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221章

作者:笔下宝宝

  二哥刘之泰,是个医学天才,马上就要出国留学医学博士了,相当于连中三元后,又当上了翰林院院士。

  小妹刘之若就更不用提了,那是堪称学霸中的学霸。她以京城高考状元的身份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京大的一名高材生。

  未来的道路,她注定将非凡,或许成为大学教授,亦或步入政坛,成为一位高干。

  家里的老爷子,年纪轻轻就是秀才公出身,只是后来对满清失望后,便选择从医了。

  上一辈的父亲刘元生,虽然是只是高小文聘,但那可是清末民初的高小,比现在的高中生还要难得。

  二叔刘竟斋就更厉害了,他是北洋时期的高中生毕业,可谓是一时的才子。

  然而,时局动荡,他不得不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教育岗位,担任京城著名高中二十二中的国文老师,长达十几年之久。

  家里的其他成员同样出类拔萃。大嫂甘凝,是京大的才女,如今担任正科级团委书记,才华横溢,深受众人敬仰。

  二嫂贺红梅,医科大毕业,现在是协和医院妇科的主治医师,医术高超,备受患者信赖。

  亲姐刘翠玉虽然也是初中毕业,但是她不仅成功考入了京城工商学院的成人教育,更在运输公司担任一把手,手握重权,管理着上百辆车辆和几百名员工。

  就连刘铁林的对象郭琳,也是正规警校毕业的,女子特警队副中队长,身手不凡,正义感满满。

  即使是两位妈妈,也都是高小毕业,现如今都通过了村里的夜校教育,拿到了成人初中文聘。

  所以在刘铁林的这个大家庭里,真是人才济济,各有千秋。

  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环境中,刘铁林所受到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全家人,刘铁林竟然是学历最低的,所以他知耻而后勇,下定了决心,要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踏上学习的新征程。

  刘之野这一辈中,年纪最小的便是他的妹妹刘之若了。

  虽然,对于她的学业和事业,刘之野从未有过丝毫的担忧。

  但他知道,刘之若虽然年纪最小,却聪明伶俐,有着超越常人的毅力和智慧。

  然而,刘之若的感情问题始终是他心中的一块石头,让他难以释怀。

  说实话,刘之野打心眼里并不认为黎胜利是刘之若的理想归宿。

  他觉得黎胜利这样地高干家庭的规矩太多,对于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刘之若来说,无疑就是个牢笼。

  刘之野担心她会在那样的环境中受委屈、压抑,今后会生活的不幸福。

  而且,刘之野也不想过早的跟他家过往密切。不想跟黎家继续联姻,担心会受到牵连。

  再说,以刘氏现今的底蕴,无论刘之若选择何种家庭,刘之野都有能力让她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实在无需冒这个风险。

第329章 新的经济作物茶叶

  炎炎夏日,住在京城里的人们都在为避暑而烦恼。

  然而,刘之野一家却无需为此担忧。他们全家现居住在京西群山环抱的刘家庄,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京城著名的避暑胜地之一。

  群山环绕的刘家庄,绿意盎然,清风徐来。每当炎热的夏季来临,这里的气温总是比京城低里上那么几度,让人倍感凉爽。

  刘之野一家人常常在傍晚时分,坐在自家的院子里,享受着凉爽的晚风,听着远处传来的虫鸣,热热闹闹地谈天说地,再喝着自个儿家种植的绿茶,真是惬意无比。

  说起这喝茶的习惯,老京城人特好喝茶,有条件的人家会喝点好的,没条件的人家就是喝壶高碎,也是极好的。

  老京城人无论贫富,起床都早。晨起有的遛完鸟,有的飞完鸽子,全都到茶馆来聚会。

  有闲工夫,早晨起来,活动完身体,有的人先喝茶,然后再去吃早点。

  有的人脚跐板凳,喝两碗炒肝以后,茶馆中侃大山,喝足了茶,回家吃午饭,饭后午睡觉来,再到茶馆上晚班,或去听评书,也是人生闲趣。

  老京城人早起后也先泡壶茶喝,再洗漱吃饭,忙别的。“我说,给我砌壶高的……”

  下面就是街坊早起见面非常有意思的对话,您觉得听着亲切不?

  “起了您内?”

  “起了!”

  “喝了吗您?”

  “喝了喝了,您呢?”

  “得,我那刚沏上,还没喝,我那喝去啊。”

  这是街坊见面的一番客道。要是有客(qiě)上门拜访,那么主人会先把茶“闷”上。

  也就是先把茶杯里的茶叶用少许热水泡开,客人一来再用开水冲开,头遍茶就很浓很香。

  所以老京城人有时候见面打招呼会说:“知道您今儿来,早就把茶给您闷上了。”

  …………

  这刘家人也不例外,特别是刘竟斋,格外地好喝茶,他的话就是“饭可以不吃,茶不能不喝”,刘之野给他买的顾景舟的紫砂壶,那是一天到晚不离手,上课都带着。

  亲爹喜欢,一般当儿子的,没条件都要想方设法满足一下自家老爷子的需求,更何况是刘之野这么有能力地呢!

