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175章

作者:笔下宝宝

  他们周围的环境宁静而美丽,让人心情愉悦。

  “闺女,这就是咱们的老家,漂不漂亮啊?”

  小贤在他怀里一跳一跳的,指着前面:“啊啊啊,走、走、……”她要去看远处的一群土狗。

  甘凝微笑着看着这对父女,每次他们回来,她的心情都会随之愉悦起来。

  她特别喜欢老家的生活,这里的空气清新宜人,仿佛能洗涤一切烦恼。

  环顾四周,四都是鸟语花香,与城市里的脏乱差形成鲜明对比。

  她望向远处那个繁忙的工地,好奇地问:“之野,那边在建什么呢?”工地上的工人忙碌的身影,仿佛预示着红红火火地生活。

  刘之野听闻,打眼一瞧,道:“奥,那就是村里新上的建设项目——沼气站。

  这玩意儿建好了,村子里的用电可就不用愁了,同时它还可以当做取暖地燃料。

  今后,村里冬天也可以用上暖气,不用烧火炉取暖了。”

  甘凝闻言,轻叹一声:“嚯!这生活条件,就是京城里的干部家庭也不过如此吧!”

  “我喜欢这里,等我们老了就回来住好不好?”

  刘之野笑着点点头,说道:“如果我们不再工作,我们就回来。那座院子已经建设好了,就是为了未来的准备。”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家乡的热爱。

  甘凝又想起了参观过的那座美轮美奂的四合院,真是漂亮极了。

  这座四合院的建设,受到了刘之野现代思维的影响,同时也得益于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和“样式雷”的精湛手艺。

  所以院子除了实用功能齐全外,在装饰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才打造出了这古色古香的样子。

  单看气派的中式门楼是这样打造出来的:中间悬挂紫气东来门匾,两边是2米多高的麒麟守护。

  地面铺秦砖搭配回纹线,耳房的窗户也用仿古线条做了包边。墙裙处用的是云纹地砖,高门出大户,豪门旺九族。

  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漂亮的月亮门。

  上边是一个定做的“祥瑞”门匾,底部是牡丹戗檐,两边的梅花镂空窗。

  竹子镂空窗,在绿植中若隐若现,更显生动美感。

  这套四合院的影壁墙从外向内看,是吉祥如意砖雕。

  同时有大象吸水,水吸财的说法。

  从内向外看是五寿团福砖雕,四周搭配回纹线条。荷花角花,寓意福运绵延、不断头。

  …………

  这座四合院在他们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了一个艺术与历史的完美结合品。

  甘凝一见之下,对这个新家便彻底爱上了,她渴望立即搬回来住,但现实却不允许。

  因为她与刘之野还年轻,有着繁重的工作需要处理。

  甘凝深知,要建设成这样一座院子,绝非什么易事。这不仅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还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持。

  刘之野是一个非凡的人物,一般人绝对办不到的事情,他却轻易地办成了。

  甘凝虽然知道他有秘密,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从来不去主动过问。

第285章 九月九给老爷子做大寿

  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刘家老宅里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家庭聚会。大堂里古色古香地布置,透露出一种温馨而舒适的氛围。

  参加聚会的都是刘之野一家的近亲,他们各自带着笑容和故事,汇聚在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老宅中。

  八仙桌上摆满了大伯母与母亲邓茹等长辈精心烹制的美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在酒桌上,刘之野又拿出了他定制的高档白酒—“王府白酒”,将二十几个大男人喝得是个个脸红脖子粗。

  他一边倒酒,一边讲述着这“王府白酒”的来历和故事,让每個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酒过三巡,大家已经有些醉意,但仍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各种话题,气氛十分热烈。

  几个读上了大学、高中、中专的后起之秀,也加入了他们成年人的谈话中,他们不时地插科打诨,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老爷子是这里辈分最高的一位长辈,今年虚岁马上七十九了,虽然已经是白发苍苍,但精神依然抖擞。

  他年轻那会儿起便投身于中医事业,救死扶伤地,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后来,他又接受了刘氏族长的职务,成为一位公正无私、智慧长者。他在族里处事公正,从不贪占族人的便宜,总是乐于救贫扶困。

  因此,老爷子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长者。

  大伯刘元生见老爷子高兴,笑着提议:“爹,今年您七十九了,我跟竟斋的意思是,给您做寿。您觉得怎么样?”老爷子听了,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京城人对五十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称为“做寿”。一般逢十称为“大寿”,像五十大寿、六十大寿、七十大寿,但实际上往往是在虚岁五十九岁时做六十大寿,其余类推。

  这人老了就喜欢后辈们能欢聚一堂,热热闹闹地。不过,他还是提醒了一句:“元生、竟斋你们兄弟孝顺我,我当然高兴,但大操大办我可不允许。咱们一家人热热闹闹地,我就心满意足了。”

  三叔公刘洪在一旁听后,不满地道:“大哥,您这是什么话,合着您过大寿,我们这些人还不能参加吗?”

