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悔人生
解缙、胡俨、黄淮、和杨溥等人都因为支持陈谔弹劾朱瞻壑一事被关在诏狱,在今日之前,胡俨等人还一直心存幻想。
在他们看来,弹劾朱瞻壑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儿,哪怕朱棣很护着朱瞻壑,但在明朝,言官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
哪怕他们不像陈谔那样是言官,但他们也一样是怡然不惧。
从大明立国开始,言官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利,这也就导致了言官形成了死谏的潮流。
因为上谏而被杀,那是要名垂青史的,皇帝也会落下个滥杀贤臣的名声,所以很多时候就连皇帝都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朱棣虽然比较特殊,但因为靖难的关系,所以平日里他也是不太会和言官硬杠,毕竟他的名声已经很不好了。
为什么陈谔两次上谏,还都是直接谏朱棣削了朱瞻壑的世子身份,废为庶民这种及其不可思议的谏议,就是依仗这一点。
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次,和以前不太一样。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永乐七年,汉王……哦不,是吴王世子前往江浙一带剿灭倭寇,揪出了一大批与倭寇勾结的东南海商。”
朱棣缓缓地走在人群中,语气沉稳但却散发着让人胆寒的气息。
“其实,当日还有太多太多的人和倭寇有所勾结,最不济也是和那些东南海商有所勾结,但朕都没有直接处理。”
“能站在这里,证明你们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培养和择选一个人才是很苦难的事情,所以朕一直都很珍稀。”
“但是,朕的容忍换来的不是你们的回心转意,而是变本加厉。”
“来,黄淮。”朱棣站定脚步,弯下腰亲自将黄淮拉了起来。
“跟大家说说,身为内阁大学士的你,是怎么在你的家乡作威作福,强令那些商人无视我大明海禁,走私粮食等货物的。”
“再说说你是怎么一而再再而三的通过倭寇扰边,从粮食上赚到一笔又一笔的家财的。”
“再说说,你是怎么要求那些东南海商,强行让倭寇把他们的收益分一半给你们的?”
朱棣每说一句话,黄淮的头就低一份,当朱棣说完的时候,黄淮已经再次跪在了地上。
“哼哼……”看着跪在地上的黄淮,朱棣很是不屑地笑了两声。
转过身,大步流星,朱棣再次回到了那个他自己的专属座位旁。
只不过,这次他没有坐下。
“纪纲!”
“臣在!”
“传令下去!所有锦衣卫立刻抓捕,五日之内朕要看到那些人一个不漏的全都在刑场上出现!”
“是!”
“吕震!”
“臣在。”
“立刻准备昭告天下!自即日起,大明再无不需缴税之人!无论是官员、勋贵还是皇亲,一律按照新的税制缴纳赋税!”
“若有反对者……”朱棣的视线扫过下面的所有人,眼神中散发着一种名为气昂昂独断的寒光。
“按照通敌论处!”
……
礼部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再加上这件事闹得实在是太大了,任谁都知道在这个时候敢冒头就只有一个死字。
所以,退朝后不过一炷香的时间,诏书就已经离开了礼部。
当天晚上,应天城上下就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对于这件事,声音其实挺杂的,也挺多的。
商人和普通百姓表示很高兴。
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于百姓们来说,自己辛辛苦苦种地,每年都要按时缴税,但那些官老爷们身居高位却不需要缴纳一文钱,百姓们肯定心里不舒服。
现在看着这些官老爷也需要和自己一样缴税,虽然人家仍然会过得比自己好不知道多少倍,但百姓们依然也很高兴。
废话,配合新税制,以后他们的税都是那些官老爷缴,他们怎么能不高兴?
对于这件事,同样高兴的还有商人。
商人及其后代不能出仕,这是大明的规矩,所以商人都会选择和官员搭上线,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甚至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权利。
现在官老爷们也要缴税了,这代表着官老爷们更需要钱了,对于商人来说这就是机会。
他们怎么可能不高兴?
这些都是比较激进的,还有一些百姓的看法比较平静和佛系,因为这事儿跟他们的关系不是很大,那些官老爷们缴纳的赋税又不会进他们的口袋里。
相比之下,还是新税制的实行更能让这些人高兴。
当然了,有赞同的声音,那自然就有反对的声音。
和人们的预计不太一样,反对声音最大的竟然不是官老爷们,而是那些还在寒窗苦读的士子们。
眼下,这事儿虽然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但未来呢?
有几个人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做官?做官的又有几个不是为了钱?
是!心怀天下的人从来都不缺!但相比之下,还是为了权利和钱财去做官的人更多!
相比之下,官员们的声音就要小得多了。
这件事情都涉及到内阁大学士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官员这个群体从上到下都烂了!
是,没有都烂透,但对于皇帝来说,每个阶层的官员都有人这么做,那就是烂透了!
这个时候跳出来,是嫌自己的命长吗?
