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泼皮 第92章

作者:很废很小白

  石头憨憨一笑。

  韩桢不指望石头能干嘛,毕竟当初收留他,也是一时心善之举。

  在这个世道,能安安稳稳活着,做一份喜欢的工,已经很难得了。

  待到他们两离去后,窗外天色已经彻底变黑。

  韩桢点上油灯,写了一会儿制盐厂的管理条例后,便起身出了书房。

  给士兵们授课的时间到了。

  一天十个字,雷打不动。

  ……

  ……

  翌日。

  将战俘们交给猴子管理后,韩桢骑着战马,带上谷菘一路来到山寨。

  “聂东,选四个小队随我去县城。”

  听到要去县城,这些个士兵争先恐后,无比积极。

  他们的小心思,韩桢门清儿。

  之前一个个穷得叮当响,自然不会有其他想法。如今手头上有钱了,便开始琢磨起其他东西了。

  比起小王村,县城里可繁华的多。

  有酒楼,有青楼……

  最终聂东让张和领四个小队,跟随韩桢前往县城。

  有张和在,能约束这些士兵。

  此去主要是为了征调粮食,自从小王村多了三四千张嘴之后,粮食的消耗剧增。

  其中的大头,就是军营中的士兵!

  为了保证训练强度,韩桢从开始就下了血本,一日三顿干饭。

  只要不浪费,士兵们能吃多少吃多少。

  并且三日一顿肉食,平时没有肉食的时候,也保证每餐都有豆腐,提供稳定的蛋白质摄取。

  眼下时日尚短,还看不出什么。

  不消两个月,满粮满饷操练出来的士兵,便会开始显现战力。

  至于这四队老兵,可不是为了护卫自己,而是去接替县城里的三个小队换防。

  对于常玉坤,他没有尽信,始终留了个心眼。

  路上,正巧遇到了送煤的队伍。

  不过朱吉没有亲自来,领头的是他的一名家仆。

  来到县城外,隔着老远便看到小东河上游,一群人正在施工。

  等到水力锻造工坊建好,军械的制造速度就会提升好几个档次。

  目前,唯一让韩桢头疼的便是战马。

  如今,他手里只有三十七匹战马。

  其中十八匹是聂东等西军自带的,剩下十九匹则是前几日作战中,缴获黑山寨匪寇们的战马。

  这三十七匹战马被当作宝贝一样伺候着。

  黑山寨之所以能有数百匹战马,那是徐主簿经年累月,一匹两匹送过去,慢慢积攒下来的。

  北宋其实不缺马,自从推行马政之后,马匹的数量便呈几何暴增。

  宋真宗时单单养马的士兵就有一万六千多人,军马有二十万左右。

  这也是宋真宗敢北伐的底气所在。

  到了神宗时期,由于新党和旧党的党争,导致马政被废来废去,最终彻底被玩坏了。

  自太祖时期建造的完善系统,也随之崩塌了。

  如今虽马政还在延续,可已经没早期那般专业了,那些由百姓供养的马匹,根本达不到战马的需求。

  毕竟百姓养活自己都困难,哪里还有额外的精力去养马。

  自己都吃不饱,哪有余粮喂马?

  所以,如今百姓养出来的基本都是劣马,只能用来拉车、短途乘骑,耕田都费劲。

  北宋真正缺的是能作战的良马!

  整个京东东路,只有四所马监,蓄养的战马大约有两千余匹。

  其他渠道是弄不到了,只能试着贿赂马监的官吏,看看能不能搞到战马。

  一千骑兵!

  只需一千骑兵,五千步卒,外加黑火药。

  韩桢有信心打下整个山东!

  “县长!”

  守城的士兵远远便看到了他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挥手。

  来到城门口,韩桢下令道:“张和,换防!”

  “得令!”

  张和抱拳应道,立刻吩咐手下队正,接替三个小队的岗位。

  看着换防下来的士兵,韩桢吩咐道:“你等这几日辛苦了,允你们半天假期。未正一刻于县衙前集结,过时不到者,军法处置!”

  “得令!”

  听到有半天假期,这帮士兵一个个眉开眼笑。

  待到他们三三两两,勾肩搭背的散去后,韩桢骑马来到县衙。

  “县长!”

