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200章

作者:笔下宝宝

  在刘之野的眼中,周卫国不仅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得力助手,更是一位拥有无限潜力的年轻人。

  将来,他也可以成为刘之野事业上的有力臂助。

  周卫国心知肚明,刘之野调他至刘家庄的用意。他内心激动不已,刘之野这是将老家托付给他守护,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无疑是对他极大的鼓舞。

  “刘处,请您放心,有我周卫国在,刘家庄的治安管理上出不了任何问题。”

  刘之野轻轻地拍了拍周卫国的肩膀,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这就是聪明人,他心中暗自赞叹。

  “小周,来,这两位是我三大爷以及姐夫刘福生,今后你们就要通力合作,将来……”

  接着,他又对三大爷等人说道:“小周,是我一手带出来的,视为自己人,……”

  刘元海和刘福生听闻这个消息,心中顿时涌起了喜悦之情。

  原来,这位新来的所长竟然是他们熟识的人,这无疑让事情变得简单了许多。

  刘元海紧握周卫国的手,热情洋溢地说:“周所长,来到刘家庄就如同回到了家。往后,我们庄的治安就靠你了,还请多多费心!”

  周卫国笑着回应:“三大爷,以后您就叫我卫国吧,咱们是一家人,不必拘礼。”

  …………

  随着派出所的建立,刘家庄重新找回了那份久违的淳朴与宁静。

  时光荏苒,这里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那个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情味的社会环境。

  三月投产的酒厂,到四月底已经生产了50吨果子酒。

  这些果子酒的度数一般为5-10度,最高为14度。

  果酒就是用水果带有的糖分和酵母菌进行发酵成为酒精的一种酒类,带有水果的香味,度数比较低。

  在微醺的午后,一杯果子酒静静地摆在桌上,它的度数适中,不会过于强烈,让人可以轻松地品味。

  正因为这样的特点,果子酒受到了广大人群的喜爱,尤其是那些喜欢喝酒的女性。

  刘家庄出产的“野山果酒”,其定价之亲民,令人咋舌。一瓶500毫升装的野山果酒,其出厂价才不到7毛钱。

  一经上市,这种酒以其独特的口感和纯正的果香,以及便宜的价格,便赢得了广大消费者们的喜爱。

  “野山果酒”通过供销社这庞大的系统,迅速占领了京城地区酒类的低端消费市场。

  不久,津港和冀省的供销社系统闻风而动,纷纷派出代表前来刘家庄的酒厂洽谈业务。

  三大爷等人可没想到,“野山果酒”竟然会这么受欢迎。不单是他们,就是刘之野也未曾预料到这一局面。

  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

  近年来,粮食供应紧张使得酿酒业陷入严重减产困境,酒类饮品价格因此水涨船高。

  在这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高昂的酒价让大多数老百姓对饮酒酒这件事望而却步。但现在有了廉价的低度酒,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升温,新推出的“野山果酒”迅速成为抢手货,供不应求的局面让酒厂倍感压力。

  这款果酒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天然野山果的香气,吸引了众多爱好喝酒的消费者地亲赖。

  酒厂正努力寻求突破,他们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并持续改进酿造工艺,力求在口感上达到新的高度。

  同时,他们也在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以便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且价格合理的产品。

  此外,酒厂还计划丰富产品线,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邻近的食品厂,也在稳健的步伐中逐渐崭露头角。不同于酒类产品的独特需求,零食小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非不可或缺。

  但是,老京城人最喜欢吃果脯蜜饯之类的美食土特产了,市场还是很广泛的。

  如果说,这年月里京城有什么值得买的特产,果脯应该是最先被提及的。

  果脯是老京城的特色风味,属于高档小吃。外地人只要是来京城出差游玩,总喜欢买些果脯回去送给亲朋好友。

  民俗学者唐鲁孙在《华夏吃》一书中回忆道:“早些年南方朋友到京城办事或观光,离开前总要带点京城的特产土产回去送送亲友……如果想买点可口零食,十之八九要到干果子铺,买几样果脯,用匣子装好,带回家乡送人,那是最受欢迎的京城土产了。”

  有些人以为果脯就是蜜饯,其实两者是不同的。

  蜜饯原指以蜜、浓糖浆等浸渍的水果。“饯”本作煎,所以又有“蜜煎”之称。

  而果脯是用新鲜水果去皮去核后,切成块或片形,经糖泡制、烘干而成的半干状态水果制品。

  京城人习惯把这种含水分低且不带汁的称为果脯,例如苹果脯、梨脯、杏脯、桃脯、沙果脯、香果脯、海棠脯、枣脯、青梅脯、红果脯等。

  这种果制品,也称“北果脯”或“北蜜”。色泽呈棕色、金黄色或琥珀色,鲜亮透明,表面干燥,稍有黏性,含水量在20%以下。

  而冬瓜条、糖荸荠、糖藕片、糖姜片等表面挂有一层粉状白糖衣的称为糖衣果脯,也叫“南果脯”或“南蜜”,一般来自闽、粤、沪等地。

  十几样果脯合在一起,名之为“什锦果脯”,京城人俗称“高杂拌儿”或“细杂拌儿”。

  说到京城果脯的制作技艺,则始于明末皇宫御膳房,原是一种宫廷小吃。

  当时为了保证皇帝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果品,厨师们将各季节所产的水果分类泡在蜂蜜里,并逐渐增加煮制等工艺。