要知道,应天城外的刑场已经搭建好了,等待着被血侵染的那一天。
第一百九十四章 :新的底气
如果提到明朝,那就绕不开朱元璋这个开局一个破碗的开国皇帝。
如果提到朱元璋,那就绕不开明初四大案。
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这四大案的经过和结果都是众说纷纭,尤其是结果。
比如说争议最多的空印案,结果到底是肃清内政还是滥杀无辜,直到后世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再比如说蓝玉案,到底是为了惩戒,还是说为了朱允炆的继位扫清障碍,也是一样直到后世都没有个确切的答案。
然而,现在,这明初四大案变成了明初五大案。
第五案,税制案。
具体用时多久无人清楚,只知道在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动手到结束,用时不过一个月左右。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人被押送应天,应天城南的刑场累计行刑超过三万余人,上至内阁大学士黄淮、解缙,下到商人,无一不有。
这还只是在应天行刑的,还有很多人是被连坐的,比如说那些犯官的家人们,他们都是由锦衣卫派人监督,最终在各地行刑。
直至结束之时,这个税制案牵连已经超过十万,可以说是历朝历代都十分罕见的。
然而,最令人吃惊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云南。
……
应天城,长安街。
“瞻壑他还是不愿意进京来吗?”
站在黄府的大门前,朱棣看着和以前完全判若两样的黄府,言语中的失意可谓是相当明显。
“回陛下。”纪纲低着头,语气有些畏缩。
“据吴王殿下的说法,世子殿下早在得到新税制的实施消息后就开始了行动,前往升华府帮助黔国公稳定安南局势。”
“据吴王殿下说,新税制的实行能够更好的帮助朝廷稳定住那些由暹罗和南掌等国涌入安南的百姓。”
“所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朱棣没有回话,而是叹了口气,从怀中掏出一枚令牌,交给纪纲。
纪纲托着令牌一句话都不敢说,缓缓后退。
别人或许不知道,但他很清楚,这枚小小的令牌,关系到了十三个人的生死。
以陈谔为首,解缙、黄淮、胡俨等十三人的性命,就等待这一枚令牌的发落了。
令牌一到手,一个时辰之前就在城南刑场等候行刑的十三人就被宣告着要踏上轮回转世的路了。
朱棣看着面前短短几日就破败不堪的黄府,微微闭起双眼。
没多会儿,朱棣就转身离开。
城南刑场,一十三名刽子手手起刀落。
……
以陈谔为首的十三人,朱棣本想是留给朱瞻壑,让他亲自来下这个命令,但在他以八百里加急给云南送信之后,得到的却是失望的回答。
象征着皇帝身份的辇驾缓缓地离开,早早就在远方观望的人们也缓缓地聚拢了起来。
一时之间,这曾经辉煌的黄府犹如菜市场一般,嘈杂不堪。
很快,一道消息随着皇帝辇驾的回宫开始在应天府内流传。
云南,率先落实新的税制,并且已经开始按照新的税制开始征收夏税。
这个消息一出,整个应天城都沸腾了起来,时隔半年,人们再次想起了那个在除夕晚宴上力压诸国使臣的少年。
只是,他们不知道,在这个消息的背后,却夹带着一位皇帝,也是一位长辈深深的遗憾。
……
云南,临沧茶区。
新的税制必定会伴随着血雨腥风,不仅对朝廷来说是这样,对云南来说也是一样的。
这是必然的。
对于安南来说,实行新的税制很简单,因为这里等于是破而后立,虽然仍旧是受云南管辖,但这里有个好处,那就是所有的人都是派过来没多久的。
都是归附于沐家的人,听话。
对于安南各个府被沐家的人所占据这一点,朱瞻壑并没有啥想法,相反他还挺乐意的,因为他的目光并不在这里。
朱瞻壑已经奏请应天,让朝廷派遣新的官员来这里,在要求上和以往有一点不同。
必须要辛卯科或者是壬辰科的世子。
辛卯科指的是永乐九年的那次科举,而壬辰科指的则是永乐十年的那次科举。
在明朝,其实在即时候补的规定被落实之前,明朝的官员就有替补的存在,只不过那时候的替补和现在的替补是不一样的。
那时候的替补与其说是替补,倒不如说是学生。
也就是士子登科之后,朝廷不会直接给你安排官职,而是让你到某地或者是某个部门去当替补,让你在这个期间去学习,累积经验。
等到朝廷觉得你学习得差不多了,就会选择性的给你安排一个职位,让你先干几年,看看你的能力如何,然后再酌情考虑给你分配到哪里去。
辛卯科和壬辰科的士子在这个时期基本上都是替补,这种人对于朱瞻壑来说有两个有点。
第一是比较放心。
相较于那些已经有很多经验的官员来说,这些替补急于获得表现的机会,再加上云南的特殊性,这群人大都是可以用的。
总的来说,对于朱瞻壑的话,这些人比已经有官职的人更加安全。
第二就是可以很好落实新税制的实行。
官绅不纳粮,这是大明在立国时给官绅的优待,但这些人还算不上是官绅,因为他们还没有官位,只是替补。
对于他们来说,拥有一个能够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是很重要的,至于其他的,相比起来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等这些人到了,朱瞻壑就会着手给这些人机会,至于这个平台在哪里,现在还待定。
不过,大概率不会是在安南。
……
沐昕看着那熟悉无比的红色,心下有些感慨。
此前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竟然也会扮演刽子手的角色,而且一下子就让三百多人脑袋搬家。
上一篇:四合院:穿成易中海的亲儿子
下一篇:四合院:重生许大茂,开局新婚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