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凶猛 第244章

作者:堵上西楼

  这些官员中最兴奋的莫过于李财。

  他而今已经四十出头,在户部金部司呆了足足二十年才混到了户部右侍郎一职。

  从骨子里说,他就是一个商人,父亲打理着虞朝最大的宝隆钱庄,哥哥李家打理着上京最大的当铺兴隆堂,而三弟李万打理着上京最大的玉器商号玉鼎楼,四弟李贯也是回春堂的大掌柜。

  对于傅小官,李财在去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那时候傅小官初临上京,因为赈灾之策被陛下封了个从五品的闲散文官,但却又让他在户部行走。

  这在李财看来,陛下就已经释放了一个信号,傅小官此人,日后定会有大用。

  自己果然没有看错,而今之傅小官已然崛起,并且势不可挡!

  他居然想要见见家父……想来是因为新政的缘由,他想问问家父关于银钱进出或者调度之事。

  这事儿当然得办好,所以他退了朝便急匆匆的回到了府上。

  而傅小官却在退朝之后,再次被陛下给留了下来,随着陛下去了御书房,同行的还有燕北溪以及董康平——

  两个老丈人一个老丈人他爹……傅小官跟在身后,心里颇有些忐忑,难不成是因为那场婚宴太过随意?

  他自然是想多了,御书房里,宣帝坐在了龙台前,看着傅小官,开口便问道:“朕和燕相认为明年开年便将试点县郡增加二十处,但董尚书认为不妥,觉得操之过急,当徐徐图之,所以朕问你,你是如何想的?”

  傅小官一怔,这特么可是得罪人的话啊,你是皇帝,你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呗!

  可他思忖片刻,却依然说出了心中所想,“臣以为,当折中!”

  宣帝愕然问道:“如何个折中之法?”

  “臣以为明年可以新增十个县郡。”

  燕北溪眉间一蹙,疑惑的问道:“从瑶县看来,这策略是没有问题的,从你在平陵屈邑两地的所为看来,这策略非但解决了两地百姓过冬的问题,还为明年好的势头打下了基础,为何不能多增加一些?”

  “下官以为,这是因为目前这三个县郡仅仅只有西山在运作,并不能体现出此策之弊端。今日陛下下了旨意给一定规模的商人免除三年税赋……陛下和燕宰以及董岳父你们等着瞧,接下来便会出现许多的商人前往这六处地方大规模的投资。”

  “这不是好事么?此策之举就是为了这些商人能够动起来啊!”

  “回燕宰,让他们动起来没错,但您可不要小瞧了商人,我们的监管跟不上,他们会从中找出漏洞,并疯狂的利用。”

  宣帝皱起了眉头,监管……这事情好像还没想过。

  燕宰沉思片刻,问道:“会出现怎样的漏洞?”

  “打个比方,我在平陵投资了十万两银子,招募了一百个工人,这达到了免税三年的条件吧?平陵县衙自然就得给我免税了,但这时候你找到了我,你是我老丈人的爹,说要将你所生产的产品通过我名下的作坊销往各地,我肯定只能答应啊,你的产品就这样销了出去,得到了税赋全免的优惠待遇,但你却并没有在平陵投资一文钱。”

  “这是不是漏洞?”

  燕北溪一愣,他立刻想到了许多,不要说全国,就是江南的商人若是通过这一方法避税,朝廷的税赋损失都难以承受,若是全国商人尽皆如此……明年哪里还有多少税收可言?

  宣帝看向了燕北溪,二人对视了一眼,心里才明白其中还有此等大弊。

  “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傅小官又说话了,“另外还有别的方面,比如每一个地方的投资结构是否合理?”

  “依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在平陵设置了许多作坊,需要用到人工四万人。而今整个平陵大致有劳动力八万,但我们不能让这八万人全部进入作坊做工,因为田地还得要耕种。”

  “那么正好,我从平陵招募四万农人,剩余四万从事农业生产,刚刚好。可若是再涌来许多的商人,开设了更多的作坊,导致用工人数大增加……这必然出现田地荒芜——人们都想去作坊挣现钱,谁还会有心思去侍候庄稼?”

  “当各地都这样展开之后,只需要过三五年时间,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地方的农村会渐渐凋敝,时间越久,甚至许多的村庄就会消失。”

  “这些去了作坊做工的农人确实挣到了眼前的银子,他们的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提高,但是……当有一天商业不景气,他们想要再回农村,就会发现已经无家可归。”

  “视线再放长远一点,就算商业一直兴旺,他们的后代也走上了这一条路,本县的作坊人满,他们会去外县,背井离乡若干年,村庄消失无数处,粮食价格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必然上涨,而这些农二代们,却再也无法回到农村了——他们连种田的基本技能都不具备,他们已经习惯了挣快钱的节奏,没有人再愿意回去侍候那贫瘠的土地。”

  “另外还有就是无序的投资,只会导致产品的雷同,你我都织布做衣裳……最后满市场的衣裳卖给谁去?”

