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141章

作者:笔下宝宝

第226章 “夜校”与“精神文明”

  刘福生一咬牙,说道:“成!我来组建这个建筑队,我还就不信邪,搞建筑能比我们当初在京西地区打游击还难。”

  刘之野听到这里,心中大喜。他姐夫刘福生是个严谨认真的人,若是他一心投入建筑事业,再加上“样式雷”一族的帮助,必定能够取得成功。

  他看向了三大爷刘元海,三大爷也笑着点头同意,说:“这是好事儿,由福生当建筑队长,我完全赞同。

  咱们村的民兵素质高,区里大比武的成绩也总是最好的。这些可都是福生的功劳,之前公社还想调他去武装部当副部长呢,可惜被他给拒绝了。”

  “我现在担心的是,上马的项目太多,恐怕难以管理。这一年多来,我们做了许多事情,包括养殖牲畜、螃蟹、种植中草药、水稻、果树,修建小学、道路,还要上马建材厂、建筑队、自来水、中医药教育等。

  任务繁重,管理起来恐怕会有些困难。”三大爷说出了他心中的疑虑。

  刘之野点头表示同意三大爷的说法,刘家庄人口确实不多,人才也有限,大多数是目不识丁的老农民。具体的工作确实难以安排他们负责,因为他们的能力有限。

  就这么几个能人,但是事务繁多,他们常常分身乏术,所以管理也跟不上。

  刘之野也有些挠头,现在可不是后世,大学生不如狗,硕士满地走,可以说人才一抓一大把的时代。

  在这年月里初中生就算是高学历了,有个小学文化就能进工厂做工(不是指分配),绝大多数人可都是文盲。

  在华夏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前出生的人们中,有80%的人是文盲。在某些人口众多的县,也仅有不到一所高中,而高中生的人数仅有几百人。

  有高中文聘的人,在地方上绝对是绝对是抢手货,毕业后是妥妥地干部身份。

  而有初中、高中文聘的人,在当前时代普遍都是国家分配工作,并不需要自己找工作,一般来说,初中毕业就已经是比较高的学历了,都会进入到国营工厂里或者政府单位。

  所以人才稀缺,有点儿文化的人都会选择去城市里吃公粮拿铁饭碗,傻子才回到村子里来工作。

  刘之野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他倾尽全力去扶持刘氏一族人的学业。他明白,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基石,也是提升個人素质的关键。

  刘之野深有感触地说:“得办学校才行。”

  三大爷听了有些不解,“办什么类型的学校呢?”

  “咱们,办夜校!”刘之野认真地道。接着又说道:“现在全国都已展开轰轰烈烈地扫盲运动,咱们村也不能落后。”

  “别的地方的夜校主要是让大家认字识字,能让他们简单看懂书、看报即可。

  但我的想法是,我们的夜校应该更加正规一些。大家应该像在学校一样,一级一级地学习正规的文化教育。

  以后这个学校既可以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又可以学习专业的技术知识,比如学习中医、建筑工程、农牧业、水利、机械等。

  培养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管理或者技术人才,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关键。有了众多有文化的人才加入,我们的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听他这么一说,三大爷等人总算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原来他如此重视村里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为了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来考虑的。

  三大爷等人也明白人才的重要性,就眼前刘之野的例子来看,如果没有知识文化,他怎么能知道这么多的道理,又怎么能够引领大家取得这么好的成就呢?

  姐夫刘福生接着问道:“要办夜校,老师可是关键。老师从哪儿来呢?”他皱着眉头,思考着这个问题。

  刘之野笑着回应道:“村里小学不是正好有现成的老师吗?”

  刘福生皱着眉头说:“他们可是区里分配下来的老师,我们可管不了人家。

  再说,他们白天给孩子们上课都已经累得够呛,再让他们晚上给大人们来上课,他们还能愿意吗?”

  刘之野沉吟片刻,说道:“老师也是人,他们也有需求。

  我们可以适当给予一些额外的补偿,如果个别实在不愿意,我们也不必勉强。

  现在生活不易,相信在多一份收入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愿意的。至于具体做法,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大家伙闻言,他们觉得刘之野岁说的对,一齐点头不已。

  雷老六已经融入了刘家庄,他出言献策道:“其实还有个法子,不知当讲不讲。”

  刘之野笑着鼓励道:“您但讲无妨!”

  在刘之野的鼓励下,雷老六信心大增,他接着说:“其实,也可以规化他们嘛!让他们入籍咱们刘家庄就是了。届时,为了自己的村子出一把力,还不是应当应分的吗?”

