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09:合成系男神 第181章

作者:辛老板

  所以没按耐住,听闻蓉飞的人在杭城,和周瑞商量了一下,干脆邀请来做个小规模研讨会,这几个老伙计都是一线专家,他们的想法很有价值。

  牟仲义往里招呼:“来来来,先喝杯茶,一会儿手机要上缴哦!”

  三人对视一眼,嘿嘿一笑,这老牟,一个学校里的项目,搞得还像模像样的。

第250章 不敢想!不敢想!

  如此三位重量级专家哪怕是私下邀请,也不会只有牟仲义一个人接待,吴华民也陪着奔走左右,还站了几个复大的老师。

  同样,和三位专家同行来了,也有三个年轻一些的。

  一起来的三个“年轻人”大概三四十岁许,虽然穿着常服,但目光一直在扫动,看上去不像是研究人员。

  老友相见,自然热切,有太多话题可以聊。

  牟仲义半辈子都在为了“隐形战机涂层”这东西奋斗,但最后还是退出了蓉飞项目组,既有科研走进死胡同的原因,也有心灰意冷的原因。

  至于后面的事情,他只是作为顾问,远程通讯过几次,听闻过这两年似乎有重大突破,但因为保密原因,不在其位,不得其详,渐渐念想就淡了。

  直到冒出来了个周瑞,冒出来了个“四象”结构。

  牟仲义领着三人,直接朝着材料二楼去了,一般来说是该老同志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的,但他心头火热,想赶紧进入正题。

  来到材料二楼楼下,一直跟着牟仲义的复大老师上前一步,满脸笑容的说道:“三位,劳烦手机暂时交给我们保管。”

  他们是复大保密科的,负责的就是校管级别的保密工作。

  三个老头也没说啥,习惯了,掏出手机就放在了托盘上。

  保密科老师又走到随行的三人面前,一样说道:“劳烦,几位的手机也暂时交给我们保管。”

  三人相视一笑,掏出了三份证件,上面印着让那老师熟悉的徽章,老师一阵哑然。

  人家正统保密局的.他这种校管保密科无权收人家的手机。

  他收对方手机,那就不叫保密了,反而叫泄密

  不过不同的体系,并无统属关系,那老师有些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最后其中一人道:“这样,我手机等下交给同事保管,他们就不进去了,我一个人陪同三位专家就好了。”

  很多人以为,从事保密工作的人,和特工、都市兵王一样,带着墨镜,穿着西装。

  见人就是:“你无权知晓。”、“你级别不够”、“你知道的太多了!”。

  但其实现实中,保密工作首要考量的是心思缜密,是责任心,是忠诚度,而不是武力或者装逼之力,所以这三人虽然级别不低,但看上去就和陪同参观的随行人员没有什么两样。

  复大老师点点头,然后让需要进入实验室的人都签署了一份简单的保密协议,所有琐事就都结束了。

  牟仲义也终于能够透露点东西了,边上楼边说道:“这次叫伱们三个来,就是想让你们帮忙参谋参谋,我们这个成果,有没有可能应用在‘那个项目’上。”

  三个蓉飞专家对视一眼,心想老牟这是搞了个大的?

  关洪安好奇的问了一句:“你是说涂层?”

  牟仲义和他是同一领域的,研究了半辈子,应该不至于六十多岁了还换研究方向。

  可没听说复大在这个领域有什么树建啊,好像连个正经实验室都没有。

  牟仲义点点头道:“广义上可以这么理解吧。”

  关洪安心道:嘿,我们都没完全搞出来,你这怎么搞出来的,开玩笑呢不是。

  牟仲义推开了实验室的大门,里面是做好准备的一众项目组成员,全员白大褂站成一排,乍一看还以为进icu了呢。

  牟仲义第一时间寻找周瑞的身影,却没找到。

  声音从后面传来:“牟老,我在这呢。”

  周瑞挤了进来,他早饭吃的有点凶,霍霍了不少东西,耽搁了点时间。

  牟仲义立马介绍道:“这位是小周,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人,这次的成果就是他发现的。”

  三个老人转头看去,均是一愣。

  这小伙子你本科读完了么?

  老牟这是老糊涂了?本科生能发现什么成果.

  牟仲义知道周瑞的年龄天然的就不够有说服力,解释再多也没用,不如眼见为实。

  如果说一开始他觉得周瑞是“运气好”占据更多因素,那么这半个月来的复现工作中,已经越发的认为,周瑞就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材料之子”,项目组几乎每一次大踏步前进,都是周瑞引导的方向。

  牟仲义终于理解了吴华民老叨念的一句话:周瑞是天选之子。

  韩子茵适时的给周瑞递过来他的白大褂,周瑞微笑接过,披在了身上。

  进了实验室,牟仲义才敢把话讲明白。

  “之前在一场实验意外中,周瑞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超材料结构,经过检测和验证,该结构具有可电控,覆盖全雷达波段的吸波能力,反射损耗为-,并且具有超高的可塑性。”

  听到“超材料”三个字的时候,三个专家就砸吧了一下嘴,听到反射损耗-的时候,心想这不闹么

  办公室没啥可看的,牟仲义直接领着朝里面设备间里去。

  “老牟,你们检测做了几遍?会不会有误差?”