  所以啊,刘之野这么多年,他可是给刘竟斋弄了不少好茶。

  除了那秼母树上的大红袍不好弄以外,别的名品茶叶,他们家是应有尽有。

  以至于,把刘竟斋的嘴巴都给养刁了,一般的茶叶现在根本都入不了他的法眼了。

  按邓茹的话就是,“你就是有俩钱烧的,咱俩刚结婚那会儿,茉莉花茶叶沫子,你喝起来都挺香。”

  因为种植中草药,刘之野突发灵感,他又对种植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琢磨了起来自己种茶叶。

  这不仅仅是他的一次尝试,更可能是村里地高山农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若他们能够成功种植出优质的茶叶,那么这一领域将会迎来全新的农业发展机遇。

  有的人以为,京城地区身处北方不太适合种茶叶,因为气候条件和水质等因素不利于茶树的生长。

  茶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而京城的气候条件与之相差甚远。京城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相对湿度较低。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茶树的生长并不利,容易导致茶树生长缓慢,茶叶品质变差。

  另外就是水质对茶叶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理想的水质应该是PH值适中、含矿物质适量、无毒无害、无异味。

  然而,京城地区的水质,因含盐、硬度大、余氯含量高等因素,不适合作为茶叶生长的来源。

  虽然可以通过水处理来改善水质,但成本较高,对于规模较小的茶叶种植户来说不太现实。

  其实,也不尽然,京城地区其实还有不少地方适合茶树种植的。

  比如说郊区的怀柔、密云、延庆等地区是生态环境较好,适宜种植茶叶的地方。

  怀柔的雁栖湖、密云的西山、YQ区的八达岭、康庄,京西刘家庄西南等地,曾经都有一定的茶叶种植记录,现在还有部分村落保有不少的茶树。

  上述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绿茶和红茶,其中以怀柔的云居寺绿茶、密云的西山金骏眉和鸳鸯茶最为出名。

  老京城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元大都时期,京城就已经出现了“茶楼”这一茶文化载体。

  明代首辅郑贵妃更是为推广茶文化而大力提倡品茗,其后,康熙、乾隆等皇帝也以茶事自娱,建造了多座茶室供人品茗。

  民间更是爱好喝茶,特别是炎炎夏日里,喝壶凉茶那就是一种享受,有工作需要上班的京城人,早起也先泡壶茶喝。

  京城有句俗话是:“渴不死东城、饿不死西城。”

  意义即是东城人早起见面多问:“喝了吗,您内?”西城人见面多问:“吃了吗,您内?”实则喝早茶,是老京城人通有的习惯。

  刘之野让大伯尝试栽种的绿茶,就是从西山云居寺移植过来的绿茶树苗。

  今年的绿茶采摘完成后,需立刻进行杀青处理,以防茶叶自然发酵。

  杀青的目的是通过高温处理使茶叶鲜叶细胞破裂,将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氧化酶破坏,促进儿茶素类和芳香物质的生成。

  传统的杀青方式是用炭火或铁锅进行杀青,现在多采用机械化的方法,例如蒸汽杀青、微波杀青等。

  杀青后的绿茶还需要进行揉捻,以打破细胞形态和细胞内链式多酚,从而利于茶叶中的各种物质混合溶解,促进茶叶的醇香、滋味、形态产生。

  揉捻的目的是把握好茶叶中含水率、温度和时间,不断翻转、转动、揉捏茶叶,使之呈现出扁平的形态,同时释放香气和水分。

  因为是实验种植,大伯只种植了三分地的绿茶,就这么点量当然采用了传统的制茶工艺,经过炒制发酵后而成的。

  刘之野对种植茶叶的投入可谓用心良苦,他特地邀请了西山云居寺的慧明法师,以指导大伯等人如何精制茶叶。

  慧明法师,虽已近七十高龄,但精神矍铄,步履矫健。他的面容红润,充满活力,仿佛岁月未曾在他身上留下痕迹。

  无论是攀登山峰还是跨越溪流,他都能健步如飞,展现出非凡的体力和毅力。

  刘之野也是多番访听,刘之野终于得知西山云居寺种植着品质卓越的茶叶,这些茶叶甚至曾是皇室权贵们的贡品。

  西山与刘家庄的地理环境颇为相似,既然西山能够孕育出品质卓越的茶叶,那么刘家庄理应也能孕育出同样优质的茶叶。

  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西山云居寺的绿茶品质卓越,源于其深厚的种植传统。自元末明初起,此地便承袭了绿茶的种植技艺,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正是这份传承与坚守,让西山云居寺的绿茶在时光的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