  刘之野笑着说:“咝!还别说,这法子可行啊!老雷说得没错,您看啊,好多老师在一个小学里一呆就是好多年,有的甚至就是一辈子。

  他们的家属也不得不跟着过来一起生活,因为都是外地人,在村子里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住宿舍里。

  咱们要是承诺他们入籍并分房子,再加上家属也能安心地在咱们村子里工作的话,我想他们很多人会动心的。

  况且,以咱们村的生活条件来说,虽然环境上可能比不上城里的繁华,但也有一些方面甚至要优于城市。

  这些人可都是知识分子,高端人才,这对提升咱们村的文化素养很有好处。”

  三大爷听了这话,高兴得直点头:“入籍的事儿好办!咱们村子有的是地儿,也有自己的建筑队砖瓦厂,想盖多少间都行,这都不算事儿。工作嘛,更是手到擒来,咱们现在缺的就是劳动力。”

  “另一个情况是,许多老师的家属其实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她们懂一些算算画画,正好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人才。”

  三大爷沉思片刻后,坐立难安,他起身说道:“我去请周校长过来一起谈谈。”

  刘之野向远方望去,见到周校长与刘竟斋谈笑风生,点头同意了三大爷的提议。

  不大一会儿,周校长便随着三大爷一起过来了。

  刘之野笑着招呼他坐下说,周校长与他们都是看熟人了,也不多客套。

  于是,刘之野便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经过与周校长讲述了一遍。

  周校长闻言,一拍大腿,兴奋地说:“嘿!您说巧不巧?咱们想到一块儿去了。”

  “是这么回事……”

  刘之野等人闻言,面面相觑,真的是好巧,打瞌睡了碰上了枕头。

  自从刘家庄的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后,一些来此教学的老师都看到了村子生活条件与外面情况的鲜明对比。

  他们发现,这里的生活条件比一些人在城里的生活条件都要好得多,纷纷羡慕不已。

  这个村子与外界的差距,让人不禁感叹这里的宁静与美好。

  很快有人便动了要全家迁入这个村子的念头,于是便找到周校长请求他的帮忙。

  起初,周校长也是答应了下来,但是后来有其他老师也提出类似的要求,周校长便感到有些为难。

  一个人还好,他勉强还能卖个老脸,去讨个人情办成此事;但是这么多人要求入籍,他觉得他可没这么大的面子。

  现在,刘家庄却主动提议,让学校的老师们入籍他们的村子,这怎么能够不让周校长喜出望外呢!

  于是顺理成章地,刘家庄的未来,又添上了新的一章。

  白天,人们忙碌的身影在阳光下挥洒汗水,到了夜晚,他们也未得一丝闲暇,全心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培训中去。

  刘之野感慨:这今后的任务可不轻啊!村里既要组建一支建筑队,还得建设砖瓦厂,再打造一个中医药研究基地,这可都是大事儿。

  另外,他们还得办夜校,扩大稻田养殖地规模,种植果树、中草药、通上自来水等事宜。

  在村子里,这些工作需要村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成功。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有村民不分老幼,人人都得加倍努力才行。

  刘之野深知,这成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

  他选择夯实基础,只有这样“刘氏”未来的这座“大厦”才能越建越高,才能经受住狂风暴雨般的考验。

第227章 1961年来了

  滚滚的历史车轮不断地向前进,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了。

  元旦过后,就正式步入了1961年,农历的辛丑年。

  这一年,据刘之野后世的记忆了解到,这个星球村可并不太安静。

  大陆东边的南高丽的老朴,造了他爸爸的反走从此向了历史舞台。

  大陆南边的南越佬也与M佬发生了肢体冲突,双方你来我往地互殴了十几年。

  这让M佬碰的是头破血流,南越佬也不好过,家里被打的也是破烂不堪。

  M佬心道:“我也TM也是服了,这个村的人也太TM的邪性了,只要是姓G的人,是真的能打、是真抗揍啊!”

  大陆西边的三德子,也分了家,这兄弟俩一人靠向了一方大佬。在自家的院子里建上了一堵墙,从此各过各的老死不相往来,直到几十年后才又团圆。

  国内的旱情也到了第三年……

  最近这几个月,刘之野的物资贩卖业务可谓是风生水起,由于物资紧缺问题四处蔓延,他不得不冒险加大出货量,将原本每個月一次的津港之行改为两次。

  这看似冒险的决定,实则是他内心深处对改变市面物资紧缺状况的强烈渴望,一方面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一些物资,哪怕只是杯水车薪。

  刘之野深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每一份物资都可能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道曙光,给他们带来生存的希望和力量。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仅在去年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他就取得了近千万的丰厚利润。这一数字令人瞩目,也让他感受到了金钱的力量。

  然而,随着财富的增长,他开始感到这些钱变得“烫手”。

  他开始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这些财富,如何利用这些流通起来,负责就是废纸一张,等待的就是贬值。

  所以大多数的资金又让他购买了黄金、珠宝、古董、艺术品、珍贵的中草药、珍惜的木材、玉石、书籍、建设以及投资房产等保值升值的物件。

  刘之野的空间里,珍宝无数。计有人民币一百四十万,黄金一千多斤,价值高达四百多万;和田玉矿石十吨,两百方珍贵的木材,其中不乏换个花梨木、紫檀、乌木、阴沉木、金丝楠木、沉香、鸡翅木。

