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路2010 第180章

作者:万里不独行

师姐没说得太清楚但林一已经想明白了,在学校里面恐怕还有很多人以为这是她主导的创业项目,只有李菲菲教授知道他们的股权比例,林一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创始人。

“校报的同学说随便外卖网在校内推广的时候他们就关注到了,不过之前没有合适的机会。”

“这次他们在BBS上看到我们首倡的公益活动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要挖掘我们的故事,我想着我们毕竟用了学校的资源不好直接拒绝。”

学生创业不一定有新闻价值,做出点成绩才有新闻价值。

林一心知校报以前不来采访是不知道他们的底细,这次学校恐怕不止看到了随便外卖网的公益活动,还看到了最近才报道出来的100万美元融资的事情。

这事儿如果早一点爆出来的话其实是可以宣传宣传的,只不过当时给钱的刘简妮无意声张,拿钱的林一专注于业务上的发展摆脱饿了吗的压力,所以显得有些静悄悄。

虽然学校的面子不能不给,但是以随便外卖网目前的状况,区区校报林一还不打算专程回京一趟。

师姐也不是爱出风头的人,所以他提议道:“那就让建国去吧,正好他人在京城。”

“我吗?可是我没有接受过采访啊。”李建国下意识推辞。

“校报而已不用太紧张,我估计他们主要会问两个点,一是创业有关的事情,二是和这次活动有关的事情,这些你都很熟悉。”

“采访之前先把问题清单要过来准备准备,到时候真有什么问题对方会教你的,发稿之前还可以再把他们写好的稿子拿过来看一看。”

李建国倒不是担心这个,创业这半年多下来,这点小场面他还是有信心能够接得住的。

“我的意思是我去的话会不会显得不太重视?我们三个人里面林一是挑头的,这次他们找的又是我姐,但你俩都没有出面。”

这些团队内部的事情林一觉得没有必要专门去做澄清,再说他也没有那个闲工夫。

“没关系的,只要说你是三个合伙人之一代表我们整个团队去接受采访就可以了,我相信他们应该不会太刨根问底的。”

听他这么说李建国也放下心来,而且有些跃跃欲试。

然后林一就没有再管这件事了,直到他看到校报的稿件之后,才发现李建国把他们以前自己戏称的“京电三叉戟”的名号给捅出去了。

“你这么说,校报就这么大喇喇地直接写上去了吗?”

李建国有点得意:“这可是我特意要求加上的,怎么样以后在学校里是不是有威风八面的感觉了?”

林一失笑,这也算官方认证了吧?

就在他们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告一段落的时候,师姐再次通知另外一家媒体找过来想要采访。

“这次是团委的蓝老师那边找到我,她说是上级团委那边转过来的,有一份非常正式的采访邀请函。”

她把收到的邀请函照片发到群里之后,李建国奇怪问道:

“《青年报》,这是个什么报纸?”

第306章 点亮万家灯火

阅历深厚一点的人其实听名字就知道,《青年报》这三个字是一般的单位能用的吗?

这是一份机关报。

从大众的角度上来说,一般人很少接触这类媒体,这份刊物的影响力和传播度似乎不值一提。

但在一些特定的群体里面,它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可以代表官方的态度。

这不是随便花点儿钱就能买来的机会,刘简妮听说之后怕他没有经验,还特意叮嘱他务必十分重视。

总之,林一完全没有之前对校报那种大摇大摆的态度,而是拿出了十二万分的诚意和谨慎。

他原本是打算把师姐一起喊回来,三个人共同参加这场采访,以表现对这次机会的重视的,直到根据邀请函上的联系方式与对方沟通之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林一在四月底的一天再次回到了四九城,此时距离他上次从羊城回京又过去了大半个月。

他落地之后没有去找任何人,直接打了辆车来到了约定好的采访地点。

林一到的时间挺早所以在那里等了一会儿,然后就见到了今天要跟他一起接受采访的另外一个对象。

是张旭濠。

林一得知这一点的时候还在心里自嘲想多了,果然自己和随便外卖网眼下的牌面根本不够格单独上《青年报》。

张旭濠跟他一样非常重视今天这次采访,穿得就端端正正一丝不苟,和上次见面的时候大不相同。

林一打了个招呼:“我收到采访函的时候还想着要不要把另外两个合伙人一起带来,后来他们告诉我原来今天是和张总一起。”

张旭濠好像是不想在这里说悄悄话,只是简单回应:“说明我们这次联手的决定非常正确。”

