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腊肉回来了 第503章

作者:十期颐

苏轼七岁开始读书,八岁入小学,就读于天庆观北极院,从道士张易简为师,同学近百人中,老师就只称赞他和陈太初两个学生,聪明为全校之冠。

但是人生各有不同的际遇,这陈太初后来做了道士,得了道,尸解于眉山。

庆历七年五月,祖父苏序逝世,至八月,在虔州的苏洵才奔丧回到眉县。

从此,轼、辙两兄弟才正式就学于父亲。

苏洵为这两个儿子取了学名。兄名轼,字子瞻,一字和仲,时年十三;弟名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时年九岁。洵复作《名二子说》勉之: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至和元年,苏轼十九岁,娶眉山邻邑青神县的乡贡进士王方之女为妻,王夫人名弗,时年十六。

嘉祐元年,暮春三月,三苏父子出发参加考试。

八月,苏轼兄弟试于开封景德寺。

待到发榜,四明袁毂(公济)为榜首,苏轼初露头角,考了第二,苏辙也榜上有名,都中了举。

省试,按房分卷,梅尧臣得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立即呈荐主考。

欧阳修读得既惊且喜,本想将他置于榜首,但因试官所看的是糊名弥封的卷子,疑是门客曾巩之作,为怕别人说闲话,抑置第二。

轰轰烈烈的考前考后的忙乱,到了是年八月,粗告静定,但一不幸的噩耗,如晴天突生霹雳,忽自眉山传来京师。

轼、辙兄弟的母亲程太夫人已于本年四月初八日卒于老家。

嘉祐四年九月,妻丧终制,老苏决定全家离蜀。

嘉祐五年二月十五日,苏氏一行到达汴京,于西冈租了一栋宅子居住,准备参加制科考试。

是年,王安石以提点江东刑狱召入为三司度支判官。

这次制科,四人中录取三人。

评核的结果,苏轼得第三等。

科制分五等,宋朝自有制策之试以后,第一第二两等,皆是虚设,从来无人得过,普通都以第四等中选。

苏轼以前,只有一人曾入三等。

所以,苏轼是自有制科以来获此最高评等的第二人!

治平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苏轼忽又逢丧妻之痛。

后十年,熙宁八年的正月二十日,他在密州梦见了王弗,写下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距妻亡十一个月,治平三年之四月,老父忽又疾革,二十五日逝世,享年五十八岁。

六月,兄弟扶护父亲的灵榇和王弗夫人柩,一舟两棺,自汴入淮,溯江而上。

熙宁元年七月除丧。

十月,苏轼续娶王弗夫人的堂妹王闰之为继室。

苏轼于熙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抵杭州任,到官三日,就往西湖孤山,访问惠勤、惠思二僧。

在这里,苏轼写到: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熙宁五年,暮春三月,苏轼从沈太守等往吉祥寺赏花,置酒作乐。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六月二十七日,苏轼独上钱塘门外昭庆寺前的望湖楼喝酒,天忽阵雨,他尽情观赏了湖上的雨景,醉书五首绝句,其第一首曰: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一日,饮酒湖上,初晴后雨,作诗二首,其一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篇一出,在西湖诗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熙宁七年,十二岁的朝云进入苏家。

熙宁七年十二月初三,苏轼到密州任。

有一天,他和朋友打猎,写了一首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当时正值西夏入侵大宋。

苏轼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老子打着打着猎,就想要去带兵和西夏决战!

初到密州的苏轼已经40岁。

有一天,他梦到了自己的亡妻。

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词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雕琢,却道尽了自己对于妻子的思念。

由于长期在各地做官。

苏轼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弟弟了。

某一年的中秋节,他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一出,中秋词全废!

苏轼漂泊的官场生涯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