  这算比较委婉的了

  其实就是在质疑牟仲义是不是搞错了。

  听到“蓉飞”专家这么问,“四象”项目组的人都有些无奈,被小瞧了啊。

  不过也正常,他们刚进组的时候,也觉得离谱。

  牟仲义翻了个白眼:“等会儿研讨会的时候,自然会给你们一部分相关数据,先听我介绍。”

  三个老人只能耐着性子,大有一种“来都来了”的自我安慰感。

  同时开始关心牟仲义的精神状态.

  虽然说.科研工作者常年用脑,老糊涂的概率相对较低但并不是没有。

  张援朝问道:“老牟你这个‘超材料’,是什么方向的?石墨烯?硅?还是陶瓷?”

  牟仲义看了一眼周瑞,示意他来讲。

  周瑞轻咳了一声,说道:“基于金属材料和半导体,通过磁控溅射形成结构特殊的沉积层。”

  牟仲义推开了设备间大门,指着那台ynm3000,一脸兴奋的说道:

  “该材料具备超低的成本和超强的可塑性!而且未来可能只需要金属溅射磁控仪,就可以大规模制造,你们敢想么?”

  三个专家看着那台镀膜仪器,脑袋直摇:不敢想!不敢想!

  老牟啊……

  不行咱就去看看吧。

  ————————

  复大校园内。

  一个男青年穿着风衣,戴着耳机,一手端着电脑,一手操作,路过的人只当这人是有什么作业要赶,无人在意。

  他好像没有目的地,只是无规律的乱转,不知不觉走到了材料二楼外。

  看了眼门头,继续朝前走去。

  “同学,打扰一下。”

  突然,一个面容普通,30多岁的男人拦住了他。

  青年一脸疑惑的抬起头:“整么了?”

  陶商眉头一皱,工作性质的原因,他天然的就对外国口音很敏感,虽然对方看上去是亚洲人长相。

  “留学生?”

  “对待,你有吮么事情么?”

  终究是在学校里,复大这样的百年名校,遇见留学生似乎也没什么奇怪的,但陶商还是默默侧过一点身体,看向了这个留学生的屏幕。

  一个ppt似乎是学生作业.

  这时,后面陪同的保密科老师也走了上来:“怎么了?”

  陶商想了想,对老师耳语了几句,在人家地盘上,他不好直接查人东西。

  保密科老师听后有些无语虽然是从事保密工作,但他还是“老师”的成分更多一些,学校里的留学生不要太多,材料二楼又不是封闭式基地,还不允许人路过了?

  但当着别人面,老师还是做了做样子,询问了对方姓名、专业、辅导员是谁,登记了一下。

第251章 大的要来了!

  牟仲义越讲越兴奋:“这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块可制备的超材料,并且是一种尚未发现的神奇微观结构,因为意义重大,论文我都没让小周发,你们可是有眼福了!”

  关洪安挠了挠头,老牟的样子,像极了他遇到的“民科”.

  比如学没上过几年,然后深信不疑自己发现了“永动机”、“室温超导”、“水变油”等黑科技。

  可转头看向复大项目组的其他人,这帮小伙子却一脸骄傲,没有一丝怀疑。

  是这帮年轻人把老牟忽悠瘸了,还是老牟把他们忽悠瘸了?

  组里的柴连俊见“蓉飞”的专家欲言又止,仿佛一口老痰卡在人中上,说道:“牟老,要么直接给三位‘专家’展示一下。”

  牟仲义点点头,和周瑞一起走到了保险箱旁。

  那块唯一的成品,就在保险箱中,也是整个项目组最重要的东西,需要他们两人分别输入各自的密码,才能打开。

  牟仲义怀着庄重的心情,输入了自己精心编写11位数无序密码。

  周瑞输入了自己的生日。

  然后取出了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块巴掌大的铁灰色薄膜。

  最早是有一本书那么大的,但做检测、研究,切下来了一些。

  三个专家笑的很慈祥,看破不说破。

  咱们先走流程,流程走完了,哥几个马上就拉老牟去体检!

  去最好的医院!找最厉害的大夫!请最有劲儿的护工!

  周瑞将薄膜拿下,动作比较随意,知道按照他的规划,再有半个月就可以“复现”成功了,所以并没有太珍惜。

  牟仲义紧张道:“小心点,别弄坏了。”

  周瑞无语你当这是生物膜啊,哪有这么脆弱么?

  将“四象”镀膜放在实验台上,两侧连接上实验用电源,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四象”表面如同鱼鳞一般,迅速变化,从铁灰色变为了镜面色。

  三个专家:“啊?”

  “啥子情况?”

  “小伙子让让,给我看看!”

  牟仲义赶紧道:“别上手,别上手!”

  关洪海盯着镜面薄膜看了许久,终究忍住了摸一摸的冲动,猛地转头看向周瑞:“真能吸波?”

  周瑞点点头道:“通电前对电磁波无阻碍作用,通电后,雷达层面的电磁波,检测吸波率为%,断电后性质会快速恢复,存留的能量以热能的方式逸散。”

  气动布局专家常连海挤上前来:“这东西重么?”

  周瑞:“密度基本可以认为和基材一致,表面沉积层的质量微乎其微,但是硬度上有一定补正。”

  雷达专家张援朝:“你们检验了哪些波段?”

  周瑞对答如流:“30~300000兆赫。”

  三个老头对视一眼,如果这小年轻说的没错

  那复大这次真的开了个大的!

  后方那个保密局的成员,猛地感觉,这次安排是不是太随意了。

  因为三位专家是私人行程来的,他们并未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