  还有两万多件古董,上万件近代艺术品,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刘海粟、潘天寿、傅抱石等人的作品;几万本孤本善本古董书、医学书籍;还有上万斤中草药以及其他无数的粮食、海产品、水果等。

  他除了累积了庞大的个人财富,另外就是在刘家庄投资教育,帮助村里建立小学,夜校、以及规划中的中学、职业学校等。

  他还为村里购买了六辆“东方红”牌拖开机,这大大提高了村里的机械化程度。

  这些拖拉机不仅在各种工程和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还组成了一个运输队,将山里的物资运送到城里贩卖,同时也为村里的建筑队运输建筑材料。

  他的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村里的工作效率,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就是个良性循环,村里因为生产效率地提高而获得更多的实惠,进而扩大了生产规模。

  以今年的冬小麦为例,种植面积扩大了三千亩。由于稻田养殖的丰厚收益,在没有空闲水田的情况下,村里又引水灌地,将其扩展到了2000多亩水田。

  拖拉机的增加,也大大提高了各项工程的工作效率以及进度。原本明年才能修好的进村公路,年底前提前完工。

  拖拉机的增多,让各项工程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原本需要等到明年才能初修好的进村公路也提前在年底完工。

  这使得从公社到进村的这十多里路况变得好走了许多,村里的进出效率也大大提升不少,原本需要半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十几分钟就成。

  整个村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此安家落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刘家庄的生产发展。

  元旦那天,刘之野以及家人们又回了一趟村里去过节。只留下邓茹、甘凝这娘家搁家里照看着才三个多月大的小丫头。

  这一趟回村里,刘之野感受到了一种与往年截然不同的气息。

  整个村庄弥漫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不断。这里与外面的其他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今年的刘家庄村民们,可以过一个丰盈肥硕的年了。

  虽然他们一年到头忙个没完,但比起其他地方忍饥挨饿、闲得五脊六兽的人们来说,他们吃得饱、穿得暖,生活条件要优越得很多。

  到了年底,大家伙掰着手指头一算,“嘿”每家每户竟然多收入了一千来块钱。

  那还说什么,过年了咱们高低也给大姑娘、二小子们扯上几尺花布,做上件儿新衣裳。往年舍不得地吃食,今年也都给置办上。

  再去供销社,打上几斤醇香的“二锅头”散篓子,买一些糖果、茶点、瓜果等年货,准备好好招待过年上门来拜访的客人们。

  今天村里还宰杀了几头大黑猪,被精心饲养了一年多的猪膘肥体壮,个个有着四百斤左右的体重。

  这样家家户户都能分上二斤猪肉,过节包顿肉馅饺子。有些舍得吃的人家还会买上一副猪下水回去,将它收拾干净了,炒上几个硬菜来下酒。

  这到年底了,刘家庄的养殖场也来到了收获的时候。养殖场里的这二三百头大肥猪,还有百十来头羊就被以红星厂、棉纺厂为首的几个大型国营企业给盯上了。

  可是,狼多肉少啊,还不到牲畜出栏的日子里,这些单位就着急忙慌地派采购科的人员上门来,而且还是常驻“沙家浜”不走了,就在这盯着,生怕让别的单位给撬走了这些紧缺地肉食品物资。

  刘家庄与这些单位的关系在近两年内非常融洽,正处于蜜月期。

  因此,村里得到了许多紧缺的生活物资,如建筑所需的砖瓦水泥、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种子以及拖拉机等生产工具。

  同时,这些单位也为村里解决了部分有文化的年轻人就业问题,双方可谓互利共赢。

  刘家庄的村民们对此非常满意,他们充分利用这些物资,大力发展村里的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元旦假期,刘之野一家决定回老家过节。往年都是把老爷子接到城里去过元旦,今年却改变了传统,决定全家一起回老家来团圆。

  这个决定也是提前商量好的,大家都觉得老爷子的岁数也不少了,可经不起这数九寒冬地,这么来来回回地折腾,索性都回来过。

  …………

  在寒冷的晌午,刘之野一家人挤在一铺大炕上,享受着热炕带来的舒适。

  这火炕连接着外屋的灶台,隔断的火墙,冬天还连接着火炉子,如此,炕真是热炕,只要你烧水做饭炕就会热。

  到了冬日,只要炉火不熄,炕永远是热乎乎的,有时候家里用火多了,垫在最下面的炕席子都会烤出经年的味道,干草味儿的。

  他们都脱去了厚重的棉袄、大衣,大家伙甩开膀子,热热闹闹地大吃一顿,再烫上两壶小酒。不一会儿,所有人都吃得汗流浃背。

  炕上的气氛热闹非凡,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大伯母忙着为大家盛饭,大伯则在一旁热情地招呼着大家。

  “吃啊!大家都尝尝这猪头肉。今儿个早上我可算是捞着了,一口气包圆了两个大猪头,足足炖了两个多小时,炖的时候还加了不少秘料进去,这味道儿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