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21章

作者:三月啦

  “这玩意……洗洗还能卖不?”

第三十四章 赵泗这小子是今年最大的好消息!

  “这就是没有纸的缺陷啊!”赵泗颇为心疼的看了一眼面前的缣帛开口感慨。

  “这不就是纸么?”王离指着缣帛疑惑发问。

  值得一提的是,纸这个字并不是在纸发明以后才诞生的。

  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纸指的就是缣帛。

  纸这个字本身就是从缣帛之中提取融合而出。

  “我说的不是这个纸……”赵泗摆了摆手。

  “话说怎么造纸来着?”赵泗挠了挠头,赵泗看过不少小说,有些小说还是考究党,写的造纸工艺十分详细,问题是赵泗看的时候就把这段剧情当装逼剧情看了。

  就记得主角造纸,纸出来了,震惊,发财……

  对于造纸的工艺的了解,也就仅限于知道纸这玩意是用植物纤维造出来。

  “不管,知道原理就行。”赵泗一拍脑子再次给军匠安排了一个任务。

  造纸!

  至于怎么造纸?

  赵泗给出的帮助就是告诉军匠们,是用植物纤维制作。

  军匠们不知就里,不过好在这也不是什么大工程,先研究着呗,说不定赵泗看到匠人们某些步骤就联想起来了呢。

  只要不涉及大规模生产,其实耗费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再说赵泗造纸也不是为了自己赚钱,就更不用自己出资了。

  “你之前不是一直问我写的是甚?”赵泗看向王离脸上露出揶揄的笑容。

  之前赵泗忙着回忆验算,王离询问大多也就是含糊不清的糊弄过去。

  现在空了下来,也总结的差不多了,总算有时间教给其他人了。

  作为自己的小伙伴,王离自然当仁不让的要第一个承受数学的折磨。

  “这是我在海外看到的数算之书,习之简单实用。”

  王离信以为真的点了点头,赵泗对王离展开了数学辅导。

  而另一边……

  驰道之上,始皇帝驾撵之中。

  蒙毅将来自咸阳由王贲发出的急奏呈上。

  “将卤盐制成青盐?成本和煮盐法相仿?还有可能降低?”虽然心中讶异,但始皇帝仍不动声色的看完整份急奏。

  因为晒盐法还没有实验成功,故而这次上面的急报汇报的是赵泗煮盐之事。

  通过种种手段,将卤盐,制成上等的青盐。

  其中耗费的无非也就是人力和柴薪。

  “盐多出于齐地,除却成本,沿途运输亦是成本高昂,关中各地,除了采买齐盐,只能开采井盐盐矿,却仍不能自给自足。若有此法,天下盐价都能下来许多!”蒙毅开口说道。

  内陆地区的盐矿大多质量良萎不齐,除了上等的青盐,质量比不上齐地的海盐。

  齐地打从春秋战国乃至于更久远的时期,就已经是天底下最大的产盐地,天下盐半出齐不是一句空话。

  始皇帝一统天下以后,虽然并未实行盐铁专政,但是也第一时间把控了大量齐地盐产地扩大生产。

  甚至特意多修了一段驰道至盐产地,以降低运输成本。

  但也仅限于此了,煮盐本就成本很高,再加上发送天下的运输成本,导致盐价一直居高不下。

  盐的重要性不必多说了!

  赵泗制盐之术,一方面可以缓解天下盐半出齐的现状,按照此法,各地之盐矿皆可使用,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可以节省大量钱财。

  最关键的是,大秦也可以大幅度缓解盐不够吃的困境。

  事实上,哪怕齐地是产盐大地。

  但是使用煮盐法这种较为原始的手段下,产量也一直不算太高,供应齐地绰绰有余,供应天下却也是力不从心。

  除了齐地,其他地方的能吃的盐矿根本不够,而齐地哪怕在始皇帝征服以后已经扩大过生产,也依旧远远不足供养天下。

  更不用说,急奏里还提到,赵泗正在实验晒盐法,有望进一步压低成本。

  “不错!”

  始皇帝按下奏折,难得的露出几分笑容。

  这次旅途的归程对于始皇帝来说并不愉快。

  他是因为身体不适选择提前归咸阳,但是一路上依旧车马劳顿,身体的不适感越来越强。

  最开始只是偶有胸闷气短,现在随着车马劳顿和时间的推移,每次睡醒总是会大汗淋漓,走几步路也气喘吁吁。

  甚至连“仙丹”的效果都越来越差,人也时常处于提不上劲的情况。

  一路上,除了赵泗归来这件事以外,也都是一些不太好的消息。

  蒙恬北疆扫荡河套,如今进无可进,却又不能轻易退出。

  修筑长城的劳役最近又发生了聚众哗变,不过被轻易镇压。

  百越那边,赵佗进展也不大,按照赵佗的做法,大秦恐怕还要耗费十年乃至于更多的时间才能在百越站稳脚跟。

  扶苏再次上书进言分封制。

  归途中又遇到了刺客,虽然连自己的驾撵都没有靠近就已经伏诛。

  “半两钱于各地推广如何?”始皇帝开口问道。

  “恐还需数十年之功。”蒙毅开口回答。

  秦朝商品经济极度不发达,故而

  在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四步走的战略当中,统一货币被始皇帝放到最后。

  倒不是说统一货币不重要,而是相比较于其他三个,统一货币得往后排排。

  而且!