  想要得到云居寺的茶树苗并非难事,然而,想要掌握其独特的种植技术却是难上加难。

  若非刘之野亲自出面交涉,恐怕即便是悲天悯人的法师们,也不会轻易将这些珍贵的技艺传授给外人。

  刘之野别无他法,只能抛出诱人的条件来打动慧明法师。他承诺,只要云居寺愿意传授刘家庄种植优质茶叶的方法,刘家庄每年都会慷慨解囊,向寺庙捐赠一笔可观的香油钱。

  这年月,寺庙的日子更不好过,没有了昔日的香火鼎盛。而技术再好也不能当饭吃,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答应了下来。

  经过一番周折,慧明法师这位经验丰富的种茶高人终于肯出山相助,向大伯等人传授了种植茶树以及茶叶后期处理的技巧。

  “怎么着?感觉这茶叶还成吗?”大伯一脸期待的瞧着他老弟刘竟斋的点评。

  刘竟斋轻抿一口茶水,砸吧着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嘿!这茶可以啊,真是咱们自己个儿种的?”

  大伯见状,嘴角上扬,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他轻声问道:“这还能有假?快说说,口感如何?”

  刘竟斋又端起茶杯,再抿了一口,缓缓地道:“嗯,味道清香、鲜爽,口感醇厚回甘,叶底嫩绿明亮。”

  “真是好茶,不愧是云居寺教导种出来的禅茶。以前,只是听说过,没有机会品尝过,而今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京城真正好茶的人口中相传,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一個说法,西山云居寺的绿茶不比西湖龙井差。

  而云居寺绿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而闻名。它通常具有清香、鲜爽的特点,口感醇厚回甘,叶底嫩绿明亮。

  这种茶叶在冲泡后,茶汤清澈,散发出令人愉悦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

  云居寺,能孕育出了皇室权贵贡品的极品绿茶。这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原因。

  一方面,云居寺位于西山,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为绿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另一方面,云居寺与佛道文化与茶道紧密相连,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绿茶赋予了独特的韵味。

  禅茶千年,佛教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道求空,空即是乐,茶叶味苦,苦后甘甜,真是一脉一味,天性相通。

  多少人在这苦味中品尝到了生活的甘甜,体悟到生命的真谛,领悟到禅道的意境,感受到茶道的玄妙。

  茶道的精髓是“和静怡真”。和者,圆通和合;静者,空灵虚静;怡者,和悦舒然;真者,道之真、情之真、性之真。

  华夏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曾经作了一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意思是豪饮七大碗美酒固然滋味无穷,也比不上品一小壶茗茶的真美情趣。持有千百条高僧偈语,参尽禅机佛道,还不如放下一切,喝茶去。

  禅是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彻悟大道。现代生活紧张而忙碌,喝茶与坐禅都要放下,放下苦恼,放下十八界的根、尘、识。偷得浮生半日闲,大家吃茶去,作个无事人。

  悟道是一种境界,喝茶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相通相连。

  所以,西山云居寺的僧人能培育出如此良品,并非是偶然的,这是一种精神境界。

  刘家庄即使是得到了种植技术,同样的茶苗,也不一定会种植出与西山云居寺同样的茶叶来,必须有这些法师们长年的教导不可。

  …………

  “慧明法师,也说过,如果单从品质和口感上来说,我们的茶叶与西山云居寺种植的茶叶,差别不大了。不是积年老手,根本喝不出这二者地差异,欠缺的也只是意境上的……”大伯自豪的说道。

  刘竟斋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涌起了难以言表的喜悦。自家茶园竟能培育出如此高品质的茶叶,这对于他这位痴迷于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则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哎,可惜就是种植的数量小了点,才三分地,拢共就得了十几斤茶叶,再一家分点,也剩不了多少了,要省着点喝喽!”他还颇为肉疼地道。

  大伯微微颔首,声音里带着几分沉稳:“是啊,当初之野提出尝试种植茶叶时,我们都有所顾虑,只敢小规模尝试。

  毕竟,茶叶的生长周期长,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若是盲目扩大种植规模,一旦失败,损失将不堪设想。”

  刘之野脸上洋溢着笑容,他目睹了茶叶的成功种植,心中立刻萌生了扩大种植规模的念头。

  他果断地说道:“既然已经证明了这里的环境适宜茶叶生长,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绿茶种植。茶叶市场的潜力,仅次于酒类饮品市场。”

  他也是茶好酒的人,都说烟酒不分家,其实还少说了一样,那就是茶叶,国人酒文化与茶文化息息相关,酒桌上必备的饮品那就是茶叶。

  另一个就是,茶叶市场也同样是一个长久不衰的大市场,两千多年来,也是华夏对外出口的最具有特色的商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