。真的有点理解贾科长的选择。

第五百一十章 好事

文艺归文艺。

但赵浮生不是娄叶,他虽然偶尔会很喜欢艺术,但并不代表,他就会让自己变得那么文艺。

这就好像有时候,赵浮生也会觉得网络上那些说大学教授的知识没什么用处,可依旧还是会让自己的子女读大学一样。

毕竟,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不是空谈。

也许有人会说,不读书也没事,你看某某某,不读书不也一样赚钱了。

可问题在于,这只是个例,更多的人,都是依靠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哪怕是中途退学的盖茨,哪怕是在大学开始创业的扎克伯格,人家也是从小学到大的天才少年。

赵浮生知道,华夏现在国内有种奇葩的论调,动不动就说什么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一样混的一塌糊涂。

但他们忘记了,绝大部分名牌大学毕业的,人家都过的好好的。

哪怕是卖猪肉,人家清华北大毕业的,也比你一个没读过书只知道靠天吃饭的普通人更有头脑。

从古至今,读书永远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

不读书的人,在社会越发达的年代,成功的概率就会越低,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不读书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成功。

很简单,因为阶级的存在。

为什么赵浮生不喜欢那些提倡素质教育的人,尤其是所谓废除应试教育,取消高考,提倡快乐教育,在赵浮生看来,那就是傻逼的行为。

教育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尤其是在阶级固化的年代,更是如此。

并不是所有人都富裕起来,就意味着你的生活就会变得很幸福。

因为阶级是必然存在的,贫富之间的差距,同样是存在的。

每一个人能够得到的社会资源肯定各不相同。穷人得到的少,富人得到的多,你有十万,人家有一百万,同样是衣食无忧,但人家的孩子可以开兰博基尼泡美女主播,你们家的孩子,只能保证穿名牌而已。

这就是阶级。

更直白一些,一个底层出身的人,和一个富贵家庭出身的人,先天对比上面,就会有不一样的地方,无论是眼界、思维还是格局,又或者是资源。

而教育,大概是唯一有机会改变这一切的东西。

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过去了,就是鲤鱼跃龙门。

一步天堂,一步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