  衙门前值差的衙役见了他,赶忙躬身行礼。

  “嗯!”

  韩桢笑着点点头,翻身下马。

  一名衙役立刻上前,伸手接过马缰,牵着马去了马厩

  另一名衙役则进门通报。

  迈步走进县衙,韩桢发现县衙中多了不少新面孔。

  看来常知县的动作很快,已经开始着手整治胥吏了。

  待到这些新来的胥吏熟知差事后,那帮老油条的好日子就倒头了。

  常知县从大堂迎了出来,面色凝重道:“韩二郎来的正巧,本县正准备差人去小王村寻你。”

  见状,韩桢心下一沉:“发生了何事?”

  常知县招呼道:“且进来再说。”

  留下谷菘在大堂后,韩桢与常知县一路走进书房。

  待到两人落座,福伯端来一杯茶水后,便转身出了门,同时反手将书房门关上。

  “这是今日州府通判刘宓发来的书信,你看看罢。”

  常知县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递了过去。

  韩桢接过书信,展开后一字一句地看了起来。

  片刻后,韩桢放下书信,面色怪异。

第108章 【干爹?亲爹!】

  第108章 0105【干爹?亲爹!】

  啧!

  到底是一州通判,文字功底深厚。

  乍一看,只是寻常叙旧的书信,可仔细品品就会发现字里行间的各种暗示和隐喻。

  待到韩桢神色怪异的放下书信,常知县端起茶盏抿了一口:“咱们的事发了。”

  一县知县勾结匪寇的事发了,但常玉坤却丝毫不慌。

  若是州府上官想办他,来的就应该是提刑司,而不是这样一封书信。

  想通这一层,再看这封书信,就会发现信中句句不提钱,却又句句都是钱!

  “本还想找门路贿赂,没想到他们竟自己送上门来了。”

  韩桢不由摇头失笑。

  常知县却没他那么乐观,提醒道:“此二人抓住了咱们的把柄,只怕会狮子大开口。”

  韩桢自信道:“还是那句话,不怕胃口大,就怕他不贪。”

  先前是小打小闹,几斤白糖,百来斤精盐。

  东西属于稀缺货,但毕竟分量少,倒也没有受到大人物的关注。

  等到制盐厂的流水线建造完毕,一个月少说能提炼十万斤精盐。

  到了那个时候,朱吉等人绝对会被盯上。

  一个知县的分量,还担不起这么大的利益。

  但若是能把一州知州和通判拉入伙,其他人再有歪心思,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够不够了。

  虽然要让出一部分利润,可好处也不少。

  保护伞变多了,也变得更大,销售渠道也能顺利拓展。

  “你心中有数就好。”

  见他这么说,常知县也就不在多言。

  反正贿赂上官,用的又不是自己的钱,韩桢都不在乎,他着什么急呢。

  韩桢忽地问道:“常知县可知是谁去告的官?”

  常知县似笑非笑道:“县衙前都头李柱的弟弟,李桩!”

  刘宓信中没有言明是谁报的官,但只需排查一遍,便可知晓。

  前几日的叛乱后,韩桢派遣书吏统计县中百姓死伤,俱都有详细记载,只需看一看没死,却又不在县中的人,稍微推断便可得知。

  “是他啊。”

  听到是李桩,韩桢面露恍然之色。

  常知县略有深意道:“放心,不需你动手,此人活不了。”

  一旦韩桢与刘宓他们谈妥,收了钱之后,赵霆自会帮他解决李桩,消除隐患。

  三言两句谈妥之后,常知县问道:“你今日怎地有空来县城,制盐厂的事儿处置好了?”

  “哪有那么快。”

  韩桢开门见山道:“小王村粮食不够了,我此次来县里,是打算从县中粮仓借调一批粮食,等到从南方采购的粮食到了再补上。”

  前阵子刚刚夏收,夏税也还没来得及送去州府,所以县中粮仓如今堆满了粮食。

  “可。”

  常知县点点头。

  其实征调粮食这种事,韩桢本不需要过问他,但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尊重。

  强调两人是合作关系,而非主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