确实,这次活动的效果已经一再地超出林一的预期,特别是今天的采访只能说是意外收获了。

寒暄两句过后,可能是知道他们俩已经到齐,很快有一位女记者出面招待了他们,看上去三十上下,相貌不算出众但有一种难得的知性气质,与两人分别握手之后她自我介绍:

“我叫王珂,今天由我来对两位进行采访。”

因为不用上镜所以他们都没有化妆,林一和张旭濠分别作了介绍之后,就算是正式开始了。

女记者王珂开口:“我就叫你们马克和林一好了,你们两位一个是85年,一个是94年的,都很年轻啊。”

马克是那个家伙的英文名。

张旭濠笑着接口:“我本来也觉得自己很年轻的,但是看到他这个危机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王珂说道:“那我们按年龄的顺序来说说好了。马克,你今年才27岁但已经创业好几年了吧,当时怎么会有创业这个想法的?”

张旭濠不是第一次接受采访,这个故事已经讲得滚瓜烂熟了。

“对,那是在2008年,当时我在闵行交大念研究生,我和几个同学,也就是我后来的创业伙伴都觉得读研的生活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我们几个人本身的专业其实是建筑节能,想要创业的时候当然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方向,但当时这个行业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很大程度上是靠资源而不是靠技术驱动的,我们几个年轻人恐怕玩不转。”

“后来算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吧,所谓衣食住行,我们想到吃是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文章呢……”

张旭濠把这个他不知道讲过多少遍的故事又分享出来,女记者一边听一边做着简单的记录。

其实王珂采访之前是做过功课的,这些资料很多都已经准备到了,所以听完之后自然地把话题转向林一。

“林一你今年才,哇十八岁,真是一个让人怀念的年纪。我没记错的话你才念大一吧,是怎么想到这么早就出来创业的呢?”

林一知道王珂提问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有目的的,就是反应稍微有点夸张,可能是想活跃下气氛吧。

这个环节问的应该是“初心”。

“我们跟饿了吗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我们也是三个人合伙创业,比如说我们都不是那种安分守己的学生。”

“其实我很早就有创业的想法,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开始准备了,所以说并不是一个临时起意的决定。”

王珂铺垫了一句:“那个时候大家应该还在为高考而拼搏吧,你已经在考虑创业的事情了吗?”

“只是一个想法。”

林一为临中吹嘘了两句:“可能我比较幸运的地方在于我的高中不是那种非常严厉的学校,校长一直告诉我们高考不是教育的目的,所以能有空间做一些自由的畅想。”

“我上高三的时候苹果公司的乔帮主去世了,那段时间大家都在很热烈地讨论这个人,还有一个同学送了我一本乔帮主的传记。”

王珂对林一追问得多一些并不是因为更感兴趣,而是林一此前没有过公开的采访所以资料更少。

“那你是看了乔帮主的传记才萌生了创业的念头的吗?”

林一就知道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不完全是,因为那本传记是英文原版的,而且很厚,对我来说读起来太吃力了。”

这句话把另外两个人都逗笑之后,他接着说道:“乔帮主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改变了世界。”

王珂很耐心地继续抛出问题:“所以你是打算像他那样在硅谷的地下车库里面改变世界吗?”

“不是只有硅谷才能改变世界。”

他转向身边的张旭濠:“其实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在大洋对岸就找不到成功的先例。”

张旭濠点头表示同意。

林一接着说道:“虽然乔帮主本人以及苹果公司都很了不起,但我无意于效仿他们。苹果手机虽然样样都好,但还是有一个重要的缺陷的。”

他停顿了一下,在女记者恰到好处的疑惑眼神中说出了:

“那就是贵。”

王珂和张旭濠都笑出了声,前者还把自己本来放在桌上的苹果手机收了起来,他们知道林一的话还没说完。

“我永远不期待随便成为一家像苹果那样的公司,因为在我心里科技不是少数人昂贵的玩具,而应该走到每一个普通人的身边,点亮万家灯火。”

第307章 根正苗红

王珂在这种单位做记者敏感性是很高的,而且素材也已经够用了,她不打算在这一点上继续深入下去。

她把张旭濠和林一刚才的回答迅速归纳了一下,在本子上记下“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两个关键词,然后也开了一句玩笑:

“我觉得你和大米手机的雷俊总应该会有共同话题。”

林一把自己的手机拿出来亮了一下:“我确实在用大米手机,而且有机会的话也很期待能和雷俊总合作。”

这个话题就此揭过,女记者开始切正题。

“今天请你们来主要是注意到你们合作推出的《同心助力,雨城加油!》的公益活动,我很好奇你们双方在这次活动之前就认识吗?”