  “这我不答应啊!”

  刘元海附和着说:“三叔说得对。大伯,您做寿可不能就这么简单地应付了事。”

  “别说我们不答应。”刘元海又补充道,“村里的人也不答应。”

  “是啊,大爷爷,我们不答应!”

  “对!……”

  老爷子看着老弟、侄子、孙子辈们的一顿反对,一时间他也有些为难。他心知若是拒绝,这些人可能会不依不饶,若是同意,他又觉得奢侈浪费,高调行事并非他所愿。

  老爷子一时间有些左右为难,“这……”

  刘之野看着老爷子,心里有些为难。他劝道:“爷爷,大家一片真心,您老就随了我们的意吧!您放心,这过个寿的花销,对我们来说只是小事情。”

  老爷子沉默了片刻,然后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三叔公刘洪笑着提议:“再过不到两个月就是重阳节了,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重阳节给您过个寿。”

  大伯伙闻言,点头赞同道:“三叔提议的日子好,那天本身就是敬老节,就那天吧!”

  刘竟斋也笑着,附和道:“这天好,过去咱们老京城人皆习惯在这一天给长辈们过寿的。”

  重阳节在京城地区也叫做“敬老节”,也有叫做“女儿节”的。

  提及老京城人地孝道,在庆寿这一方面是极有特点的。

  在旧社会时,无论是家庭富裕与否,对于老人的寿辰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寿庆是家中的一件大事。

  这个时候孩子们集聚在一起,既可以增进家庭团结,又彰显了家庭文化与家庭实力。

  可以说,庆寿像一部完整的乐章,给人们带来的不单是敬与孝,更是欢乐与亲情的分享。

  说回重阳节,老京城有很多重要习俗,其中之一就是食花糕。

  《帝京景物略》是明代一本记述京城人文的著作,为当今人们研究老京城风情提供了重要资料。

  其中就有“女儿节”的描写,说这一天,出阁的女儿要回家看父母,父母要为闺女准备花糕食用,全家人一同享受团聚的欢乐。

  这里所说的女儿节便是重阳节,而家里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也都融入在这花糕之中。

  关于重阳节食花糕的习俗,《武林旧事》一书中有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节,都人是月饮新酒,汎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

  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也说:“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

  虽然女儿节早已淡出了许多老百姓的记忆,但吃花糕以及重阳敬老的传统得以保留至今。

  正是借了“糕”的谐音,人们会在重阳节这天互相祝福着老人高寿,家庭步步高升。

  ………………

  时间在弹指一瞬间就过去了将近两个月。

  刘之野一家在十月十七日下午就匆匆赶回了刘家庄,因为第二天便是重阳节,也是老爷子的八十岁寿宴。

  为了给老爷子祝寿,他们一家选择了提前返乡,投身于大伯一家的忙碌中。

  他们一大家子人齐心协力,共同承担着这份特殊的责任与孝道。

  刘之野他们刚回到家,正好瞧见大伯母以及姐姐刘玉翠,正准备做“花旗糕”也就是俗称的“重阳花糕”。

  有人会好奇地问一句:“那重阳花糕具体是什么样呢?”

  其实早在记录京城风俗的名著《京都风俗志》中就有记载,“重阳花糕”上通常有两只可爱的山羊图案,寓意“重阳”,此种花糕做工精细,京城的一些饽饽铺就有所售。

  还有一种花糕蕴含了更多家的味道,是老百姓自己个儿制作的。用黄米和江米分别蒸制成面饼,中间裹以枣、栗子、果仁等,因上下两层色彩明晰,也称“金银糕”。

  有些聪明的妇女们还会在糕上贴“双喜”“福禄寿”“禧”等图案,再插上色彩鲜艳的小旗子,既能食用又是可欣赏的艺术品,这样的花糕就成了重阳节馈赠亲友们的佳品,也称“花旗糕”。

  在留下邓茹和甘凝这对婆媳之后,刘之野与他大伯简单交代了几句。他问道:“大伯,家里还有没有什么需要准备的?我回去接铁林他们,可以一起捎带着。”

  大伯刘元生也没闲着,他正带着几个同族兄弟忙着布置宴席寿堂。闻言,他沉思片刻,建议道:“家中酒菜已备妥,你不妨购置些瓜果点心等小吃回来,宴会摆盘用。”

  刘之野回应道:“得嘞!”