  到了清代,果脯制作技艺由宫廷传入民间。金易在《宫女谈往录》中记载了慈禧身边的宫女对果脯的描述:“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等”。

  在未来的2015年,“京城果脯传统制作技艺”还被列入京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

  京城果脯不仅仅是京味经典食品的代表,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京城的金名片之一。

  所以,刘之野知道这个产业,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虽然没有其他行业的市场广阔,但是未来也有着几千亿的市场。

  未来的2023年华夏果干蜜饯产品市场规模达1462亿元,预计到2028年有望增至3353亿元之多。

  如果现在立即投入力量,水果产业的深加工,刘家庄将掌握住宝贵的先发优势。未来,这一领域有望成为刘家庄的支柱型产业。

  刘家庄所产的果脯,被誉为“北果脯”的佼佼者,其主要原料均来自于本地丰富的水果资源。

  在刘家庄,这个深藏于群山环抱、水源丰沛之地的村落,不发展水果产业,简直是暴殄天物。

  这里有着方圆几十里的山区,犹如一座天然的宝库,等待着被发掘。

  还有丰富的水淡资源,为水果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每当春夏之交,山间的果树便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水果,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

  “京城花果园!”

  起初,这是一些到访刘家庄的访客对其赞不绝口,后来这种好评逐渐在京城传开,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自春回大地后,京城的街头巷尾便热闹起来,刘家庄的水果便开始纷纷亮相市场。

  草莓娇艳欲滴,樱桃晶莹剔透,桑葚酸甜可口,西瓜清爽解暑,苹果脆甜多汁,京白梨甘甜可口,金丝枣饱满香甜,石榴籽粒晶莹,葡萄串串诱人,杏子香甜软糯,李子酸甜适口……这些美味从春至冬,持续为京城人们带来舌尖上的享受。

  在刘家庄,除了丰富的水果资源,还有一样闻名遐迩的特产——“京西稻”。

  然而,这种珍贵的水稻受限于严格的种植条件,产量极为有限,使得它并非寻常百姓所能轻易品尝的。

  京西稻属于优质粳米,米粒椭圆丰腴、晶莹透明,米饭富有油性、黏而不糯、软硬适中、清香有弹性,米粥颜色青绿、香气独特、口感黏滑有米油。

  经过数年的精心培育,刘家庄的“京西稻”已晋升为顶级水稻品种,其地位堪比“国礼”,成为招待和赠予外国贵宾的尊贵之选。

  如今,刘家庄的稻田现已有五千亩水稻,亩产也达到了700斤左右,大约有三百万五十斤的产量。

  六十年代,普通稻谷的征购价格调整为每百斤12.2元。而“京西稻”要贵差不多五倍以上,也就是每百斤60多元。

  也就是说,今年刘家庄单“京西稻”的收获就有二百多万元。

  此外,稻田养殖还孕育出了两大特色产品——“胜芳蟹”与淡水鱼,这两者在京城都享有盛名。

  一亩稻田可以养殖大约六百只“胜芳蟹”,“胜芳蟹”个大壳薄,附肢有力,体质健壮,贝壳墨绿色,腹面奶白色。

  清蒸后黄满膏肥,肉质细嫩,清香味甜。它的营养价值极其丰富,经检测,胜芳蟹每百克可食部分中,蛋白质含13.0克;脂肪含量7.32克;能量496千焦耳;Va含量544微克;钙含量468毫克;磷0.14克;核黄素0.39毫克,尼克酸1.6毫克,胜芳蟹中还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7.46克。

  “胜芳蟹”是华夏绒螯蟹的一种,因出产地域而得名,以“金瓜玉脐”闻名于世,与阳澄湖大闸蟹、大泽花津蟹齐名。

  在五千多亩水田里,大约养了三百万只“胜芳蟹”,收货时大约能有一百五十多万斤。

  在京城,无论是享有盛名的“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饭庄,还是街头巷尾卖水产品的普通摊位,都对刘家庄养殖的“胜芳蟹”情有独钟。

  这小小的螃蟹,早已成为他们采购清单上的不二之选。

  此外,得益于供销社系统以及各大关联单位的旺盛需求,刘家庄的“胜芳蟹”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火热状态。