  书同文车同轨可以同步进行。

  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却不能同步进行。

  也正是因为始皇帝将统一货币排到了最后,在历史上在他去世的最后一年才勉强完成,故而秦亡之后,天下诸侯并起,货币曾一度恢复混乱,直至汉朝初期还有各种货币掺杂使用的情况。

  “十年……”

  又是十年!

  始皇帝皱了皱眉头。

  统一秦之地和统天下之地是完全不一样的。

  若是在关中推行任何政策,都不会如此之慢,可是天下,何其广袤?

  北地虽然蒙恬已经驱逐匈奴,重新收复最肥沃的河套地区,但是移民戍边,开垦耕地,修筑长城,都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南边的百越也是如此,赵佗两面出击,一打二化,手段偏向于怀柔,非十年不得见效。

  货币改革又是十年之功……

  现在正在进行的政策很多都是宛若无底洞一般。

  需要十年乃至于更久的时间才能逐渐产生利益,百年恐怕才能堪堪收回成本产生回报。

  始皇帝近些日子身体越来越不适,只恐觉得自己有没有那十年都不好说。

  近些年来,收获最大的投资反而是当年出海的船队。

  当然,前提是赵泗说的是真的。

  譬如红薯土豆真的亩产五百斤,玉米真的倍短于小麦,海外之地的海图和地图是真的。

  看着手中的奏报,始皇帝沉凝的脸上最终显出一丝轻松。

  “加速,尽快归咸阳!”

  回想起赵泗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谈海外风物,始皇帝讶然发现,赵泗这小子竟然是今年最大的好消息。

第三十五章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始皇帝和赵泗交流和接触其实算不得太多。

  也就仅限于赵泗下船以后献图献上海外作物,尔后始皇帝询问了一下赵泗出海的具体经过,总得加起来的时间甚至也就不到一天。

  不过赵泗给始皇帝留下的印象不错。

  难得归途之中,还有一件好消息,总算让始皇帝紧绷的心神稍缓。

  ……

  而另一边,季常,胜,孙三人,经过一番折腾以后,总算拜见了王翦。

  王翦一手持杖,缓步向外走去。

  事实上,三人其实是没资格和王翦会面的,三人和王翦的情分仅止于在王翦帐下服役,曾为王翦驾车。

  可是王翦一生战役不知几何,为他驾车之人更是不知凡几,更何况胜、孙二人驾的还是副车。

  以往并非没有旧部登门求助,只是王翦的应对方式都是闭门不见。

  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仗着往日微末情分而登门求助的人了。

  这一次也同样如此,若非王翦恰好听到,那么等待季常、胜、孙、三人的命运大概率是被拒之不见,打发离去。

  “主人,以往不都是闭门不见么?”在王翦身旁跟随的奴仆开口问道。

  “不是不见,是不能见。”王翦笑着摇了摇头。

  “我领兵伐国,旧部何其多也?于我同乡之人都不知繁几。”王翦摇了摇头略带感慨。

  昔年伐国,何等意气风发,一晃眼已经人近黄昏。

  奴仆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道:“倒是如此,若是主人开了这个口子,不知还有多少人登门打秋风嘞。”

  王翦抬起手杖轻轻敲了敲奴仆的脑袋笑骂道:“昔日帐下将士有求,我又岂是吝啬之人?”

  说罢,拄着手杖朝着季常三人走去。

  奴仆不明就里,但也没有多想,赶紧跟随王翦的步伐。

  “上将军!”

  见到王翦的季常十分激动,第一时间作揖行礼。

  “我已不是上将军啦!”王翦摇了摇头,一旁奴仆会色,赶忙将三人扶起。

  王翦对三人没什么印象,只知道三人自称乃是昔年伐楚之时自己的帐下士卒,为自己驾过车。

  王翦老了,记不住太多人,事实上他们三人也没有任何被王翦记住的资格。

  不过王翦并没有摆出什么架子,或许是看到自己昔年帐下敢战之卒已经垂垂老矣。

  亦或者忽然想要回忆昔日峥嵘岁月,亦或者单纯的想要和人交流,王翦差使奴仆将三人宴至府中。

  面对王翦的宴请,三人显得坐立不安,脾气古怪的胜、孙二人此时也显得分外安生。

  “我现在已经辞官回乡,早已不是上将军,如今我余尔等,并非上官,尔等于我,乃是同袍。”王翦宽慰一番,令奴仆奉上酒水吃食。

  有王翦不住宽慰,三人终于稍显安定,和王翦一同回忆起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哦,季常曾经是我中军士卒。

  胜、孙二人为我驾驭副车。

  王翦仔细想了想,脑子里依旧没有这些印象,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他那时候不会记得这些,他只知道自己将毕功一役。

  十几年后的今天,王翦却记住了他们的名字。