  他接上刘铁林、刘之泰、贺红梅三人后,发现还多了一位英气十足的姑娘。

  这位姑娘身材高挑,气质不凡,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他还没来得及询问是谁,那姑娘已恭敬地向他敬礼:“首长好!”姑娘主动打招呼,让他感到意外又惊喜。

  刘之野笑着给她回了个礼,“这位同志位是……”

  一旁的,刘之泰赶紧为她解释道:“哥!这位是咱们女子特警中队第二小队长,郭琳同志。”接着,他摸着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嘿嘿!她还是我的对象。”

  刘之野听闻,然后眉开眼笑地道:“嚯!你这木脑壳也懂得开窍了啊!知道谈对象了,不错不错!”

  然后,他对着郭琳热情地伸出手来,非常欢迎地道:“郭琳同志,你好。我叫一声你弟妹不过份吧?”

  刘之野的热情让郭琳感到温暖,她有些羞涩回应道:“首长!您想怎么称呼都行!”

  刘之野故意不满地道:“哎!私下里叫什么首长?要叫我大哥!”

  郭琳飒爽回应:“好的,大哥!”然后羞涩地看向了傻笑的刘铁林,眼神里柔情万千。

  刘之野心里暗暗点了点头,对这姑娘的第一印象感觉挺好的,与自家老弟刘铁林挺般配的。

  兄弟三人加上两个弟妹,谈笑间便踏上了旅程。他们首先来到了“稻香村”,精心挑选了一些美味的点心。接着,他们又去了干果铺子,选购了一堆美味的小零食。

  在回家的路上,刘之野让刘铁林驾车,他开始打探郭琳的个人及家庭情况。

  “弟妹,你家是那儿的,家里都有些什么亲人呢?”

  郭琳一见到刘铁林的大哥,询问起她的个人情况。尽管心情有些紧张,她还是努力保持镇定,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大哥,我老家是陕北的,打小跟着父母进了京城,现住在……”

  原来,郭琳的老家是陕北地区的。他的父亲郭威是一位老红军,在31年那会儿就参加了老刘领导的陕北红军。

  后来在抗大学习期间认识了进步青年出身的母亲韩雅,二人不久后就在组织的安排下结为革命伴侣。

  现在她的父亲郭威在边疆生产建设兵团担任高级领导,母亲韩雅则是边疆文工团的一名副团长。

  郭琳今年才20岁,出生于1941年,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们都在部队里发展。

  她自小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对舞刀弄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国内已经步入稳定地和平时期。于是她便报考了京城公安学院,立志要成为一名人民公安,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和平。

  她毕业后,正好赶上东城区组建治安大队,于是她报名参加了治安支队的集训,经过努力和不懈的拼搏,她成功通过了特警队的选拔。

  在特警队的日子里,她刻苦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很成为了队伍中的佼佼者。

  在这期间她便认识了同样优秀的刘铁林,二人惜惜相惜,很快产生了爱情地火花,直到最近他们才确认了关系。

  当他们回到家,刘之野的爷爷和大伯们得知铁林谈恋爱还带着对象回来后,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由于当天回家的人太多,他们只好选择住进了刘之野新家——那座三进的大型四合院。

  这座四合院规模宏大,充满了艺术与人文地气息。当晚,他们便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别样的夜晚。

  第一次来到这座院子,贺红梅和郭琳都感到十分惊讶。这座院子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即使是在封建社会,这样的院子也并不多见。

  院子里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庭院中铺设着精美的石板路,两旁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之中。

  院落里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贺红梅与郭琳对视一眼,她们意识到,她们俩人对老刘家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而刘家显然远非普通的乡下家族。

  从老刘家的各种传闻中,她们察觉到这家子似乎深藏不露,蕴含着巨大的秘密。

  ——————

  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