  因此,刘家庄的螃蟹收入,每年也有着大几十万元。

  水田里还养着各种淡水鱼类,今年也到了收货期。得益于优良的环境,以及科学养殖,其中最大的鱼,体重竟达到了十余斤,令人惊叹。

  随着冬季的来临,这些淡水鱼陆续上市,预计也会为村里带来数十万元的丰厚收入。

  除此之外,村里最初涉足的畜牧业也展现出了令人振奋的增长势头。

  因为现如今养牛太不合算,牛肉不是一办家庭吃的起的。

  而且养奶牛,如果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支持,养牛数量一旦过多,就会导致奶源的严重浪费。

  所以,养牛规模一直不大,而且都是为刘之野的需求养殖的。

  除此之外,其他养殖业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养羊养猪不再是过去的小打小闹,而是变得规模庞大,气势磅礴。

  特别是养猪业,一旦规模起来,就必须采取科学的养殖方法,否则极易引发传染病,给整个养殖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为此,刘家庄建立起一座年出栏五千头猪的大型养殖场。

  年出栏率为五千头猪的养猪场,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大的养猪场了。

  这年月还没有后世的伺料,养猪成本高。粮食都不够吃,怎么能够大规模养猪?

  刘家庄之所以能养这么多猪,一方面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山野货不少。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沼气的广泛应用。

  这样一来,原本用来燃烧取暖做饭的稻杆和玉米杆得以加工成饲料,勉强满足了养猪的需求。

  这大规模的养猪,容易滋生很多病菌,本着有利于防疫卫生的原则,猪场建设在离村庄2公里以上、地势高、开阔平坦的西南山脚下。

  这座新的养猪场,已经通水通电,修建了地下排污设施,有马路直通村东的主干道。且猪舍以南北向为好,有利于自然通风。

  在蛋鸡养殖的领域,正规化的步伐同样坚定。目前,刘家庄养鸡场已经规模化地饲养了约五十万羽蛋鸡和肉食鸡。

  这些鸡群在精心的照料下茁壮成长,为养鸡场的稳定运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座养鸡场的建立,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副食品需求,还为众多大型企事业单位解了燃眉之急,成为他们副食品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

  因此,畜牧养殖业如今已成为村庄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仅在去年底,就为村庄带来了超过四百万元的额外收入。

  随着,村里的头号工程,沼气发电,燃气工程的彻底竣工,预示着村里的工业用电,居民用电,包括生活取暖,已经彻底不受限制。

  而且,沼气发电的好处多多,沼气发电技术是集环保和节能于一体的能源综合利用新技术。

  它是利用工业、农业或城镇生活中的大量有机废弃物。

  例如酒糟液、禽畜粪、村里的垃圾和污水等,经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驱动沼气发电机组发电,并可充分将发电机组的余热用于沼气生产。

  沼气是绝对的环保能源,而且是可再生资源。

  五年了,刘之野自归乡以来,利用各种手段加上开挂,助力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逐步蜕变为京西地区的新名片。

第309章 久旱过后是防洪

  进入六三年,全国各地多年的旱情终于画上了句号。

  自春回大地,雨水便如丝如缕,悄然增多。

  等进入七月份,入夏以后雨水更是下个不停。

  雨水依旧倾盆而下,爷爷的面容显得尤为严峻,他一边抽着烟斗,一边沉声说:“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大涝之后,必有大疫。唉,今年的年景恐怕不容乐观。”

  刘竟斋眉头微皱,不解地问道:“父亲,这么多年的干旱,河流湖泊都干涸了,多下点雨难道不好吗?”

  老爷子轻轻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无奈的笑意,“呵呵呵,你这学问倒是挺扎实的,可惜啊,农事这块儿你就差了点火候。”

  “呵呵呵……”在座的刘元海、刘元生、刘福生等人闻言俱笑了起来。

  然而,刘之野并未展露笑颜。听完爷爷的话语,他的眉头紧锁,仿佛在深思着什么。

  “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我怎么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刘之野在听闻可能有洪涝灾害后,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京城建国后的一场大洪涝。

  当别人轻描淡写地说出那样的话,他或许只会付之一笑,不予理会。

  然而,当爷爷以他那不常见的严肃口吻提及可能的灾情时,刘之野立刻收敛了笑容,神情变得凝重起来。

  刘之野深知爷爷的经验和智慧,对于这样的警告,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无论古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直都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在古代的农耕文明时代,人们一年四季的收成全部依赖天气的变化和自然的规律。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只是一颗渺小的微尘,无法抵挡住它的四时变换,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人们对于自然界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就有了一套理论,民间常有一句俗语流传,就是:“久旱必有灾”,且不说是不是迷信之言毫无根据,但是就很多真实史料而言,人们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从古至今,农民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以及反复的实践所得出来的东西,往往精准无比,至今还指导着农民进行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