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腊肉回来了 第381章

作者:十期颐

可悲,可叹也。

“我为什么不喜欢现在网上很火的《三国演义》,因为这本书把丞相写的很蠢。这么说吧,《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周围不分敌我,全部都是蠢蛋,诸葛亮随心所欲地殴打他们。而在祁元的《三国》里面呢?诸葛亮的敌人,一个比一个强大,是一群牛逼人物,而诸葛亮,在小心翼翼地殴打他们。”

“确实,诸葛亮只是个人。但是人比神伟大就伟大在,自知不能,而奋不顾身。”

“北伐在战术层面上,其实一直都是成功的。但还是天时地利人和不够,量的积累没有引起质变吧,要是还能来第六次北伐,说不定就成功了??太可惜了!”

“我不知道丞相在知道了刘禅投降的消息之后,会是什么想法!”

“可惜天不假年啊!我想,这就是我们喜欢祁元笔下《三国》的原因吧。当我看完了钟会邓艾那一章之后,我整个人都是懵的。我的三国,到这里,就结束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未来,我还会被把《三国》,看上一遍,又一遍。”

血脉喷张的乱世里,有人建功立业,谋定四方。

有人在史书里留下自己的名字,供后人丈量。

有人被自己的理想与志向所吞噬。

有人怀揣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初心,战斗到了最后一秒。

[243.第20章 姜维 荀彧(二合一)]

姚长生品三国,在华国又掀起了一番《三国》的热潮。

《三国》在华国上市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随着品三国的热播,《三国》,再次走进了大家的日常话题之中。

整个《三国》的故事,在大家不断的日常讨论之中,使得大家对于《中华五千年》这套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网上甚至是出现了批评的声音。

“祁元的《五千年》系列,确实写得很不错,但是错就错在咱们很多的年轻人们啊,居然开始分不清现实和书本了?居然把祁元书里的一些东西,当成了咱们华国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没错!这也太离谱了!我建议,祁元的这个系列的书不要再写了!还是回去写推理吧?这个系列的书籍,再这么写下去,这不是要把咱们的青少年们带偏了吗?”

“我服了!你们在说什么啊?有的人当真了,这是祁元的问题?咱们国家每年出版那个多部小说,要是谁都来当一下真,那出版界还要不要存在了?”

“姐妹,别回他了!这就是个黑子,见不得我们祁元好的黑子!搭理都不要搭理他!他根本就不配我们多说一句!”

关于《五千年》系列,随着品三国的热播,在网上,确实是引起了很多的议论,有好的有坏的。

祁元倒是没有怎么在意,目前他的主要事情,就是在家里陪着老婆孩子,然后便是等待《华餐厅》的录制了。

整个五千年系列的第五部,《两晋南北朝》上市的时间已经定了。

就在祁元参加《华餐厅》的第五天,它便会正式和这个世界期待已久的读者们见面。

而在星城出版社这个官宣的微博下面,很多吃瓜网友都在议论。

“听说了吗?星城出版社几乎所有的编辑们,都不看好祁元的这一部《两晋南北朝》。”

“为什么呀?说是这一部的内容啊,非常地乱。”

“《三国》,《春秋战国》不乱吗?”

“这次的乱,还真的不一样。反正听说可读性很差,大家的期待不要太高!”

“哈哈哈哈!我就知道祁元要写崩了吧?以一己之力,写就一个民族五千年的血泪史,这是一个人能干出来的事情?简直了!”

“这个系列,祁元会写崩,这是我们显而易见的事情,不过就是早晚罢了。一个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啊,这样的一套皇皇巨著,祁元怎么可能完美地写出来?不过中间就算是有问题,有瑕疵,但是看在《春秋战国》和《三国》的面子上,我觉得,还没有到这套书我不买了的程度。”

“能不能等到书上市了,咱们看到内容了,再说祁元写崩了啊?我真的是服了你们了!”

“楼上的!祁元五千年系列,每一部都是几百块,我的钱是大风刮来的?要是不好看,我为什么要买单?”

“虽然是几百块没错,但是你不看看字数吗?”

而在大家对于祁元新书的热议之中,姚长生品三国,继续播出着。

这一期的主题是,《姜维:国士无双》。

【我第一次看完了祁元的《三国》的时候,有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

“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我每次闭上眼睛,仿佛都看到了那个少年。

那个天水城下,挺枪跃马的少年。

姜维,生前身后都有很多的争议。

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公元228年。

诸葛亮军出祁山。

姜维,便是在这个时候,从魏投降到了蜀。

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蜀,使得姜维和母亲分开了。

母亲和家人被魏国俘获,母亲招他返回魏国。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这是姜维的回复。

从此,他效忠蜀国,再也没有见到母亲。

这一点,他和徐庶的选择刚好相反。

于是,很多的人骂姜维是不忠不孝之人。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他的遗志,频繁北伐。

前前后后大小十一次北伐。

他后期的北伐,在朝堂之上,找不到一点支持的声音。

但是他力排众议,一意孤行。

我想,或许他在午夜梦回之际,脑子里,是不是还有那两句话,在回荡着。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这是整个蜀汉,自刘备以来,就铭刻在骨血里的东西。

这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延熙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