  “所以,朝廷而今要做的不是新增加多少试点,而是将所有能够预计到的商业弊端规避,这就需要提前规范!”

第445章 问策 下

  傅小官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听得三人一愣一愣的。

  事实上傅小官仅仅说了一些浅显的弊端,更严重或者更深奥的他并没有去讲,讲了他们也听不明白,比如可能导致的经济危机,比如货币贬值,比如滞涨通胀或者通缩等等等等。

  他能够预见,这一举国改革之举措,定然会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他希望的是这种转移是良性的,是就地发展起来的经济小镇——村民无须迁徙,自然形成集镇城镇化,村民能够在本城镇的作坊赚到银子,但又不会丢失了家里的庄稼。

  农村得越来越好,而不是经济发展了,可农村却消失得越来越多。

  资本逐利,若是没有管束,其后果难以想象。

  宣帝燕宰董尚书三人更难以想象。

  宣帝走了过来,坐在了茶台前,对垂首立在角落里的贾公公说了一句:“去把朕的那盒好茶拿来……”

  贾公公躬身离开了御书房,宣帝看着傅小官,又问道:“按你此言,这商业举措岂不是有极大风险?”

  “臣以为所有事情皆有利有弊,商业规范得好,能够提升商品的竞争力,能够反作用于制造商品的机械器具提升。商人能赚到银子,老百姓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银子,国家可以在商品的生产以及流通的过程之中增加税收。

  这些是好的一面,但坏的一面就是商业的竞争具有残酷性。在竞争的过程之中,必然有商人失败破产,必然有落后的产业被更先进的产业所淘汰。

  这是放在国内的市场而言,但臣以为,我们的目光应该看得更远,当我们着眼于全世界的市场……陛下燕宰董岳父,你们想想。

  如果某一天,将我们国家所生产的产品放在全球市场,我们如何在与别的国家竞争中获利或者说生存下来?

  那是更残酷的市场环境,这就需要我们虞朝的商品具有领先性,在技术上具有更尖端的优势。那才是真正的战场,没有刀剑,却处处都是刀光剑影,一不留神就一命呜呼。

  但那却又是一个灿烂的舞台,我们若是能够取胜,就能够在别的国家赚到大笔的银子,就能够主宰商品的价格,甚至于……通过商业手段,我们能够控制别的国家……”

  三人都怔怔的盯着傅小官,贾公公迈进御书房的门槛时候,正好看见了这一幕,惊讶得他差点掉了下巴——

  傅小官这小子,又弄出了什么惊人举动?

  当贾公公把茶叶罐子递给宣帝的时候,他居然没有接,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贾公公此刻正站在他的身旁。

  他正在脑子里幻想着傅小官说的那一幕——以世界为舞台,虞朝站在那舞台上,会是一番怎样的模样?

  会被别国的商品杀得丢盔弃甲?还是能够攻城略地占领那处舞台?

  而今国贸并没有开放,所有国家的商品并没有直接面对,但是从别国走私而来的商品却已经开始影响到少部分人的生活。

  比如樊国的玉器,比如夷国的木器,比如武朝的铁器,当然而今虞朝的绸缎在这些国家据说也是畅销之物。

  可这仅仅万千商品中的极小一部分,但也能说明一些道理。

  如果樊国之玉器大举进入虞朝,虞朝之玉器就只能败退,如果在后续的过程之中虞朝的玉器工艺不能得到改良,那么最终它就会破产,然后消失。

  所以这就是没有哪一个国家敢于真正放开国贸的原因。

  宣帝定了定神,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这才接过茶叶,说道:“国贸之举……不妥!”

  傅小官却回了一句:“陛下,您错了!”

  宣帝拿着茶叶罐子的手一抖,老子虽然是你老丈人,可老子第一身份是皇帝!

  傅小官却没看他那生气的模样,而是很认真的说道:“市场讲求的是供需关系,闭关锁国是一时之举……我知道你想说千年以降都这样子,可千年时间放在人类社会未来上万年的时间里,也算不得什么。

  历史始终向前,现在我们不用面对,并不意味着未来你的后代不去面对。陛下您可是有担当之人,为什么要把这事留给你的子孙后代?

  臣以为,而今陛下若能先行一步,便能在未来国贸开启之后,占得十步先机!”

  宣帝沉默了许久,他煮上了茶,才缓缓说道:“今日问策,讨论的是关于商农并进之策,国贸之事……暂且不提。”

  傅小官裂嘴一笑,“陛下所言极是!”

  “你给朕说说要如何来规避这些风险。”

  燕北溪和董康平都看向了傅小官,对于商业的推行而今已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开弓没有回头箭,这路总是要走下去的,但要如何去走……现在就落在了这小子的肩膀上,且听他如何应对。

  傅小官沉吟片刻,开口说道:“商业之竞争在所难免,这本就是市场的规律。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这竞争有序,第一步,就是为商业立法!”

  立法?