“可以算认识也可以算不认识。”

这个问题由林一回答:“大家毕竟是同行之前有过一些交流,我跟张旭濠其实在京城有过一面之缘,但是连手机号码都没有留。”

在这里他当然不会提两人第一次在医院见面的细节,毕竟当时都签了保密协议的。

可能是怕女记者在这一点上纠缠,所以张旭濠很主动地把这个话题接过去:

“对,所以他这次找到我是直接打电话到我们公司的前台,后来前台报告给我的时候还特别忐忑,心里一直怀疑这个人真的认识老板吗?”

张旭濠把双方联系上的过程作为一件趣事讲出来,王珂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他的小心思,但还是问了一句:

“按照我对商业的理解,林一刚才说的交流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我相信你们应该还会有一些交锋吧?”

既然她点到了林一那么张旭濠就不好插话了,不过林一已经明白记者这么问并不是想挖掘他们俩的过节,只是为后面的话打个铺垫。

所以他大大方方地说:“对,既然是同行肯定会有一些商业上的切磋,但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王珂对这个回答感到满意,然后提出了下一个问题:“这次为雨城募捐的公益活动是谁的主意?”

林一伸手示意由张旭濠来回答,虽然他肯定不会在这里抨击饿了吗抄袭,但有些话还是留给对方来说吧。

张旭濠作为经久沙场的创业者,没有露出半点不好意思:“应该说是大家的默契吧。”

“这次的地震发生之后,我们的团队立刻就在商量怎么才能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因为我们也只是个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肯定没办法像那些大公司一样大手笔地捐赠。”

“后来我们想来想去,决定把公司一段时间的运营利润捐献出去,算是我们的一片心意。”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有很多年轻人其实是非常希望伸出援助之手的,但可能觉得能力有限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所以这个活动更重要的意义是调动了更多的人,给大家一个奉献爱心的机会。”

“因为我们设想的方案要复杂一点,所以晚了一天才上线,那个时候我们就发现随便那边也发起了这样的公益活动,当时我就想这次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林一心想这个家伙还要点脸,起码没有否认是随便先上线的。

“那是什么契机使得你们能够联合起来举办了这样一次公益活动呢,按照刚才的说法你们双方应该是竞争对手才对吧?”

张旭濠把解释权交给了林一。

“我觉得我跟张旭濠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有些惺惺相惜,我们当然是竞争对手,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对行业的看法、愿景等等都是一致的,应该算是一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吧。”

“这次当我看到饿了吗那边也采取了这样的公益活动的时候,我立马就想到,既然大家都有这样一颗向善之心,为什么不索性一块儿干呢?”

“你刚才说得没错,大家平时是竞争对手,但是此时此刻我们的同胞陷入了灾难当中,我觉得大家那种担忧、那种想要帮助的心是完全一样的。”

“我在给张旭濠打电话的时候根本没怀疑过他会不会不愿意合作,因为我知道他一定会同意的,最后果然印证了我的判断。”

报纸上的话不能太当真。

这种场合就是花花轿子众人抬,林一跟张旭濠一唱一和地把双方都吹捧了一遍,完全看不出来当初商量的时候吵得差点要摔手机。

“刚才林一同学说到惺惺相惜,我觉得你们一南一北,相隔了四年的时间看好了同一个行业,这当然也是一种惺惺相惜,所以今天才能抛开门户之见一起举办了这样一次意义非凡的活动。”

“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评价你们格局很大,很感激你们在这样的时刻让大家再次看到了国人团结一致的精神,也看到了在这次抗震救灾活动中的青年责任、青年担当。”

这显然是今天这次采访的主题,女记者给他们稍微升华了一下,觉得素材挖掘得差不多了之后决定收个尾:

“我觉得你们能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应该跟学校对你们的教育还是分不开的吧?能不能谈一谈。”

来之前林一其实还有点迷糊,这次采访肯定不是自己跟张旭濠的能量,也不是背后投资人使了力,听到这里才算有了一丝明悟。

对于《青年报》的立场来说,选中这两个人的重要原因离不开他们都是国内名校出身、年纪轻轻创业有成、热心公益回馈社会,这叫什么呀?

根正苗红。

张旭濠也秒懂,立马帮自己的母校申城交通大学猛吹了一通,特别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八字校训对自己灵魂的洗礼。

标准答案。

轮到林一的时候当然也只有照抄的份儿,不过他稍微实在一点,还提了提创业过程中学校给与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