  国家关于商人的法律法规并不多,基本上落在国家战略物资的管控上,比如经营食盐需要官府的盐引,比如商人不允许贩卖火器,比如商人采矿需要官府的文书等等。

  但傅小官此刻所说的立法显然不是这些,他心中所想之商业立法又是怎样的呢?

  就在三人期盼的眼中,傅小官又侃侃而谈:

  “这不是一部法典,而是一系列的律法。其一就是《商业行为准则法》,在这一律法中,要给所有商人的商业行为画出一条红线,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以及违反之后会受到怎样的处罚等等。”

  “其二呢?”董康平问道。

  “其二是《反不争当竞争法》,所谓的不正当竞争,指的是商人在商业活动中采取不正当手段,损害其它商人的合法利益,扰乱国家经济秩序……”

  傅小官洋洋洒洒又说了个大概,结果三人明显懵逼,他想了想,双手一摊,“看来这律法的建立与推行任重道远,却又不得不走这一步……臣以为而今得先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管部门,其名为商业部,负责立法和解释,以及监察国家所有商业行为,不知你们以为然否?”

第446章 三份大礼和两封信

  这一天的午饭,是贾公公送到这御书房来吃的。

  因为傅小官把这国策之事弄得越来越复杂,而宣帝以及燕宰还有董修德显然理解不了这跨越了上千年的律法概念。

  可此事往大了说关乎国运,所以宣帝不得不非常认真的听取傅小官对这些事物的解释。

  解释得越多,引出来的问题就越多。

  于是就有了《反垄断法》,也有了《合同法》、《专利法》《所得税法》……没完没了的法。

  傅小官决定打住,他对这些法律多少有些涉猎却并不深,大致的框架记得,但是细节的填充却需要费很多的脑子,这破事明显也只有他领衔来做,所以眼见着天上渐渐暗淡,他作了最后的陈述:

  “这是一件浩大的工程,所以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时间。但这些律法完成之后,却能够为虞朝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所以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将商业部成立起来,招贤纳士,尤其是招纳懂得经济之人,哪怕是商人,只要他有独到的见解,都是可以用的。

  只有将新法建立,推行天下,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然后酌情完善,最终就会成就规范的律法,也能让虞朝的商人懂得这些律法的约束。”

  傅小官喝了一口已经凉了的茶,看向了宣帝。

  宣帝眉间紧蹙,他还有很多东西没弄明白,但傅小官说了这么一天,这小子显然胸有成竹,只是自己暂时还理解不完这其中的奥妙罢了。

  可他身为一国之君,却不能表现得太过无知,于是他抬起了头,极有威仪的说道:“善!朕以为这商业部可以着手成立,傅小官就担任这商业部的第一任……这该叫个啥官儿?”

  傅小官嘿嘿一笑,“部长!”

  “好,你就担任这第一任部长,就定为……正三品吧,毕竟是要干大事的部门。至于这一部门的人才,燕相,董尚书……”

  “老臣在!”

  “臣在!”

  “你们二人负责招纳贤才,可以从你户部调懂得经济之人,也可以在满朝文武中物色,甚至你们还可以向全国招募。至于所需人数,由傅小官决定。今日策问,就先到这里吧,朕也累了……小官啊,”

  “臣在。”

  “你,是朕的女婿。”

  “啊……是,臣是陛下的女婿。”

  “朕知道你是一心为了虞朝的好,朕也在这里给你交个底,虞朝如果真的好了,与武朝……世代为盟,绝不反悔,你大可放心!”

  傅小官一愣,他倒没想过虞朝和武朝未来的关系,不过陛下这句掏心窝子的话,还是令他很是感动。

  “臣明白!”

  “行了,明日开始,这商业部就正式成立,官署就放在……承天大殿东边的宣明殿。”

  ……

  ……

  傅小官屁颠屁颠的出了皇宫,苏苏看着他一脸生气的模样:

  “你这官儿当得也够辛苦的,鸡没叫就起床,鸡进笼了你还没归家……可真有这么忙的?”

  傅小官咧嘴一笑,登上了马车,说道:“你可是不知道,我今儿说了一天的话,走吧,先回去一趟,呆会还得出门。”

  “还要去哪?”

  “一个同事相邀,我得去一趟。”

  苏苏嘟了嘟小嘴儿,驾着马车回到了傅府。

  当傅小官走入主院的时候,正好看见一群人围在主院中间,正叽叽喳喳的说着些什么。

  他走过去一瞧,哟,“这谁送来的这么多东西?”

  院子中间堆了数十个大小各异的箱子,董书兰正指挥着家丁将这些箱子往偏房里搬。

  “这是礼单……”董书兰递给了傅小官三张大红礼单,“你去武朝这一遭收获可真不小呢,武朝送来的礼物最多最好,居然连樊国和夷国都有送来贺礼,嘻嘻,这次可发了一笔大财!”

  傅小官展开礼单一看……顿时瞪大了眼睛,然后大喜,哈哈一笑,“正在愁银子,这可真是打瞌睡了有人递枕头。”

  “你准备怎么回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